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第章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一、概述三、早、晚期转录二、痘病毒基因组结构四、痘病毒的繁殖(一)DNA末端的发夹结构五、重组痘苗病毒(二)DNA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三)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四)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DNA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五)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六)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主要参考文献(七)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一、概述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250~300nm,直径160~190nm。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这在DNA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粘液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8个属。

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B、C 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

目前仍有一些未定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 痘病毒科分类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rinae)1.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 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马痘病毒(Horsepox virus) 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2.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 鸽痘病毒(Pigeonpoxvirus)火鸡痘病毒(Turkeypox virus) 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irus)麻雀痘病毒(Sparrowpox virus) 燕八哥痘病毒(Starlingpox virus)鹌鹑痘病毒(Quailpox virus) 雪鸡痘病毒(Juncopox virus)3.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 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疙瘩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4.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 兔纤维瘤病毒(Rabbit fibroma virus)野兔纤维瘤病毒(Hare fibroma virus) 松鼠纤维瘤病毒(Squirrel fibroma virus)5.猪痘病毒属(Suipoxvirus) 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6.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Orfvirus) 假牛痘病毒(Pseudo cowpox virus)牛脓疱性口炎病毒(Bovine pustular stomatitis virus)新西兰红鹿副痘病毒(Parapox virus of red deer in New Zealand)7.软疣痘病毒属(Molluscipoxvirus)人传染性软疣病毒(Ma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8.牙塔痘病毒属牙巴猴肿瘤痘病毒(Yaba monkey tumor virus)塔那痘病毒(Tanapox virus)二、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昆虫痘病毒A属蛴螬(鞘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B属摩氏蛾(鳞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昆虫痘病毒C属淡黄摇蚊(双翅目)昆虫痘病毒等昆虫痘病毒痘病毒引起人与多种动物包括禽类的疾病——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至严重的致死性感染。

[医学]副粘病毒科

[医学]副粘病毒科
——浣熊科(浣熊、熊猫等); ——鼬科(鼬鼠、雪貂、水貂等); ——猫科(狮、豹、猎豹、虎)。
犬瘟热病毒(CDV)
患病动物在感染后第5天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所 有的分泌物均排毒。青年犬更易感,4~6月龄的幼 犬不再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最易感。 感染犬,潜伏期约3-4天,随后出现双相型发热(体 温两次升高),眼、鼻有分泌物。第2次发热时表 现呕吐、腹泻、肺炎。严重者出现血便。死亡率有 时高达80%-90%。 五、免疫与控制 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 幼犬免疫接种的日龄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滴度。 病毒相当脆弱,任何规范的消毒中都可杀灭病毒。
本病毒感染鸡的呼吸道、循环系统,呈现胃肠紊乱 和神经症状,蛋鸡有突发性产蛋下降。一般潜伏期 为5天。
鸭、鹅多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在我国对鹅严重致病。 人类感染仅表现为结膜炎。
鸡新城疫病毒NDV
一、病毒特性: 属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其形态多样,但大多
呈球形,有囊膜,核衣壳螺旋状对称,核酸为单股 线状RNA,抗原性稳定,能凝集鸡、鸭等动物的红 细胞,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粪便和组织中的的病 毒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 二、培养特性: 易在9~11日龄鸡胚绒毛膜尿囊膜或尿囊腔中生长, 鸡胚接种病毒后于48-72h死亡。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感染鸡,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自然发病的潜 伏期约5-6天,毒力强的3天,有的拖几周。
犬瘟热病毒(CDV)
本病毒是麻疹病毒属的成员,于1905年发现。是犬最重要的 病毒病原,遍及全世界。CDV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最常见的 临床症状为双相发热,在2次体温升高时伴有严重的白细胞 减少,并有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亚急性出现神经症状。
一、病毒特性
病毒粒子呈圆形或不整齐,核衣壳为螺旋状对称。单股RNA, 只有1个血清型。

尼帕病毒感染健康宣教

尼帕病毒感染健康宣教
空气传播:通 过飞沫、气溶 胶等方式传播
04
食物传播:食 用被病毒污染 的食物或水
感染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通常在 38摄氏度以上
03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酸痛, 尤其是腿部和背部
05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 困难,可能伴有呼吸急促
02
头痛:持续性头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
04
咳嗽:干咳或伴有痰,可能 伴有胸痛
06
意识模糊:意识不清,可能 伴有昏迷
2
尼帕病毒感染预防措施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接触、不 食用野生动物,减少感染风险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减少病毒传播
政府政策
01
02
03
制定尼帕病毒感染 预防与控制政策
加强卫生监督和疾 病监测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和健康素养
04
05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和医疗救治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 息共享
社会参与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
01
监管和指导
医疗机构: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02
加强培训和宣传
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防
04
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
康复护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 食、运动和睡眠
0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04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擅 自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
4

呼吸道病毒罗2讲课文档

呼吸道病毒罗2讲课文档

RNA聚合酶复合体蛋白(PB1、PB2和PA)
现在六页,总共五十八页。
核酸:单链分节段RNA,无感染性
甲、乙型分8个节段 丙型分7个节段
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甲、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
现在七页,总共五十八页。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RNA聚合酶复
H1N1(墨西哥) A/california/04/2009A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五十八页。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五十八页。
(5)变异的机制
基因组发生重排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五十八页。
A/california/04/2009A RNA来源
现在二十七页,总共五十八页。
(6) 变异的意义
◆预测流感流行 ◆指导选择疫苗毒株
球形,单负 链RNA有膜 病毒,衣壳呈 螺旋对称,
球形,单正 链RNA有膜 病毒,20面 体对称,
刺突
血凝素和 溶血素 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 酶 血凝素和 溶血素
抗 传 免 防治 原 染 疫 原则 性 性力
单 人 牢 麻疹-
一 是 固 流行
血唯
性腮
清一
腺炎-
型, 储
风疹
稳存
(MMR)
定宿
三联

疫苗
现在四十六页,总共五十八页。
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 目前尚无特异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现在四十四页,总共五十八页。
其它呼吸道感染病毒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 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

最新版病毒学精品电子教案第12章 负链RNA病毒

最新版病毒学精品电子教案第12章 负链RNA病毒
1. 流感疫苗(2株A型流感病毒和1 株B型流感病毒) 2. 免疫后,机体产生针对3种毒株 的抗体 3. 在流感流行季节,若有流感病 毒感染机体,体内的抗体与HA 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到细 胞上 4. 相对DNA病毒而言,流感病毒的 基因更易于发生突变 5. HA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编码的 HA蛋白发生结构改变 6. 体内抗体不能与HA蛋白结合,无 法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目的
H3N2
1975 1985 1995 2005
H1N1
2010 2015
1889 Russian influenza H2N2
1900 Old Hong Kong influenza H3N8
1918 Spanish influenza H1N1
1957 Asian influenza H2N2
1968 Hong Kong influenza H3N2
2009 Novel H1N1
Pandemics of influenza Recorded human pandemic influenza(early sub-types inferred)
H2N2
H2N2 H1N1 H1N1
Pandemic
H3N8
1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 1905
1915 1925 1955 1965
2. 核酸:
-ssRNA,单股,线状,6~8节段,全长13.6kb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8节段 ―丙型流感病毒7节段 ―托高土病毒6节段
RNA多聚酶
无NA
3. 病毒的基本结构
― 编码8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NA) 基质蛋白(M1,M2型特异性;
M2为离子通道蛋白) 核蛋白(NP,型特异性) RNA聚合酶 ( PB1、PB2、PA) 非结构蛋白(NS1、NS2 or NEP)

副流感病毒感染健康宣教

副流感病毒感染健康宣教

咳嗽:干咳或伴有痰液 鼻塞:鼻腔堵塞,呼吸不畅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皮疹:皮肤出现红疹,可能伴有瘙痒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可能伴有胸闷、气短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01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副流感病毒
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02
疫苗接种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减
毒活疫苗等
03
疫苗接种的频率:根据个人情况,定
副流感病毒感染健康宣教
刀客特万
目录
01 副 流 感 病 毒 感 染 概 述 02 预 防 措 施 03 治 疗 方 法 04 康 复 护 理
副流感病毒感染 概述
病毒特性
01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PIV)是一种单 链负链RNA病毒,属 于副粘液病毒科。
02
PIV有四种血清型: PIV-1、PIV-2、PIV3和PIV-4,其中PIV-1 和PIV-2最常见。
解热镇痛药物:如 2 布洛芬、对乙酰氨 基酚等,可缓解发 热、头痛等症状

抗过敏药物:如氯 3 雷他定、西替利嗪 等,可缓解过敏症 状
止咳化痰药物:如 4 氨溴索、乙酰半胱 氨酸等,可缓解咳 嗽、痰多等症状
增强免疫力药物: 5 如维生素C、胸腺 肽等,可提高机体 免疫力,促进康复
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敷缓解疼痛和 肌肉紧张
04
05
PIV感染可导致呼吸道 疾病,如感冒、流感、 支气管炎等,也可引起 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PIV感染具有季节性, 冬季和春季为高发期。
03
PIV主要通过呼吸道飞 沫传播,也可通过接 触传播。
06
PIV感染可导致免疫功 能低下的人群出现严重 并发症,如老年人、儿 童、孕妇等。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最新整理第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说课材料

第七章痘病毒科(Poxviridae )一、 概述 二、 痘病毒基因组结构(一) DNA 末端的发夹结构(二) DNA 末端的倒置重复序列(三) 痘病毒基因组的保守区与变异区(四) 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 苗(五) 痘病毒基因变异株(六) 痘病毒基因组的多肽编码区 (七) 痘苗病毒基因组表达调节的特点三、早、晚期转录四、痘病毒的繁殖五、重组痘苗病毒(一)重组痘苗病毒的基本原理(四)重组痘苗病毒表达活性多肽 主要参考文献痘病毒科是一大群长方形或卵圆形病毒, 长方形粒子长220〜450nm,宽140〜260nm,厚140〜260nm 卵圆形粒子长 250〜300nm,直径160〜190nmo 病毒粒子由1个核心、2个侧体 和2层脂质外膜组成,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痘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 浆内增殖,这在 DNA 病毒是独特的。

根据病毒的特征、自然宿主和特异性抗原,痘病毒分为 两个亚科,即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

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 禽痘病毒属、羊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粘液 纤维瘤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 软疣痘病毒属和牙塔病毒属等 8个属。

昆虫痘病毒亚科则只含昆虫痘病毒A 、B C3个亚属。

各属内的成员可发生遗传性重组,各属间的成员则可发生非遗传性复活。

目前仍有一些未定 属的痘病毒(表7-1)。

表7-1痘病毒科分类一、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 (Chordopoxrinae )1.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牛痘病毒(Cowpox virus )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 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 (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二)进行重组痘苗病毒必要条件 DNA 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几种可能的重组痘苗病毒活疫水牛痘病毒(Buffalopox virus)骆驼痘病毒(Camelpox virus)痘病毒引起人与多种动物包括禽类的疾病一一由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 至严重的致死性感染。

《禽副粘病毒病》课件

《禽副粘病毒病》课件
禽副粘病毒病
目 录
• 禽副粘病毒病概述 • 禽副粘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 禽副粘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 禽副粘病毒病的治疗 • 禽副粘病毒病的案例分析
01
禽副粘病毒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禽副粘病毒病是一种由禽副粘病 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鸡、 鸭、鹅等禽类。
特点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可引起禽类大量死亡,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 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机会。合理安排 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提高禽只的抵抗力。
限制人员流动
减少养殖场的人员流动,避免病毒的 传入。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 行消毒,防止病毒的传播。
控制策略
及时处置患病禽只 一旦发现患病禽只,应立即隔离 治疗或扑杀,避免病毒扩散。对 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 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地点 某城市宠物鸡养殖户
症状
鸡只出现咳嗽、呼吸 困难等症状,短时间 内死亡。
诊断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 室检测,确诊为禽副 粘病毒病。
处理措施
建议养殖户隔离病鸡 ,对鸡舍进行全面消 毒,同时采取紧急免 疫接种措施。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疫情 得到控制,鸡群逐渐 恢复正常。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原学特征
01
02
03
病原
禽副粘病毒是一种单股负 链RNA病毒,属于副粘病 毒科。
结构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 100-250纳米,表面有囊 膜和纤突。
抵抗力
禽副粘病毒对热、酸、碱 等环境因素敏感,对紫外 线、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弱 。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一、概述二、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三、病毒蛋白及其功能四、病毒的感染周期与分子感染机理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本科病毒具有下述特性: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基本上呈圆形,直径150~250nm,有时看到更大的畸形粒子和长达数微米的长丝。

病毒粒子有一个比较坚硬的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卷曲在脂质囊膜内。

囊膜上有纤突,或称囊膜突起。

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RNA,长约16~20kb,分子量为5~7MDa。

病毒RNA由聚合酶转录成互补的mRNA。

副粘病毒主要在细胞浆内复制,并从细胞膜出芽成熟。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6次分类报告有关副粘病毒科的分类,有较大调整:将副粘病毒科分为副粘病毒亚科和肺病毒亚科;新增腮腺炎病毒属,代表种为腮腺炎病毒;原属于副粘病毒属的新城疫病毒、禽副粘病毒2~9型及猴副流感病毒等,包括在腮腺炎病毒属内。

本章照顾我国分类习惯,暂不做调整,副粘病毒科仍分为三个属,各属主要特征及主要成员见表19-1。

表19-1. 副粘病毒科各属的主要特征及主要成员属主要特征主要成员副粘病毒属所有成员均具有神经氨酸酶新城疫病毒(Paramyxovirus)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1~5型 Ontario火鸡副流感病毒鹦鹉副粘病毒燕雀副流感病毒Yucaipa病毒鼠Nariva病毒麻疹病毒属所有成员缺乏神经氨酸酶,可引起麻疹病毒(Morbollivirus)胞浆和核内包涵体,后者含病毒牛瘟病毒RNP。

所有抗原交叉。

在核衣壳犬瘟热病毒大小和结构上不同于肺病毒属。

肺病毒属缺乏神经氨酸酶,核衣壳大小与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Pneumovirus)结构不同于其它病毒属。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副粘病毒粒子中RNA占0.5%,蛋白质70%,脂质20%~25%,糖6%。

RNA不分节段,其碱基组成为G24%~25%,A20%~26%,C24%~27%,U22%~31%。

副粘病毒RNA不具有感染性,未发现遗传重组。

副粘病毒科病毒一般具有11种蛋白质,病毒粒子中含有转录酶、多聚A转移酶、mRNA甲基转移酶、神经氨酸酶等。

副粘病毒一般对热不稳定,在无蛋白质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其感染力可降至10%或几乎无感染力。

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对乙醚敏感。

副粘病毒的复制不受放线菌素D的影响。

1.形态结构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的核蛋白核心,由不分节的 RNA以及许多蛋白亚单位组成,呈螺旋样对称的螺卷状结构,与烟草花叶病病毒的结构相似,但两者的长度明显不同,烟草花叶病病毒长300nm,副粘病毒可达1 000nm以上。

副粘病毒的螺旋数目为200~220个,螺旋直径14~18nm,螺旋中孔的直径为5~12nm,螺距为5~6.5nm,螺旋方向呈左转。

蛋白亚单位(单体)的分子量为60kDa,每个病毒粒子的亚单位数为1 600~2 000个,每转螺旋的亚单位数为9~13个。

核衣壳盘绕成团,外被脂蛋白囊膜。

副粘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RNA。

副粘病毒RNA的主要特征是它本身不能作为mRNA,不带译制病毒蛋白质的信息。

因此必须通过病毒自己的RNA聚合酶转录一股互补链作为mRNA。

根据惯例,带有病毒译制信息的RNA称为正股。

这样,副粘病毒的互补链称为“正股”,病毒原来的RNA就是负股,故称为负股RNA病毒。

图19-1. 副粘病毒(自李成等)A.新城疫病毒;B.牛副粘病毒核衣壳2.基因组结构各种副粘病毒都有一个螺旋对称的单一核衣壳,其中的RNA含一组串连的6个或更多的基因。

RNA是单分子单链RNA,16~20kb长,主要是负链,有时毒粒中也含有少量正链RNA。

副粘病毒科中的鸡新城疫病毒、仙台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已明了,并绘制出基因图谱。

在肺病毒属的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基因组中,除L基因没有完成序列分析外,其它基因序列及图谱已与其它两属的基因图谱进行比较,见图19-2。

由图可以看出肺病毒属的基因组成与其它两属不尽相同,推断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也有很大差别。

图19-2 副粘病毒代表种的基因图谱副流感病毒3型的基因组排列次序为3'I-NP-P+C-M-F-HN-L5'。

在各基因之间有一3'GAA保守序列,每一基因末端含有转录终止序列和mRNA互补的多聚(A)序列,有12个末端核苷酸是半保守的:3'UUUAUU/AUUC/UUUUU5'。

在基因的起始端有10个核苷酸是半保守的:3'UCCUA/CA/GUUUC。

翻译起始端距5’端的距离,在M蛋白为33~35nt,F基因为194~196nt。

猿猴病毒5(SV5)、犬副流感病毒2型,在F和HN之间另有一个基因,编码SH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分子量为5.012kDa,共44个氨基酸,其功能尚不清楚。

有些研究也间接证明新城疫病毒另有一个小基因,但无C蛋白。

图19-3 仙台病毒基因组的模式图表明在基因间存在(+)RNA前导序列和转录调节序列。

E、I和S分别表示mRNA末端、基因间和起始序列。

3.病毒蛋白组成(1)核衣壳蛋白A.核衣壳结构蛋白(NP):副粘病毒属的核衣壳结构蛋白是核衣壳蛋白(N)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单位有两个主要区域。

一是氨基端区域,约占整个结构单位的三分之二,它与RNA直接结合;另一个是羧基端区域,裸露于装配后的核衣壳表面,胰蛋白酶处理后可以由核衣壳上解离下来,表明在两区域的结合部位存在有对蛋白酶敏感的结合点。

如上所述,在感染负链RNA病毒的细胞中,仅是那些没有被核衣壳蛋白包裹的病毒RNA具有病毒mRNA作用。

另外,无核衣壳的RNA,在无细胞系统中是RNA合成的模板。

这些结果说明,核衣壳结构单位与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模板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副粘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中的NP和N蛋白必须与操纵RNA合成的辅助蛋白相互作用,才能完成RNA的合成。

特异性抗辅助蛋白结构单位的抗体对RNA合成的抑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B.辅助核衣壳蛋白:是与RNA复制和转录酶促反应过程相关的主要辅助性蛋白质,包括L蛋白和较小的P蛋白,这些辅助蛋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才能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当单一的某蛋白质加入到核衣壳RNA模板时,不具有催化RNA合成的能力。

在RNA复制过程中辅助核衣壳蛋白的作用是在每一病毒基因的3’末端加上多聚(A)和在5’末端的转录后的修饰。

研究表明,L蛋白起很重要的作用,致于P蛋白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2)囊膜糖蛋白A.附着蛋白:所有的副粘病毒都具有一个表面糖蛋白,它介导病毒与细胞的附着。

在副粘病毒属和麻疹病毒属,这些糖蛋白与细胞的含唾液酸的受体结合,其亲和性很高,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因而称为HN(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在没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病毒属中,如麻疹病毒属,则称为H。

在肺病毒属中同源的附着蛋白无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因而被称为G蛋白。

H和HN蛋白其氨基端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这一区域使其固定在病毒囊膜的双层脂质膜内,虽然副粘病毒属的HN蛋白的三维结构还没有确证,但可以肯定其结构和功能是相关的。

业已明确,许多副粘病毒RNA编码的附着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由序列分析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可知,HN和H蛋白约含600个氨基酸。

就HN蛋白而言,大约在距每一分子的氨基端200个氨基酸处的6个氨基酸是非常保守的,基于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位点的比较,间接说明这一保守区与神经氨酸酶活性有关。

另一个距氨基端约400个氨基酸的区域,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的唾液酸结合位点具有部分同源性,表明部分HN附着位点的存在。

在研究仙台病毒温度敏感变异株的条件性吸附缺陷时,在羧基端区域也发现有HN结合位点的部分序列,说明活性位点在氨基酸一级结构中分开,在折叠分子中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附着蛋白G的编码基因,由298个氨基酸组成。

B.融合蛋白:也称F蛋白。

副粘病毒粒子附着于宿主细胞后,下一步就是核衣壳释放到胞浆内,这一过程是借助于第二种表面糖蛋白的作用,是囊膜与宿主细胞表面脂蛋白膜融合的主要因子。

F蛋白的合成先以无活性的F0前体存在,由540~580个氨基酸组成,前体F0由蛋白酶水解后才发挥其融合作用。

水解位点位于距F0蛋白氨基端大约100个氨基酸处,且有两个特点:位点的氨基端存在一个由赖氨酸和精氨酸组成的短序列;在羧基端存在有约为3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长序列。

不同种属的副粘病毒,甚至同种内的不同毒株,在F0蛋白水解位点的氨基端的精、赖氨酸的数量和距离都各不相同,两氨基酸成对则标志着易于水解,致病性增强。

水解后,形成一个较大的疏水亚单位F1,具有嵌入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机能。

水解后较小的约100个氨基酸的产物称为F2。

两个亚单位均在N位点糖基化,进一步增加其稳定性。

C.非糖基化囊膜蛋白: 副粘病毒一般都具有一种相对较小的非糖基化蛋白,即膜蛋白或M蛋白,它存在于病毒囊膜的内层,被认为在病毒粒子装配过程中参与囊膜形成,介导核衣壳与囊膜之间的识别,以维持病毒粒子结构的完整性。

D.其它囊膜蛋白:呼吸道合胞体病毒22K基因编码一个小的蛋白质,参与囊膜形成,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犬副流感病毒2型和腮腺炎病毒,在F和HN基因之间有一小基因,编码一小疏水性蛋白质,称为SH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尽管其功能不详,但由于其具有疏水性,表明对双层脂膜有亲和性。

(3)非结构蛋白质:有一个或多个功能尚不清楚的小蛋白质,编码于副粘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中,一般以文字数字命名,这些小蛋白质在不同病毒中其编码方式不尽相同。

4.复制(1)吸附与进入副粘病毒的HN或H和G蛋白参与病毒与细胞的吸附。

如上所述,感染性的核衣壳,在具有转录活性的辅助性蛋白组份参与下,由F蛋白介导的细胞表面与病毒囊膜之间发生融合,而使其进入到细胞质中。

(2)转录和翻译在研究鸡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细胞后的RNA合成时,发现了病毒复制的负股RNA的复制机制。

相继的研究证明,其它副粘病毒也遵循这一机制。

在感染过程中,副粘病毒的每一基因均有其相对应的不同的mRNA,这些分开的mRNA是由整个基因组的多考贝转录后加工获得,还是各基因分别转录后的产物,仍未完全清楚。

下一个重要步聚就是病毒负股RNA复制成正股RNA,参与转录过程,与此同时,由正股RNA复制大量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参与病毒的装配。

换句话说,负链RNA一方面转录成mRNA,合成相应的病毒蛋白成份,另一方面转录成其互补链,再合成病毒RNA链,参与病毒包装。

(3)图19-4 副粘病毒基因组复制的主要步骤(3)病毒粒子的包装与释放副粘病毒核衣壳的装配发生在胞浆内,其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是NP 和N蛋白结构单位与病毒基因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