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

[小学教育]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

米尔格伦实验-社会心理学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本报告旨在概述最近完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这些实验旨在探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群体动力学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一:群体决策与个体风险偏好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群体讨论如何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

参与者被分为小组,并要求在群体中讨论后作出一系列投资决策。

结果显示,群体讨论倾向于使个体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与他们最初的个人选择相比,群体决策往往更为风险规避。

实验二:社会认同与合作行为第二个实验关注社会认同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通过让参与者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进行合作游戏,我们发现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促进了更高的合作水平。

此外,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为群体带来正面形象时,他们更愿意进行合作。

实验三:权威服从与道德判断第三个实验探讨了权威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

参与者被要求执行一系列任务,在任务中他们被告知需要遵循一个权威人物的指示。

结果表明,即使任务涉及道德困境,权威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个体服从的可能性。

实验四:社会影响与态度改变最后一个实验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态度的改变。

通过展示一系列社会广告和公共信息活动,我们观察到参与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态度在实验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表明社会影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

总结:这些实验提供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键概念的深入见解,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权威服从和社会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教育、政策制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实际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现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更加和谐和有效的社会互动。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篇一: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书】助人行为实践报告书目录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在我们周围,应随处可见。

但是随所以,让心灵复苏,帮助今天的别人,就是帮助明天的自己。

二、研究目的:鉴于此,我们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先从大学校园入手,1. 让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准确的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警示大学生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而是热心的人2. 提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伸出双手,点亮世界,社会不需要冷漠的人,不要被尘世蒙蔽心灵。

三.实践设计:实践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前校道实践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一班第七小组成员情景设计:情景一:图书馆门口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情景二:图书馆校道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四.实践视屏(见文件夹内)五.实践分析:由视屏可见,女生或得帮助的可能性要比男生大助人者女生居多影响因素:一、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指在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以预见并且没有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的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

它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助人行为。

下面先说明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具体特征,再分析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特征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与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根据助人行为情境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的,具体说来,它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它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施助者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社会压力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以及个体在面临社会压力时的决策策略。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份决策问卷,问卷中包含10个关于生活消费的决策题目,每个题目都提供两种选择,要求被试在两种选择中做出决策。

3. 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前测阶段: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填写一份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2)实验阶段: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15人。

实验组A在实验过程中接受社会压力,实验组B则不接受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的施加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实验组A的成员被告知,他们的决策结果将被公开展示,并接受其他被试的评判。

(3)后测阶段:实验结束后,所有被试再次填写一份决策问卷,以评估社会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A在面临社会压力时,其决策行为与实验组B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实验组A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

(2)实验组A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

(3)实验组A在决策后的满意度较低,认为自己的决策结果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2.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压力会提高个体的风险规避意识,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谨慎。

(2)社会压力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使其在决策时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

(3)社会压力会对个体的决策结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满意度。

四、结论与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在决策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降低社会压力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实验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实验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目录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 (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二)认知失调 (2)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三)RobbersCave实验 (5)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五)服从与权威 (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六)虚假同感偏差 (10)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七)社会认同理论 (11)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八)威胁与交流 (13)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九)旁观者效应 (16)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十)阿希实验 (18)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

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

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

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

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

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著名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于道德亏欠或者权力过大,有些人会对其他人施加严重的虐待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探究个体在权力关系下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了这种行为变化的存在。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研究者通过模拟电击实验,探究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会在有权威人士指示下继续进行电击实验,即使电击已经达到了危险的水平。

3. 阿西荷实验:研究者通过让一群人观察一个球在人群中移动的视频,探究了人们对于群体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于正确答案没有把握时。

4. 美国布朗眼实验:此实验通过将一批学生分为两组,演示了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行为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 1 -。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

动物实验的替代方 法:寻找不涉及动 物的实验方法和研 究手段
人权问题:确保实 验参与者的人权得 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知情同意:实验参 与者有权了解实验 内容并自愿参与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未来 发展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影响 大数据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运用 实验设计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缺点:实验结果可 能受到实验对象的 影响,实验结果可 能不具有代表性。
实验结果可能受 到实验者主观因 素的影响。
实验成本较高,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类型
实验室实验
定义: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可控性较强的心理学实验 目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优点:可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外部干扰,实验结果可重复验证 缺点: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差异,被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的影响
实验的基本要素
实验对象:实验中被试者,接 受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的个体 或群体
实验变量:实验中需要控制或 改变的因子,包括自变量和因
变量
实验者:实验的发起者和组织 者,负责实验的设计、实施和 评估
实验设计:实验的具体计划和 安排,包括实验目的、假设、
操作方法等
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通过实验可 以控制变量,观察 实验结果,得出科 学结论。
添加 标题
未来社会心理学实验将更加注重伦理和隐私问 题,确保研究在合法、道德和负责任的框架内 进行。
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 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鼓励研究 者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实验
教育0901 贺伟090501110
• • • • •
观察学习 恐惧形成实验 光环效应(晕环效应) 监狱实验 从众实验
观察学习的实验——模仿学习
• 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 • 实验的第一阶段 • 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 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 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 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 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 • 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 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学着录像片里 的大孩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 玩具娃娃。 • 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 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 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 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 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 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 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从来没有 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 • 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 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 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 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 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 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 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 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 光环效应的研究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 进行的,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 次测试,以证明 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 疾病的正常人”。 24名学生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 色:其中6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 18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 的角色。津巴多本人则担任监狱长的角色。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 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 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 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 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 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 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 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 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 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任务难度会使从众现象增加 ????
• 巴伦等(Baron et al.,1996) 改进了阿希的实验,向被 试呈现仅有1个人的幻灯 片和有4个人的幻灯片。 实验任务分为比较简单的 (被试用5秒钟时间来观察 幻灯片上的4个人)和比较 困难的(只让被试有半秒钟 来观察)。向被试交代任务 的重要性也不同,不重要 的(仅仅是初步测试目击 者的识别程序)或重要的.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论证了“光环效应”这个案例。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 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 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 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 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 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 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 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 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 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 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 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果我们遵守纪律、遵循社会规范, 就会被评为好学生、好企业员工和先进工作者,而如果我 们表现得与众不同,那可能会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尊重 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 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在纽约旅游时想乘地铁, 我们可能会仔细观察当地纽约人乘地铁的行为:去哪里购 地铁票,如何通过检票口,从哪里进站台等。人们越相信 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 致,从众现象就越多。
• 在任务不重要、有2名 实验助手给出错误答 案的条件下,有13的 人倾向于从众; • 任务重要但比较简单 时,人们会很少从众; 任务重要又难以确定 时,有一半的可能会 从众。
•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ch,1952,1955, 1958)在一系列经典的研究中探讨过从众 行为。在实验中,让一位真被试与另外7~9 人(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一起坐在桌 旁,实验者向他们呈现3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并要求他们判断哪一条和另一幅画中的标 准线段一样长。
• 每个人轮流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而被试 在倒数第二个位置上。在大多数试验里, 每人都说出同样的正确回答。但在几次预 先确定的关键试验中,实验者预先告诉助 手说出错误的答案。结果发现,即使正确 答案十分明显,但在关键试验中,被试迎 合团体的意见平均达32%,有74%的被试 至少有1次从众。
恐惧形成实验
• 被试:阿尔伯特,7个月-11个月 • 第一次实验: •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伸手摸,当 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 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里。 • 第二次实验: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阿尔伯特 由于害怕而哭泣。 • 一周后: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近倾向;白鼠靠过,他缩回手; 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看爬开。兔子和白面都产生 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
•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 “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狱警 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 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 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 犯”。 •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 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 被试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 被抹去了。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 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 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 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 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 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 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 “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 们并不知道。 •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 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 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 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 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
• 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 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 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 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从众实验
• 从众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 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的倾向。从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常 见。
• 实验的第二阶段 • 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 玩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 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 • 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 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 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 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像甲 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