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与性格

合集下载

气质与性格

气质与性格

气质与性格一、气质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2、气质的特点第一,感受性: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用感觉限度的大小来测量。

第二,耐受性:反映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的耐受程度,他也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第三,反映的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速度;不随意的反应性。

反映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第四,可塑性: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呆板性被认为是与可塑性相反的品质,可塑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第五,情绪兴奋性:不仅反映神经过程强度,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六,内向与外向性: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还是表现于内的特性。

表现于外叫外向型表现于内叫内向型。

外向性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性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3、气质的类型第一,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考,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第二,多血脂: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弱点,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第三,粘液质,情绪平稳。

表情平淡,四位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第四,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二、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较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2、性格特征第一,态度特征:A对待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

气质的概念 性格的概念

气质的概念 性格的概念

气质的概念性格的概念气质和性格是描述一个人个性特点的两个概念。

首先,气质是指一个人在长期形成的个性特点,它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

气质是个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对外界刺激具有相对一致的反应方式。

气质是与个体的先天条件和基本心理机制有关的,可能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气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个体的气质可能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外界环境也可能对个体的气质产生影响。

气质可以被分为多个维度,比如外向性、内向性、稳定性、神经质等。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程度、活动水平和社交需求等方面的倾向,外向性的人喜欢社交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强;内向性指的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反应方式,内向性的人更倾向于独自思考、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中。

稳定性指的是个体情绪的稳定性,稳定性高的人情绪波动比较小,情绪能够相对稳定持续较长时间;神经质指的是个体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敏感程度,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抑郁。

性格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倾向,它是相对灵活和可塑的。

性格是个体从经验中塑造而成的,因此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体的努力来进行改变和发展。

性格与个体的经历、环境等有关系,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表现。

性格也可以被分为多个维度,比如外倾性、开放性、责任心等。

外倾性指个体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喜欢和他人交往的倾向,外倾性的人积极主动、活力充沛;开放性指个体对新事物、新体验的接受程度和愿意尝试各种新事物的程度,开放性高的人对新事物持有亲和态度;责任心指个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尽责和对他人的关爱程度,责任心强的人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气质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关联的。

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格倾向,而个体的性格又可能影响其气质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一个外向性的个体更容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积极的性格倾向,与人交往的频率和质量也更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其外向性气质。

总之,气质和性格是描述个体个性特点的两个概念,气质与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和性格有什么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说某人气质高贵、幽雅,有的人没有气质,有时候也经常听到某人待人礼貌、彬彬有礼很有气质等,每位同学肯定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这些气质和我们心理学上讲的气质是否一样呢?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一)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

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2.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

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

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当然,就气质的外在表现上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它也会发生某些改变。

好发脾气的人不发脾气了,急性子的人变稳重了。

但着仅仅是外部表现的改变,叫做气质的掩蔽现象。

其内部产生质的变化是很难的。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差别:⒈性格的社会性较强,气质生物性较强;气质更多受到人的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而性格主要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容,它们是在后天形成的,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⒉生理基础不同:性格是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气质是先天神经类型;⒊性格形成晚且较易变;气质形成早且不易变例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中的“性格”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性格。

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体现的则是心理学中“气质”这一概念。

勤奋属于性格,而活泼好动,行为敏捷则属于气质性格与气质由于性格与气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把二者混淆起来,把气质特征说成性格,或把性格特征说成气质。

例如,有人常说某人的性格活泼好动,有的人性子太急或太慢。

其实是讲的气质特点,性格与气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相当密切而又相当复杂的。

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

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黏液质的人会表现出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

其二,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当某种气质与性格有较大的一致性时,就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相反会有碍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主动性的性格特征,而黏液质的人就较困难。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

第十一章 气质与性格

3、独立性说: [美]威特金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和顺 从型。独立型的人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具有 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地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顺从型的人倾向 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附加 物的干扰,常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应激 能力差。
4、文化-社会类型说:
•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 1、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 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 • 父母对儿童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养方式影响儿 童的性格形成,同时,婴儿早期形成的气质特点 必然会影响和修正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 3、气质影响到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 征,从而使性格特点具有独特的特点。 • 4、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改造的速度 • 例如:要形成自制力,粘液质和抑郁质比 较容易,而胆汁质和多血质相对困难。
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不同动物在形成条件反射时的神经 活动的兴奋和抑制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特性、平衡性特 性、灵活性特性)存在差异。并依此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 ⑴强 度:即神经细胞接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⑵平衡性:即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相对关系而言。 ⑶灵活性:即对刺激反应的速度和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的速度 而言。 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二、性格类型
1、机能类型说:
[英]培因(A.Bain) 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在某个人身上占优势程度 可划分性格的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情绪型性格的人情绪体验深刻,言行举止易受情 绪左右;意志型性格的人其行动目标明确,行为主动, 具有果断、自制、持久而坚定的特性;理智型性格的 人通常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 气质与性格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  气质与性格

(四)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异。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点也源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由于高级神经系统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活泼型的动物也容易兴奋,但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安静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表现出迟缓、不灵活的特点;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机制,但并非气质生理机制惟一正确的解释。巴甫洛夫的贡献不是在于他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而在于他发现了高级神经系统的特点。
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研究表明,气质不同的人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是可能的,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第二节气质的理论
一、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

《气质和性格》课件

《气质和性格》课件

3
个人选择
个体在人生中做出的选择和决策也会塑造性格。
性格类型的分类
领导型
• 自信决断 • 善于沟通 • 目标导向
执行型
• 责任心强 • 注重细节 • 执行力强
创造型
• 富有想象力 • 喜欢创新 • 能够解决问题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关键点 定义
影响因素 关联
气质 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稳定 体现 遗传、环境、个人经历 气质会对性格产生一定影响
《气质和性格》PPT课件
气质和性格的定义
气质
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倾向于表现出的稳定、 一致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性格
指人类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稳定和持久的 行为模式,并反映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
气质的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受遗 传基因的调节影响。
2 环境因素
家庭、社会、文化等环 境因素也会对气质产生 影响。
3 个人经历
个人的成长经历也会对 气质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外向型
活泼、善于社交,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
内向型
安静、独立,更喜欢自我反思和内省。
感性型
敏感、富于情感,重视人际关系。
理性型
理性、冷静,注重逻辑思考和分析。
性格的形成原因
1。
2
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社会等环境对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性格 持久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遗传、环境、个人经历 性格受气质影响,但并不决 定性格
提高气质和性格的方法
1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培养习惯
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改善个人气质。

(完整版)气质与性格

(完整版)气质与性格

气质与性格一、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气质:(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

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2)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02论述)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

A、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任何一种气质既可以是良好性格和突出的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B、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

用人单位利用心理学进行人才选拔。

而个人选择职业也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职业的要求。

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其不利一面因素。

C、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2.什么是性格(1)性格的定义: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性: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为性格类型: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质与性格一、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气质:(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

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2)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02论述)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性格也属于个性的心理特征,但二者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较大。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

A、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坏之分。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任何一种气质既可以是良好性格和突出的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B、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

用人单位利用心理学进行人才选拔。

而个人选择职业也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职业的要求。

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克服其不利一面因素。

C、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发展。

2.什么是性格(1)性格的定义: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性格的结构特性: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

(3)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为性格类型: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提出,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性格类型:顺从型和独立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

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差异。

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人们生来的气质差异就比较明显。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点也源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

由于高级神经系统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两个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对性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对性格发挥着主导作用。

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

研究表明,气质不同的人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是可能的,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二、气质理论1.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

这种观点经过不断演化,逐步形成了气质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学说。

四种气质类型分化的原因是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称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

2.气质的神经动类型说: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揭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

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

表12.1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3、其他气质理论:(1).气质的体型说德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克瑞其米尔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气质及所患精神病种类是紧密关联的,体型决定人的气质。

经过总结,他把人的体型划分成三类:肥胖型、细长型和筋骨型。

每一类体型易患的精神病分别为:肥胖型易患躁狂症;细长型易患精神分裂症;筋骨型易患癫痫症。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也是体型说的代表之一。

他通过分析几千张大学生的照片,提出划分体型的三个维度:内胚叶型(柔软、丰满)、中胚叶型(发达、健壮)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并发现气质与体型之间的相关达0.80。

(2).气质的激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气质特点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所致。

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达情况,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甲状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尽管内分泌腺的活动与人的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内分泌腺是在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活动的,因此将气质简单归结为是内分泌腺活动的结果是不合适的。

内分泌腺的活动不是气质差异的惟一原因。

三、性格学说1.性格的类型理论(1)荣格的内外向理论荣格的人格理论帮助人们从内外倾的角度理解性格的差异。

荣格依据力比多(心理能量)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分为外倾与内倾(或外向和内向)两种基本类型。

力比多作用指向外部的属于外倾人格,力比多作用指向内部的属于内倾人格。

他还提出四种思想机能,即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与内外倾相结合,荣格提出了八种人格类型。

八种人格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

(2)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威特金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

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

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类属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3)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求实性)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求实性。

艾森克根据三个维度将人划分为八种类型:内倾、稳定、求实型;内倾、稳定、不求实型;外倾、稳定、求实型;外倾、稳定、不求实型;内倾、求实、稳定型;内倾、求实、不稳定型;外倾、求实、稳定型;外倾、求实、不稳定型。

2.性格的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理论:奥尔波特通过个案研究法,从名人的日记、书、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础。

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对个体的行为有动机作用。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性分为两种: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

一般特质是指由人们生活的共同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因而不能作为个体问的区别特性,而且会随社会标准和习俗的改变而改变;个别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个体互相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奥尔波特进一步又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性与习惯、态度区别开来。

(2)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说: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提出了16种因素或根源特质。

其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

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由一些互相联系的特质形成,它表现了若干因素的重叠影响,这些特质不那么稳定和持久,对了解人格不重要;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把根源特质联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某些表面特质。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包括:含蓄或坦率、迟钝或灵敏、激动或稳定、谦虚或武断、严肃或随和、善变或认真、畏缩或莽撞、心硬或心软、相信或多疑、重实际或重想象、直爽或机变、自信或谨慎、保守或探新、乐群或自足、随便或自制、轻松或紧张。

16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别。

根源特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

3.性格学习理论(1)斯金纳的人格操作性反射理论: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重要反应,均是经由操作性条件学习历程建立,由相关的连锁反应组合而成的,而代表人格的行为方式,同样也是经由操作性条件学习历程建立的。

在人格由学习而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自发性的反应,以及该反应所引起的后果是关键的因素。

反应后果对个体能否带来满足,将决定个体将来在同样情境中是否再度反应。

凡是后果对行为起强化作用,代表后果的事物就是强化物。

个体在某情境中的固定反应,既由强化作用而建立,由反应组合成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也是经由强化作用形成的。

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经常表现同样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即可视为他的人格特质。

从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建立人格特质的历程看,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并非自主的,而是由环境中强化因素的影响塑造而成的。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性反射理论在解释人格形成过程中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方面有重要价值,但这一理论否定人的主体性对性格形成的影响,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2)班杜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根据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谈谈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班杜拉的人格学习理论称为人格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主要提出者。

他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经观察别人行为表现的方式以及行为后果间接获得的。

将这种理论用于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基本上接受了斯金纳在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作用概念,但他又将强化的概念扩大,提出了自我强化、观察学习和模仿等重要概念。

对于班都拉来说,个体的人格,可由表现于行为的心理特征来认定。

个体任何人格特质,都是在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经过耳濡目染,向别人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在通过社会学习而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个体向他所喜欢的榜样人物去模仿,模仿后若自己的表现得到社会赞许而获得满足,社会赞许就起着强化的作用,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即使榜样不在场,受到强化的行为也仍然会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