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文推荐

【导语】读书若⽔,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声。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王⼩波《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范⽂篇⼀: ⾃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
安古⼈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
我想读读《⾦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的《资本论》,否则⽼想着找⾃⼰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波杂⽂“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个城市的⼈照样跟踪操控。
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本随⼿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友⽆边⽆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篇⼩杂⽂的名字⽽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
⼀部分杂⽂是讲电影的,⼀部分杂⽂是讲他在国外的⼀些⽚段,⼀部分杂⽂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
喜欢王⼩波的原因是他⼀点也不“⽂艺腔”,全是俏⽪话,你⼀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
⼤概是这样的观点:1、美国有好的⽂艺⽚。
2、美国电影⼈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个路数拍烂。
就像《镜花缘》⾥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
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客。
我原来读⼩波的⼩说,⼀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
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他喜欢现代⽂学,⽆⽐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还有图尼埃。
他对⼩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很相近,你看过现代⽂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每⼀句都是⽆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辈⼦也就能出⼀两个。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00字最近重温了一遍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我想如果王小波还活着的话,肯定是个臭公知,带V加钻那种,不然就是个营销号。
这本杂文集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平时为报纸和一些杂志写的杂文。
就算放到现在看,都觉得他实在是很有先见之明。
他是那个思想统一和激进时代为数不多的清醒的人。
个人认为杂文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
因为选题比较杂,有讲小说的,有写为什么要写作的,有介绍国内外电影的,还有介绍北京风情的,题目非常广泛,是了解王小波的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里说了些什么呢,说了我国同性关系的现状,说了文化管制的问题;说了环境问题,老北京的建筑问题;说了文章的文体与风骨的问题,还有些留学在外的经历。
净是些热点争议问题,免不了蹭热度想蹿红的嫌疑,还是约稿的,在现代说不定是收钱写软文(夹广告那种)的营销大户,其言辞充满了“I think”这种自我意识很强烈的调调,还会给自己的以前的稿子刷存在感。
完事还会被各大营销号转载作为公关反击案例,时不时就会在首页上看到那种。
大家不会说“有趣的高晓松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而是“有趣的王小波和帅气的吴彦祖选哪个”。
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皮相。
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颗能思辨的大脑,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
比如在《卡尔维诺》一章中,他写道:“可能我也会养猫养狗,再买辆汽车,给自己找点罪受——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汽车的价格很无耻。
一辆韩国低档车买三十几万,全世界都没听说过。
”他强调:“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
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
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
显然,王小波将现代语言的韵律美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到了他自己写的小说里面。
喜欢里面说文体的时候说到的话,大意是即使是享有盛名的作家,也并非是所有作品都是经典,要是件件都按精品的标准去做,是要死人的,好的艺术家不仅有才华,也珍视自己的才华,珍视自己。
我的精神家园课文赏析

我的精神家园课文赏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课文给予我们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其中,有一篇课文《我的精神家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篇课文的赏析和感悟。
《我的精神家园》这篇课文是由作家梁实秋所写,它以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通过对自然、文学、音乐等各种精神食粮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精神家园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和超脱。
首先,我想谈谈作者对自然的追求。
在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描绘是那样的生动和真实,他用文字将自然界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描述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自己置身其中的那种宁静和美好。
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我看来,对自然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追求,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往。
其次,作者对文学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对文学的喜爱和追求,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食粮,能够滋养人的心灵。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忽略了对文学的追求,而更多地沉迷于物质的追求。
然而,作者通过对文学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滋养,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学的态度和追求。
最后,我想谈谈作者对音乐的追求。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陶冶人心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作者通过对音乐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滋养。
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众人见解

闲读《我的精神家园》我前阵子犯矫情。
明明是在看电影、玩博客、逛网站、挂QQ,可非要在QQ的离开信息里面写上:“我在看书呢,有话说话”,以提醒自己别忘了看书,并且以示清高,获得一点自欺欺人的快感。
于是终于有人问我,你在读什么?我赶紧回复道,王小波。
继而她劈头盖脸地给我一句:你丫牛逼!——但我很敏感地意识到,她绝对不是在完全的夸我。
但我又很快感觉到,她也并不是在完全的骂我,这种揶揄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怪味儿东西,而我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王小波已经差不多成了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了。
现在的情况便是,不管你读没读过,读过多少王小波,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水平,并且很独特的文人代表。
再加上李银河老师的那句话: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简直把王小波搞成一个完美的、光辉的时代偶像。
以至于让我十分地想撞墙。
我想王小波活着的话,可能会比较理性的,并同时带有几分自谦的惭愧,去接受最后一个称谓。
至于前两个,我估计他会因为老婆的这句无比热辣的赞美而羞愤致死!如果王小波真是那前两种人的话,那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幸好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以一个朴实的知识分子身份出现,而形同中人。
这挺好。
我这两天读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趁热乎劲儿还没消,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看法。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6年写就的杂文,有一部分是95年和97年初写的,多数文章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
依照编者的意思(他改动了很多文题),这些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文体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
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而且只涉及到话题。
王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个样子。
而且你还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是关于思考的。
我最喜欢王小波的地方,也是他的脑子,他的想法。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关于成长、家庭和友情的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霍华德·弗斯特。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成就,以及他在家庭和朋友中所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家庭和友情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主人公艾伦是一个聪明而有理想的少年,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在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下,他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家庭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们给予了他无尽的爱和支持。
尽管主人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给予了艾伦无尽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有了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和家人之间的温馨和亲情,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家庭,主人公在朋友中也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
在书中,作者描绘了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和相互支持。
在主人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朋友们总是在他身边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这种真挚的友情让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他知道自己有一群真心关心他的朋友。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和友情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们就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精神家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书评_读后感作文

精心整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书评_读后感作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由王小波着作的杂文集,该书在网上的评分也很高,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012015」,了。
2008年的冬天,我是在北京度过的。
有一天在四方景园的小区门口,我看到了李银河女士。
她正慈眉善目气定神闲的过马路走向一家干洗店,我没上前去惊扰她,像小波那样说句:你好哇李银河,我只是一直默默目送着她的背影,然后致以我的敬意,给她,也给她的王小波。
我愿意相信,他们从未分离,他们一直在一起。
02周六的下午,在以为熟悉实则陌生的TIT创意园某咖啡厅,用差不多两小时的时间,大概翻阅了王小波的杂文选集《我的精神家园》。
书是在座位旁边的店里书架取的。
架上的书不多,五层的架子,只有大概顶上0.3层的位置放了书。
底下2.5层密集放置着像是义乌批发来、看标价却远超越其卖20所改变吗?就在今天的中午十二点半,周末更显繁忙的广州,人来人往的丽影广场门前、客村地铁站C出口外、必胜客楼下,我仍看着一位中年女士缓缓走过一个垃圾桶,扒拉开上面的两个饭盒,取出下面的两个塑料饮料瓶子,装进手中的塑料袋。
这位女士除了脸色黝黑些之外,穿着尚算得体,上衣鲜红外面缀着层层的纱,黑色长裤,毫不邋遢,还画着眉毛和眼线。
塑料袋不大,普通体积,看得出没有装几个瓶子。
一个塑料瓶子能卖几个钱?需要多少钱,一个人才愿意去做搜寻积攒塑料瓶并售卖的活计?贫穷或富有,幸福或哀伤,快乐与沮丧,体面和邋遢,当下的中国和那个宽泛意义的西方国家,上述的几个and与or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存在于二者之间可能的没有。
穷人依然是穷人,底层依旧是底层。
只不过,可能这个下限有所上升。
城市化进程又是二十年过去。
但污水横流于地面的情状仍未从我眼前消失。
垃圾的堆放和废品的积攒,仍是某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乡村的消亡、自然环境的破坏、城乡结合部的杂乱、垃圾围城的境况,进一步扩大。
居者有其所,安居乐业,简单的几个字,仍是许多人最基础的追求。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高中期间的内心成长和情感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我对于生活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秦远,一个普通的高中生。
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日子过得平淡而无趣。
然而,他却有着一颗热爱文学和写作的心,这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兴趣和寄托。
通过写作,秦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到了一丝乐趣和意义。
在小说中,秦远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创办了一本校刊,为校园中的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这个过程中并不顺利,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却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下去。
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让校刊得以继续存在下去,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机会。
通过这段经历,秦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写作梦想,也激发了更多同学的创作热情。
这种敢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小说中还透露出了秦远与一位神秘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段感情起先并不被看好,因为秦远与女孩有着明显的差距。
然而,正是因为这段感情,秦远更加珍惜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及写作对他的意义。
他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坚定,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段爱情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爱情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能量,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动力和支持。
在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我深深地感慨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房子,而是一个内心的寄托,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梦想的场所。
正如秦远通过写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每个人也应该去寻找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可以是任何能够让我们心灵安宁和坚持的事物,比如音乐、运动、艺术等等。
只有通过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坚定和自我实现。
此外,《我的精神家园》还让我明白到,追求梦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一家人却过得很幸福。
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幸福。
主人公的丈夫在一次工作中不幸遇难,留下了她和儿子。
面对丈夫的离去,主人公并没有崩溃,而是努力地支撑着这个家庭,给儿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友情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朋友的支持,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友情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除了友情,书中也深刻地展现了亲情的伟大。
主人公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很沉默,但他却默默地支持着母亲。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母亲,他会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种亲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珍贵,却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此外,书中也展现了爱情的伟大。
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并没有再嫁,而是一直守在丈夫的墓前。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情是伟大的,它可以超越生死,永远存在于心中。
这种深厚的爱情让人感动,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友情的重要和爱情的伟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纷扰所困扰,却忽略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
只有读了这种作品,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生中宝贵的的东西,那不是学校课本里告诉你的扯淡这个那个主义,也不是畅销作家告诉你的爱情,而是你的,建立在你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精神家园。
那比许多事情都要重要,也许,只有读这种好书,才能让我们摆脱腐朽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我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发。
书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
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
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
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
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
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次,《我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向严肃的高贵。
也许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
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第三,读过此书,相信你对艺术的精神内核会有更深的理解。
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
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
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
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
"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
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
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
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
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
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
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
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
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
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
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正如王小波哥哥王小平的纪念文章中写到:“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
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
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
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
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味。
品味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
有的人学富五车,品味只是初等。
有的人目不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味的东西发生共鸣。
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品味差别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味。
”
“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味,一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
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惟有缘者得之。
而有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
我们读《我的精神家园》,读王小波,也是传递精神能量的有缘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