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第3课时)

合集下载

2020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练习课(第3、4课时) 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练习课(第3、4课时) 含答案

第5课时练习课(第3、4课时)1.列竖式计算。

2.8+3.7= 12.3-9.6= 15+3.9= 4-2.1=2.按规律填数。

(1)7.3,6.9,6.5,6.1,( ),( )。

(2)0.5,1,1.5,2,( ),( )。

(3)2.3,3.3,6.3,11.3,( ),( )。

3.海月小区有两块花圃,一块种植杜鹃花,面积是14.4平方米,另一块种植月季花,面积比杜鹃花少4.8平方米。

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校园科技周期间,三年级同学制作了一个大纸船,可承重5.6千克。

(1)最大的两块石头能同时放在纸船上吗?(2)先把②号、④号石头放在纸船上,③号石头还能放上去吗?5.把一根竹竿的一端竖直插到水底,浸湿的部分是1.6米,再反过来把另一端竖直插到水底,这时竹竿未浸湿的部分比竹竿的一半还多0.5米。

这根竹竿有多长?第5课时练习课(第3、4课时)1.解析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2. (1) 5.7 5.3 (2)2.5 3 (3)18.3 27.3解析 (1),可以知道本题的规律是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大0.4,依次写出后面两数,分别是5.7,5.3。

(2),本题规律是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0.5,依次写出后面两数2.5,3。

(3),本题规律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1,3,5,7,9,…,依次写出后面两数18.3,27.3。

3. 14.4-4.8=9.6(平方米)答: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是9.6平方米。

解析已和杜鹃花的种植面积和月季花的种植面积比杜鹃花少的量,求月季花的种植面积,用减法计算,列式是14.4-4.8=9.6(平方米)。

4.(1)3.5+2.6=6.1(千克)6.1>5.6答:最大的两块石头不能同时放在纸船上。

解析最大的两块石头分别重3.5千克和2.6千克,两块石头共重3.5+2.6=6.1(千克)。

而大纸船能够承重5.6千克,6.1>5.6,显然,最大的两块石头不能同时放在纸船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5、6、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1.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

【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出示下图: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生1:1号是圆柱。

生2:2号和6号是长方体。

生3:3号是球。

生4:4号和5号是正方体。

生5:7号叫三棱柱。

师:这些图形与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生1: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前一节课学习的是平面图形。

生2:从这些图形中可以找到前一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

师:有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面)【新课讲授】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出示下列图形: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学生独立思考。

小结:画、印、描、折。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2)动手操作(画一画)。

①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

b.每组图形至少要有2个。

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

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

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②小组合作。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

第3课时 正比例练习课

第3课时  正比例练习课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3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内容:p4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丰富的事例,进一步认识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图象的特征。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和怎样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用小黑板写下教材19、20、21页中有关的图象和表格。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征。

出示情境一中的(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的表格和数据1、回忆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提问:哪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请说明理由。

2、感受正比例的图象。

(1)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教师示范描述第一个点,并说明这个点的含义。

)(2)现在我们利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把表格中对应的一组组数据在图中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对比两个图象,你有什么想法?(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点会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表格见书)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

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第3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第3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课时练一、看拼音,写词语。

rì mù()mò shuǐ()xǐ què()chán míng()wā shēng()máo diàn()pǐn dé()zhù sù()二、先解释加点字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明月别枝..。

..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三、把古诗和所描写的季节连一连。

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冬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根据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选一选。

1.辛弃疾和孟浩然,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A.北宋、明B.南唐、南宋C.南宋、唐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两处对偶句,它们是()(多选)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望湖楼”在()。

A.浙江金华B.扬州瘦西湖边C.杭州西湖边五、根据所学古诗内容填空。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的景色,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2.《宿建德江》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了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所见到的_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的词。

该词分别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的美丽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之情。

“西江月”是词牌名,我知道的词牌名还有、、等。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一)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3课《月是故乡明》(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3课《月是故乡明》(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3.月是故乡明一、填空题1.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永远____( )____闪烁____( )____存心____( )____写反义词:偶尔____( )____慈祥____( )____凉飕飕____( )____2.根据拼音写同音字。

【yā】烤____ 乌____【zhí】____树____日【píng】____果____比【yì】友____愿____3.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①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第①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各地月亮的________________(用句中的四字词语回答)。

第①句多运用____字词语,写出了朗润园的________。

结合全文,我们发现作者借这些语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之情。

4.辨析组词穗_( )_矮_( )_瓢_( )_拔_( )_惠_( )_倭_( )_飘_( )_跋_( )_二、连线题5.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三、语言表达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6.“小月亮”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永远忘不掉”它的原因是__( )__。

A.“小月亮”代表着故乡B.“小月亮”与别的地方不同,令人难忘C.“小月亮”只属于“我”7.对“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理解错误的是()。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第3课时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第15~16页的内容。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使学生比较熟练、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课件、卡片。

师: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3.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4.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

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6.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7.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11题。

(1)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2)说说题意,该怎么买?有几种买法?独立列式。

(3)独立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计算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教材上的练习题比较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太有限了。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同步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练习课-同步作业

第3课时练习课
一、填空题。

(1)把一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就能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二、选择题。

(1)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面积也相等。

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①4厘米②16厘米③12厘米
(2)下面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较,()。

①左图大②右图大③一样大
三、一块三角形菜地,底是50米,高是20米,每棵白菜占地2平方分米,这块
菜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白菜?平均每平方米菜地能收白菜15千克,这块菜地共能收白菜多少千克?
答案:一、(1)10 (2)6 (3)16
二、(1)①(2)③
三、25000棵7500千克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第1~3课时)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课(第1~3课时)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练习课(第1~3课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内容教科书P35~36“练习七”中第7、8、11、12、13、14、15、16、17*题。

▶教学目标1.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能利用分数除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通过专题训练,体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分数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梳理旧知识。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与分数除法相关的计算,并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分数除法,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且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预设2: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预设3: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教学提示】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前面学习的关于分数除法的知识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相互补充。

预设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①一个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③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对前面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的知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节练习课打下基础。

二、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习题。

()×15=1165×()=1()×32=34()×18=92(1)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 习
3. 某农场共有鸡 13 只,公鸡有 5 只,母鸡 有多少只? 13-5=8(只) 答:母鸡有8只。
巩固提升
1.
12
-
5 = 7
(只)
2.算一算。 4+8+6= 18 15-7+6= 14 8+7-9= 6 12-4+5= 13 11-3-3= 5 5+4+7= 16 19-5-8= 6 17-2+4= 19
练习课
R·一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十几减 9 、 8 、 7 、 6 、 5 、 4 、 3 、 2 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 运用“想加算减法”能使计算变得更简便快 捷。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1
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
3.
(1)一共摘了13个桃子。 吃了9个,还剩几个?
13 9 = 4 (个)
3.
(2)一共有13只猴子。树 上有 4 只,树下有几只?
13 4 = 9 (只)
课堂小结
十几-9=几+1 十几-8=几+2
巧算十 几减几
十几-7=几+3 十几-6=几+4 十几-5=几+5
十几-4=几+6 十几-3=几+7 十几-2=几+8
计算十几减几 时,可以用被 减数个位上的 数加上10与减 数的差。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对于学生来讲, 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已不是问题, 反而审题可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的习 惯和能力。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初步培 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14-9 =5(人)
2.看图列式计算。
13-6=7(个)
12-4=8(朵)



2
复习十几减9、8、7、6、5、4、3、 2的计算方法
【例题2】13个桃子。吃了9个,还剩几个?
=
(个)
分析: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9。可以 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例题2】13个桃子。吃了9个,还剩几个? 13 9 = 4 (个)
【例题1】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 114 5 3
分析: 11-2 、方法同十几减9、8、7、 6的计算方法相同,可以用破十法 和想加算减法。
破十法
11 - 2
11 - 2 = 9 1 10 8 +
11 - 3 11 - 3 = 8 1 10 7 +
10-2=8; 1+8=9
10-3=7; 1+7=8
想加算减法
11 - 4
4+7=11; 11-4=7。
11 - 5 5+6=11; 11-6=5。
练 习
1.算一算。 9 6 15- 7 = 8 7 8
9 3 12- 4 = 8 7 5 7 7 14- 8 = 6 5 9
2.看图列式计算。
15-3=12(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