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应用价值
婴儿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

婴儿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白爱芳;梁丽【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评价新生儿颅脑疾病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68例患儿,应用专用探头及阴道探头经末闭囟门检查,显示患儿颅脑二维结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大脑动脉的分布走行及颅底Willis 环的循环,测量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颅脑超声阳性45例,占66%.其中颅内出血32例,脑积水4例,脑水肿6例,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异常2例.结论颅脑超声可以作为婴儿颅脑疾病的常规检查和筛查手段.【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1(009)002【总页数】2页(P40,49)【关键词】超声;婴儿;颅脑疾病【作者】白爱芳;梁丽【作者单位】延安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患儿。
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者6个月,最小者出生后18 h,其中早产儿35例,低体重儿20例,有新生儿窒息史41例。
1.2 仪器飞利浦IU-22及SonoScape彩色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4-8MHz,4-10MHz。
1.3 检查方法1.3.1 经前囟作冠状面探查患儿平卧位,探头置于前囟由前向后弧形移动,使扫查平面先后通过额叶、顶叶和枕叶,同时观察比较两侧大脑半球实质结构的变化,检查脑室系统、中线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1.3.2 经前囟作矢状面探查冠状切面基础上,探头旋转90°,做额枕方向矢状位扫查,由正中矢状面分别向两侧做一系列矢状扫查,边移动探头边观察该侧脑室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脑室周围的组织结构的变化。
1.3.3 经颞囟探查观察大脑脚、丘脑基底核区、颅底动脉环。
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血管分布和走行,并测出大脑中动脉收缩期的最大流速及阻力指数。
68例患儿颅脑超声阳性45例,占66%。
其中颅内出血32例,脑积水4例,脑水肿6例,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异常2例(图1)。
正常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科普小知识

正常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科普小知识我们都知道,胎儿在妈妈的子宫内是个完全封闭的小环境,出生后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出生后的婴儿需要有一个适应外界的过程,而新生儿颅脑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温室一样,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
同时也会受到体内各种激素水平、代谢状态、营养状态、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新生儿颅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
所以在这个期间我们需要对新生儿颅脑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相应的干预。
新生儿颅脑超声无创、价廉、简便、易行,具有实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项技术适用于新生儿及前囟未闭的小婴儿颅内病变的筛查及诊断。
对脑中心部位病变,如脑室系统出血有更特异的诊断价值。
可提示颅内病变的类型、程度、部位及发生时间,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诊断价值(1)脑发育异常: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发育异常。
通过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脑沟回等结构,评估脑部的发育情况,对脑发育不良、脑发育畸形等病变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
(2)脑积水: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积水。
通过观察脑室系统的大小和形态,评估脑脊液的分泌和循环情况,对脑积水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避免因脑积水引起的脑损伤。
(3)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该病变主要是由于胎儿时期缺血缺氧引起,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脑室周围的异常回声,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颅内出血: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颅内出血。
通过观察硬膜下间隙、颅骨内表面等部位,发现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对颅内出血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避免因颅内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5)脑疝: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疝。
通过观察脑组织结构的位置和形态,发现是否存在脑组织移位,对脑疝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因脑疝引起的颅内高压和神经功能损伤。
(6)硬膜下血肿: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硬膜下血肿。
超声多种探头联合应用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未成 熟脑 、 积水 、 部 性 脑 积 水 、 皮 血肿 、 膨 出 . 经 C 脑 外 头 脑 均 T或 随访 证 实 。 结论 : 种 超 声 探 头 联 合 应 用 于 新生 儿 颅 脑 多 疾 病 . 最 大程 度 显 示 颅脑 各 层 结 构 . 于 动 态 随访 观 察 颅 脑疾 病 的 变 化 . 导 临 床治 疗 。 能 利 指
ssa d f l — up 、 le M eho s: r ic p ob nd hih—r qu n y ln a ob ond td on 3 0 C s sofp dati r ni i n ol ow , u. a t d Ca da r e a g fe e c i e rpr ec uce 0 a e e i rcc a — a ut a o c e a i to l lr s ni x m na in.e c p orl a e he i m a u e b a n i hi e t o p ia i x e tf c s s0ft m 5 t r r i n c l n wih no c m lc tons.a d t e dr n ha e o tir c s s.at e lhou h u ta ou d o ln c lfa u e g lr s n rci ia e t r s.bu o p s tv i digs s s ii au t he lne c t a t h a t n o iie fn n u p cous c gh t i . on r s e d C x m ia i e uls a o lw— s r ato F e a n ton r s t nd f lo up ob e v i n. Re ul F ma n t e e e a s a e dign i f n o t l n— s t s: he i yp s ofc r br ldie s a oss o e na a i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6-12-29T15:03:40.7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4期作者:周美华[导读] 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100【摘要】目的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对所有早产儿进行病理诊断后分为实验组(有脑损伤)与常规组(无脑损伤)。
结果颅脑B超诊断准确率为97.78%;相比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来说,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的脑损伤发生率明显更高,存在高危因素与阴道分娩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存在高危因素与剖宫产分娩的早产儿,P<0.05。
结论对早产儿脑损伤可采取颅脑B超进行筛查、诊断、跟踪随访等,其中体重越轻、胎龄越小、阴道分娩、存在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较大。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颅脑B超、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是引发早产儿死亡的一类重要因素[1],以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头颅B超检查作为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方式,为了对早产儿脑损伤临床诊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对所有早产儿采取颅脑B超检查方式,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胎龄均小于37周,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后显示90例伴有脑损伤(实验组),另外80例无脑损伤(常规组),男婴93例,女婴77例。
1.2 方法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头颅B超诊断,选择超声诊断仪型号为5.0MHz,为扇形探头,早产儿由医护人员在出生后的1-10d时间段内经前后囟给予常规截面探查,同时对脑室系统、沟回、脑实质、脉络丛、脑室周围、丘脑尾状核等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1.3 判定标准依据《新生儿常见颅内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防治》对早产儿脑损伤进行判定,而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因素、脐带因素、宫内感染、妊娠合并症等[2]。
颅脑超声检查在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检测与诊断·颅脑超声检查在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劳建昌,宋龙秀,陈进勉,陈兰清(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湛江 524033)[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检查在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43例VLBW作为研究对象。
对这43例VLBW均进行颅脑超声检查,然后观察其超声检查的结果。
结果:这43例VLBW 的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或中低回声,脑沟回稀疏且浅,脑叶的位置未完全分化,岛叶未分化且以片状呈现,两侧脑室前弯曲且较细,第三脑室呈细缝状,双侧侧脑室周围的回声较脉络丛低。
在这43例VLBW中,发生颅内出血的VLBW有32例,其出血类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内出血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其中脑室出血(IVH)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VLBW分别有15例、4例、10例、3例;其中颅内出血合并脑室扩大的VLBW有14例,脑室轻度扩大、中度扩大、重度扩大的VLBW分别有6例、6例、2例;其中被诊断为脑室旁白质损伤的VLBW有2例,被诊断为脑白质软化的VLBW有2例。
结论:颅脑超声检查在诊断VLBW脑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脑超声检查;极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9-0135-02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是指出生时体质量低于1500 g的新生儿。
VLBW多为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
VLBW脑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的毛细血管丰富、结构稀疏,且结缔组织的支持不足,极易发生脑组织崩解、坏死及出血的症状。
大量的脑出血可导致VLBW的室管膜破裂,血液会随着循环系统流入到侧脑室内,导致其突然死亡。
但是,多数VLBW在发生脑损伤时无显著的临床症状,需使用影像学检查明确其病情。
颅脑超声检查具有操作方便、简单、可重复检查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脑疾病的检查中[1]。
颅脑超声能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

颅脑超声能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发布时间:2021-05-26T08:28:34.178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王晓秋[导读] 新生儿的颅内出血症状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现象。
由于颅脑损伤后势必会给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害,还有可能会留下非常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新生儿的死亡。
颅内出血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仅会造成新生儿自身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在对新生儿的颅内出血症状进行诊断时,选择利用超声方式进行,整体检查效果相对比较良好。
王晓秋巴中嘉禾妇儿医院 1636000新生儿的颅内出血症状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现象。
由于颅脑损伤后势必会给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害,还有可能会留下非常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新生儿的死亡。
颅内出血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仅会造成新生儿自身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在对新生儿的颅内出血症状进行诊断时,选择利用超声方式进行,整体检查效果相对比较良好。
利用颅脑超声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其中超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
新生儿的颅内出血一直以来都是新生儿中非常严重的疾病类型之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不仅会直接造成新生儿自身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有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个家庭经济、心理、精神等多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威胁。
针对这一现象,就必须要提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这样才能够根据诊断结果,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当前对新生儿的颅内出血问题进行诊断时,利用颅脑超声可以起到良好的诊断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利用GE-LOGIQP 5 彩色超声诊断仪,同时选择5S的探头,以5至7.5MHz的频率进行诊断。
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颅脑影像学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一、概况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疾病,是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早产儿(胎龄<37周)。
颅内出血在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4%[1],ICH的发生会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常常有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比如出现脑积水、偏瘫、癫痫或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ICH的危险因素复杂,包括了八大类[2]:出血性脑卒中(包括大的局灶性血肿)、早产相关出血、出血倾向、遗传因素、感染、创伤相关出血、肿瘤相关出血以及血管畸形。
郭艳莉等人[3]研究表明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为新生儿ICH的影响因素。
何力等人[4]研究表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g、宫内窘迫、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按照出血的部位分为以下几种[5]: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IVH)(简称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以及小脑、丘脑、基底核出血等。
其中由于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出血动脉多来源于脉络丛,并且超过一半的足月儿ICH是特发性的,生发基质出血罕见,因此其最常见的是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 6]。
而IVH是早产儿常见且最具特征性的ICH,由于早产儿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存在富含毛细血管网的胚胎生发基质,同时由于生发基质处新生血管相对脆弱,血管生长较快,导致新生血管多且不成熟,在感染、窒息等外因使脑血流波动时压力变化就容易引起ICH,因此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常见[5-7]。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多呈进行性恶化,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意识障碍、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部分患儿症状较轻,颅高压以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仅表现为惊厥和昏迷等[1]。
新生儿颅脑疾病超声诊断

・
医学 影像 ・
新生儿 脑疾病超 诊断 颅 声
刘宇清 卢琼洁 贾 保 霞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 医院超声科 , 广东深圳 5 8 1 ) 1 16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 的早期诊断意义。方 法 回顾性分析 3 例颅脑超声异常患儿超声表现 , 8 分析二维超
【 y wo d 】Ne n tlban ds ae Uha o orp y Mide c rba re Ke r s o aa ri ies ; rsn ga h ; d l ee rlatr y
新生儿期常见 的颅脑疾患为缺血缺氧性脑病 ,早期诊 断对 于减轻新生儿颅脑损伤 、 改善预后具 有重要意义 ; 目前新 生儿颅 脑彩超检查 已成为常规首选检查项 目[ 回顾 性分析本 院 3 1 1 。 8例 颅脑超声异常患儿 ,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对 于颅脑损 伤 早期诊断 的价值 ,分析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对颅脑疾患早期诊 断及临床预后 的提示作用。
c mb nng ns c in f m idl e e r a r f th r mprv t e ry a n ss o e n tl r i die e. o i i i pe to o d e c r b a  ̄e l y ur e i o e he al dig o i t n l aa b an s a s
【 中图 分 类 号】 R 4 . 45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f 文章 编 号 】 17 — 7 12 1 )2 6 - 1 6 3 9 0 (0 10 — 9 0
Ul r s n g a hy i he Di g s s o Ne na a a n Di e s t a r i s a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应用价值,提高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高危新生儿,应用索诺声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床旁检查高危儿384例,检出199例颅脑疾病。
结果超声诊断足月儿脑250例,早产儿脑134例,其中颅内出血7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5例,室管膜下囊肿45例,脉络丛囊肿42例,脑积水12例,CT诊断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脑膜下出血,超声未能诊断。
结论超声对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囊性病变、脑积水等颅脑内较微小病变能早期做出确切的诊断,超声以其无创、便捷、可床旁检查的优势,成为新生儿筛查颅脑的重要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颅脑;超声;颅内出血;床旁检查
随着NICU的迅速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其他危重症新生儿日益增多,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感染、脑积水、脑白质软化等严重颅脑损伤疾病威胁着患儿生命,对于新生儿来说,超声以其无创、便捷、可床旁检查的优势,逐渐成为高危患儿筛查颅脑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索诺声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床旁检查高危新生儿颅脑
疾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84例患儿,均为我院儿科NICU住院患儿,检查时年龄1~64 d,胎龄28~42周,出生体重840~4510 g;主要以早产、窒息、糖尿病母婴、吸入性
肺炎、发热、黄疸、呕吐等收治入院。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索诺声便携式M-turbo彩超诊断仪,探头为C8-5新生儿颅脑专用探头,探头中心频率7 mHz。
患儿仰卧位,在静息或睡眠状态下经前囟门做冠状位及矢状位多角度连续扫查。
观察双侧大脑半球及脑实质结构回声,测量双侧侧脑室前角纵径宽度、透明隔腔大小、第三3脑室大小、前角距离中线距离、中线距双侧颅骨距离;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颅内血流分布,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
2结果
384例中超声检出足月儿脑250例,早产儿脑134例,其中颅内出血7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5例,室管膜下囊肿45例,脉络丛囊肿42例,脑积水12例,异常者以早产儿多见,早产儿脑超声显示脑沟回产生的回声线较少且稀疏,脑整体回声较细腻,脑室常呈伸展的“S”型,透明隔腔较明显。
颅内出血75例患儿,其中足月儿脑16例(占22%),早产儿脑59例(占78%);出血灶范围2.5 m mχ.2.0 mm~38 mm×30 mm,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最常见。
根据Papile 分级法,脑室内出血分为4级:Ⅰ级:单或双侧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基质出血。
Ⅱ
级:室管膜下出血穿破室管膜进入脑室腔,引起脑室内出血。
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
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1]。
声像图特点:Ⅰ级PVH-IVH(60例)表现为尾状核头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光团,病灶较小;Ⅱ级PVH-IVH(12例)侧脑室回声增强,内可见异常回声团块,部分患儿表现为脉络丛增宽,形态不规则,回声增强;Ⅲ级PVH-IVH(2例)脑室内见异常回声团块伴脑室扩张;IV级PVH-IVH(1例)除脑室内出血外,另可见脑室周围白质出血梗死灶。
经临床对症治疗后超声随访,Ⅰ级、Ⅱ级、Ⅱ级PVH-IVH治疗效果较好,IV级PVH-IVH预后较差。
新生儿超声检查时间在生后3 d内,发现脑室出血患儿,每隔3~7 d复查一次,观察出血进展及有无脑室进行性扩张,出院后每月复查一次。
首次检查表现为高回声出血灶患儿,经治疗后,病灶逐渐缩小,回声减低,约2~3周后,原室管膜下出血病灶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周围环绕高回声,数月后可完全吸收消失。
Ⅲ级PVH-IVH治疗过程中复查,短期内见脑室进行性扩张,数月脑室内异常回声团块范围缩小至完全吸收,脑室大小基本恢复正常。
室管膜下囊肿、脉络丛囊肿多与宫内病毒感染有关,超声表现多为单个或多个,回声壁薄,层次清晰,而脑出血后囊腔改变所形成囊腔较大,单个,壁不规则,可与侧脑室相通或不相通。
超声诊断新生儿HIE25例,多见于胎儿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超声多表现为脑水肿,脑实质回声增强,轻时局限于脑室周围白质区,严重时广泛性脑实质回声增强,脑实质结构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颅内血流分布,轻度HIE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无明显改变,中重度HIE血流频谱表现为低矮的“单峰”图形,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
轻度HIE 经临床治疗后3 d内水肿基本消失,中-重度水肿约7~10 d左右恢复。
10例超声诊断颅脑未见明显异常声像,经CT进一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及硬脑膜下少量出
血。
3讨论
PVH-IVH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和危害大,尤其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40%~70%之间,好发于早产儿,其出血发生于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上方的生发层基质。
生发基质组织脆弱,对缺氧十分敏感。
生发层出血量大时血液可进入侧脑室,进而脑室扩大,甚至可波及脑室旁脑实质[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PVH-IVH发生于生后3 d内,检查时间最好在生后3 d内,值此可发现一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颅脑出血患儿。
对于I、Ⅱ级PVH-IVH出血灶多为局限性小病灶,本组最小出血灶为2.5 mm×2.0 mm,CT检查因存在断层层厚限制,对Ⅰ、Ⅱ级PVH-IVH 的小病灶较易漏诊,而且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早期病情多较危重,一般不宜搬动行CT或者MRI检查,而且价格较昂贵,CT有X线辐射,因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成为首选的诊断手段。
超声也是随访评估颅内出血转归的最好手段,比如了解出血吸收情况,有无囊腔形成,有无脑室扩张等,指导临床治疗。
本组有10例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少量出血,超声诊断为阴性,这是因为颅脑外周本身呈正常回声反射,不易鉴别是血液还是正常脑组织,故对于超声诊断为阴性,临床高度怀疑脑出血患儿,要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超声以其无创、便捷、可床旁检查的优势,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早期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囊性病变、脑积水等颅脑内较微小病变,并能随时动态床旁检查随访病变的转归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及观察疗效,是新生儿颅脑疾病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丛乐主编.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1 :72.
[2]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等.脑室四周-脑室内出血后脑实质损害及其对神经发育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