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鲁土司衙门概况

鲁土司衙门概况

鲁土司衙门概况鲁土司衙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

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现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余平方米,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六部分组成。

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

它的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为世袭正三品官,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元末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公元1370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开始称为鲁土司。

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年。

鲁土司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它先后接受了汉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成为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臵,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元朝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清两朝沿设土司,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

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据《大清会典》、《大清统一志》、《清史稿》等书的记载:在甘肃有大小土司42个(指挥使7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7个、指挥佥事8个、土千户8个、副土千户2个、土百户9个)。

其中在今永登县境内就有12个(指挥使2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2个、指挥佥事2个、土千户2个、副土千户1个、土百户2个),以连城鲁土司最为著名。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显教寺彩画考察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显教寺彩画考察

・248・显教寺位于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的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东南,是连城地区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当地有“先有显教寺,后有连城城”的民谚。

据《鲁氏家谱》记载,该寺由三世土司失伽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①,在成化七年至十七年(1471-1481年)扩建,清咸丰九年至十年(1859-1860)年经大修,奠定最后的格局②,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二二四记载:成化十八年二月辛西,陕西庄浪卫大通寺番僧劄失丹班建寺于本寺东南隅,簇克林坚剉建寺於本地西北隅,因来朝贡,乞赐名。

诏赐东南隅寺曰显教,西北隅寺曰宣化。

《明实录・孝宗实录》卷一六O和一七八卷中记载:卷一六O:弘治十三年(1500)三月丁卯……显教寺番僧远丹坚剉等,三竹瞿昙等寺番僧班刺相竹等……各来贡,赐彩段钞锭等物有差。

卷一七八: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戊辰,陕西显教寺番僧远丹坚剉、殊胜寺番僧捨刺先吉各请袭其师国师、禅师之职。

从之。

在文献中该寺由明宪宗皇帝赐名,并列于皇家敕建的瞿昙寺之前,明成祖朱棣曾敕谕高僧班丹藏卜主持本寺,可见其当时已成为地位较为显著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彩画也必然离不了明官式的风格。

同时,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彩画也应体现其宗教属性,故形成了藏汉结合的面貌。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将就建筑彩画进行重点介绍。

一、建筑概况及风格显教寺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1325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以及东西僧房。

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和僧房五间,其余建筑均于1958年拆毁。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图1),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俱五间,建筑面积158平方米③,为单檐歇山顶建筑。

据宿白先生对该殿建筑形制的考证得出:显教寺大殿和妙因寺万岁殿……是15世纪以前藏传佛教佛殿流行的布局。

④图1 图2二、大雄宝殿建筑彩画(一)殿内彩画1.天顶:为平棊结构,中心设有藻井(图2)。

平棊以中心四柱为分割,柱外与柱内各两周,外圈距地面高度为4.07米,内圈为5.09米,内圈中心为更加升高的八阙藻井,所以在空间上形成了由外至内逐层收缩的聚焦效果。

基于VR全景技术的鲁土司衙门可视化研究

基于VR全景技术的鲁土司衙门可视化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0 引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土广阔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自然风光,都极为丰富,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

近年来,如何打破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融合,是当下热点研究话题。

高昂的建造成本、对实时渲染设备的高要求,以及现有3D建模技术的缺点,如传输不正确,导致目前3D建模技术运用受到限制,而VR…Panorama提供了相对较低的成本、较低的渲染压力以及高速的网络传输。

研究人员基于虚拟现实全景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全景技术的古代建筑场景设计方案,适用于在各个旅游景点建立虚拟的旅游平台。

本文以鲁土司衙门实景为例,介绍VR全景技术如何在古代建筑景观中有效运用,并如何使用VR全景技术制作出真实的虚拟现实古建筑场景。

1 VR全景技术VR全景,分为实地取景拍摄技术和三维软件仿真技术。

实地取景拍摄技术,就是用相机实地环绕建筑物拍摄一组或多组影像,然后运用软件技术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

三维软件仿真技术则是利用Maya等软件,在三维软件里制作出模拟现实的360度环绕场景。

VR全景,又被称为虚拟仿真实景,是目前最新颖的广告宣传方式,与大多数媒体不同的地方是,加入了更多的人机交互的功能。

其优势是基于3DVR技术以1∶1的方式把线下实体还原到互联网上,通过这些所见即所得的视觉新体验,让我们可以全方位互动式地观看真实场景,给用户以沉浸式体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 鲁土司衙门的历史介绍…鲁土司衙门坐落在甘肃永登县的连城镇,占地135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物坐北朝南,拥有建筑物数量226间,其建筑面积5397平方米。

鲁土司衙门是一座宫殿式的古代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土司衙门(图1)、妙因寺和土司花园。

其是我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研究综述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研究综述

历 经561年 (公元 1370年—— 民 国21年 )。在这 漫长得 五百 多年 家 谱 考》(《档案 (史料 研 究)))2002年4期)中也认 为 鲁土 司家族
里 ,其家族 的发 展至 衰亡 足以列 入历史 发展过 程 中研究 。明王 为蒙古族 后裔 。南 德 庆的《永登 连 城鲁 土司 始祖考 证》(《青 海 朝 于公 元 1368年建 立至 1,644年 满人人 关 而灭亡 ,期 间时 长为 师专 学报 (社会 科 @) ̄1997年 第3期)中从 检索 出元史 名脱 欢 的
275年 ;清王朝 于公元 164 年入关 至末 代皇 帝 1912年退 位 ,其 五人 ,在 《鲁 氏家 谱 》与 《明史 》做 出断定 :脱 欢 非 为每 土 司 始
时 长 为 267年 ,明 、清 两 个 朝 代 总 的 年 限 为 542年 。 几 乎 历 经 明 祖 ;在 《明史 ·鲁槛传 》与《鲁 氏家 谱》的史料 得 出阿失 都 巩 b失
数 不多 。鉴 于此 ,文章将 鲁 土司的研 究成 果分类 加 以详 细阐 最 早 的 祖 先 。
述 。 一 鲁 土 司 家 族 的 祖 源探 讨

李 良品的《中国土 司研究 百 年学 术史 回顾 》(《贵 州 民族研
二 、鲁 土 司 家 族 的 宗 教 信 仰 鲁土 司的 的属寺 为研究其 宗教 信仰 的切入 点 ,有红 城镇 的感 恩寺 、永 登县 的海德寺 、连城镇 的妙音 寺及 寺 、显 教寺 、雷
『关键 词1 连城 ;鲁土 司 ;祖 源 ;宗教信 仰 【中图分类号】Tu一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 登 位 于 东 经 103.2。,北 纬 36.7。,在 甘 肃 省 兰 州 市 西 北 , 后 魏废 县 ,建 永登亭 ,《水经 注》载 :“润水南 经永登 亭 西是也 ”。 元 置庄 浪县 ,明改庄 浪卫 ,清 改平番 县 。1927年改为 永登 县 。而 连 城则 隶属 于永 登县 管辖 ,距 县城65公 里 ,连城 地貌 特 点为 东 西两 山高 耸相峙 ,南 北呈一 狭长 谷地 ,清澈 镜 明的 大通河 如 一 条 哈 达 穿 镇 而 过 。虽 处 西 北 ,但 当 地 林 木 葱 茏 ,景 色 宜 人 ,历 来 有 塞 上 “小 江 南 ”之 誉 ,而 鲁 土 司 便 居 于 连 城 镇 。

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の研究

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の研究

摘要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自明朝初期归附,世居连城,历明清二代,到民国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止,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本文是从少数民族家族史的角度入手,对鲁氏家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全文共分五章。

第~章,叙述了鲁氏世居地永登连城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及明清时期的军事地位,阐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在明清二代其军事地位极为重要,为“极冲”之地;第二章,叙述了鲁氏在明朝初期兴起的过程,讨论其始祖、族属,论述了家族世业的确立及兴起的原因;第三章,叙述了鲁氏历代土司在明清两朝经营西北过程中,谨守疆土,听从征调,参加了重大的军事征讨,为西北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第四章阐述了鲁氏这个大家族在清中期后的衰落及其原因;第五章,论述了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联姻、汉化等问题,阐明这些社会行为对其家族的兴盛和维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通过对鲁氏家族发展史的深入剖析,从进一步认识明清两朝在经营和开发西北过程中所推行的民族政策经及这些民族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TheMongolianLufamilyliveinLianchengtownshipofYongdengcounty,GansuprovinceisoneofthefamouseTuSifamilyinnorthwesternChina.Thisfamilywithahistory勰longas561yearsfromearlyMingDynastyviatheMingandQingDynastiesuntilMingguoPeriodwhentheTusisystemWasabolished,asertedimportantinfluenceuponpolitics、economyandcultureofthenorthwesternregion.ThisaticlemakeananalysisandstudyonLufamilyincaseofitshistoryasminoritynationality.Itconsistsiffivechaptersofwhichthefirstonenaratesthegeographicallocation、distributionofnationalities、militarystatues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ofLianchengtownshipinYongdengcountywheremembersofLufamilylivedformanygenerations,thendrawstheconclusionthatLianchengtownshipwimmanyminoritynationalitiesfromveryearlydaysoncewasofgreatimportanceintenllsofmilitarystatue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ThesecondchaptertellsreasonandprocedureofLufamilyinearlyMingDynastyandtheirancester、nationality、establishmentoftheirfamilycareer.ThethirdchapterfocusonthemanagementeffortsdonebyTuSiofLufamily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inthenorthwestemregionandtheirparticipationinsomeimportantmilitaryactivitiesthroughwhichcontributionWasforthestabilityintheborderarea.TheforthchaptergivesthereasonanddecliningprocedureofLufamilyinthemiddleandlaterQingDynasty.Thefifthchapterdiscussestheirreligiousbelief、marriagewitllHanpeople、acceplmceof如m∞cefloraH肌people’Scoktreandthel:rffoundrde茌thesesocialbehaviorsespeciallyreligiousbeliefhadupontherisingandpmsperyofthisfamily.Aboveall,thisarticleprovideUSaclearclueofnationalpolicymadebygovernmentoftheMing&QingDynastiesinmanagingandexploitingthenorthwestemregionandthefunction&influenceofmeabove.mentionednationalpolicy.绪论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在明代初期归附朝廷,受封连城后,从一个小的家族逐步发展成为雄踞于西北具有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作者:尹成轩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7期从兰州驱车进入永登,再从永登向西,一路上多是一些荒山沟壑和坐落在山坡下的村庄。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追寻这群山之中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去感悟一段悠久厚重的土司历史。

发源于青海沙杲林那穆吉木岭的大通河已经流淌了几千年,河水弯弯曲曲,在不远处汇入黄河。

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边有一座古老的小镇——连城。

这里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鲁土司衙门。

它的主人正是在西北地区众多土司中赫赫有名的鲁土司家族。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制度,通过分封当地部族首领为土司并准其世袭而统治当地人民的方式,旨在维护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才被彻底废除,但作为秦汉以来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羁縻”政策的重要表现方式,土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月的连城,已有一丝凉意,车子穿过一段小巷,鲁土司衙门高大的木制牌坊出现在了眼前,牌坊上,“世笃忠诚”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牌坊后的广场上,一群人在玩纸牌游戏。

不知是何人在门前挂起的彩带随风飘扬,似乎在诉说着鲁土司的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也就在这年7月,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夜半逊国逃往蒙古,蒙古人退出中原,他们建立的元朝也土崩瓦解。

史料记载,元宗室、中书省平章政事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

洪武三年(1370),脱欢率部归降明朝,被朱元璋安置在庄浪西山的连城,便是今天所见的这个小镇了。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三世土司失伽因为战功卓著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鲁,后世遂称“鲁土司”,失伽则改名鲁贤。

鲁氏土司治第连城以后,享有朝廷赐封的大片自治区域,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包括今兰州市的永登县、西固区、红古区的大部和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及临夏州的永靖县,青海省的民和、乐都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至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鲁土司一共延续了19世,统治时间长达到561年。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作者:王文元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3期意外的惊喜“这是一次没有预料到的发现。

”“有近千个各不相同的坛城,许多是明代的,非常罕见!”“其中有一套明代的完整汉藏合璧佛传图,补充了中国美术史的缺憾!”“新发现的五世土司鲁麟画像是惟一能看到的明代鲁土司画像!”“大智法王所传《六道轮回图》是极其罕见的明代轮回图!”……从2008年8月开始,隐藏在永登境内的汉藏佛教文化就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本来这是一次平常的佛教美术史考察,没想到竟然成了重大发现之旅!”说起这次永登藏传佛教文化的发现,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继胜博士有些意外。

2004年,谢继胜孤身一人出现在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时,似乎就注定了今天的发现。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猛烈。

鲁土司衙门是西北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土司衙门,占地1.35万平方米,也是558年间鲁土司的兴衰败亡见证。

在一个春日,我们走进鲁土司衙门,领略了这块地方一脉相传的土司文化,感受到汉、藏、蒙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数百年风吹雨淋下,虽然有些苍老,但仍然巍峨庄严,透着威震四方的气象。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照壁和牌楼。

照壁高耸,牌楼突兀,气势逼人。

作为明、清、民国三代管理甘、青交界之地的最高首府,鲁土司衙门在许多人眼中自然有其独特的威严。

这是近600年间积累下的威严,也是对汉、藏、蒙三种文化的敬畏。

鲁土司衙门是世代鲁土司办公、居住的地方,也是西北地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土司衙门。

永登鲁土司本来不姓鲁,其一世祖先名叫脱欢,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孙,被封为武定王兼平章政事。

在元朝末年的大动乱中,脱欢在跟随元顺帝北逃途中掉队,最后流落到河西一带。

明太祖洪武初年(1368),常遇春率明军平定河西走廊,洪武四年(1371),脱欢率诸子部落投诚,被安置在连城。

后来,明太祖授脱欢之子巩卜失加为百夫长,封其为甘肃庄浪卫连城土司,统领所属部众世代居庄浪卫(今永登西),一直到1929年民国政府时才废除。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鲁土司门楼仪门(古时,此们平常不走,只在大型礼仪活动或接皇帝诏书才可开用此门)平时,此们是通行处仪门左边,古时是死刑犯通道大堂土司大堂门上彩绘:吉庆有余元代建筑,为避免“元”字,柱子为八角形核桃古树后花园绿照亭后花园中的奇石(陨石)石马翁仲鲁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坐落在永登县境内大通河上游河畔—连城镇。

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一进数院,气势威严,雄伟壮观,雕梁画栋,绚丽多彩,俗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颇具王侯气魄,有“小故宫”之称,是甘青边界众多土司衙门中最具宫殿风格的古建筑群。

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莫土司衙门、四川省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贵州省毕节县大屯土司庄园、云南省孟连自治县刀土司衙门和宁蒗自治县阿土司衙署,都是全国现保存完整的土司建筑,其中尤以鲁土司衙门保存最为完整。

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主要是元、明、清时期在祖国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多用羁糜、笼络政策,分设由各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分土司民”之官,此官职称为“土司”。

我国的土司制度,分为土官和土司两种,土官为文职,归吏部管领,土司是武职,归兵部统辖。

土司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把部落酋长制与封建官僚制紧紧结合在一起。

土司为了巩固其统治,经朝廷认可,建立土司衙门,负责当地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刑具。

除执行朝廷统一法规外,还可根据当地习俗订立“土规”、“土律”,对领地内务类案件有审理权,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其职责是“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和保塞之令“。

土司就是领地内的最高统治者,清朝经过“三藩之乱”后,特别在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全国大部分土司被废除世袭。

改任流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
罗文华文明
内容提要 2008年8月1日至28日,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
肃省永登县鲁土司衙门博物馆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对妙因寺、显教寺、
感恩寺和雷坛四处鲁土司属寺进行了考察,对属寺现存的所有文物的图像资料进
行了全面采集和初步整理。

鲁土司属寺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壁画、雕塑等文化
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水平,反映出汉藏文化共融、共存现象
的普遍存在。

它们既是研究明清美术史、明清宗教史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明
清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直接证明,无论在佛教领域还是在美术史领域都有着较高
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永登鲁土司妙因寺显教寺感恩寺雷坛塑像壁画曼陀
罗明清汉藏文化交流
永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全县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西北与天祝藏族自治县、景泰县相邻,东南与皋兰县、西固区、红古区接壤,地理坐标位于东经l02度36分~l03度45分、北纬36度12分~37度O7分之间,海拔l500~3000米,属兰州市管辖,县城东距兰州市中心114公里。

永登县下辖6镇16乡,其中鲁土司衙门及妙因寺、显教寺、雷坛位于连城镇连城乡,感恩寺位于红城镇永安村。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制度,以通过分封当地部族的首领为土司并许其世袭而统治当地人民的方式,维护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才得以彻底废除,但作为秦汉以来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羁縻”政策的重要表现方式和实施手段,土司制度在我国边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北地区,连城鲁土司是众多土司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据《鲁氏家谱》记载,鲁土司的始祖脱欢原本是元朝宗室,曾为元平章政事,晋爵安定王,明洪武三年(1370)率部归降明朝,被朱元璋安置于庄浪西山之连城“。

之后,三世土司失加因为战功卓著被朱棣于永乐
《甘肃永登 tl,据考证,鲁土司始祖脱欢并非元安定王脱欢,亦不曾任元平章,率众归附明朝亦是后代的攀附之词。

详见郭永利:
连成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族属辨正》,《丝绸之路·文论》总第七期。

060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l期·恁第l4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