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危机_文学革命论_之革命话语考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提纲历史地位:1、艺术性角度2、传统与现代角度3、世界性角度现代文学三条线索:1、战争的背景2、全世界共产主义从兴起到挫折3、发达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和第三世界工业化及民族独立过程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历史转型的时代背景,总结与憧憬,民族自救2、书报业兴起3、思想界的转机,天演论、茶花女王国维:叔本华,尼采哲学:生命本质是欲望和苦难以及对之的解脱,主张文学的非功利性“超然于利害之外,追求自己的一种价值”为艺术而艺术。
内心矛盾冲突,东西方文化、古现代冲突、本质是理智和情感的矛盾。
真正原因:悲剧的性格、心灵冲突,在东西方中无法选择。
4、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20世纪太平洋歌》,黄遵宪:“穷途竟何事,余事作诗人”不以诗人自命,反对拟古;“我书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新事物、新意境《今别离》“所愿君归时,佚乘轻气球”但诗歌艺术思维未变小说界革命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高小说地位,有转型但无彻底变革。
5、苏曼殊的文学创作1909《本事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传统意象,现代情怀,有现代化到来之前的个体孤独感和宇宙沧桑感小说特点:抒情体独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多,心理描写情绪取胜,有抒情性悲剧色彩;主题:死亡和爱情,同时介入宗教领域,打破大团圆结局;三角恋的情节模式,主人公谁都不选,遁入空门,逃避。
女主人公特点:西方奔放型和东方贤惠型,文化冲突化为两种女性的对比。
苏的无所适从不仅因为是和尚,也是对东西方的无所适从。
以文言写就,少新名词,传统意象多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与发展以及五四文化姿态文化思想运动:反传统、个性主义、人的觉醒、启蒙思潮、民族意识、人类意识1、文化思潮核心:启蒙主义、个人主义。
体现:人的觉醒2、彻底反对传统3、文化姿态:激进主义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潮后激进主义走不通;商品化必然结果;国粹主义、“华夏第一”五四文学的精神特质:1、理性主义色彩,对生命、宇宙、自由的思考2、感伤情调:苦闷、孤独、彷徨3、五四启蒙主题:人的发现(妇女、儿童、农民)五四小说类型自我抒情小说:郁达夫:自由人性,返归自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资料1.中国现在文学开始于1918年。
2.作家鲁迅的出现,是中国现在文学转型的标志。
3.现代文学创作的两个原则:一是“人性的解放”成为新文学的目标,二是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4.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晚清时候开始的。
5.维新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吸取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思想成果。
要求文学借鉴西方文化,表现西方的思想,新事物,心已经,表带爱国图强的民族主额民主思想,为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服务,在文学形式上,呼唤文体解放,主张“言文合一”向着通俗化,自由化的道路迈进,致力于打破封建旧文学的桎梏。
6.梁启超提出“世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取得创作实绩,7.成为“世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8.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
9.康有为是新文体散文的积极实践者。
10.1909年,南社成立。
苏曼殊是中国最早翻译拜伦和雪莱诗歌的人,也是中国最早介绍欧洲浪漫文学的人之一。
11.徐枕亚的《玉梨魂》是“蝴蝶鸳鸯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成分的小说。
12.林纾以翻译为名。
13.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和《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4.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同照、耿济之、周作人。
郭邵虞,以沈雁冰主编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刊会。
15.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最早的成员包括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山、田汉、穆木天、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16.1920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以法令的形式规定自小学一二年纪起,逐步该用白话文的国文课本,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现代汉语得以确立。
17.1930年,“左联”成立。
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
18.1938年,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新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变革,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如《新青年》和《新小说》等,为后来的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与文学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茅盾等,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展开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学革命。
3. 抒情诗的兴盛:20世纪上半叶,抒情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聂绀弩、朱自清等。
这些作家以纯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大量读者,并且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聂绀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4. 抗战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难和洗礼。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承载着抗争和希望,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有名的作家如艾青、丁玲、王实味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例如艾青的《乌篷船》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5.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复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作家和文化人受到迫害和压制。
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在困境中发声。
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新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承接着先辈,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

●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1、2节)(2—4章)●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3、4节)(5—10章)●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5、6节)(11—12章)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1 、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易卜生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成就4、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二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鲁迅的早期生平。
《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一开始就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目标。
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发动文学革命。
因此,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3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危机文学革命论!之革命话语考论唐小林∀摘要#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
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的匮乏。
事实上,无论在陈独秀还是在胡适,亦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质都是∃改良%,而非文学史之所谓∃革命%。
而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这种背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因何造成一种真理性、知识性的假象被代代传承?文学史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此种关系又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审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乃至中国历史现代性叙述的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论!;革命话语;改良;知识性危机∀中图分类号#I206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5)03-0164-07∀作者简介#唐小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四川成都 610068。
1917年,胡适、陈独秀分别在 新青年!2卷5号、6号上发表的 文学改良刍议!和 文学革命论!,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革命的开端。
关于两文的文学史意义,已被反复阐释,似已盖棺定论。
可事实上, 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一词之实在意义尚待勘定。
这种勘定不仅有助于澄清现代文学史体系中的某些基本概念,而且有利于思考现代文学史叙事中,有关历史与叙述、知识与权力、政治身份与文学史地位等等复杂幽微的问题,有助于反思和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
而在笔者看来,正是此一根基的匮乏,直接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一)有关 文学革命论!的历史叙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往往是与 文学改良刍议!比较进行的,其基本结论是:胡适表述的文学观是改良的,而陈独秀是革命的。
换言之,在与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的比照阐释中,文学史确立了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之革命话语的∃革命%性质。
建国后第一部完整的新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稿!(下称 史稿!),在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历史评述时称:∃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反映了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的这些主张是很不彻底&164&的。
∋∋态度也(和平)之至;名为(改良)、(刍议),还自说(容有矫枉过正之处),内容也有很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才∃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子%,∃至少已经宣示了反封建与民主革命的本质,接触到了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而且那战斗精神也是比胡适要坚定得多的%。
∀1#史稿!的此一历史叙述,可以说是比较早地∃认定%了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的∃革命%性质,而且得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奠定了以后文学史叙述的基本范式。
如果说,史稿!关于胡适的文学改良说、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说在表述上还显得较为∃温和%和∃辩证%的话,那么,到了1955年,在一本被命名为新文学史纲!的文学史中,这一说法就被推向了极端。
该史在系统分析∃一九一七年初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理论的阶级本质%时指出:∋∋∃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欧美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即以资产阶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以这种现实主义理论为武器,新青年!反对∃文以载道%和∃只有文言才能写文学作品%的文学观点,反对封建的和洋奴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反对陈词滥调的文学形式。
但是,当时的从本质上说来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想也有两种。
一种是妥协的改良主义思想,一种是激进的革命思想;前者可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代表,后者可以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代表。
∀2#这段历史叙述,在史稿!的基础上,划分了阶级阵营,不仅将胡适的改良推进为∃主义%,将陈独秀的革命纳入∃思想%的范畴,而且还加上了∃妥协%、∃激进%的修辞语。
这代表了此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前现代文学史在此一问题上的主流话语。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虽然开始了,但这种状况并无多少改变。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版的一本文学史中,尽管也认为,胡适的文学改良,∃较之梁启超等维新派改良文言文的(新文体),是前进了一大步。
这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应该予以肯定%,但仍然认为它∃毕竟只是形式上的改良%,∃在新青年!上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
其理由是:他的文学革命论!∃相当深刻地揭露了旧文学的弊害,他提倡三大主义,把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联系起来考察,表现出一种彻底反对封建文学的革命精神%∀3#。
这段历史叙述看似持论公允,少了阶级批判的色彩,恢复到了史稿!的治史态度,但它在叙述策略上却颇有∃讲究%。
众所周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前,在历史时间上较之文学革命论!具有优先性。
但为了突出后者的∃革命性质%及其首创之功,这部文学史有意∃挪动%叙述时间,将后者移到前面来叙述,造成一种叙述与历史的错位,即试图通过历史时间与叙述时间的颠倒,以期造成这样的阅读错觉:文学革命的真正首倡者是陈独秀,而非胡适。
当然,也没忘记在胡适的名字前加上政治性修辞 资产阶级改良派。
既然是改良派,又谈何革命?以至于在文学革命的历史上邀功争宠?到了思想大解放的80年代,情况又如何呢?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修订本%文学史中,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历史叙述,其实并没有任何∃修订%的迹象:∃总起来看,胡适这时期的文学主张,虽然在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上过分强调了语言形式革新的重要性,已露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他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上,同五四文学革命的要求,还是有一致的地方。
因而在初期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后来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他站到新文学的对立面,五四时期的一点进步性也丧失殆尽。
真正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向封建文学冲锋陷阵,为五四新文学(前驱)的是陈独秀。
%∀4#这段叙述话语,显然与前面的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在经历了∃重写文学史%运动思潮以后的20世纪之交,还有人再一次重申这样的观点,其立场更为激进:∃五四%的∃文学革命%运动,虽兴起于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而它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却决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2卷5期)所能代表的。
尽管当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起过积极的作用。
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确也符合新文化运动的需要,只是他的所谓∃八不主义%的改良主张,主要还是侧重于文学形式的∃改良%,即∃文学工具上的改良%,而绝少触及内容,他自己就明言,并∃不敢提起(文学革命)的旗子%∋∋真正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5#因为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五四)文学革命&165&运动民主启蒙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叙史者同样有意颠倒叙述时间,将文学革命论!前置。
而且在少了阶级的武器以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历史立场,又要∃辩证%得可以,在与前述相同,运用了一些∃尽管%、∃也是%等模棱两可的让步语词后,叙史者还精心选用了极端的修饰词:∃决非%、∃绝少%等,核心依然是突显胡适的∃改良%和陈独秀的∃革命%,以及因此而具有的不同的历史地位。
有趣的是,胡适自己就认为:∃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是其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6#。
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他的许多话语在中国现代的历史叙述中,都被否定性地阐释。
即便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的实证主义的科学叙事话语,因为是胡适口中所出,也遭不屑一顾式地调侃。
唯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的是陈独秀这样的话语,被确认为真理似的、知识性的历史叙述,而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在引述。
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更有力量?胡适在另一处谈到陈独秀对于文学革命的三大贡献时,也首当其冲地指出,是他∃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了三大主义%∀7#。
∃我们的玩意儿%显然是指他们的那些∃改良%主张。
总之,承认自己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改良%,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才是∃文学革命%,仿佛是胡适的一贯主张。
胡适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者,他如此自述,是自谦?还是反映了历史的实情?甚或是不露声色的嘲讽?还是在主流历史叙事挤压下的无可奈何?或是明智的退缩、选择?甚至就是∃谲谏%式的为自己辩护和争取什么?不管怎样,中国现代文学史就这样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定位在∃改良%,而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定位在∃革命%上了,并以此来认定其历史功绩。
这似乎已成为某种颠扑不破的真理性认识,植根于几代人的知识谱系中,几乎很少有人反思。
(二)历史的事实果真如此?看来有必要进行某些历史的还原。
至为关键的是,得首先厘清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的真实意义。
最笨、最可靠的办法是从文本出发,好在文章开篇就对∃革命%进行了界定: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
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
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8#陈独秀说,他此处的革命,取的欧洲革命语汇之义,与中国本土的革命,∃绝不相类%。
那么,中国本土革命语汇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革命一词,在中国古语里早已存焉,∃兽皮治去毛曰革%,天命、命运、生命等义谓之∃命%。
∃革命%最早出自易经!:∃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9#在这里,∃革命%的基本含义,是陈独秀之所谓∃朝代鼎革%,也就是∃改朝换代,以武力推翻前朝%,∃暴力的政治行为方式%是其革命得以可能的手段。
陈独秀将他的革命排除在这种革命之外,也就排除了∃暴力革命%,他的革命也就不具备我们后来的∃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0#的意义了。
陈独秀取欧洲革命语汇之义,那么∃欧语所谓革命者%又为何?陈独秀说:∃为革故更新之义%。
∃革故更新%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就需仔细分析了。
据陈建华先生考证,英语revo l u ti o n一词源自拉丁文revo l v ere,指天体周而复始的运动。
14世纪以后,反政府的起义或暴动,被称为rebel 或rebe lli o n;而在16世纪之后,revo lt一词也指∃叛乱%,它与revo l u ti o n的词根相同,∃叛乱%与∃革命%的界线模糊。
由是,revolution转生出政治含义。
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革命,使∃革命%在政治领域里产生新的含义,衍生出和平渐进和激烈颠覆这两种政治革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