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 古今文明发展1
专题十: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与古代文明解析

(A)
√
1、把雅典的民 主政治建设 置于古今中 外民主政治 建设专题中
考查
2、亚欧的封建 文明与世界 三大宗教
3、东西方文化 的传播(阿 拉伯人对中 国四大发明 的贡献)
考点
能级要求
识 理运 记 解用
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A) √
日本大化改新(A)
√
世
界
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A)
√
古
代
西欧城市的兴起(A)
第三部分世界古代史考点能级要求中考预测古代印度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把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置于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建设专题中考查2亚欧的封建文明与世界三大宗教3东西方文化的传播阿国四大发明的贡献埃及文字和两河流域文字考点能级要求中考预测一亚非文明古国东方河流流域国家文明成果流域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埃及最著名的历史遗产
3.西欧城市兴起:
(1)城市兴起: 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城市自治: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两种方式,例如 __琅__城___ 市民争 取自治的斗争。 (3)历史意义:市民阶级和早期资产阶级形成了,为 __资__本__主__义__ 的兴 起准备了条件。
四、中古欧洲社会
4.拜占廷帝国 (东罗马帝国 ):
(2011·湛江学业考)西方有一句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
于罗马”。其中希腊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伯利克里执
政时期完善了( )
A.种姓制度
B. 分封制
C.民主政治
D. 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伯利克里当政期间,
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中国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及其问题分析
1.历史课程设置沿革的基本特征及问题 A.学科中心。 B.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固定。 C.课程排列从循环到直线。 D.课时逐渐减少。 E.课程编排呈“间断”和“跳跃”式。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3)2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3.历史学功能的不断拓宽及其两极化发展 (1)教育功能 历史基础知识很重要,但绝对不能将此理解为历
史教育的全部,必须将历史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 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感受、体验及感悟,并外显于行为 上。
(2)社会功能
问题的方法
D.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具体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感受)水平: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感兴趣,有积极向上
的学习热情,能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例:体会政治文明发展历史,分享这一过程积累的宝贵财富,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14级历史学 主讲人:邵兰琴
第一章 历史课程论
一、课程的定义
1.“课程”溯源
中国
唐朝 宋朝
西方
英国 美国
孔颖达《五经正义》 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斯宾塞《论教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课程》
一、课程的定义
2.课程的定义
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教学的目标或计划;
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课程是 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中一精门心学选科或一类活动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__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

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这表明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目标。
2021年高考,2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大量引入试题。
立足材料,着眼讲练,例谈方法,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科素养,使备考卓有成效。
途径一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
“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
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典例]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尝试应用』1.[2022·黄冈中学二模]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在杀手就是疾病。
据此可知( )A.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B.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C.文明的交流必然加剧文化的不断冲突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途径二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
专题1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课件 新课标(湖南专用)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 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 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 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 “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 年来之政,秦政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解析】首先要清楚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 之一,他们是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 因此A、D不正确;秦政即秦始皇创立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C 不正确;两千年来,中国仍是君主专制,说 明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进步,与此时西方相 比,显出停滞与落后,B正确。
(1)知道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理解儒学成为正统 的影响;(2)理解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通过比较 掌握汉代儒学较先秦儒学的发展;(3)归纳掌握汉武 帝时西汉选官用人的情况、学校教育情况。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汉代儒学 为什么成为正统思想? 【提示】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 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举一反三 方法顿悟]
名 家 讲坛
【练一练】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
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 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 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 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 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 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先秦史专题 教学大纲

先秦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大二上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择取先秦历史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分专题加以讲授。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规律为主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通古今之变,兼具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
力图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讲述方式,对先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与特点有所把握,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成果有所了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与商周政体的特征,夏商周社会组织结构,春秋战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必备知识结构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切忌简单的知识结构介绍,应在厚基础的原则下,启迪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129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灭六国中国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沿革及内在原因;课程教学难点是先秦史料的阐释。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配以课堂讨论,个别答疑。
讲授时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重点难点内容。
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随时布置课后思考题,预习或复习课堂知识。
适当,灵活进行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论素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先秦史研究回顾(2 学时) 1.教学内容(1)先秦史研究的时间范围及特点(2)先秦史研究回顾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先秦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2)难点是理解古史辨派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二讲先秦史料述要(2 学时) 1.教学内容(1)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原始社会与夏代的史料究(3)殷商史史料(4)西周、春秋与战国史史料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掌握先秦史料的基本特征。
专题0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1)《史记》:西司马迁著,为后世研究传说中的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提供了史料 。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为人们研究战国 到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史料。
(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5.文学艺术
1)汉字的演变
2)文学
甲骨文(商)→金文(商中晚期出现)→小 篆、隶书(秦、西汉)→楷书、行书、草 书(东汉、魏 晋及以后流行)。由繁到 简、一脉相承
3.思想理念
1)百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治 ”等以及“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 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 展的源头 。
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 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丰富了早 期儒 学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科举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
确立。
8.建筑工程 1)建筑:秦长城、唐长安城、明长城
和北京城等。
2)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隋朝大 运河、元朝大运河等。
9.传统节日 ①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②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 步 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③《天工开物》传到国外,被译 成日文、法文、德文、 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23年中考复习历史课件
(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7.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主要表现:中央为三公九卿 制,地方为郡县制。此后的历代封建王 朝不断发展和 完善,如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元朝创立行省制。
专题一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一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基础知识回顾】一、夏、商、周(三代)(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都城镐京,西周灭亡。
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②受封诸侯义务和权利: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义务);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权利),故独立性强。
③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④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主要基础;层层封受;地方分权。
2.宗法制:①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大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制度性质。
③作用: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夏商周的社会经济1.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受田;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交纳贡赋。
2.手工业和商业:①官府手工业和官营商业占垄断地位,春秋战国时这种局面被打破,出现民营、家庭手工业和私商(民间商人)。
②商朝出现青铜农具,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织出斜纹提花丝织品;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221年)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1.生产力的发展:①农业: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私田出现;水利工程(都江堰)②手工业:民营、家庭手工业出现。
2013年二轮通史复习专题1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私德,甚至为私忘公。具体表现在行政领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人情风,任人唯亲,裙带意识,帮派作风,家族关系,等等。这些损害
公共利益的现象是用公共权力满足私利而非公共利益。 ——中国期刊网 点评:材料多角度地阐述了宗法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负面影响,一是 官僚体系中的家长制作风降低了现在公共行政中的办事效率;二是 使人民盲目追随主流政治导向,追随集体,从而缺乏参政议政、监督 政务的权利念头;三是强调家庭本位,致使在使用行政权力时重视私 德,甚至为私忘公,损害公共利益。
3.对小农经济的考查预计会以图片、表格等形式作为切入点,考查
其形成的原因、地位、特点及其评价;还将从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 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
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命题。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4.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考查预计会从史籍记载、文物遗迹等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续表
2011
全国
24
西周政治制 度
以董仲舒的 言论切入 以战国时期 的遗址切入
北京
12
战国时期商 业的发展状 况
广东
12
孟子的主张
以孟子的言 论切入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续表 2010 全国 24 分封制 以分封制与中国地名 切入 广东 12 古代中国政治制 通过社会生活现象切 度的内涵 山东 海南 9 1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 入 以墨子的言论切入 以先秦思想家的思想 观点切入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政体之利 大工程的兴建,保持文明发展的 稳定性和连续性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 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 政体之弊 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束 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历史影响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其制 度建设密切相关;并且其政治制度均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
(1)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哪一视角? 地域
(2)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家” 各有什么特点?
西周的“天下”: 松散联盟,血缘政治; 秦朝的“国家”: 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 (3)同一时期希腊国家的特点有哪些? 城邦
例2(08上海卷)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 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 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 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 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 (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 (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 分)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人类最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主要有:
东方: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 中国 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文明,诞生于自然条件较为 优越的的大河流域,实施灌溉农业,其生产方式对社会组 织结构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
无论是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还是雅 典的城邦政治以及罗马法,都是那一时期 人们所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在当 时都有其合理性,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结 果,我们不能从单纯的决策方式层面评判 其优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那些古老 国度的政治文明都一样充满了人类的智慧 之光。
例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 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 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 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 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 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 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请回答: 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比较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 纪的希腊和战国时期的中国的异同。
主流
古代中国 文明类型 大河农业文明 君主专制 商鞅变法等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古代西方 海洋商业文明 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等 工商业经济 重视商业发展 人文精神的起源
政治 政治制度 文明 政治活动
物质 文明 精神 文明
经济特征
经济思想 思想发展
儒家思想演变
科技文化 辉煌的古代科学 逐渐产生近代科学 发展
认识:
1、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
2、某种思想地位和作用的 变化取决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自身的变化
3、对于思想应该用二分法和重点论的原则 来评价。应该批判地继承,剥离糟粕,取 其合理内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 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材料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材料四:(希腊)神话中认为女人是罪恶的根源的观念,无疑是希 腊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写照,而且因为男性掌握了言论和明辨是非 的权利,他们可以站在高傲的优势地位,从符合其地位和维护其利 益的角度出发,进行其价值取向的评判。……在当时社会中,女性 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且这种差距已经成为了一种命定的原则…… ——刘杨:《古希腊女神与女人的两种角色》 思考: 1、东西方这几位思想家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 你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吗? 2、从中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
古代中国 政体 政体特征
形成条件 中央集权体制 皇权至上;政权世袭 依托大河平原;小农经 济;国大民众
古希腊
雅典的民主政治 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 依托海洋港湾;工商业 经济;小国寡民
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公民内部的民主,易导致极 端民主、权力的分散性,是 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文明史 体系
现代化史观
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和市场化) 文化现代化(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化)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整体史观
例1(04上海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 明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 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和交融,哲学 家、杜会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各有评 论。 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价? 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上: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 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 目标的内政改革。 • 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 形成。 •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先秦诸子 思想成为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体与古希腊民主政治比较
3.罗马法体系 • 起源与发展过程: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 部成文法) -“公民法”→“万民法” • 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 产生原因 适用范围 平民的长期斗争 罗马公民 注重形式,内容上侧 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 程序等方面,涉及个 人财产关系等私法规 范不够完善 万民法 罗马国家的扩张
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同一时期中华文明比较
(一)阶段特征 古代欧洲: 政治上: • 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 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 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独树一帜,是古代世界最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 文化上: • 古代雅典的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冲破宗教神话的束缚,力 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成为西方人 文精神的起源。
参考答案:
政治:同——处于分裂状态,希腊是小国寡民,
中国是诸侯并立; 异——希腊城邦(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城邦公民 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同——都是经济大发展时期。 异——希腊的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 中国农业发达,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占据主流。
稷下学宫图
采集渔猎时代
纵向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物质 文明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 化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化,从人治到法制化
文 明 史 观
横向
政治 文明 精神 文明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
唯物史观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 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 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 腊民主政治。 • 确立过程: -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百年的斗争中形成; -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 -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全盛。 • 核心: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 2.希腊古典文化 • 哲学:高度繁荣,流派纷呈,大师辈出,“三大哲人” • 史学:历史学诞生,标志是希罗多德和《历史》
罗马统治范围内各民族和 外邦自由民(奴隶除外)
特点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 经济和民事纠纷
古代希腊与罗马的对比
希腊民主
历史 条件 形成 过程 古希腊多山多岛、城邦小国 寡民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全盛——伯利克利改革
罗马法律
罗马建立帝国及独裁统治; 罗马社会矛盾冲突与发展的产物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以及两法统一 罗马法内容的不断充实
形式上:分成文法和习惯法; 整体结构上: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核心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基本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完善 基本原则:崇尚法治的精神、法律地位平等 的意识
主要 内容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成 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
历史 作用 认识
为辉煌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 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和文化的极盛提供了条件,也 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统治; 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提供了思想渊源 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制度所形成的民主制度,有利地 推动着古希腊经济文化的进步,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 义。罗马以军事立国,法律治国,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专题史
古今文明发展(一)
文明史观
•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 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 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 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 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 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文明,诞生于岛屿众多、 港湾密布的海洋,地少人多,工商业发达,形成的文明和 东方迥然不同。
历史常识: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 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 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 的地区称为“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