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叔本华:论人世间的痛苦!

生存的痛苦无不在于此——时光催人,不让我们有喘息的机会。时光像监工一样用皮鞭在我们身后抽打,假如它有时歇手,那也只是因为我们又遭受厌倦的折磨。
有一点是肯定的,差不多所有人在他们一生中,劳作,忧虑,困苦和烦恼占了大部分时光。但是,假如他们所有的愿望都马上能够实现,人们又用什么来填充他们的人生呢?他们用什么来打发时间呢?假如世界就是一个奢华安逸的天堂,是流着奶和密的地方,是每个少男可以毫不费力娶得他心中少女的地方,那么人们就会死于厌倦和无聊,就会去上吊,或去打仗,去屠杀和谋杀,结果,比起现在顺其自然地生活,人类将吃更多由自己造成的苦。
无论幸福和痛苦的形式如何变化,如何引领人们去追求幸福和躲避痛苦,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身体的快感和身体的痛苦。这种基础很有限,简单说来就是健康,食物,不受潮湿和寒冷,性本能得到满足,或者反过来这些东西的缺失就是痛苦。因而,就真正的肉体快感而言,人比畜牲好不了多少,只是到目前为止,由于人类神经系统更强,使他对每一种快感更敏感而已。但是不要忘记,人对每一种痛苦也更敏感。但是与畜牲相比,人身上引发出来的激情要强得多!人与动物不同,难以衡量的是在于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强度。然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最终结果都一样,无非就是健康,食物,衣服等等。
9 每一次的分离都预示着死亡;每一次的重聚都预示着重生。
10 莫逆之交也好,点头之交也罢,都是通往成功最可靠的保障。
11 快乐本身,可以说是幸福的现金;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本票。
12 伟人似鹰,在高远孤寂处筑巢。
13 行动时,首要的资本是强大的内心。工作中,则是非凡的头脑。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之一。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量。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这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无尽的渴望所导致的。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必然会带来痛苦和失望。
叔本华主张通过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性,以及对欲望的适度抑制,来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二、追求内心的安宁叔本华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他认为外部物质的追求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通过内省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
他认为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观察,可以认识到它们的虚幻和无常性,从而达到对人生的智慧认知。
三、艺术的力量与审美经验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人生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可以匡助人们逃离现实的痛苦和苦难。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经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纷扰,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叔本华主张通过欣赏艺术来寻求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四、对于死亡的思量叔本华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思量。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份,而且是人生中最终的归宿。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接受,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惟独当我们真正接受了死亡的存在,并且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我们才干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死亡的思量是人生智慧的一部份。
五、自我放逐和孤傲的重要性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放逐和孤傲来寻求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和外部世界中往往迷失了自我,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
因此,他主张通过独处和孤傲来反思和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惟独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并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话时,我们才干找到人生的智慧和满足。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经典语录摘抄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经典语录摘抄1.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就像我们上班的时候觉得工作好痛苦,可一旦放假久了又觉得好无聊呀!2.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你看那些拼命追求名声的人,不就像口渴的人拼命喝海水,越喝越渴嘛!3.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想想自己一个人在家自由自在的状态,可不就是这样嘛!4.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哎呀,我们很多时候不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就像穿上了一件束缚自己的外套!5.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同样的风景,心情好的时候看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感觉完全不一样呀!6.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呀,别老是怀念过去或者幻想未来,现在才是最真实的!7.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这多像我们的选择呀,是随波逐流变得庸俗呢,还是坚守自我享受孤独?8.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你看那些有机会就偷奸耍滑的人,不就验证了这句话嘛!9.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就像我们喜欢和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交朋友一样呀!10.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想想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真该庆幸自己拥有的呀!我觉得叔本华的这些语录真的很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各种现象和本质,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能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对生命的痛苦和对解脱的渴望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生命的本质,解脱的途径在于超越个人欲望和自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我解脱。
本文将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以期为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1. 痛苦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痛苦是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受苦的存在,痛苦是生命的主旋律。
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写道:“整个世界无非是一种痛苦的表象。
”他将痛苦分为三种:身体的痛苦、心理的痛苦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个体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叔本华以佛教的观点认为,存在是一种痛苦,痛苦来自欲望和贪婪。
人们追求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会导致不断的痛苦和苦恼。
在这种情况下,解脱的途径是明白欲望无穷无尽的本质,放弃对欲望的满足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解脱。
2. 解脱的途径叔本华认为,生命的真正解脱在于战胜欲望和私欲,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为德者不以品头论足。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不会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认为,解脱的途径在于对欲望和私欲的战胜。
他强调理性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战胜欲望和私欲的驱使。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除了理性和自我控制,叔本华还强调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艺术的体验,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喧嚣和欲望的驱使,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追求可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困扰,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达到真正的内心解脱。
3. 对生命的态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强调对生命的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的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的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这一钟摆的比喻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上是痛苦的。
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
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
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旋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的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
人生如斯,岂不痛苦?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去考虑这种生命与死亡之类的问题,他是否可以面对痛苦呢?叔本华说:“不能”。
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
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会产生饱和。
目标只是形同虚设。
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
这个时候,人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
与此同时,欲望的满足也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痛苦。
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
与痛苦相随的是欲望一次次被满足所带来的虚无。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他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升官发财,或成名成家,或恋爱求偶,或购房买车,日思夜想,焦虑不安,达不到目的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
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这时候就会慢慢感到平淡无奇了,好像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觉得费那么大劲似乎不值得,新鲜劲一过去,于是就像叔本华所言,“处于无聊的一端”。
怎样才能超越或摆脱“叔本华钟摆”呢?其实说难也不难,事在人为,境由心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清心寡欲”。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

叔本华: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叔本华一辈子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智慧的文章,对于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不少有启迪性的建议。
但据罗素《西方哲学史》,叔本华在实际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很好地运用他的智慧,成就一种美满的人生。
罗素特别提到了关于女裁缝的事件,他是这样说的:假如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
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
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把她扔下楼去,给她造成终身伤残。
她赢得了法院判决,判决勒令叔本华在她生存期间必须每季付给她一定的钱数(十五塔拉)。
二十年后她终于死了,当时他在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
除对动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难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而他对动物的仁慈已经做到反对为科学而作活体解剖的程度。
但是,中国的王国维对于叔本华,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王国维王国维年轻时代醉心于叔本华的哲学,1904年写出《红楼梦评论》,被认为是叔本华悲剧理论在中国的最早实践。
同一年,王国维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全面介绍叔本华的思想,谈到叔本华的生平,王国维有这么一段评价:更有可注意者,叔氏一生之生活是也。
彼生于富豪之家,虽中更衰落,尚得维持其素居之生活。
彼送其一生于哲学之考察,虽一为大学讲师,然未几即罢,又非以著述为生活者也。
故其著书之数,于近世哲学家中为最少,然书之价值之贵重,有如彼者乎!彼等日日为讲义,日日作杂志之论文(殊如希哀林、海额尔等),其为哲学上真正之考察之时殆希也。
独叔氏送其一生于宇宙人生上之考察,与审美上之冥想。
其妨此考察者,独彼之强烈之意志之苦痛耳。
而此意志上之苦痛,又还为哲学上之材料,故彼之学说与行为,虽往往自相矛盾、然其所谓“为哲学而生,而非以哲学为生”者,则诚夫子之自道也。
王国维的大意是,因为叔本华没有生活上的经济负担,不需要去担任大学教师,或者赚取稿费为生,只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研究、思考,所以叔本华是真正为哲学而生,著作虽然不多,却是最具价值的。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2016-01-15同道学园叔本华,悲剧人生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之一。
他主要持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
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
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
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
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
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
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对人生智慧的独特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如何理解并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提供了珍贵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希翼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匡助。
1. 人生的苦难与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痛苦。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和追求永远无法得到彻底满足,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痛苦感。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欲望的无尽之轮”,并主张通过抛却欲望来减少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并非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真实认知。
他认为,惟独通过接受人生的苦难和痛苦,我们才干真正理解并珍惜生命的价值。
2. 意志与冲动的控制叔本华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意志驱动。
这种意志是一种盲目而无情的力量,它驱使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主张通过理性和自我控制来抑制意志的冲动。
他认为,惟独通过自我约束和镇静思量,我们才干摆脱意志的束缚,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3. 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知识和智慧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份。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他认为,惟独通过对世界的深入了解,我们才干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叔本华还强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匡助我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寻觅到更深层次的智慧和理解。
4. 孤傲与内心的平静叔本华主张通过与自己独处来寻觅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他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往会带来矛盾和纷争,而孤傲可以让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他认为,惟独通过与自己的内心深入交流,我们才干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5. 爱与同情的重要性尽管叔本华对人生持有悲观的态度,但他也强调了爱与同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利益和欲望,体验到更高级别的幸福和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叔本华
我们可充分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然亦无避免。
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正如口干欲裂必须解渴一样。
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
因之,人类在原来本质上,本就难免痛苦。
反过来说,苦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夺而消失,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将立刻袭来。
换句话说,就是生存本身和他的本质,将成为人类难以负荷的重担。
所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穷极要素。
说起来真是非常奇妙,人类把一切痛苦和苦恼驱进地狱后,残留在天国的却只有倦怠。
啊!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险,人生就这样通过其中,只要保住生命。
——路克雷特亚里士多德: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
我们可以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声明亦复如此。
生物活动的动机是为生存而努力,但生存确保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呢?人们并不了解。
因此,促使他继续活动的是,如何才能免除,才能感觉不出生存的重荷,换句话说,就是努力从倦怠无聊中逃脱出来,亦即平常所谓的“打发时间”。
如此,没有困乏或忧虑的人,虽卸下其他一切负担,但现在生存本身就成为负担。
倦怠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灾祸,最后,甚至会使人将绝望之色表现于脸上,而认为:缩短过去花费偌大的努力维持下来的生命,似乎较为有利。
人类相互间尽管没有爱心,却因倦忌之故,也能热心相助,这也是社交的起源。
正如贫穷是人们苦恼的通常原因一样,厌倦是上流社会的祸害。
而在中等阶级,星期日则代表厌倦,其他六天代表贫穷。
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
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
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
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
总之,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
但我们不必为了这种人生观而感到气馁,它也有值得慰藉的一面,从这里也许可以使人提升到像斯多葛派一般对自己现在的苦恼亦漠不关心的境界。
总之,产生悲哀或欢喜的原因,并非直接为了现存的快乐和痛苦,而是由于我们是爱开拓我们预期的新未来而已。
痛苦或欢喜之所以会如此高腾,实在是由于它们借未来而以致之,故而它们并非永恒性的东西。
遇困境当保持沉着,在顺境中,宜留心一直过度的欢喜。
——贺拉斯《颂歌》然而,苦恼并非从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
但一般人的认识力对它大都闭起眼睛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时找些借口,到外界寻找痛苦的原因,使痛苦永远与你形影不离。
那正如一个原来自由自在的人,却无端去塑造一个偶像,以侍奉主人一般。
总之,我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一个接一个的愿望,即使获得满足,也不会就此满意。
大底在不久后又将发现那是一种错误而有受辱的感觉。
我们正如希腊神话中达那瑟斯国王的女儿一般,尚不觉自己身在永远汲不满的汲水罚役中,还经常渴求新的愿望。
我们所希求的东西在未得手之前,总以为比什么都好,既到手之后,又不免大失所望,
我们是为需求生命而喘息挣扎,永远成为希望的俘虏。
.——路克雷特所有的满足——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
海上狂风大作时,伫立岸边,看着舟人的劳苦,心生快慰,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庆幸自己得以幸免灾祸。
——路克雷特但这种喜慰、这种幸福的认识,实已非常接近积极性的恶意了。
自然美不能来就是没有意志的纯粹认识,事实上确是惟一纯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没有苦恼、没有欲望,在它之后不会伴随后悔、苦恼、空虚、倦怠。
但由这样的幸福所填满的并不是全部人生,仅为其中的一个季节而已。
大多数人终于一生,外在生活是那样空虚无意义,内在则是愚蠢而不自觉,实在可悲可叹。
综观个体的一生,若只就其最显著的特征来看,通常它是一个悲剧,但若仔细观察其细节,则又带着喜剧的性质。
人间原是偶然和迷惑的世界;愚蠢和残酷恣意的挥动鞭子,支配着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
要使“更
好的东西”见诸实行,仍有待更大的努力。
总之,我们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
——享乐愈增,相对的对它的感受性就愈减低,积久成习后,更不觉自己身在福中。
反之,却相对增加了对痛苦的感受性。
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特别容易感到痛苦。
如此,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当我们快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处在痛苦时,则觉度日如年,这也可证明能使我们感觉它存在的积极性东西,是痛苦而非享乐。
同理,当我们百无聊赖时,才会意识到时间,趣味盎然时则否。
可见:我们生存的所谓幸福,是指一般我们所未感觉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也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伏尔泰:“幸福不过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的。
”世界上没有所谓完全幸福的人,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他在酣睡时,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
世界原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不论如何完整的则学,也有无法触及的一面,它仿佛像不能溶解的沉淀物,又如两个不合理数之间的关系。
据海德洛斯所述,特拉基亚人往往以伤感的心境迎接新生婴儿,对着他们喃喃历数其前提中所有的灾祸;同时又以欣喜和玩笑的心情埋葬死者,因为他们从此以后已可免除许多大苦恼。
据说,墨西哥人当婴儿降世时就对他念道;“我的孩子!你的诞生是为了忍耐,所以你必须忍耐、烦恼、沉默。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辩护》树种也曾说:“死亡虽永远攫夺了我们的意识,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最聪明的人不求最幸福的日子,但求没有酣梦的睡眠。
”
海拉克利图斯:“生命之义一如其名,而死亡是它的事业。
”无论在哪里都无例外,自然的纯粹象征是圆形,因为圆形是循环的图式,这实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形式,上自天体的运行,下至有机体的生生死死,万物之中的所行,只有因这种图式,在时间和其内容不断的流动中,才可能产生一种显示存在,即眼前的自然。
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
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照常地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
总之,历史有如万花筒,每当回转时,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形状,而实则不论何时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
出生的痛苦和死亡的难逃,这两者本是求生意志本身为走向客观化及通向生存的不变条件;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之下,我们的本质本身才讷讷感不参与时间的经过和种族的澌灭,而存在于永远的“现在”中,享受求生意志的肯定果实。
普罗提诺斯:“时间是永恒性的复制品”,时间只是永恒性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