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产业概况
国产玉米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国产玉米的市场分析,揭示其生产、消费、进出口等关键数据,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产玉米生产概况1. 生产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12亿亩,产量为2.58亿吨。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2%,位居世界第二。
2. 产区分布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地区。
3. 品种结构国产玉米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饲料玉米、食用玉米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优质饲料玉米和食用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三、国产玉米消费市场分析1. 消费总量我国玉米消费总量逐年上升,2019年消费量为2.57亿吨。
其中,饲料消费占比最高,约为60%;食用消费占比约为25%;工业消费占比约为15%。
2. 消费结构(1)饲料消费: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中,猪饲料对玉米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家禽饲料。
(2)食用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玉米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玉米食品主要包括玉米粥、玉米饼、玉米面条等。
(3)工业消费: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玉米油等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
四、国产玉米进出口数据分析1. 出口情况近年来,我国玉米出口量逐年下降。
2019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254万吨,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2. 进口情况我国玉米进口量相对较小,主要进口国为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等。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基本保持稳定。
五、国产玉米价格走势分析1. 价格波动国产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政策调控等。
近年来,国产玉米价格波动较大,2019年价格较2018年有所上涨。
2023年玉米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玉米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和饲料原料之一。
由于其广泛的种植和多功能性,玉米在农业、食品、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对玉米行业市场现状的1500字分析:1.全球玉米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数据,全球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659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113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约2.7%。
同时,全球玉米消费量也在持续增长,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需求的推动。
2.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和进口国。
中国的玉米消费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0%左右。
由于人口增长、畜牧业发展和玉米加工需求的增加,中国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中国玉米自给率较低,依赖进口玉米以弥补供应缺口,因此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之一。
3.玉米在农业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玉米是主要的饲料作物,被广泛用于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
此外,玉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广泛。
玉米油、玉米淀粉和玉米醇等加工产品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另外,玉米是生物燃料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如玉米乙醇的生产。
4.玉米价格波动较大。
由于玉米产量受到气候、灾害、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市场的玉米价格。
另外,玉米价格还受到政策调控、关税、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5.玉米行业竞争激烈。
全球范围内,玉米种植和产业化程度较高,多个国家都有玉米产业链。
中国玉米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来自进口玉米和国内玉米产地之间的竞争。
此外,由于价格波动性大,玉米产业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6.市场需求趋势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玉米产品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
玉米加工产品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玉米油、玉米淀粉和玉米醇等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另外,由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等领域对玉米的需求也在增加。
玉米行业发展报告

玉米行业发展报告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居于领先地位。
本报告将对玉米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玉米行业的现状目前,全球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亿公顷,年产量超过10亿吨。
玉米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等方面。
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于世界首位。
二、玉米行业的发展趋势1. 科技进步促进玉米产量提升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良,耐病虫害的新品种不断推出,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更加科学合理。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玉米产量的提升。
2. 玉米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玉米深加工是玉米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玉米加工成淀粉、葡萄糖、乳酸等多种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玉米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加。
3. 玉米产业链的完善随着玉米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优化和改进。
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增加,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得到了提升。
4. 玉米国际贸易的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玉米国际贸易量逐年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之一,对于进口玉米的需求也在增加。
同时,中国的玉米出口也在逐渐增加,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玉米出口国之一。
三、玉米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 病虫害防控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对于玉米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推广抗病虫害品种,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也需要转型升级。
在玉米种植中,应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 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国内外玉米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能力也是关键。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

玉米行业分析报告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产、高效、多用途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工业等领域。
本报告将对玉米行业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总产量持续增加,2019年达到了2610万吨,较2018年增长了3.2%。
目前,我国玉米的总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需求旺盛。
二、玉米价格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供需关系、政策因素、气候变化等。
近年来,玉米价格波动较大,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政府对玉米价格进行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进口关税、补贴农户等。
这些政策对玉米价格的影响较大,使得玉米价格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三、市场需求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类主要的粮食和饲料来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的需求也在增加。
另外,玉米还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如玉米淀粉、玉米醇、玉米油等,这些产品在食品、饲料、燃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对玉米市场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玉米产业呈现出以下趋势:1. 科技兴农:农业科技的发展将推动玉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产业升级: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玉米产业将逐渐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3. 多元化发展:玉米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其多元化应用,如玉米深加工、玉米生物质能源等,提高附加值。
4. 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玉米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玉米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需求旺盛,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玉米农业科技的进步将推动玉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玉米产业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甜玉米产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较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对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内甜玉米产业现状1.产量及面积:中国是世界上甜玉米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甜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球前列。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对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甜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品种改良:国内甜玉米产业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的甜玉米品种,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满足了市场需求。
3.科学种植管理:近年来,国内甜玉米产业逐渐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
4.加工及利用:国内甜玉米加工业也在逐步发展,目前主要以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油为主,且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良好。
此外,甜玉米还可以加工成罐头、速冻食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二、国际甜玉米产业现状1.主要生产国家:全球甜玉米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国,其产量占据全球产量的相当比例。
2.技术水平:国际上甜玉米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尤其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种植管理、品种改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他们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产品质量及市场需求:国际上的甜玉米产品以质优价高著称,其高度美味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甜玉米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三、甜玉米产业发展前景1.内外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甜玉米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甜玉米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种植技术创新: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甜玉米种植技术将进一步创新,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玉米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玉米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我国玉米产业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支持,玉米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玉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玉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的种植、加工向多元化发展,涉及食品、饲料、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同时,玉米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玉米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我国玉米加工技术不断创新,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涉及玉米油、玉米淀粉、玉米酒等多个领域。
这些加工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玉米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农业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国玉米品质不断提高,出口量不断增加,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总的来看,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玉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玉米市场分析现状

玉米市场分析现状一、概述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各个地区。
本文将分析当前玉米市场的现状,包括产量、价格和需求等方面,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
二、玉米产量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持续增长。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我国2019年玉米总产量达到2.9亿吨,比上年增长6%。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政策。
而在种植区域上,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三、玉米价格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供需关系、政策调控和国际市场情况等。
近年来,我国玉米价格整体上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玉米价格比前一年上涨了10%左右。
这一涨幅主要受到国内生猪养殖复苏和玉米用于制糖、酿酒等加工行业需求的增加影响。
另外,国内玉米市场也受到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玉米产量和出口情况。
四、玉米需求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同时在食品、饮料、淀粉和生物燃料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近年来,我国家禽养殖业逐渐恢复,使得玉米需求增加。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玉米在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需求也呈现增长趋势。
另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生物燃料领域对玉米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五、玉米市场前景基于当前的产量、价格和需求情况,可以预见,未来玉米市场前景广阔。
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提高,玉米产量有望继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玉米用于食品和饮料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环保政策的推动,生物燃料领域对玉米的需求也将呈现增长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玉米市场在产量、价格和需求等方面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相应的,相关产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整和投资,以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2.玉米品种和品质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4.应对挑战和问题正文一、我国玉米生产现状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
据统计,2021 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5.38 亿亩,总产量为 2.65 亿吨。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新品种的推广,玉米亩产量逐年递增。
2.玉米品种和品质我国玉米品种繁多,涵盖了粮食、饲料、鲜食等多个类型。
在粮食用途方面,主要以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为主;在饲料用途方面,以高蛋白、高能量等特性为主;在鲜食方面,以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为特点。
总体来说,我国玉米品质不断提高。
3.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得玉米品种不断更新,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
种植技术的推广,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使得玉米生产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4.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尽管我国玉米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造成玉米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其次,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少并且分散,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玉米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再次,玉米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二、我国玉米发展目标1.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我国将继续推进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通过加大育种研发力度,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品种,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2.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玉米产业的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布局,发展绿色、生态、高效的玉米生产模式,提高玉米的产值。
3.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我国将继续加大玉米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一、玉米生产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
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
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稻谷34%小麦21%其他10%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2004/20052,54514,754 5.802005/20062,63614,998 5.692006/20072,69716,210 6.012007/20082,79116,032 5.742008/20093,02717,113 5.652009/20103,14815,771 5.012010/20113,19917,060 5.332011/20123,27217,579 5.372012/20133,52520,561 5.832013/20143,61621,849 6.042014/20153,70125,790 6.972015/20163,78826,150 6.90数据来源:市场调研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2.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分布2015/16年度,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产量预计为12,537万吨(以下均市场口径),占全国总产量的48%;其中黑龙江省5600万吨,吉林省2900万吨,辽宁省1200万吨,内蒙古2800万吨。
2015/16年度,华北地区玉米产量为8,34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2%,其中山东省2700万吨,河北省2000万吨,河南省2300万吨,山西省1000万吨。
表格2:东北、华北地区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千克/公顷、万吨3.东北地区农民种植成本及效益分析受与大豆等作物的比较效益拉动,近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增长。
2015年按照临储价格2000元/吨(三等)价格测算,则东北地区农民自种地亩均收益在840-900元左右。
尽管临储玉米价格降低220-260元/吨,下调约12%,但本年度种植玉米仍然较大豆的600元/亩收益高。
影响种植成本存在三个变量:1)种植的基本费用投入,主要是种子、化肥投入。
原油价格下跌将带动化肥等农资成本下降;2)租地费用成本,本年租地农民的收益大幅下降,将导致下年度土地租金和土地流转成本的降低;3)粮食综合补贴的收入。
政府对价格直补措施的推进,间接增加了种植收益。
表格3:2015年东北四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明细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成本角度测算,虽然玉米种植收益出现减少,但随着农资、包地费用等成本的下降,预计下年度玉米市场价格仍将有继续下降空间。
4.玉米市场需求低迷饲用需求和工业需求构成玉米需求的主要部分,二者占到了总需求量的85%以上。
因为饲用需求增速的放缓和工业需求的低迷,使得玉米需求整体进入了相对平稳期。
深加工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玉米深加工产品下游需求不足,加上在国家托市政策作用下,玉米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限产、停产现象较为普遍。
玉米酒精加工企业和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长期分别徘徊在40%和50%左右。
从饲料消费来看,三公消费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禽业养殖整体处于小幅亏损状态,生产尚未得到有效恢复,下半年以来虽有好转,但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生猪价格偏低,猪粮比价持续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生猪养殖也陷入低谷,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连续31个月出现了下降。
养殖业的低迷导致玉米饲用消费受到较大影响。
国际环境方面,全球谷物近几年也连年丰产进入过剩周期,国际谷物价格大幅下降给出了非常好的进口利润,大量的替代谷物进口进一步冲击了国内玉米的需求。
产量不断快速增长,而需求增速陷入停滞,国内玉米产能过剩问题愈演愈烈。
从平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玉米结余量(产量减去总消费量),2009/2010年度,由于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玉米供求一度出现缺口,2011/2012年度开始国内玉米出现盈余,2012/2013年度至2013/2014年度玉米盈余数量不断扩大,在2014-15年度已经达到7590万吨。
库存消费比也在逐年上升。
二、临储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我国从2008年开始执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收储价格连续提高的影响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下游企业运营受到较大影响;农产品库存积压,库销比普遍大幅高于全球水平。
2014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棉花、大豆价格直补,揭开了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序幕。
10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玉米收储制度”。
意味着玉米价格管制出现松动,更贴近市场,改革更进一步,影响深远。
玉米临储价格从2008年的1500元/吨,在2014年2220元/吨(黑龙江,三等粮价),六年时间涨了720元/吨,或67.5%。
价格的连续拉升使得玉米相对大豆等品种的比较效益突出,带动种植面积、产量等快速提高,继而又深化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收储政策使得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长期高于高外,自2012年国际玉米见顶,而国内玉米却一直横盘在2300元/吨附近的区间小幅振荡多年。
因为国家大力托市,目前政策玉米库存在1.5亿吨以上,市场预计15/16年临储托市仍将收购6000万吨以上,届时政策库存将攀升至2亿吨以上。
年度2008/09年度2009/10年度2010/11年度2011/12年度2012/13年度2013/14年度2014/15年度2015/16年度价格15001500180019802100222022202000幅度03001801201200-220表4:玉米收储价格表 单位:黑龙江三等粮、元/吨从上图可以看出,上年收储数量已经占到国内玉米产量的近40%,而拍卖需求成交低迷。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粮食供求进入新常态,玉米供大于求的局面恐将长期化,玉米价格面临长期下跌压力。
而国家在解决庞大玉米库存时是快刀斩乱麻还是采取“市场化”分步走的策略,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市场化”转型分步走的策略可有限度的平衡不同利益,但将面临政府财政、库存政策玉米品质、进口谷物压力等多方面的考验。
1)财政压力。
今年五月,财政部长楼继伟有关“减少粮食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言论,表明在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继续收储大量粮食的财政负担已经难以为继。
2015年,财政部用于储备粮食、食用油等投入1546亿元,较上年增33%。
如继续进行天量收储,财政怕要补不起了。
2)从仓容和玉米品质来看。
目前,2013年入库的5800万吨,2014年入储的8300万吨玉米均未进行拍卖,按照玉米仓储期为三年推算,在未来一至二年内必须进行消化,否则将成为陈化粮,况且,这两年还收储了大量霉变超过2%的玉米,保管压力可见一斑。
3)从进口成本来看,全球农产品熊市背景下,进口大麦、DDGS、高粱等谷物价格给国内玉米价格形成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三、玉米贸易市场现状玉米贸易作为连接玉米产与需之间的桥梁,存在三种类型,分为产区贸易、跨区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三种贸易类型参与主体差异明显、且不断分化。
贸易规模以产区贸易最大,跨区贸易次之,进出口贸易量受到影响变量较多。
通过对当前粮食流通行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粮贸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1.面向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需求,大力发展代收代储、代中转和政策性业务等基于资产的服务;2.跨时间套利、跨空间套利和质量套利等基于资产的贸易;3.物流基差套利、期现货结合和单边交易业务等基于信息的贸易。
粮贸企业进行玉米市场贸易的模式基本围绕以上方式展开。
1.产地贸易主要以围绕临储进行最近几年华北玉米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政策干预少,大部分满足当地需求,部分粮源流入南方销区市场。
而东北产区由于最近几年临储收购成为市场主导,玉米贸易格局回归政策主导,收购交临储业务成为东北玉米市场贸易商的主要业务模式,所谓收购交临储,是指贸易商替临储收购玉米。
收购交临储业务的盈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赚取烘干加工费,临储玉米需要烘干加工后才能入库,有烘干加工设备的贸易商可以赚取这部分利润;二是赚取贸易商收购价格与临储价格的价差,贸易商在基层收购的价格一般要低于临储价格,再将收购的玉米按临储价格交给临储,这样就可以赚取两者的价差。
在收购交临储业务模式下,对市场价格的判断意义已经不大,因为赚取的不是贸易利润,而是临储政策的钱。
2.政策导致产地与港口、港口与南方价格倒挂成为常态中国玉米的产区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而主要缺口地区却在长江以南地区,东北地区年外运玉米量约3000万吨(2014年),华北地区玉米消费供求略有结余(山东缺口,河北和河南有余),全国跨区流通量约4500万吨,占总产量20%。
主要是从东北流向南方,即北粮南运,形成三大北粮南运通道。
东北产地临储收购政策支撑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在保护售粮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贸易商的采购成本,同时进口谷物的价格优势也大幅拉低了贸易价差,使得产地与港口价格、港口与南方价格倒挂,跨区贸易亏损成为常事。
3.进口玉米及谷物数量增长较快由于近几年国际玉米价格呈现下降走势,因此,自12年底以来,进口玉米相比国产玉米的价格优势逐渐开始显现,13年底开始进口玉米开始比国产玉米便宜600多元/吨,价差拉大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年玉米及谷物的进口量的大幅增加。
表5:进口谷物数量 单位:万吨说明:14/15年数据截至8月末 数据来源:海关公布4.市场贸易主体变化在玉米南北贸易中,目前大体有五种市场主体。
一是大型央企及地方国有企业包括中粮、中纺、京粮、象屿等,这些企业融资渠道广,资金成本低。
上游以委托代收为主,自收为辅,下游以自建销售渠道或代理销售为辅,以服务大型优质饲料企业为主要客户;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包括北方物流、福州平安、锦州天利等,依靠长期的合作客户及精细化管理及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获得利润;三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包括大连金信、大连天昌、九江粮贸等,这部分企业寻找细分市场,以集装箱或是偏港发运为主;四是外企,主要是嘉吉、邦吉、益海等企业,以信息及市场分析优势,铺垫渠道为主;五是大型饲料企业,如双胞胎、大北农、海大等在北方产地及港口自行平仓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