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

合集下载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水质是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

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其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还有众多调蓄湖泊。

如何保护这些湖库的水质,避免发生蓝藻水华等问题,是工程通水后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过程是淡水湖泊保护的一个深刻教训。

为借鉴滇池的污染教训,掌握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及调蓄湖泊的水质安全,我于20xx年8月对滇池的污染和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交流咨询,对滇池污染治理情况有了总体认识。

一、滇池的基本情况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o29′—103o01′北纬24o29′—25o28′,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

滇池海拔1887.4米,平均水深5.3米,库容1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亿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4亿立方米,实有水资源量5.3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整个流域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

山地丘陵居多,面积20xx平方公里,约占69.5%;湖滨平原面积590平方公里,占20.2%;滇池水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占10.3%。

滇池水域分为草海、外海两部分,现由人工闸分隔,草海位于滇池北部。

外海为滇池的主体,面积约占全湖的96.7%。

草海、外海各有一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

据滇池水利志记载,1969年到1978年间围海造田使滇池湖面积缩小23.3平方公里。

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29条,水量较大的有盘龙江、宝象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等。

滇池水经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辖区内,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

流域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xx年,流域总人口为375万,人口密度达到1284人/平方公里,流域地区生产总值2387亿元,人均63653元。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一、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对于滇西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不合理的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滇池的水生态环境,滇池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围绕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展开论述。

二、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1. 生态环境状况长期以来,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表现为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等问题。

水质恶化主要体现为富营养化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水体浑浊、藻类过度繁殖等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对滇池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湿地退化则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丧失,加剧了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生态系统风险滇池流域的生态系统面临多种风险,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河流湖泊的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原因导致的。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指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生态连通建设等因素导致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减少的现象。

土壤侵蚀是指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以及不恰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导致的土壤流失现象,使得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历程1. 环境意识的觉醒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滇池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了环境问题的解决。

2. 监测和评估为了了解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水质监测和生态评估活动。

通过连续多年的监测和评估,政府对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为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探讨

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探讨

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探讨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滇池流域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滇池流域面临着水质污染、湖泊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等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滇池流域的生态修复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质治理。

滇池流域的水质主要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对于工业废水排放,要加强环境监管,推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对不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

其次,要加强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

湖泊富营养化是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物浓度过高、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可以采取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综合措施。

比如,可以进行湖泊沉淀物的清理和处理,减少富营养物的释放;引入优良水生植物,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建设湖泊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提高湖泊富营养物的截留和去除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湖泊周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湿地是滇池流域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维持滇池水质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能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因此,加强湖泊周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是滇池生态修复治理的重要内容。

可以建立湖泊周边湿地保护区,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采取湿地恢复、重建和扩展等措施,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水体环境的能力。

最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

生态修复治理的效果需要通过科学、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来评估。

应建立监测网站,定期对滇池及其流域的水质、湿地状况、富营养化程度等进行监测,了解生态修复治理效果。

同时,要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水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湿地保护和修复以及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范本模板】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范本模板】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摘要: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泊,自古以来培育了斑斓的滇西文化,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滇西人民。

滇池不仅承担着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也是周围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与基础。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围湖造田的政策,工业的发展,滇池的污染日趋严重。

本文就滇池污染的污染现状做出浅显的分析及相应的治理方案。

关键字:水污染滇池现状措施前言:从大气化学环境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本来就已经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了,各地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

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必然是水资源的短缺。

滇池作为三大水污染案例之一,可见形势相当严峻。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

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一.滇池污染现状水体污染从7O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O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

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人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滇池有2O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

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简介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简介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简介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专门致力于滇池保护治理科普工作的机构。

它的成立旨在加强公众对滇池保护治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以促进滇池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云南省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支持当地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生态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成立,致力于推动滇池保护治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环境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宣传推广活动、开展研究调查和技术指导等。

科普中心不仅提供全面准确的滇池环境知识,还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公众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改变开始参与到滇池保护中来。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注重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开展滇池保护治理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

通过总结和分享成功经验,科普中心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还积极倡导与社会各界合作,通过与企业、志愿者组织、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滇池保护活动,使保护滇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保护滇池,关乎每一个人的环境质量和健康生活。

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将坚持全民参与、科学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公众从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等多个层面参与到滇池保护治理中来。

无论是减少用水、节约能源,还是关注环境健康、主动参与滇池保护活动,每个人的一小步,都将为滇池的清洁与保护做出贡献,让滇池的美丽和价值永存。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23年)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23年)

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23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15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十五号《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2023年11月30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管理职责第三章规划与管控第四章水污染防治第五章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第六章绿色发展第七章保障与监督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滇池保护,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滇池流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各类生产生活、开发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滇池流域,是指以滇池水体为主的集水区域,主要涉及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和晋宁区。

第三条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创新驱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优化、调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第四条滇池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昆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是昆明市城市备用饮用水源,是具备防洪、调蓄、灌溉、景观、生态和气候调节等功能的高原城市湖泊。

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汇报

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汇报

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汇报近年来,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管理,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水质环境。

同时,加强了监测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污染源头。

然而,滇池水污染治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排放对水质造成影响。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存在难题,农业化肥、农药和养殖废水对水质造成影响。

三是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设施老化,管理不到位,导致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是水生态系统恢复仍需加大力度,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投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减少城市污水排放。

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规范养殖废水排放。

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设施运行稳定性和治理效果。

四是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环境。

总的来说,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改善滇池水质环境,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滇池蓝藻的治理规划方案

滇池蓝藻的治理规划方案

滇池蓝藻的治理规划方案1. 滇池蓝藻背景滇池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国家重要的水利资源之一。

然而,近年来,滇池蓝藻频繁爆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蓝藻在水体中繁殖过多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会产生毒素危及人类健康。

因此,为了维护滇池水域的健康,治理滇池蓝藻成为了重要任务。

2. 滇池蓝藻治理现状目前,滇池蓝藻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

其中,物理控制是直接消除蓝藻的方法,主要包括抽水、接水、自然消退等。

化学处理主要是应用杀藻剂等药剂排除藻类。

生物治理则是引进或增殖掠食性生物,如鲢鱼、花鲢、小龙虾等,来控制藻类数量。

但是,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真正达到治理效果。

3. 技术手段3.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一种注重生态系统修复的治理方法,对于滇池蓝藻治理也有积极的效果。

具体措施包括:•科学调控水位,适当增加湖泊深度和水流速度,以减少藻类的生长条件;•建设拦河坝,控制污染源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建设湿地、沉淀池等处理设施,提高水质,减少藻类的生长条件;•增加水生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湖泊的自净能力提高。

3.2 多效联合目前,治理滇池蓝藻多采用化学物质排除蓝藻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出现负面影响,如会对水生生物、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如物理除藻、有害藻类体积削减、抑制藻类生长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治理滇池蓝藻的目的。

3.3 人工清除人工清除即手动除藻,将湖泊中堆积的藻类用网、抽水泵将其清除。

该方法虽然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效果迅速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除蓝藻的同时,要注意减少蓝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4. 总体治理策略综合分析各种治理手段,对于滇池蓝藻的治理,建议采取如下策略:1.采用生态修复与物理除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质;2.研究发展多效合一的治理模式,避免单一治理手段产生负面影响;3.强化污染源减排,研究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4.加强水体管理、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发布相关数据信息;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法律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下硫酸铝对滇池污染底泥磷的钝化效果[J].环境科学学报,28(1):44—49。
(五)利用微生物来治理污染 首先,从滇池中取含高浓度藻渣的水样和未爆发水华区域的水样进 行藻类多样性调查并从水样中分离后续实验藻种;其次,将滇池水 样中的溶藻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酶活测定;再次,利用分离 到的溶藻细菌进行溶藻特征试验、溶藻条件优化试验以及溶藻菌之 间协同作用试验;最后,提出了清除藻渣的工程应用构想。[5][学位论
中的数百倍,使底泥成为湖泊磷潜在的主要内源.在一定条件下, 如底泥上覆水缺氧、风浪扰动、夏季升温或pH值偏离中性时,底泥 中蓄异常增殖,可利用硫酸铝对滇池污染底泥磷进行钝化从而减少水 体中硫的含量减轻营养化的程度[4]胡小贞,金相灿,梁丽丽,等.2008.不同改良

(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行生态农业生产,建立农村 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充分调动滇池沿岸广大农民参与治理滇池的积 极性,保证参与治理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才有希望减少面源污 染负荷量[3] 李益敏,彭永岸,王玉朝,徐旌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4)。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治理滇池污染,应适当考虑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增加科技 投入。并且需要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 职责给保护治理滇池水污染提供一个健全可行的法律氛围,另外还 要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四)恢复和建立良好的滇池流域生态环境 今后应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 (五)利用硫酸铝对滇池污染底泥磷进行钝化 底泥中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键元素——磷的累积浓度可能高达水体
染特征及防治1991(01)。
二、治理措施及设想:
1、改变滇池出水口,让滇池水倒流 滇池北部是滇池主要污染之源,治理措施就是让滇池水倒流就 是让北部的污水从北部流出去阻止和解除北部污水南侵,集中 在北部的污水由于靠近出水口就很容易从北部全部流出去,水 流和西南风吹到北部堆积的湖面污染物也很容易进入草海并流 出,由于风向水流和湖面风生流都是从南往北的一致迫使滇池 北部原先污染严重的死水流动了而抑制蓝藻滋生,北部的污染 也就大大减轻[4] 彭永岸朱彤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新方案 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3
染与综合治理 中国电子商务2010(2)
这就使四周一部分农作物不能吸收的化肥集中流入滇池,再加 上城乡结合部、滇池附近的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农作物 秸杆形成固体废弃物倒入滇池以及水土流失等[2] 徐行 浅析滇池污染 与综合治理 中国电子商务2010(2)集中排入了滇池造成了滇池内N、P、K 等物质过多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其中滇池有机污染和富营 养化*主要是由昆明城区点发生源输入的结果[1] 辜来章 滇池非点源污
3、乡镇企业污染未得到应有控制
滇池流域内共有7000多家乡镇企业。由于乡镇企业资金 不足,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一般均无“三废”防治措施,排 放的废水和废渣多积蓄在村落乡间环境中,一经暴雨,便以 面源形式污染周围环境,并对滇池水体构成污染威胁。 4、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解放初期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曾达55%左右,由于人为 的破坏,流域森林植被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而水土流失 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36.8%。 5、昆明市前期为治理水中蓝藻引入水葫芦从而导致泛滥使 水体缺氧 6、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变浅,内源污染物 堆积,污染严重 滇池有20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构成了滇池水系[2] 徐行 浅析滇池污
高原明珠----滇池
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及来源、对策研究
简介:
云南昆明市内坐落了全国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滇池是昆明 风景名胜的中心,有“高原明珠”之美誉,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每年冬季,翠湖和滇池海埂公园总会聚集成千上万只来此过冬的 红嘴鸥,在湖面上翻飞的红嘴鸥成为滇池冬季的一大景观。但是 美丽的滇池却变得越来越不让人神往,人们在知道站在滇池喂海 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耳熟能详的却是“高原明珠”面临着 致命的环境污染。 滇池污染是一个令政府和人民都痛心疾首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已经投入接近40亿元人民币来治 理滇池的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的恶化但目前滇池仍 属于5类重污染湖泊。
文] 赵芳 2010- 云南大学 ;生态学
结语:
总之,目前滇池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 循序渐进,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从各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调动给方 面积极地力量来参与其中,另外政府还需大力鼓励奖励各界人士发 挥聪明才智还要对污染者给予严厉的惩罚以儆效尤。我们希望还滇 池一片澄澈重现以往的风采充分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滇池外环境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输出负荷
发生源项目 输送污水 TN TP BOD COD
污水量( 万t/ 年) 点发生源13533 非点发生源28100 总量41633 2002—8--21
占入湖总量(%)输入湖量( t/ 年)占入湖总量(%)输入湖量( t/ 年) 32 68 100 3234 1479 4713 68. 6 31. 4 100 251. 1 204. 7 455. 8 55. 1 44. 9 100 8253 908 90. 1 9. 9 9161 100 18438 2440 20878 88. 3 11. 7 100
一、滇池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1、水资源缺乏与人口大幅度增长 滇池是一个半封闭宽浅型湖泊,年蒸发量巨大,并且没有 大江大河补给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是一个典型的贫水区。 随着昆明人口以及到滇池旅游的人数的不断增加使滇池不堪 重负,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大量的人往湖内丢的垃圾造成 大量的白色垃圾等严重影响了其水质和生态环境。每年政府 在打捞垃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辜来章滇池非点源污 染特征及防治1991(01) 。 2、污染类型多元化 滇池污染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与内源污染3个方面。 滇池流域污染源负荷以点源为主,包括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 染源;滇池的面源污染最严重的是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和农 田化肥流失产生的污染;水体底部污泥的内源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