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慢性铅中毒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护理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护理作者:方璇来源:《饮食保健》2015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13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4―0143―01慢性铅中毒是铅作业工人在工业生产中长期直接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其早期表现为卟啉代谢障碍、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症状,中毒较重时出现贫血、腹痛,严重时出现铅性麻痹或中毒性脑病,严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慢性铅中毒病人有以下特点:1病人以年轻人为主 ;2轻症病人较多 ;3病人心理状态较为复杂。
铅中毒病人的护理:1留取尿铅和血铅样本尿铅和血铅测定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职业性铅中毒的重要依据。
1.1收集尿铅标本:收集尿铅标本时,标本容器应经过1~5%硝酸液冲洗后用蒸馏水彻底清洗干净。
留取时间要准确,嘱病人于晨七时排完最后一次尿后留24h尿,并及时加盖,将全部尿液送检。
保证尿样尽量新鲜。
1.2正确采集血铅标本:给予患者采血前清洗局部皮肤,检查血铅瓶是否有抗凝剂,准确抽血3ml,以免影响血铅含量。
如发现医嘱检查血铅和依地酸二钠钙驱铅试验同时开始,应特别注意在驱铅试验之前抽取血铅标本,否则将影响标本的准确性。
2症状护理2.1 腹绞痛的护理:病人出现腹绞痛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止痛剂,静注10%葡萄糖酸钙,也可采用中医针灸止痛,以减轻病人痛苦。
2.2 肠麻痹的护理:如患者出现肠麻痹应局部热敷,行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对于便秘患者可予按摩脐周,严重者予开塞露通便或肥皂水灌肠。
3驱铅治疗的护理金属络合剂能与体内的铅络合成无毒的络合物从尿中排出体外,同时也可以络合钙、锌、铜、铁、镍等微量元素排出体外。
注射后病人可出现乏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冷、发热、肌肉酸痛、甚至可引起高血压、低血糖或肾脏损害。
因此,使用依地酸二钠钙驱铅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尿常规的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静脉注射时速度宜缓慢,以免引起静脉炎。
常见性职业病的中毒症状

13种常见性职业病的中毒症状1.慢性苯中毒症状苯的慢性毒作用主要是引起骨髓造血障碍。
长期吸入一定浓度的苯可引起慢性中毒,有头晕、头痛、无力、失眠、多梦多神经衰弱症状,或齿龈、皮肤出血,女性月经失调或过多。
血液变化是主要表现,开始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2.慢性铅中毒症状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铅烟或铅尘,感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无力、并有腹胀、腹部隐痛、便秘等症状,为轻度铅中毒。
病情加重时,可有腹部阵发性绞痛(铅绞痛)、伸肌无力,胶端麻木、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贫血。
严重中毒时,出现铅麻痹(腕下垂)或中毒性脑病。
3.慢性正已烷中毒症状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及胃肠道吸入人体。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四肢(偶见面部)远端感觉异常,自觉对称性指及趾端麻木。
对痛觉、触觉感觉迟钝。
严重者出现肌无力,握拳无力,难提重物,甚至垂足、垂腕,行走困难,并伴有头晕、头痛、疲乏、心跳、手心多汗等,周围神经病变。
高浓度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
4.慢性三氯乙烯中毒症状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入体内。
早期中毒者自诉食欲减退,腹胀,有恶心、呕吐、肝区痛,伴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
部分病人会出现痛,触觉障碍,胸部压痛感,心跳,心律不齐。
长期皮肤接触可出现皮炎、湿疹、大疱,易继发感染。
急性中毒会在吸入高浓度三氯乙烯后发生头晕、乏力、心跳、颜面潮红、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甚至意识模糊、神经损害、肝肾损害,少数病人出现药疹样皮炎。
5.慢性锰中毒症状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含锰烟及锰尘引起中毒。
早期主要是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等神经衰弱症状,并觉下肢乏力、沉重、四肢酸痛、腓肠肌痉挛,肌张力增高(尿锰、发锰升高);严重时损伤大脑维体外系神经,出现行走不协调、口吃、语言单调,表情呆板,情绪易激动,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胸难样步伐”、“顿座”、手指震颤、摇头、眼球突出、脑萎缩等严重症状。
铅中毒职业病诊断标准

铅中毒职业病诊断标准铅中毒是一种职业病,由长期接触或吸入铅及其化合物导致的中毒症状。
铅中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渗透进入人体。
铅中毒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可引发多种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铅中毒职业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1. 临床表现和症状:铅中毒患者的主要体征和症状包括:-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嗜睡等-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肌肉骨骼系统症状:肌肉无力、肌肉痛、骨关节痛等- 造血系统症状: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2. 实验室检查:- 血铅浓度测定:血铅浓度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指标。
正常人的血铅浓度通常低于40微克/升,而铅中毒患者的血铅浓度通常大于或等于70微克/升。
- 尿铅浓度测定:尿铅浓度也是诊断铅中毒的常用方法。
正常人的尿铅浓度通常低于100微克/升,而铅中毒患者的尿铅浓度通常大于200微克/升。
- 血象检查:铅中毒患者的血象检查通常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改变。
3. 工作史和暴露史:了解患者的工作史和暴露史对诊断铅中毒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有长期暴露于铅及其化合物的工作史,比如铅冶炼、电池制造、喷漆、焊接等职业。
4. 其他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肝肾功能检查、骨骼X线检查等。
在诊断铅中毒时,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如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因此,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非常重要。
治疗铅中毒的主要方法是停止铅暴露和解毒治疗。
停止暴露包括改变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个人防护设施等措施,以防止铅再次进入人体。
解毒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如给予解毒剂、增强免疫力、纠正营养不良等。
预防铅中毒的关键是避免铅接触。
企业和雇主应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保护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加强工作场所通风、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慢性铅中毒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黄金祥职业性慢性铅(lead,Pb)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诊断及分级标准(一)轻度中毒1.血铅≥2.9 μmol/L(0.6 mg/L、600 μg/L)或尿铅≥0.58 μmol/L(0.12 mg/L、120 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①尿δ-氨基-r-酮戊酸(δ -ALA)≥61.0 μmol/L(8mg/L、8000 μg/L)者;②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 μmol/L(2 mg/L、2000 μg/L);③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 91 μmol/L (13.0 μg/gHb);④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2.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 μmol/L(0.8 mg/L、800 μg/L)或4.82 μmol/24小时(1mg/24小时、1000 μg/24小时)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二)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腹绞痛;②贫血;③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三)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铅麻痹;②中毒性脑病。
二、诊断依据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一)职业接触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
职业接触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拆修旧船、桥粱、建筑物时的焊割作业等。
此外,在用铅化合物作颜料、釉料、油漆、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炸药等工业也可有职业接触。
国内以铅熔炼、蓄电池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
(二)临床表现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起慢性中毒。
因中毒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呈隐匿发展过程,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慢性铅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和环境污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其症状缓慢出现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下面将详细介绍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关节痛、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全身性症状。
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慢性铅中毒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慢性铅中毒的重要手段。
常规检查包括血铅浓度、尿铅浓度、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肌酐等指标。
其中,血铅浓度是最常用的诊断指标,正常值应低于25μg/dL。
此外,还可以进行骨髓、尿液、头发等的铅含量检测,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三、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慢性铅中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职业史、生活史、饮食史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可能的铅暴露源和途径。
同时,还需对患者所居住或工作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环境中铅的污染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慢性铅中毒。
综上所述,诊断慢性铅中毒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三大手段。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这些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或排除慢性铅中毒。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对于已确诊患有慢性铅中毒的患者,医生还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之,慢性铅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医生应当在诊断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1、铅: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神经衰弱综合症。
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等系统以及肾脏受损。
2、有机溶剂:生产中使用的松香、元件清洁剂、脏水、原料等均含各种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三氯乙烯、正已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调频测试等工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对接触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损害。
4、其它有害因素:高温、粉尘、净化车间空气污染、流水线作业的心理紧张、超微行业视觉疲劳以及持续不良操作体位等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防护要点1、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减噪隔音、屏蔽。
2、使用防毒面罩、手套、眼镜、耳塞等防护用品。
3、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电子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篇2]加强企业职工劳动保护,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消除职业劳动过程中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因素与来源,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劳动保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们的劳动保护工作也需要从以往的主要预防人身伤害,向注重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南京要在“两个率先”中实现争先、领先,调动经济生产第一线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基本前提之一,而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劳动保护,不断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是我们需要认真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推荐阅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综合职工群众上访及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我市职工劳动保护方面目前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一是有职业危害的岗位职工定期体检落实不够好、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
什么是铅中毒,如何预防

铅是常见的工业毒物。
接触铅的行业和工种有印刷、蓄电池、玻璃、陶瓷、塑料、油漆、化工、造船、电焊等,铅矿的开采和冶炼也接触大量的铅。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或者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是消化道,如果在生产中长期吸入大量的铅蒸气或者微细粉尘,血液中铅含量就会超过正常范围,引起铅中毒。
铅中毒有急性和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服用大量铅化合物所致,工业生产中急性铅中毒较少见。
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慢性中毒。
早期常感乏力、口内金属味、肌肉关节酸痛等,随后可浮现神经衰弱综合症、食欲不振、腹部隐痛、便秘等。
病情加重时,浮现四肢远端麻木,触觉、痛觉减退等神经炎表现,并有握力减退。
少数患者在牙龈边缘有蓝色“铅线”。
重者可浮现肌肉活动障碍。
腹绞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脐周部,也可发生在上腹部或者下腹部。
发作时查体腹软,无压痛点,挤压腹部时疼痛可以减轻,面色发白,全身冷汗。
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另可浮现中度贫血,有时伴发高血压。
预防铅中毒关键在于使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应采取如下措施:用无毒或者低毒代替铅,如印刷用锌代替铅制板,用钛白代替铅白制油漆等;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减少手工操作,如用机械化浇铸代替手工,熔铅炉使用感应电加热炉控制温度,安装吸尘排气罩,回收净化铅尘等。
铅作业的工人应穿工作服、带过滤式防烟尘口罩,严禁在车间进食,饭前应洗手,下班应淋浴,坚持湿式清扫。
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检修设备。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患有神经系统、贫血、高血压、肝、肾疾病的人不宜从事铅作业,怀孕及哺乳期的妇女应暂时调离铅作业。
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毒物一次或者短期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过量接触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毒物可引起亚急性中毒。
由于毒物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只引起慢性中毒,如铅、锰中毒;而有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如甲烷、一氧化碳、氯气等。
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是一种由于铅的累计吸收而导致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典型的症状性儿童铅中毒并不常见,多数儿童虽然没有出现大脑病变的体征,但却存在着持久的行为和认知问题,严重地影响健康和学习。
表现为易怒、没有食欲、性格改变、腹绞痛等症状时,其血铅含量一般在50μg/dL左右,已经属于重度铅中毒。
铅以离子状态被吸收后进入血循环,主要以铅盐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最初分布于全身各组织,数周后约有95%以不溶的磷酸铅沉积在骨骼系统和毛发。
而血液内的铅约有95%分布在红细胞内,主要在红细胞膜,血浆只占5%。
沉积在骨组织内的磷酸铅呈稳定状态,与血液和软组织中铅维持着动态平衡。
被吸收的铅主要经肾脏排出,还可经粪便,乳汁、胆汁、月经,汗腺、唾液头发、指甲等途径排出。
一、铅的吸收、分布和排出正常人每日由饮食进入300μg铅,其中约有10%可被吸收,由呼吸道吸入的铅约有40%可被吸收,铅吸收后进入血液,分布于软组织如肝、脾、肾、脑等,以后铅在体内重新分布,90%—95%的铅贮存于骨骼,吸收到体内的铅主要由肾排出,一小部分由粪便、唾液、汗、乳汁等排出,每日铅吸收量超过0.5mg可发生蓄积并出现毒性。
血液、软组织中铅为可转运性铅,具有生物活性,其量超过正常,但尚无中毒症状时为铅吸收,过量铅可产生毒性,骨骼内铅为贮存铅,无生物活性,血铅、软组织铅与骨骼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感染、饮酒、酸中毒等情况下,骨骼中铅转运到血液和软组织可引起中毒。
铅中毒的机制中毒机制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毒性与体内铅量有关,颗粒小的铅化合物容易由呼吸道吸入,集中溶解度大的铅化合物进入体内容易被吸收,因而毒性较大,铅在体内易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可抑制含巯基的酶,特别是有关血红素合成的几种酶。
铅抑制红细胞δ-氨基-r-酮戊酸脱水酶(ALAD)可使血清和尿中δ-氨基-r-酮戊酸(ALA)增多,铅抑制粪卟啉原脱羧酶,引起尿中粪卟啉增多,铅抑制血红素合成酶,干扰铁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并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结果幼红细胞内蓄积铁(形成环性铁粒幼细胞)和游离原卟啉(FEP),游离原卟啉与锌螯合,形成锌原卟啉(ZP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生产中长期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其早期表现为卟啉代谢障碍、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症状,中毒较重时出现贫血、腹绞痛,严重时出现铅性麻痹或中毒性脑病。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接触铅烟或铅尘而引起的慢性中毒。
2诊断原则
应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和以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诊断。
3诊断及分级标准
3.1铅吸收
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 (0.1mg/24h);或血铅≥2.40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4μmol/L (0.3mg/L)而<3.84μmol/L(0.8mg/L)者。
3.2轻度中毒
3.2.1常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尿铅或血铅量增高。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尿δ-氨基乙酰丙酸≥23.8μmol/L(4mg/L)或35.7μmol/24h(6mg/24h);
b.尿粪卟啉半定量≥(++);
c.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红细胞锌原卟啉≥2.34μmol/L(130μg/dL)。
3.2.2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4μmol/L(0.8mg/L)或
4.80μmol/24h(1mg/24h)者。
3.3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a.腹绞痛;
b.贫血;
c.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4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铅麻痹;
b.铅脑病。
4治疗原则
可用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等驱铅治疗,同时辅以对症疗法。
铅吸收者是否需予驱铅疗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劳动能力鉴定
5.1铅吸收
可继续原工作,3~6月复查一次。
5.2轻度中毒
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5.3中度中毒
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离铅作业。
5.4重度中毒
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和休息。
6健康检查的要求
铅作业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并每年定期体检一次。
体检时需作内科检查、尿铅或血铅、尿粪卟啉或尿δ-氨基乙酰丙酸、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锌原卟啉测
定。
7职业禁忌证
a.明显贫血;
b.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c.明显的肝、肾疾病;
d.心血管器质性疾病;
e.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附录H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参考件)
H1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接触铅烟或铅尘而引起的慢性中毒。
H2诊断时应作环境调查,并结合职业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方可确诊。
H3铅中毒诊断指标比较多,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也有多种。
由于方法、仪器、地区等因素的区别,其正常值也有差别,目前尚未建立自己正常值的单位可以使用邻近地区所用的正常值,并参考本标准中提出的数据,但要求做到检测方法一致。
另外在诊断时,不能凭一次检验结果即下结论。
H4铅性绞痛主要表现为顽固便秘几天后出现阵发性腹正中绞割样疼痛、腹软、喜按等。
需结合职业史、现场情况,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H5诊断性驱铅试验主要应用于一些长期在空气中铅超过国家最高容许溶度的现场工作的工人,有临床症状而化验指标仍属正常范围者,药物可用依地酸二钠钙0.5~1.0g,分2次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一次静脉滴注,对诊断性驱铅试验的尿铅值,应参考本标准并结合具体情况决定。
H6驱铅治疗常用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等,一般3~4日为一疗程,二疗程间隔停药3~4日。
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药物的品种剂量而定。
对轻度铅中毒的治疗建议一般不超过3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