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散射理论在新型导光板中的应用
侧入式LED导光板散射网点设计

侧入式LED导光板散射网点设计
随着手机、电脑的大量使用,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显示屏,对显示效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传统的显示器已经无法达到人们的要求,画质更清晰、色彩更饱满的液晶显示器就在各种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人们的青睐。
由于液晶本身具有不发光的特性,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组对于显示屏表面出光效果的影响就非常大。
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位于侧面,减小了整个模组的厚度,满足了人们对于轻薄产品的追求,但是要使侧面光源从正面均匀出射,导光板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本论文通过对光在导光板中传输的规律的分析,阐明了导光板底部存在的网点结构的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导光板光学性能的重要性。
原有的网点设计理论将网点看作分子,着重于分析网点之间的力的作用,整个过程较为繁琐。
本论文则从照度的均匀性出发,由照度的定义公式推导出网点坐标的表达式,简化了网点设计方法,并且在光学仿真软件Light Tools中对得到的网点坐标分布进行模拟,得到了这种分布下的导光板各点的光照度,用Matlab软件画出光照示意图,利用最终的数据对光照均匀性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分析。
针对仿真得到的设计算法的光照仿真图的不足,改变底面散射网点的面积来改善光学效果。
本论文主要采用改变网点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间距、改变区域分布的方法来使光照度小的区域的散射网点面积更大,另外改变网点深度、改变棱镜膜片的相关参数也可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最终利用不同的分布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得到的网点分布状态下的导光板导光效果最好,光照均匀度为93.02%,满足商用导光板要求。
LED双面出光面光源的设计与制作

LED双面出光面光源的设计与制作LED光源作为新一代的照明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全固态、节能环保、寿命长和体积小等优点。
近年来,LED双面出光面光源因其出光面积大,出光柔和均匀和可定制化等优点,广泛运用于照明领域和工业生产领域。
本研究首先通过采用纳米晶导光板实现自然双面出光,再通过光学仿真掌握纳米晶颗粒对纳米晶导光板出光的影响规律,指导进行纳米晶导光板的选型,最后通过优化入光方式和优化入光结构进一步提高双面出光面光源的光照度均匀性和光耦合率。
综合以上措施制作样品,然后进行测试分析。
首先,通过采用纳米晶导光板实现双面出光。
传统的双面出光面光源是两块单面出光面光源以背靠背的形式实现双面出光,结构雍容。
纳米晶导光板是大量纳米晶粒子均匀分布在PMMA基材中,利用内部的掺杂粒子进行散射出光,没有光点出光柔和。
根据米散射理论,在均匀掺杂且相同的入射光线情况下,纳米晶导光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出光一致,可实现自然双面出光。
其次,通过选型合适的纳米晶导光板来提高纳米晶导光板的光照度均匀性和光耦合率。
以尺寸为1000mm×1000mm×6mm的纳米晶导光板为研究对象,建立纳米晶导光板模型,利用Light Tools光学仿真软件进行研究,通过改变Si O2、Al2O3或Ti O2纳米晶粒子的浓度和粒径,掌握纳米晶粒子对纳米晶导光板出光的影响规律。
仿真结果表明:1、Si O2、Al2O3或Ti O2纳米晶粒子能达到的最佳光照度均匀性约70%;2、在达到最佳光照度均匀性时,Si O2粒子的光耦合率比Al2O3或Ti O2高约8%,确认采用Si O2粒子;3、Si O2粒子的推荐浓度范围5000颗/mm3-20000颗/mm3,Si O2的推荐粒径范围1200nm-3000nm;4、这3种粒子的最佳光照度均匀性约70%,分析其原因是受限于结构模型,需要通过优化导光板入光结构进一步提高双面出光导光板的光耦合率和光照度均匀性。
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材料参数设计

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材料参数设计光散射聚合物(scatteringpolymer)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高可定制性,可用于导光板的制造。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于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材料参数的设计。
首先,我们介绍了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基本原理,包括材料选择,基本结构,光学特性以及其他参数等。
然后,我们考虑了多种参数对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特性的影响,包括层厚、层数、填充因子等,并分析了这些参数对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性能的影响。
最后,根据对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性能影响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参数设计措施,以实现最佳的性能。
首先,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基本原理是,将光散射聚合物和紫外线固化剂混合,在模板板上用层层建立形成光学复合材料,通过它可以实现蓝光、紫外线、红外线等多种光谱的可调谐。
导光板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基材板和表面层,它们可以分别是金属、玻璃、塑料等,表面层应用光散射聚合物技术后,被称为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
通常,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结构及其性能受多种参数的影响。
其次,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的参数设计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基材板的选择、层厚、层数、填充因子等。
在选择基材板时,要确保它具有高耐热、耐腐蚀、优良的光学性能,和足够的强度以支撑整个结构。
层厚是指光散射聚合物层与基材板的厚度,与填充因子有关,要求层厚均匀比较小(通常小于10um),以保证光散射聚合物层对模板板的覆盖度。
层数是指导光板的构筑层数,一般要求层的厚度要均匀,可以适当增加层数,以实现最佳的光学性能。
填充因子是指模板板所覆盖的比例,其也是决定导光板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要求填充因子要合理,并且应进行精确计算,以保证导光性能。
最后,根据对上述参数影响的分析,应提出合理的参数设计措施,以完成最佳的导光性能。
在设计光散射聚合物导光板时,要仔细挑选适当的基材板,能够满足其高强度、高质量的要求。
层厚的设计要求较小,以保证覆盖度,并且要尽可能增加层数,以达到最佳的光学特性。
体散射集成液晶导光板的设计

体散射集成液晶导光板的设计体散射集成液晶导光板(Integrated Scattering Liquid Crystal Light Guide,简称IS-LCLG)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器件,具有高效的光能利用率和均匀的光输出特性。
本文将介绍IS-LCLG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设计原理IS-LCLG的设计原理基于体散射效应和液晶分子的定向调控。
液晶分子具有自发极化能力和定向排列的特性,当电场作用于液晶分子时,其分子定向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通过在液晶层中引入微小的散射体,可以实现对光的散射和折射,从而实现光的均匀输出。
IS-LCLG的核心结构由液晶层、散射体层和反射层组成,通过合理设计这些层的结构参数和材料特性,可以实现高效的光能转换和光输出。
二、制备方法IS-LCLG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液晶层的制备、散射体的引入和反射层的涂覆。
首先,制备液晶层,可以采用常规的液晶材料和工艺,通过涂布、烘烤等步骤得到均匀的液晶层。
接下来,在液晶层中引入微小的散射体,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溶剂浸渍、微纳米颗粒悬浮液浸渍等,以实现均匀且适量的散射。
最后,涂覆反射层,可以使用光学薄膜技术,在液晶层的一侧涂布一层高反射率的材料,以增强光的反射和输出效果。
三、应用前景IS-LCLG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照明领域,IS-LCLG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光源模块,用于室内照明、汽车照明等场景,可以实现均匀的光输出和节能的效果。
其次,在显示领域,IS-LCLG可以作为显示屏的背光模块,提供均匀的背光光源,从而提高显示屏的亮度和视觉效果。
此外,在光通信领域,IS-LCLG可以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光源和耦合器件,实现高效的光能转换和传输。
另外,IS-LCLG还具有柔性、可调性和可重构性等特点,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为相关设备提供高质量的光源和光学功能。
体散射集成液晶导光板是一种具有高效光能利用率和均匀光输出特性的光学器件。
光学散射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光学散射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散射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光学散射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材料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光的散射模式和散射强度来研究材料的晶格结构、纳米尺度的相分布、晶体中缺陷和非晶态材料的结构等。
本文将介绍光学散射技术的原理和分类,以及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 引言光学散射技术是一种利用光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光学散射技术可以提供关于材料的晶格、纳米结构、缺陷等信息,从而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
2. 光学散射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光学散射是指光波在遇到介质界面或材料中各种粒子时,由于折射、反射、散射、吸收等现象而改变传播方向和强度的现象。
光学散射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2.1 弹性散射弹性散射是指散射光的能量和频率与入射光相同,没有能量损失。
常见的弹性散射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XRD)和中子散射(ND)。
2.2 非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是指散射光的能量和频率与入射光不同,有能量损失。
常见的非弹性散射技术包括Raman散射、光散射(SLS)、中子反射(NR)等。
3. 光学散射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光学散射技术在材料研究中有多种应用,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3.1 纳米材料研究纳米材料是目前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光学散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测量纳米颗粒的散射强度和散射模式,可以了解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形状等信息。
例如,使用小角散射(SAXS)技术可以研究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和形状。
3.2 蛋白质结构研究光学散射技术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的重要分子,其结构和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测量蛋白质的散射强度和散射模式,可以研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二级结构等信息。
例如,使用小角散射和小角中子散射(SANS)技术可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
光扩散板原理特点应用及种类

光扩散板原理特点应用及种类光扩散板是一种用于光的散射和扩散的材料或装置,它能够使射入的光线呈现出均匀散射、扩散的特性。
在光学领域,光扩散板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成像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光扩散板的原理、特点、应用和种类。
一、原理:光扩散板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和散射角度,使得射入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到各个方向上,从而产生均匀的光散射效果。
光扩散板常见的原理有:表面散射原理、体积散射原理和光学多孔材料原理。
1.表面散射原理:光线在光扩散板表面发生反射时,由于表面的微观起伏或凹凸结构会引起光的散射,使得光线在散射过程中发生扩散。
2.体积散射原理:光线在穿过光扩散板时,会遇到其中杂质、气泡、晶界等微观结构,并因此产生散射,从而引起光线的扩散效应。
3.光学多孔材料原理:通过选择合适的光学多孔材料,可以使光线在材料内部的多孔结构中发生散射,达到扩散的效果。
二、特点:光扩散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均匀扩散性:光扩散板能够将射入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到各个方向上,从而产生均匀的扩散效果。
2.高透光性:光扩散板一般采用高透光率的材料制作,可保证尽量多的光线通过,减少能量损失。
3.轻薄便携:光扩散板的材料常为轻薄的片状材料,易于加工和携带。
4.耐磨性:光扩散板通常需要具备高耐磨性,以保证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5.可定制性:光扩散板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如尺寸、形状、散射效果等。
三、应用:光扩散板在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照明领域:光扩散板常被用于LED照明中,通过将LED的点光源转化为均匀的平面光源,提高照明的均匀性和舒适度。
2.显示领域:光扩散板广泛应用于显示设备,如LCD(液晶显示屏)、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等,通过扩散光线,减少屏幕上的亮度不均和视角受限等问题。
3.纤维光学:光扩散板可以用于光纤束出射端面的扩散和均匀化,使光束的亮度分布均匀,提高光输出效果。
4.成像和摄影:光扩散板可以用于变焦镜头的散景效果,产生背景的虚化和均匀的渐变效果,增加照片的艺术感。
导光板的工作原理

导光板的工作原理
导光板是一种用于光学显示设备的关键元件,其作用是将光线从光源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显示屏上,以提高显示效果。
导光板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光的传输、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原理。
一、光的传输和反射
导光板通常由透明材料制成,如亚克力或聚碳酸酯。
当光线进入导光板时,它会在板内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光线会与导光板内部的界面发生反射。
这些反射会导致光线在导光板内部反复传输,从而实现光线的均匀分布。
二、光的折射
导光板的表面通常具有特殊的结构,如微型棱镜或凹凸纹理。
这些结构可以使光线在表面上发生折射。
通过合理设计这些结构的形状和分布,可以控制光线的折射角度和路径,以实现光线的均匀分布。
三、光的散射
导光板表面的结构还可以使光线发生散射。
散射是指光线在表面上碰撞并改变方向的现象。
通过散射,光线可以更加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显示屏上,减少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四、反射层的作用
导光板通常还包含一个反射层,位于导光板的底部或侧面。
反射层可以将从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内部,以增加光线的传输效率。
反射层通常由铝或镀银材料制成,具有高反射率。
总结:
导光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的传输、反射、折射和散射等光学原理来实现光线的均匀分布。
通过合理设计导光板的结构和表面特征,可以使光线从光源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显示屏上,提高显示效果。
导光板在各种光学显示设备中广泛应用,如液晶电视、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导光板的性能和技术将不断提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觉体验的需求。
米散射理论在新型导光板中的应用

的微 粒的散射特性 。总结 了随着微粒 粒径 的变化 , 射效率 、 散 消光 效率与 背向散 射效率 的变化 规律 , 分析 了散 射过程中的偏振度随粒子粒径几散射角变 化 的情况 , 同时模拟 计算 了多个微 粒对 同~波 长 的入 射光
经 过多次散射后的概率统计结果 。
关键词 : 米散 射理论 ; 导光板 ;粒径 ; 偏振度 ;消光效率
身不 具有 发光 性 能 , 以液 晶显示器 需要 一个 背 所
光模 组 , 常 见 的 背光 模 组 中 , 背 光效 果 起 主 在 对
要 作用 的是导 光板 。导 光板 经历 了几 代 的发展 , 它 一 般 分 为丝 网 印刷 导 光板 、 械雕 刻 导光 板 、 机
引言
背光 效果要 求 的提 高 , 统 导光 板 已不能 满足 需 传 要 , 于米 散射 理论 的新 型导 光 板是 一个 很好 的 基 发 展方 向[ 卜3。 J
1 米 散射 理论 基础
与传 统 显示 器相 比 , 晶显示器 由于具有 高 液 画质 、 应速 度快 、 响 电磁辐 射低 、 低 、 功耗 重量 轻 、 厚度 薄 等优点 得 到 了 日益 广泛 的应 用 , 已经成 为
t eSl et h a l i ,h eut fh w h cd n ih t h mewa ee g h t esa trd b T me t ers l o o t ei ie tl twi t es n g h a v ln t ob c te e y
米 散 射 理 论 在 新 型 导 光 板 中 的 应 用
栗万里, 勤 唐 叶 , 振方, 永 陈 鹏
( 南 大 学 物 理 系 , 州 ,16 2 婚 广 50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25929(2007)0420383205米散射理论在新型导光板中的应用①栗万里,叶 勤3,唐振方,陈永鹏(暨南大学物理系,广州,510632)摘 要:根据米散射理论,提出了新型导光板的设计思路,计算并分析了对于一定波长的入射光,不同粒径的微粒的散射特性。
总结了随着微粒粒径的变化,散射效率、消光效率与背向散射效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散射过程中的偏振度随粒子粒径几散射角变化的情况,同时模拟计算了多个微粒对同一波长的入射光经过多次散射后的概率统计结果。
关键词:米散射理论;导光板;粒径;偏振度;消光效率中图法分类号:O43612 文献标识码:AApp lication of Mie S cattering T h eory in N ovel Light G uid e P lateL I Wan 2Li ,YE Qin ,TAN G Zhen 2fang ,CHEN Y ong 2peng(Depart ment of Physics ,Ji nan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632)Abstract :Based on Mie Scattering Theory ,a thought for the design of a novel light guide plate was put forward 1Its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for the same entrance ray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sesd 1The law of scattering efficiency extinction efficiency and backscattering efficiency has been summarized ,and polarization condition chang 2ing with scattering angle and diameter of particle in scattering processes has been disussed.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 of how the incident light with the same wavelength to be scattered by patticles was simulated in this paper 1K ey w ords :Mie scattering theory ,light guide plate (L GP ),diameter ,scattering引言与传统显示器相比,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高画质、响应速度快、电磁辐射低、功耗低、重量轻、厚度薄等优点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显示行业中的主流产品。
但是,由于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性能,所以液晶显示器需要一个背光模组,在常见的背光模组中,对背光效果起主要作用的是导光板。
导光板经历了几代的发展,它一般分为丝网印刷导光板、机械雕刻导光板、光纤导光板、超高亮度导光板等几种类型。
随着背光效果要求的提高,传统导光板已不能满足需要,基于米散射理论的新型导光板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1-3]。
1 米散射理论基础米散射理论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来的均质球形粒子在电磁场中对平面波散射的精确解。
一般把粒子直径与入射光波长相当的微粒子所造成的散射称为米散射。
米散射适合于任何粒子尺度,只是当粒子直径相对于波长而言很小时利用瑞利散射、很大时利用夫琅和费衍射①收稿日期:2007206230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B10201055),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5Z3-D0041)3通讯联系人:叶勤(1955~),男,浙江宁波人,暨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E -mail :yq @jnu 1edu 1cn 12007年12月THE JOURNAL OF L IGHT SCATTERIN G Dec 12007理论就可以很方便的近似解决问题。
米散射理论最早是由G 1Mie 在研究胶体金属粒子的散射时建立的。
1908年,米氏通过电磁波的麦克斯韦方程,解出了一个关于光散射的严格解,得出了任意直径、任意成分的均匀粒子的散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米氏理论[4-6]。
根据米散射理论,当入射光强为I 0,粒子周围介质中波长为λ的自然光平行入射到直径为D 的各向同性真球形粒子上时,在散射角为θ,距离粒子r 处的散射光强和散射系数分别为:I =λ2πr2I 0(i 1+i 2)2,K (A )=2a2∑∞n =1(2n +1)(|a n |2+|b n |2)(1)从上式中可以看到,因为是各向同性的粒子,散射光强的分布和φ角无关。
同时,上式中:i 1=s 1(m ,θ,a )×s 31(m ,θ,a )i 2=s 2(m ,θ,a )×s 32(m ,θ,a )i 1、i 2为散射光的强度函数;s 1、s 2称为散射光的振幅函数;a 为粒子的尺寸参数(a =πDλ);m =m 1+i m 2为粒子相对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当虚部不为零时,表示粒子有吸收。
对于散射光的振幅函数,有:s 1=∞n =12n +1n (n +1)(a n πn +b n τn )s 2=∞n =12n +1n (n +1)(a n πn +b n τn )(2)式中a n 、b n 为米散射系数,其表达式为:a n =φn (a )φ′n (m a )-m φ′n (a )φn (m a )ζn (a )φ′n (m a )-m ζ′n (a )φn (m a )b n =m φn (a )φ′n (m a )-φ′n (a )φn (m a )m ζn (a )φ′n (m a )-ζ′n (a )φn (m a )其中:φn =(z π2)1/2J n +12(z )ζn =(z π2)1/2H (2)n +12(z )πn =d P n (cosθ)d (cos θ)τn =d dθP (1)n (cos θ)J n +12(z )是半奇阶的第一类贝塞尔函数;H (2)n +12(z )是第二类汉克尔函数;P n (cos θ)是第一类勒让德函数;P (1)n (cos θ)是第一类缔合勒让德函数。
2 计算结果及分析211 散射光强散射光强是粒子对光散射效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基于米散射理论的新型导光板中,散射光强会影响到导光板的亮度和光子利用效率。
不同粒径的单个粒子对同一波长入射光的散射光强效果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在极坐标中画出,对应点的极角表示散射角,极径的大小则为该散射角上的光强值。
可见,粒子的散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前向,随着散射颗粒粒径的增大,前向散射光迅速增强,而且存在向后散射。
在散射角等于180°时的后向散射,有一个散射峰值。
从单粒子的米散射极坐标图可以看出,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散射光强随着粒子粒径的增大,米散射的前向散射能量增强,后向散射能量减弱。
所以,散射光强是粒子粒径的函数,并且粒子粒径的大小对粒子散射光强的影响十分明显。
Fig 11 Scatering optical intensity of particle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1(a :0.2538μm;b :1μm;c :5μm;d :10μm)212 消光效率及背向散射效率基于米散射理论的单个粒子对光的散射过程中,消光效率及背向散射效率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依据范・德・哈尔斯特散射近似,用消光效率因子来描述粒子的消光能力。
当m ≈1时,消光效率因子为Q =2-4ρsin ρ+4ρ2(1-cos ρ),其中,ρ=23x 3(m -1),m 为粒子的折射率[7]。
消光效率及背向散射效率都与散射粒子的粒径大小有关,它们随粒子粒径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
Fig 12 The function curve of extinction/b ackscattering eff iciency depending on diameter of particle 1 从图2中可以看到,随着散射粒子直径的增大,消光效率及背向散射效率都有所变化。
消光效率在粒子粒径较小时,变化较明显,随粒子粒径的增大,消光效率的变化量变小。
而背向散射效率随粒子粒径的变化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而且每个背向散射效率的峰值随粒子粒径的增大而变大。
2007年12月THE JOURNAL OF L IGHT SCATTERIN G Dec 12007213 偏振度光的偏振度是粒子散射特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粒子的偏振度可表示为P =i 1(θ)-i 2(θ)i 1(θ)+i 2(θ),其中P 为偏振度,θ为散射角[8]。
偏振度一般受粒子粒径及散射角的影响较大。
对于不同粒径的粒子及不同散射角时,偏振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偏振度受粒子粒径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偏振度的峰值也随着粒子粒径的变化发生较大的移动。
当粒子尺度比较小时,散射光的偏振度有两个峰值,都在散射角为90°之处。
而且随着粒子粒径的增大,偏振度有所减小,同时,散射光水平方向偏振度的对称性出现较大变化,而垂直方向偏振度的对称性保持较好。
Fig 13 The function curve of polarization changing with scattering angle and diameter of particle 1(a :011μm;b :1μm;c :4μm;d :8μm)214 多次散射模拟单个粒子的散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光散射的特征,对于新型导光板而言,所涉及到的是多个粒子对单色或白光多次散射的统计描述。
所以,单散射不足以描述导光板中粒子对入射光散射过程的整体情况。
在优化了导光板面板尺寸、粒子粒径、粒子浓度、光源位置、散射次数等参数后,经过计算模拟,发现基于米散射理论的新型导光板的出光效果是非常好的,如图4所示[9]。
从图4中可以看出,对于基于米散射理论的新型导光板,入射光被多个单一粒径的粒子经过多次散射后,可以使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输出,从而达到提供背光效果的目的。
Fig14 Simulation result of the novel light guide plate b ased on Mie Scattering Theory13 结论本文根据米氏散射理论,计算得到了单个粒子对一定波长的入射光的散射结果,并对单个微粒的消光效率、背向散射效率及偏振度情况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