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诊断学试验诊断全血黏度测定(1)原理:毛细管式粘度计测定法:相同的体积的血液、血浆或血清,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需时间的比值分别称为血液、血浆或血清的比粘度。
旋转式粘度计测定法:在两个共轴双圆筒、圆锥-平板或圆锥-圆锥等测量体的间隙中放入一定量的被检全血,其中一个测量体静悬,另一个则以某种速度旋转。
由于血液摩擦力的作用,带动静悬测量体旋转一个角度,根据这一个角度的变化可计算出全血的粘度。
由于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不同切变率下,粘度不同,因此,通常选择高、中、低个切变率进行测定。
(2)参考范围:应建立本试验室的参考值旋。
(3)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栓形成、深静脉栓塞、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烧伤等。
血液粘度减低见于贫血、重度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
血浆黏度测定(1)原理:一定体积的受检血浆流经一定半径和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需要的时间,与该管两端压力差计算血液黏度(2)参考范围:应建立本试验室的参考值旋。
(3)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影响检测指标的因素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1、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占血细胞的95%以上,白细胞只占1/600,血小板只占1/800。
所以,红细胞数量与全血粘度成正相关性。
2、红细胞变形性在适当的切变率下,即使红细胞比积达到95-99%,血液仍能保持流动。
而与红细胞大小相同的刚性颗粒悬浮液,当其浓度仅为65%时,就成为混凝土般的稠度,不能流动。
这是由于红细胞是一种内粘度很低,具有很大流动性的物质。
当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加。
3、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之间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的能力。
当红细胞聚集后,血液流动减慢,粘度增高,阻力增加,容易堵塞小血管。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的影 响 、疗 效 观 察 及 实 验 研 究 ; 细 胞 流 变 学 及 分 子 流 变 学
的研究 ;血瘀 证 的流变 学研究 ;中 医脉象 、血瘀 、抗 自由 基 、抗 衰老、免 疫缺 陷病 、过敏 性疾 病和 老年性 疾病 以及 各种栓 塞性疾病 的血 液流 变学研 究 ;微 量元 素与激 光血管 内照射 、自血光量子及 血液 稀释 生物平 衡疗 法的 临床总结 及 血液流变学研 究 ;血 液流 变学检 测新 技术 、新 方法 、新 仪 器 、新进 展及 其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其他 。
3 结 果
合征 、休克等 的鉴 别诊 断 ,亚健 康状 态 的识 别 和药物研 究
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 的进步 与成绩 。 1 资料 与方法 深入研究发现 ,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液流 变学 异常,而血 液流变学 的变化又可作 为许 多疾病 的诊 断 、鉴别诊 断、疗效 观察 、预后判 断及 复发 预测 的重要 指标 ,人 体几 乎每个 器 官 、每个 系统的疾病都与血液流变学发生关 系,临床血液 流 变学近年来有很大 的发展与 进步 ,主要集 中在细胞流 变学 、 血液 、血流血管的相互作用 以及血液流变学药物的发展。 血液流变学 的分类 :血 液流变 学分 为宏 观血液 流变 学 与微观血液流变学 。宏观血液流变学 将血液作 为连续介质 , 研究血液与血浆 的宏观 流变性 质 。微 观血 液流变 学则研 究 血液 内部微观结构 与血 液流变 性 的关系 。现今微 观血液 流
王 红 梅
云南省楚州禄丰县人民医院 ,云南 禄丰 6 10 52 0
【 摘 要】 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 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对 血栓前状 态和血栓栓塞性疾 病 的发 生 、发展和 发病机制 的判断有重 要价值 ,对心 、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和某些血液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也有较重要的应 用价值 。其 涉及内容 主要 包括宏观及微 观血液流变学检
血流变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病理意义(2)
长期以来,人们讨论心脑缺血时,总以为血 管管径的狭窄使限制血流量的头等因素,而 忽视了血液粘度的影响。其实,在微循环 “停-动”存在的情况下,切变率可能极低, 使得血液粘度升高的作用超过管径改变的影 响。近年已有研究表明,若干种血管扩张剂 对脑血流的改善均不及葡萄糖的血液稀释作 用。 血液粘度的检测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均有比较高的临床意义,如中风、心肌梗塞、 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肺心病、高 血压、脉管炎、白血病等等。
2、纤维蛋白原增加
•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中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 病: • (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 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 (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 风湿性关节炎等。 • (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 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 (4)促进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
1、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等于或高 于6.47mol/L。这是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之一。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 陷)、 原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apoB缺陷症、 多源性高胆固醇血症, 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症 继发性总胆固醇血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 糖尿病 妊娠
四、红细胞压积
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除以血液体积为红 细胞压积,或称为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压积增高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 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 伤、脱水等。 红细胞压积减低的疾病:贫血、白血病、晚期肿瘤、 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等。、 红细胞压积对血液粘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增高,血 液粘度相应升高;反之,血液粘度减低。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
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
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
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
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
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de)血管(de)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de)学科.(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de)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de)作用原理等有关(de)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三)血液流变学(de)研究范围1血液(de)宏观流动性,即粘度.2血细胞(de)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de)聚集性和变形性.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de)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de)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de)“套管式”流动.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de)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de)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de)粘滞力.单位:Pa (帕斯卡),1Pa=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de)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de)速度差和距离差.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衡量液体流动时(d e )内摩擦力或阻力(d e )度量.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d e )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de)粘度是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而血浆dHdV g =gτη=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de)粘度与切变率无关.6 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7 表观粘度ηa :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de)粘度称为这种液体(de)表观粘度. 8 还原粘度ηr e :用Hct 校正后(de)表观粘度.消除Hct 对粘度(de)影响. ηr e =ηb —ηp /ηp 1/H c tHct 与血液粘度之间(de)关系9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de)特点是不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总是一个常数, 即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de)高低与其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含量有关.其中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10 血浆比粘度比粘度一般指某液体(de)粘度与标准参照液粘度(de)比值,常以水或生理盐水(NS )作对照.实际测定多采用血浆和已知粘度(de)净水互相比较(de)方法,二者通过毛细血管(de)时间之比即粘度之比,这个比值就称作血浆(de)比粘度. 11 卡松粘度(c ):是足够高切变率(红细胞变形到极限)下血液粘度趋向(de)极限值.根据Casson 方程推导得:c 为卡松粘度 τ 为切应力τc 为卡森屈服切应力 g 为切变率12 屈服切应力c屈服切应力是低切变率下,纤维蛋白原(d e )桥联作用使红细胞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而致.故与H c t 和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大小影响微循环中(d e )血液流动性,反映了微循环中(d e )血液郁积状况;也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流动中(d e )红ηηηpbr =gc c ττη-=细胞(d e )取向和相互作用13 红细胞聚集指数通过低切变率下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d e )成分影响到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膜表面(d e )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胞(d e )聚集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聚集性有特殊(de)改变 正常(de)血液,一般50·s -1以上(de)切变率即可使在静止状态下因红细胞聚集而形成(de)聚集体解聚,但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de)血液在500·s -1(de)高切变率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de)红细胞聚集体,显示了红细胞聚集性(de)异常增高.14 红细胞刚性指数T K通过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d e )表观粘度来判断红细胞(d e )变形能力.(三)血液流变学检验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性 其它指标1 血液粘度(1).高、中、低切变率下(de)全血粘度(2).高、中、低切变率下(de)卡松粘度(3).血浆粘度(4).全血还原粘度2 红细胞聚集性指红细胞在低切变率下形成聚集体(d e )性质红细胞聚集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在低切变率(1s -1) 下(d e )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出红细胞聚集指数(3)血沉(E S R )和血沉方程K 值K 值是去除红细胞比容H c t 影响,评价红细胞聚集性(d e )一个更可靠(d e )指标.(4)红细胞电泳率3 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具有能通过比自身直径小(de)毛细血管(de)能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高切变率,一般是150s -1条件下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3)红细胞滤过指数(4)激光衍射法4 其它指标:红细胞比容Hct 、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流变性、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d e )临床意义1.血粘度降低临床上血粘度降低(de)情况不多,主要是大量失血后机体体液代偿和医源1Hct ln Hct ESR --=K性补偿所致血液稀释化引起.这类病人很少做血液流变学检验,所以出现全血粘度较大幅降低时,一般都是仪器或抽血错误所致.如果出现了全血粘度降低较多时,一定要看红细胞压积是不是有降低,如有是结果可靠性较大,如压积正常就要多检查一下.血浆粘度下降对全血粘度有影响,但不大.2.高、中、低切都升高,且幅度较大这是高危人群、一般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依次为高纤维蛋白原>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Hct.但是如果其他指标正常,或增加不明显,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要复查.3.低切高、高切不高这一类多为缗钱样红细胞聚集引起,可能是红细胞电荷减少,也可能是温度过低使得红细胞易聚集,引起粘度升高.而这种聚集因为高切变速度(de)稀释效应而减少,所以高切不高.由于末梢微循环是在低切变速度下进行(de),所以对于末梢微循环不好(de)病人,如老年人、高危人群也有很大(de)危险性.4.高、中、低切都略有升高如果其他指标正常,只有Hct升高一般是正常(de)生理现象(如到高原);有时Hct可能很高,而粘度上升并不高,这主要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调节血粘度(de)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高粘血症代偿期.但若其他正常,而血浆粘度高,也可引起全血粘度高, 这类病人有可能处于高凝前期,有很强(de)预报作用.5. 血浆粘度升高最大(de)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等链状蛋白升高,这类病人可因为链状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很危险.至于血糖、血脂高引起(de)血浆粘度一般只是略有升高6. 血脂升高血脂升高病人一般都存在血流变学改变,血脂对血液流变(de)影响主要表现不在粘度上,而是表现在血管上.因此,血粘度高同时伴有高血脂(de)病人是双重因素(de)影响,即使粘度升高不大也要注意.四、血液流变学(d e)临床应用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若血液流变性质(de)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值为高粘滞综合征;明显低于正常值为低粘滞综合征高粘滞综合征:由于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组织血液与氧气供应相对不足所引起(de)临床综合症高粘滞综合征(de)病因(一)血管性疾病1.高血压2.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4.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二)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2.高脂蛋白血症3.高纤维蛋白血症4.高球蛋白血症(三)血液病1.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白血病4.多发性骨髓瘤(四)其他1.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2.中医范围中(d e)血瘀症等。
血流变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存放血样在测试前要充分摇匀,在结果报告中应注明保存条件。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相关疾病
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有关。
2 血沉管:厂家配套的一次性标准温氏血沉官
血浆粘度
•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 变化,是一个常数,是 影响全血粘度的重 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 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还原粘度
•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 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 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这样使 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 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9,相对粘度
• 相对粘度是两种液体粘度的比值。血液的 相对粘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的比值。
10,红细胞刚性指数(IK)
血液在高切变率下的粘度低于中切变率下的粘度 ,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并非刚性粘子,它在高切 变率下沿剪切力的方向运动,并发生变形。这使 得流动阻力就小,表现为粘度的下降,因此,在 特定的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的粘度,可以度量红 细胞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刚性指数与高切变率下 的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有关。
• (四)其他 •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
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三、血流变的检测指标及 临床意义
• 牛顿流体定义:剪切变形率与切应力成线 性关系的流体
• 非牛顿流体定义:黏度系数在剪切速率变 化时不能保持为常数的流体
1,全血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 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 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 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
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
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
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
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
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
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
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实测指标:·计算指标: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③全血低切粘度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7 .血小板粘附率7. 卡松黏度8 .血小板聚集率8.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9 .体外形成血栓9.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①长度,②湿重,③干重此外,有的单位还将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红细胞计数等也列入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中,是否有必要值得研究,过多的重复性指标,会给临床带来混乱,增加患者的负担(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
血液是非牛顿液体,内含大量血细胞及其他成分,其粘度不固定,随着剪切速率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体内各部位的血液虽都在同一个心脏推动下,但因各部位血管的内径、形状、扭曲、平滑度、粘弹性、离心脏的距离…… 等的不同,所以各部位的剪切速率是不相同的,因此各部位血管内的血液粘度也就不同了,即使在同一部位,由于血管的舒缩,管径的变化,其剪切速率也在变化,因此粘度也同样不断的跟着变,所以在体内各个部位血液粘度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同一部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
血液粘度称为表观粘度(Apparent Viscosity ),其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减低,此现象在低剪率时尤为显著。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而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
血浆作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较水略高,因含有各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及球蛋白、脂质如胆固醇等,此外尚含有少量电解质。
但其中以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较大,故认为血浆是一种蛋白质胶体悬浮液。
血浆蛋白对粘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大小及其含量。
其中以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
其次为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如M 型球蛋白,分子量可达106 ,在巨球蛋白血症或骨髓病症时,血中出现大量M 型球蛋白、血浆粘度便显著增加。
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较小,脂质对血浆影响较更小。
3 、关于血液粘度的正常参考值血液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等的综合表现。
在作血液粘度正常参考值调查中,无论采取何种类型粘度仪都要按具体操作要求,严格控制,对受检者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选择的健康人群应包括无慢性病史,不吸烟,不饮酒,不肥胖,不服药,妇女要避开月经期。
正常人血液粘度值虽有波动,但却有一正常参考值范围,但由于各实验室的检测仪器类型不同,所选择的剪切率不同,检测方法不统一,检测条件不一致,所用器材缺乏标准化,操作方法缺乏规范化,以及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等,目前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各实验室的统一正常参考值是比较困难的。
但各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出本实验室的正常参考范围,提供给临床,切忌借用外地正常参考值。
待本地区或全国在检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全面开展血液流变学的质量控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控措施,此时,在本地区或全国范围内,进行较大人群的正常参考值调查才是可行的。
4 、粘度单位及结果报告目前根据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定,全血与血浆粘度测定应采用mpa·s (毫帕. 秒)为单位,它与过去使用的CP (厘伯)之间的关系为:1mpa·s=1CP血液粘度测定结果报告,应说明温度和测定有关的剪切率,同时应报告血样的压积,并应尽可能同时列出健康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参考值,以供比较。
5 、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1 )血细胞压积:在正常人血液中,血细胞以红细胞(RBC )为主,约占血细胞体积的95% ,而白细胞(WBC )和血小板(Plt )所占比例极小,分别占总体积的1/600 和1/800 。
因此,研究血细胞对血液粘度的影响,主要讨论红细胞的作用。
习惯上将血细胞压积称为红细胞压积(HCT ),HCT 是影响血液粘度的最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HCT 增加而迅速升高。
关于血液粘度与HCT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说法,有报导提出血液粘度随HCT 呈指数增加,另有报导提出当HCT 小于0.45 时,血液粘度与HCT 呈线性关系,当HCT 超过0.45 以上时,血液粘度随HCT 以更大的幅度增加。
红细胞数量的增多,红细胞聚集机会增多,聚集体的数量和聚集的粘度会随HTC 增高而增加,这些因素也使全血粘度增高。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白细胞和血小板对血液粘度影响不明显,但在白血病和血小板增多症时,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情况下,由于白细胞的硬度大于红细胞的硬度,会使血液表观粘度增高,在白细胞压积超时0.15 时,血液粘度明显升高。
2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的聚集状态受血浆大分子桥联力,细胞表面静电排斥和流场剪切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当流场剪切率降低时,血液接近于不流动时,则红细胞聚集体容易出现,并形成某种空间结构,造成液体内摩擦阻力增加。
当剪切率增大时(或剪切应力增大时),流场的剪切应力足以克服血浆中大分子桥联力,则红细胞不易聚集在一起。
若红细胞聚集,说明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则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而粘度也可以上升。
红细胞聚集主要影响低剪切下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增多时,低剪切下血液表观粘度增高。
在正常情况下,当剪切率大于50S-1 时,红细胞便不能聚集在一起,而呈单个分散状态,从而使流动的内摩擦阻力降低,这就是血液粘度随剪切率升高而降低的原因。
3 )红细胞变形: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状,直径约7-8 μ m ,它能通过比自己直径要小得多,甚至小好几倍的微血管,这在微循环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这充分说明红细胞是具有明显的变形能力及很好的弹性,若这种能力丧失(变形性或粘弹性),红细胞就不能通过比自己小的微血管,这时红细胞在微血管中流动时的粘度也就增加。
红细胞在外部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被拉成椭圆形,并随流动方向取向,而且这些变形和取向的程度随剪切率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血液阻力降低。
这就使血液粘度随剪切率升高而减少,上述红细胞聚集作用和变形与剪切率之间的关系,正是血液非牛顿流动的微观流变学基础。
4 )血浆粘度:血浆蛋白是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血液粘度的一个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分子的形状和大小,蛋白的含量愈高,血浆粘度愈高。
链状蛋白分子比球形分子影响大、故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这不仅因为它是链状分子,而且因为它可以促进红细胞的聚集。
球蛋白次之,α 1 、α 2 、β、γ球蛋白等任何一成分增加,均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增加,但以γ球蛋白为明显。
免疫球蛋白lgA ,lgG ,lgM 任何一种成分增加亦可使血浆或血清蛋白粘度增加,若三种均增加,则血浆粘度剧增。
而白蛋白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小。
这些大分子血浆蛋白除了对血浆粘度的直接影响之外,还可能过增加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性,进一步增加血液粘度。
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的含量与粘度成正比。
血糖过高或白血病患者,因大量白细胞裂解,血浆中会出现大量核酸(DNA 和RNA ),此时血液粘度也增加5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血液粘度相当重要,有些外科手术常在低温下进行,内科常有高烧和中暑病人,外周血管病,巨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病人的四肢受冷会引起严重症状,所以研究温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在临床医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使体液粘度降低,温度下降使体液粘度增高。
但血液情况十分复杂,温度升高将导致红细胞聚集增高,于是使血液低剪切率粘度升高,而血浆粘度和高剪切率血液粘度都降低。
使用旋转式粘度仪测定血液相对粘度,尤其在高剪切率下,不随温度变化(15 ℃~ 40 ℃)而改变。
但毛细管粘度计测定血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当温度升高至41 ℃以上时,由于血浆蛋白和红细胞膜均出现变化,导致红细胞硬度增加,使血液粘度升高。
周围环境温度突然下降,使四肢血液温度降低,血液粘度增高。
同时寒冷性刺激,使水分丢失,红细胞压积增高。
而温度的突然升高,使机体温度稳定系统超负荷,大量出汗,也导致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多,红细胞内粘度与血浆粘度之比加大,则进一步使血液粘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