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观后感

《犯罪心理学》观后感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抑制这种趋势是需要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去实践的。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有所用。
导语: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犯罪心理学》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犯罪心理学》观后感今早终于把8季的《犯罪心理》,简称CM看完了。
从没有对一部电视剧如此痴迷过,一口气连追。
记得自己在初中一暑假把《福尔摩斯》3本书一整套全看完,大呼过瘾。
若不是天生那可能就因此书,从而对逻辑推理感兴趣了。
别的女孩可能更喜欢看爱情偶想片。
我喜欢的却是如包拯之类的侦断片或谍战片,战争历史片,恐怖片,或喜剧片。
如果说《福尔摩斯》一书是刑侦推理上的经典,那么《犯罪心理》就是犯罪心理学上的经典。
Cri minal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连环杀人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笼统地讲本剧就是一个叫BAU的组织(行为分析部,隶属于FBI且该组织真实存在)应用心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手段追捕连环杀手的故事。
组织成员都是犯罪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且是各人各风格各能力。
重要一点是,这个team像家庭一样有爱温暖。
我最喜欢的是reid和morg an,garcia善良乐观的人格魅力也很吸引我,她是les,已婚。
本片的点睛之处在于BAU所用的破案方法,用一个词概括就是profile。
不知道怎么翻译合适,但个人感觉比较像“剖析,勾画”这种意思。
根据剧里的理论,由于连环作案的特点在于作案的方式存在相当的“无意识性”和“定式心理特征”,因此也就具有了很强的“可知性”。
换句话说,连环罪犯由于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或者特殊的成长经历,其行为,兴趣,能力等方面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自己特定的风格,并且在不同的犯罪行为中加以重复甚至强化。
因此,通过分析和了解连环犯罪的行为特征,可以逆向探寻出可能的罪犯。
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心得体会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是一种通过了解和研究犯罪心理来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犯罪行为的教育方法。
在我参与和学习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首先,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让我对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我了解到犯罪行为并非简单的偶然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因素,如缺乏道德观念、个人动机、社会环境等。
这种认知帮助我意识到犯罪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犯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其次,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提醒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成为罪犯的潜力。
即使我们自认为是善良和正直的人,但当我们面临压力、诱惑或极端环境时,我们也有可能出现犯罪倾向。
这种认识让我更加警觉地关注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增强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包容。
再次,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强调了个体责任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了犯罪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个人在面临各种情况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同时,我也意识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弱点和诱惑,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提醒我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犯罪行为往往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安全和和谐尽一份力量。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明白了关爱和支持他人的重要性,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有可能迈向犯罪的人,阻止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同时也能为社会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视角,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框架,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同时,我相信通过犯罪心理学认知教育的推广和实践,可以为社会的犯罪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作文之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作文之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在深入探索犯罪心理学的世界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深刻的心理感悟。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征,为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犯罪心理的复杂性在接触犯罪心理学之初,我对犯罪行为的简单理解被彻底颠覆。
我认识到,犯罪行为并非简单的恶行,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包括个人的性格缺陷、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等。
犯罪心理的复杂性让我意识到,预防犯罪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仅仅依靠法律制裁是远远不够的。
二、犯罪动机的多样性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核心驱动力。
在犯罪心理学中,我了解到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有些人犯罪是因为贪婪、嫉妒等个人心理因素;有些人则是受到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报复心理或反抗心理。
这些不同的犯罪动机需要我们在预防和打击犯罪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三、犯罪心理的预防与干预了解犯罪心理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
在犯罪心理学中,我学到了许多预防和干预犯罪心理的方法。
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改善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减少人们受到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那些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重新回归社会。
这些方法为我们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犯罪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犯罪心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犯罪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犯罪心理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那些已经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五、个人成长与启示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体验,还获得了深刻的心理感悟。
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2024年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2024年犯罪心理学读后感《2024年犯罪心理学》是一本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作者在书中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未来的世界的故事,展示了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这本书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犀利的洞察力,让我对犯罪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犯罪状况产生了思考。
首先,这本书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彩,令人着迷。
故事发生在2024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科技进步带来了许多新的犯罪手段和挑战。
主人公是一位犯罪心理学家,他被聘请到一个秘密调查组织工作,任务是解决一系列高智商犯罪案件。
在调查的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犯罪心理学问题,包括心理操纵、思维犯罪和虚拟现实犯罪等。
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洞察力一步步揭示了案件背后的真相,最终阻止了犯罪活动的发生。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扣人心弦,令人无法放下。
其次,这本书对犯罪心理学的描述和探讨非常深入和精准。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和行动,展示了犯罪心理学在解决犯罪问题中的重要性。
他通过观察犯罪现场、分析嫌疑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揭示了犯罪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因素。
尤其是对于一些高智商犯罪,主人公运用心理操纵和分析技巧,推理出嫌疑人的意图和行为模式,从而成功解决了案件。
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非常准确,深入挖掘了心理学在犯罪领域的潜力和应用。
同时,通过描述虚拟现实犯罪和思维犯罪,作者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犯罪形势的思考。
最后,这本书对未来犯罪形势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犯罪手段日益复杂和隐秘,犯罪心理学家需要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来应对挑战。
虚拟现实犯罪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人们的思维也因为科技的干预而发生了变化。
作者通过书中的情节和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未来犯罪形势的可能性。
这引发了我对未来犯罪状况的思考,让我认识到犯罪心理学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之,《2024年犯罪心理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通过精彩的情节和深入的犯罪心理学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原因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且为预防犯罪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读完相关书籍后,我对犯罪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犯罪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犯罪行为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犯罪者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诱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人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犯罪,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家庭教育等。
其次,犯罪心理学对于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征。
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具有攻击性、冲动性、自私自利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成为其犯罪行为的原因。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特征,就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犯罪者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最后,犯罪心理学还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犯罪行为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依据。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社会帮助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总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且为预防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犯罪者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犯罪心理学,为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的书籍。
书中详细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种
种理论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犯罪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验研究,揭示了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
论和生物学理论等,以解释犯罪者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连环杀手心理的深入研究。
他分析了连环杀手的心理特征、动机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他们犯罪的心理动力和心理演变过程。
这让我对连环杀手的
犯罪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警方破案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另外,作者还对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侦查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他通过心理
学和行为学的方法,提出了几种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并介绍了一些犯罪侦查技巧和
调查方法。
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让我对如何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有
了更具体的思考。
总而言之,《犯罪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犯罪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它不仅
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机制,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方法。
这对我来说
是一次非常有益的阅读体验,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社会安全问题。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犯罪的成因和规律。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犯罪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犯罪行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首先,犯罪心理学让我明白了犯罪行为并非简单的恶意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犯罪者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因素。
比如,有的犯罪者是因为个人情感问题而犯罪,有的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减少犯罪行为,不能简单地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更需要从心理层面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心理状态。
其次,犯罪心理学也让我了解到了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性。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的发生。
比如,对于一些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人群,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让我明白了犯罪心理学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犯罪行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最后,犯罪心理学也让我对犯罪者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我明白了他们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心理因素。
有的犯罪者可能是因为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是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无法摆脱犯罪的诱惑。
这让我对犯罪者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对待犯罪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惩罚。
总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以让我们对犯罪者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希望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犯罪行为,从而为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做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心理学》的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的读后感《犯罪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犯罪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犯罪心理学》的读后感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人的犯罪心理是不是可以认识的,这是犯罪心理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前提。
如果犯罪心理不能认识,那么犯罪心理学就不是一门科学。
反之,如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人的犯罪心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
犯罪本质上是危害社会的,触犯社会所制定的刑事法律的行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
犯罪心理在本质上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运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普通属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不是虚无的,运动就会留下痕迹或印象,犯罪心理活动也是这样。
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的激励下,为追求一定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在具体的犯罪行为实施后,不仅会在犯罪现场遗留下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直观物质痕迹,也会在生理上留下犯罪心理印痕。
例如,犯罪人对自己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现场情况、接触过的人和物、行为过程等会有心理上的感知,犯罪的具体情况在犯罪行为实施后并不是消失得毫无踪迹,而会继续引起犯罪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案件有关的记忆仍会在大脑皮层中重现,随之情绪波动,进而产生肌肉紧张,皮肤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映。
许多犯罪人在犯罪店都有担心犯罪暴露受到惩罚的恐惧感,不仅作案时紧张,作案后在与犯罪有关的因素刺激下还会有耳鸣心跳、口干舌燥、胸部郁闷、心惊肉跳、坐立不安、睡眠食欲异常等生理反映,有些心理和生理反映还可以通过外部观察或科学仪器的测试而感知,如犯罪人在说谎的时候,不论如何伪装,体电都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
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
《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
“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
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
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
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
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
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
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
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
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
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
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
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之机,让黄浩佳、黄汝佳服下安眠药。
待两个儿子熟睡后,韩群凤将两人按在浴缸里溺水死亡,然后服下农药自杀未遂。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变态心理的预防和心理矫治,我认为其内容过于笼统、宽泛。
但是其中提到的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值得我们关注。
广义的心理卫生主要是指保障和提高人们的精神健康水平,主要包括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地对付各种精神压力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效能,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心理潜力。
与精神疾病的社会总负担相比,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还远远难以满足国民的心理卫生需要,这一点促使我们国家要重视精神卫生的工作,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变态心理的产生原因、变态心理的危害性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