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C.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两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D

2.(2018·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

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

C.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考点】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

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解析】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的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符合题意。仓是储存粮食的建筑,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有助于研究当时农业的发展情况,故②符合题意。墓葬中出土的钱币,有助于研究当时商业的发展情况,而出土的大量陶屋、陶仓等有助于研究当时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属于手工业,故③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当地没有大运河,④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B.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考点】明朝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

【答案】B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单科·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唐代铜镜

【解析】铜镜的制作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青铜时代,每个时代有鲜明的特色。图中镜中的装饰物为葡萄,这种形状的葡萄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才开始在中国种植,隋唐时代达到繁荣,与商代、周代、秦朝在时空上不符,唐代铜镜装饰中有葡萄海兽,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唐朝的私营作坊和宋代的制瓷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州的设置始于西汉,故①错误;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定州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定州属河北,在元朝河北属“腹里”,为中书省所管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

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4年题组

1.(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份,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4·四川文综·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

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考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景德镇);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2)西方制瓷业发展——梅森瓷业

(3)四川地方史(乡土史)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将材料予以分层,分别提取其中的叙述角度及关键词,然后予以概括表述即可。如据第一段可知景德镇交通便利,具有瓷土资源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据第二段可知元代工艺水平高,明代官方重视,海外市场的推动,清代匠制改革等。

(2)本题首先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及提取关键词的处理,并概括提炼梅森瓷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将之与景德镇瓷业加以比较,主要考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及比较能力;梳理材料并予以比较可知,梅森瓷业注重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主义人才培养,建立绘画艺术学校等

(3)本题强调传承,也即叙述某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强调“如何发扬光大”也即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原因分析,阐释见解,也即总结经验教训及建议。在回答本题过程中注意多角度分析、史论结合即可,可以列举蜀锦作为例子。

【答案】(1)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8分)

(2)独特: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9分)

(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5分)

2.(2014·全国大纲卷·39)(节选)(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

【考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

【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词“自汉至唐……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可得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国家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可得出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据材料一“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得出农书的推介。

【答案】(1)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特色教案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三合一”特色教案】 西汉时,巨鹿有位叫陈宝光的人,他家拥有一套织造上等丝织品的技术和工具。陈宝光之妻继承家传,身怀绝技,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据说,她织一匹散花绫,费时两个月,价值上万钱。后来,她受到朝廷重臣霍光家重用,成为霍家专有织工。当时的官府手工业部门也从社会上征调大量的能工巧匠,为它们 服务。知识结构: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教材分别从冶金、制瓷、丝织三方面分别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 1、官营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①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建议学生查词典了解铜、铁、钢各自成分。 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下表:冶金业的发展: 图片学习,介绍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编钟。 2、官营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②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下表:制瓷业的发展: 时代 官营手工业概况 原始社会 已掌握冶铜技术 夏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供官府贵族用 春秋战国 春秋已有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 两汉 西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古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 阅读前言,问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哪些行业取得了突出成就?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你认为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突出的成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或者由成语“一言九鼎”“炉火纯青”导入。 什么事手工业?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生产的小规模的工业生产。 概述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三代——青铜业,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汉代——官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此后——素称发达,一直领先。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一历史知识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历史悠久 (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青铜铸造业 【真题2】(2008年山东文综)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析】工商食官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答案】A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出现) (3)西汉武帝后:将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①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③素称发达,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3、主要表现 (1)冶金业:高超 ①冶铜技术: A、悠久的冶铜历史: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B、夏商周青铜时代:夏朝已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

【合作探究】什么是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历史上称为青铜时期。 ②冶铁技术: A、西周晚期:铁器出现 B、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C、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水力鼓风机) ③炼钢技术: A、战国后期:制造钢剑。 B、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C、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资料补充】我国古代最早提到灌钢法的科技家是梁代的陶弘景,他说的杂炼生(生铁)、钅柔(熟铁)而成的钢就是灌钢。就是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将熔化的生铁灌到熟铁里去,使碳分别达到预期的要求而成为钢。由于灌钢法的出现,至隋、唐时,我国钢的生产水平就更加大幅度地提高,钢不仅用于制造武器,而且也广泛地用在农具和手工业工具方面。 D、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制瓷业:享誉世界(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A、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B、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C、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课分三小目描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第一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讲述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行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第二目“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阐述了作为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手工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目“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概述了我国古代瓷器、丝绸远销国外的概况。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材料,对一些主要手工业品进行了详细介绍,这能加深学生对手工业品的形象认识。在教学中,要以一些图片为突破口,形象而又生动地向学生描述古代手工业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涉及手工业部门较多,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几个环节,引导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势利导,从学生感兴趣的陶瓷、丝织品着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手工业成就,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陶瓷、纺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2)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C.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两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D 2.(2018·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 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 C.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考点】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

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解析】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的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符合题意。仓是储存粮食的建筑,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有助于研究当时农业的发展情况,故②符合题意。墓葬中出土的钱币,有助于研究当时商业的发展情况,而出土的大量陶屋、陶仓等有助于研究当时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属于手工业,故③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当地没有大运河,④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材料,故排除。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B.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考点】明朝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

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题doc资料

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 题

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器物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4.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丝绸 B.白瓷 C.铜钱 D.珐琅瓷瓶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政府经营 B.产品精美享誉世界 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清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 9.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阿拉伯商人 D.波斯商人 1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A) 【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重点难点】1.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问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哪些行业取得了突出成就?…… 【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完成填充,了解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二、合作探究:生生师生讨论,理解历史、见解历史 探究1:(1)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 点拨方法: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概括。参考答案:见表 (2)完成下表 点拨方法:按时代在书上找出知识点并学会概括。参考答案:见表 探究2:(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点拨方法:结合各朝代、各行业的特点找相似点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家庭)两种形态并存;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2)西方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而中国的手工业虽然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未实现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原因。 点拨方法:运用上一题的答案,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找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内容】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用四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高超的冶铸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求知欲高,而且其通过初中时历史学习,对古代手工业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想进一步了解,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声音影象色彩以及动画融为一体,可以为其更生动地再现历史表象,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知道手工业的概念及其三种经营形态。(2)说出冶铸技术、制瓷技术、丝织技术的发明成果。(3)知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时间和地区。 2、分析从春秋战国到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概括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民营手工业的地位和重大 影响,培养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综合整课的内容,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反展的特征,培养综合史实,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学习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 法。

2、阅读古代手工业品外传的事例及观看相关的图片,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古代手工业的国际影响,掌握总结的历史学 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 信心。 2、通过欣赏著名的青铜器、瓷器等古代手工业精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增强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 学法:接受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视频【课型】综合课 【导入新课】 在05.7.13日伦敦佳士德的一场名为“中国瓷器、手工艺品及外贸产品的拍卖会上,一只绘有“鬼谷下山”图的元代青花瓷罐,被一美国古董商以1656万英镑也就是约2.45亿人民币的价格投得,为什么我们古代的手工业精品在今天如此受人青睐呢?这些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瓷器是什么时候就产生了的,经历了

2018_2019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解析:从数字来看,“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青铜武器“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做题不能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2.下图为汉代杜诗发明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与农田水利无关,故A项错误;水排作为应用水力的鼓风冶铁工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铁产量的大量提高和铁制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才开始利用水力,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鼓风冶铁工具,不能体现整个官营冶铁业的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3.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答案:B 4.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 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C.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解析:原始社会,我国就出现了种桑养蚕现象,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商代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由材料“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信息可知,商代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代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 答案:C 5.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语文

一、单选题 1.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C.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C.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D.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3.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的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海外贸易逐渐兴起 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基本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自给自足 D.一家一户

5.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这项决定有利于()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B.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 C.扩大棉纺织品的出口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私田仅指产出归个人所有”。这一观点与下列说法一致的是() ①工商食官②开阡陌封疆 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8.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 必修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梳理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知识点梳理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冶金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青铜器的例子) 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④两汉出现高卢冶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⑤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远销欧非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 ②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家营手工业(特点)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和秦汉的不断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③隋唐得以恢复和发展 ④两宋以后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⑤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⑥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原因);纺织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⑦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家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区别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向亚欧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作业 一、选择题 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 B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答案 B 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

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用于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灌云学测模拟)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 C.宋代D.清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瓷器。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做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4.(2017·淮安学测模拟)《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反映唐代手工业者() A.地位优越B.职业世袭 C.遭受歧视D.地位低下

答案 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优越,故A项错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一旦从事手工业,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其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遭到歧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黄冈学测模拟)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青铜器。组合式选择题最好的解题方法是用排除法。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业的辉煌时期。图示均为青铜器,所以③排除,由于青铜器比较昂贵,所以没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排除④。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教材地位与作用:古代手工业是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脱离农业,形成的独立生产部门,它与古代农业和古代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它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基础。古代中国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中后期,在民间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的成就。 依据:一方面是课标的明确要求,另一方面这三大部门也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领先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突破方法:通过设计中国古代手工业网络博物馆并引导学生参观中国古代手工业网络博物馆完成知识图表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难点: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依据: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教材没有进行十分明确的阐述,另一方面高一学生综合、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要独立完成难度很大。 突破方法:通过为学生提供背景素材,创新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顺利突破难关。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领悟方法;分析比较走进历史;讨论激辩感悟历史;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2、学法: 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知识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⑵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3、课堂小结(挖掘教育价值,升华教学主题) 4、教学评价: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感悟 1、教学特色: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有效起来”。 2、待探究问题: ①由于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时间较紧,某些问题没来得及深入探究。 ②学生“动起来”的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及时起到领航员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航员这是需要继续探究的重要课题。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有答案)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有答案)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 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下列器物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 4.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丝绸B.白瓷C.铜钱D.珐琅瓷瓶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政府经营B.产品精美享誉世界 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D.清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

(名师伴你行)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二十六)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作业时间:月日 1.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 2.汉代盐铁官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由此可见,盐铁官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盐铁官营。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可知,盐铁官营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C项中“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仅就盐铁官营一项体现不出汉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故排除D项。 3.下图《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B.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羁 【课前系统设计】蒆 一、课程标准规定蚅 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肄点。 二、教材分析蝿 课题地位:古代手工业与古代农业和古代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螀本结构,它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科书内容:素称发达的官营的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肅手工业享誉世界。 三、学情分析薂 已学知识:已分时期了解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张骞通西域的螂基本史实。 不足之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薄弱。袀 探究要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蒆 四、教学目标芄 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了解中国古代薁.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阅读分析归纳古代手工业主要成就;分析比较官营手工业和民羀间手工业的区别;运用历史材料归纳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节晶,培养民族自豪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五、本课要点肇 本课主线:以冶金、制瓷、丝织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享誉世界。蚅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代表行业及发展过程。蒅 本课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葿 六、教学方法衿 本课知识点多、内容复杂、范围较广、时间跨度大。针对这些特征,主要运蒄用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表格归纳法、材料分析法,使学生掌握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主要手工业行业的发展历程、代表性技术、代表性作品等,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实践设计】薅 一、导入新课袀 视频展示中国精美的瓷器外销旅程。芇 从视频可以看出,中国精美的瓷器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也通过丝绸之路和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二、教学过程蚄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罿 介绍官营的概念和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1.芆 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蚄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掌握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蚂代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 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蒇期继续发展。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为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原因: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肅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从冶铁、制瓷、丝织为代表,介绍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螄 )冶铁(1蝿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表格。腿 时期行业成就膀袄袄 冶冶铜金已掌握冶铜技术晚社原始会袇蚇羄薁业期 商周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羁肄. 冶铁已有铁西周晚冶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水两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最全版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2005年5月13日的《华西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当时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讲授新课】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发展过程:历史悠久。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二)特点与地位

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含解析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5、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6、《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