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材料
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说课

2、分封制的内容
3、分封的对象都有谁
4、分封制作用
三、学习新课
寻足迹----看国家产生
1、学生读课本关于夏朝的历史;找出基本信息时间、建立者、都城、意义等
师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师提问: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 夏朝创建国家机器来维护统治
二、独立自学一:阅读课本20-23页;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时间5分钟:
1、禹建立夏朝有什么意义 夏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遗址是什么
2、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 商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
独立自学二:阅读书本23-24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
问:这个“理”是指什么 世道变成了什么样子 理指的是禅让制;世道变成了世袭制
3、材料研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思考: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是什么意思 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5、学生读书从课本中找出夏朝的统治措施
观兴衰----解王朝兴替
1、观察图片夏桀把人当坐骑;阅读相关事实;了解桀的暴政;说一说夏朝为什么会灭亡
2、出示商朝形势图;结合课本知识;知道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以及盘庚迁殷原因:由于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温馨提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进步;主要看它能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
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夏商周的更替 说课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大盂鼎,1849年出土 于陕西,器内壁铸铭 文19行291字,记述了 周康王册命贵族“盂” 之事。
猜一猜,写一写
猜一猜,周王会对“盂”说些什么?请根据教材预习,设计一份周 王封“盂”的对话,白话文即可。
盂,你………
你在少年时期,就作过显 要职务…… 赐给你管理国家的官员、 平民、奴隶…… 你要尽快把赐给你的人和 物迁徙到你所在的领 地…… 你要敬肃遵守你的政长职 责,不要废弃我的命令!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二,里洛头阳1平号原宫普殿通地村基庄图的名
字廊,院但式却建隐筑藏夏着朝华后夏期民都族城的遗一址段
辉煌历史“,中这华里第产一生王了都最”早的
“中国”。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玉礼器钺等
华夏第一鼎 绿松石牌饰
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出土,长64.5 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有人称其为“中国龙”。
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
周朝建立
朝代名称 西周 建立者 周武王(姬发) 建立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都城 镐京(今陕西西安)
四 西周的分封制
昔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 封殷氏之后于宋。
——《唐律疏议》
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吕氏春秋》
阅读材料,思考西周实行什么社会等级制度?
分封制(封建制)
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内发现有宫殿、 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 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 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是距今3750年到 3500年,而史书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 是距今4000多年到3500年,所以二里 头遗址只能是夏中晚期的都城。
——卜宪群《中国通史》
(2)难点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b8dc1f5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7.png)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教材《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西周的分封制。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三字经中的一段,提问学生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和人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夏朝的建立。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找出朝代:夏、商、周;人物:汤、纣、武王。
探究新知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一)夏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夏朝建立的相关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完成表格,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夏朝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夏朝是国家而不是部落联盟的证据。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提示,归纳答案。
【教师总结】夏朝修筑城池和宫殿,制定历法(夏历),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监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
(二)世袭制与“家天下”【教师活动】出示动画,提问:启的继位方式与此前的尧、舜传位方式有何不同?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讲解世袭制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识到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
(三)夏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教师活动】出示图片《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讲解图片信息,提问:宫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区反映了什么?出示图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讲解图片信息,提问:精美的青铜器反映了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分别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的文明进程。
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四)夏桀暴政【教师活动】出示两则材料,讲述夏桀奢侈腐化、骄横暴虐,引起民众的反抗。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初中历史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的第二单元第4课,主要内容是夏商周的更替。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朝代的更替,了解到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内容,对于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知还较为模糊,对于夏商周的了解也较少。
因此,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2)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3)能够描述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掌握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的原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夏商周的历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时代的图片。
例如,出示一幅描绘夏朝的壁画图片,让学生观察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细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1)讲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夏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商朝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周朝的文化成就有《诗经》等。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夏商周的发展与衰落的原因,并记录下来。
例如,学生可以讨论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否合理,经济发展是否受到制约等。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主要讲述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使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历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较为久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如夏商周的地理位置、年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2.教学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夏商周时期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5.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疑问。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发展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灭亡夏朝商朝西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了解程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说课稿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更替》是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以时间为主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较为久远,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清晰地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脉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探讨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特点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教学难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特点及其成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特点及其成因。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材料

商汤王
二、商汤灭夏
你看过封神榜吗?能不能说说你所认识的纣王是什么样子的
1、奢靡浪费,兴建酒池肉林(水池里装满酒,在里面划船游玩:在树林里的每棵树 上挂上肉),大兴土木 2、暴虐嗜杀,使用炮烙(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挖比干的心,把人扔到满 是毒虫的坑子里等等 3、他对待臣下一律采取重刑,稍有不是,就会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的心上妲己还 发明一种独特的刑具,叫做炮烙,用起刑来,十分残酷,这刑具是用铜制成的,长 有五尺有余,宽约三尺,用刑时,将它放在火上烤红,将人捆在上面,人的身体一 接触,马上就会烧得吱吱响,疼痛难忍,一会儿就会命归黄泉。
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 治残暴,最终给人民推翻。夏朝灭亡。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 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饰,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 进程。
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 治残暴,最终给人民推翻。夏朝灭亡。
1.从二里头遗址当中我们能发现夏朝的人们有哪些生活生产活动? 2.夏朝经历了多少年?最后一位国王是谁?他为什么会被推翻?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建立者 禹
1.夏朝的建立 都城
阳城
5.最后一位国王:桀(暴君)
西周建立以后,国土扩大,人口增多,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西周 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
分封制
四、西周的分封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新人教版

-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学术文章和论文,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
-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时间线或思维导图,以梳理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 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撰写论文,探讨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和变革原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历史上册
3.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答案:夏商周时期的变革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变革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阶段,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夏商周时期的变革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动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王、侯、卿、士、平民、奴隶
•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发展呈现 以下特点:
• 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 • 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 王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 注: 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
3.武王伐纣的战争:牧野之战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致使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 洛邑,建立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
周厉王和“国人暴动” 西周走向衰落
西周的灭亡
西方民族犬戎杀周幽王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者
夏
公元前 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公元前 1600年
汤 亳(bó)
纣
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周武王
镐﹙ hào ﹚京
周幽王
二、西周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国家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对王族、功臣、先代 贵族授爵授疆土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者 夏 商
西周
商 朝 的 兴 衰(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汤灭夏建商 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
奴隶制度的发展及残酷 (“人祭”、“倒戈
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文王的改革:姜尚、周公旦 武王灭商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