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生命的本体与智慧_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第四章则探讨了“兼爱”和“非攻”思想。这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强调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中,“兼爱”和“非攻”思想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摒弃以暴 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们应该尝试通过沟通、 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因情绪失控或利益纠纷而采取过激行 动。
3、鼓励创业
政府可以鼓励创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 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机会,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 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 新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个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等方 式来缓解失业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研习课文: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无法实现全部就业的状态。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 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工作机会不足等原因导致 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及 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老子四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修习人生 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品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老子四章》所倡 导的“道”、“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兼爱”和“非攻”等思 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2008年4月13日李霞所谓人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死。

一个人是否拥有人生智慧,决定了他将怎样度过一生。

从前有一个人,胡里胡涂地度过了一生,死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

阎王爷查了好几遍,发现他一生几乎没做过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坏事倒是做了不少,便说:“既然你的一生是这么度过的,我只好把你打发到痛苦的境界里去了。

”这人不服,说“这很不公平!我活着的时候,没人告诉我应该怎样生活呀!”阎王爷说:“不对,我曾经三次派人给你传信,叫你珍惜生命,多做好事。

”那个人说:“我没看见呀!”阎王爷说:“不会的!你应该看见一个人由年轻变成衰老的模样,这是我派往人间的第一个使者,他告诉你人会变老;第二个使者想必你也见过,他为病痛所折磨,痛苦不已,这个使者告诉你人会生病;第三个使者你也见过,他两眼紧闭,面如灰土,这个使者告诉你人会死去。

”那人听后默然无语。

是的,衰老、疾病、死亡就是阎王爷派往人间告诉我们生命普遍规律的使者。

这个无情的事实时刻提醒着我们: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事实上,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普通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这个问题,只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和高度不同而已。

那么,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是如何思考人生的呢?在道家主要典籍《老子》、《庄子》、《淮南子》等著作中,又为我们提供了那些人生智慧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道家的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其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拥有一种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我们应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古代先哲进行了苦苦的探索。

儒家认为,人的生死存亡以及富贵贫贱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与此不同,道家对人类生命以及宇宙万物的根源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以极其广博的视野将人的生命放在无限的时空中来思考。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摘要:“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论的奠基者即是老子。

生命之道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

关键词:老子道美无为无不为一、道是万物与美的本原老子认为:道化生万物不但赋予了万物不同的个性,而且提供了一个万物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让其顺性而长,各具形态,各显风采,于是宇宙也就成为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因此,道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

如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谓:道不但赋予的万物生命个性“德”且让其顺性成长,各具形态,呈现美的风姿。

又说“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王弼注:“无物而不济其形,是曰善成。

”可见道施万物,并让其各具个性与形态,这是道的本性。

正因为如此,才有万物和宇宙之美。

庄子把这一思想发挥得更清楚。

如《知北游》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道》篇说“天道”是“万物之本”,它“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这个天地之“大美”是什么呢?在庄子看来,“道”化生万物、“无为而无不为”,不但是“美”,而且是“大美”——无限伟大和崇高的美。

《天地》篇赞美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大宗师》赞叹“天地之美”伟大得不得了:它“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还发现了“吾师乎!吾师乎”的感叹;《刻意》篇更是把它视为“众美从之”,即离开了它便无美可言。

可见老庄视“道”为万物和美的本原,是它化生万物的生命并赋予个性,使之生生不息,从而使世界形成为一个美的世界。

老庄的上述思想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源自远古先民对万物和自身生命运动的观察和体验。

我们知道,远古先民世世代代对周围世界观察、体验最普遍,而且对自身最重要的,便是万物和自身的生命运动。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内容提要】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与此对应,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特质。

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走向超越,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命精神真和静朴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

老子五千言的主旨就在于从道的理论视角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

道的流程即是生命的流程,生命源于道,又复归于道。

在道的观照下,生命的内涵表现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的精神呈现为"真"的精神、"和"的精神、"静"和"朴"的精神。

生命经由"和"到"真"到"静"和"朴"的精神境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持守和执着,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实现生命的终极理想--道的超越境界。

一关注道的生命内涵,关注生命是老子哲学的宗旨。

生命是什么?在老子哲学里,生命是"道"大化流行的现实终结,是宇宙自然从无到有的必然演变: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1](《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章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子无。

(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万物得一以生。

(第三十九章)这个化生万物的"道"就是"无",就是"一"。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

老子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智慧之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著作留下了珍贵的智慧和思考。

其中,《老子》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道家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老子》中关于道法自然、追求人生真谛的重要观点与智慧。

一、道的观念《老子》以道为核心理念,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超越了个人的欲望和功利,是普遍适用于自然和人类的法则。

它以无为而治、坚守自然、谦逊含蓄为主要特点。

二、自然与道老子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初的根源,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并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把自然比作“道母”,人类应当学习自然,融入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人类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谦逊,不去强求、不执着于功利和物质欲望。

他认为,只有“无为”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启示和真谛,才能做到德行高尚、宽容谦和。

四、追求人生真谛《老子》中强调人应当放弃尘世纷扰,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真理和真谛。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不快乐是因为人们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而忽视了内心的幸福和真正的快乐。

五、生活的无常老子关注生命和宇宙的无常性,认为过多的掌控和执着只会带来困惑和痛苦。

他鼓励人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接受生活的变化,并且坚信宇宙的自然法则会引导人们走向景色和谐的人生。

六、谦让与宽容在《老子》的智慧之书中,强调了谦让和宽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谦虚谨慎,不争斗、不争功,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真理。

七、个人与社会《老子》中也关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真正幸福的重要要素。

个人应该为了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无私、合作的精神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努力。

八、道法自然的智慧传承《老子》中的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3期2001年9月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ibo U 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V ol.17,No.3Sep.2001探求生命的本体与智慧——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朱 晓 鹏(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摘要]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

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本体论。

老子正是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关键词] 老子;道;人学本体论;人生智慧[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435(2001)03-0031-04[收稿日期]2000-12-21[作者简介]朱晓鹏(1963—),男,浙江金华人,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真正创立了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的伟大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基于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等的探究的人生哲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主体部分。

我们说人生哲学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主体部分。

这一方面是说人生哲学构成了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心,是老子所经常关注的一个理论主题;另一方面是说作为老子思想基本内核的道论和他的整个哲学都与他对人的问题的关注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一、作为一种人学本体论的道论老子道论的主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自然哲学的旨趣,还是出于一种人学的关怀?这是关系到对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整个老子学说的根本性质的认识和评价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道论属于自然哲学,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旨在探讨宇宙自然的奥秘。

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语)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上对道家的批评就更是长远地影响了人们对老子学说的评价。

其实,这种对老子道论的认识是不符合老子学说的基本精神的。

诚然,老子道论的确具有一些宇宙论的成分,它所包含的一些思想价值甚至对于现代的宇宙学仍极富于启发意义。

但正如笔者在一篇论文中曾指出的,老子的道论主要是一种形上学的本体论而不是宇宙论。

而且,老子这种形上学本体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有无统一、本末一体的本体论[1]。

老子正是借助于这种有无统一、本末一体的本体论,在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

实际上,老子虽然建构了初步系统的形上学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是与人生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形而上的本体不仅是外在的自然世界的“本体”,同时也是一切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原始最终极的根据。

可以说,老子的形上学尽管是以自然之道为逻辑出发点的,却不是以自然的本体论和纯粹的科学知识,而是以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开发和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最终的形上学追求的。

老子的形上学既是一种对外在的宇宙自然的存在本质的追思,更是指出了一种终极性的人生本体价值,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一种从本源性的形上高度为人生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努力和执著这无疑是老子之道的一个最深层的意蕴。

总之,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所真正注重的,不是他的自然哲学,甚至不是单纯的本体论,更不是所谓治世之术、养生之道等等,而是那种出于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和为人生寻求福祉的终极性关怀。

质而言之,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

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既是一种自然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人学本体论,或者说,它兼具两者的性质。

老子本体论的这一特点,具有其特有的作用和局限。

一方面,它导致了老子哲学将本体论和人生论完全混同在一起,尤其是往往从本体论中直接推演出其人生论主张,简单地在其本体论中为人寻找价值尺度和生存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天人合一”的致思模式,有其内在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老子的人生哲学具有深厚的本体论基础,就使它因此具有了儒墨等派的人生观思想所不具有的深度和广度——这就是,老子不像儒墨主要从社会的、伦理的角度,而是着重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生。

中国传统哲学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富有人学色彩的哲学。

但是,不同的哲学派别所包含的人学内涵和意义是有很大差别的。

目前,学界对孔子及儒家的人学性质、价值和意义肯定得较多,而对老子及道家哲学的人学性质、价值和意义都很少论及。

其实,由于孔子人学缺乏真正的本体论基础,其具有形而上色彩的天道不过是被提升为普遍原则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它对人的理解也很狭隘,把人仅仅看作是道德的存在,因而儒家的形上学可称为是一种“道德的形上学”,其人学实是一种道德人学,其人学视界仅局限于宗法人伦的领域。

相反,老子人学扎根于深厚的本体论基础上,对人的存在和本质作追根溯源性的探究,在一切存在的根源推求人的存在的根源,以一切存在根源的处所作为人生的安顿之地。

因而老子人学是从形上学高度上对超越于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人类本体的回归,其人学视界是关于人的本原真性的原初世界。

与孔子的人学相比,老子的人学在对本体世界的思辨和对生命价值的开发、主体自由的追求等方面,都表现得更为深沉、丰满和开放,蕴含了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

二、“道”的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所谓“境界”,在本义上是指“疆界”,即指某种具有空间性位置性的客观存在,如《经籍纂诂》说:“境同竟,界也”,“界,犹限也”。

[2]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境界”的含义却具有特指的内容。

简略地说,我认为所谓“境界”包含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精神性与实在性相统一的特点。

境界既是某种具有客观内涵的存在状态,同时又是人的主观精神所指向的意义世界。

当然,它更侧重于指称后者。

因而境界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境界。

二是其自觉性、超越性的特点。

由于境界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依靠人的高度的体验和自觉意识所达成的超越境界,亦即人以其“觉解”所追求达到的人生的理想状态、理想人格,所以境界主要又是一种自觉地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冯友兰认为的,由高度的“觉解”所产生的意义,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3]。

三是其整体性、总体性的特点。

境界不是指人生的某一方面意义,而是指全部意义的整体、是人所创造设计的可能世界的总和。

就个人来说,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意味着个人自身的精神旨趣在整体上所达到的完善程度,亦即在人格上所呈现出的总体形态。

以此种境界说来观照老子的道论,我认为老子所描述的“道”也具有人生境界的意味。

首先,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的本体,但这个“道”不仅仅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绝对的实体或纯粹的客观存在,而且同时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本体、是人的精神和生活实践所应依从和趋同的最高原则。

因而,在老子那里,具有客观意义的道,同时也是一种从主体透升上去的宇宙精神,一种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人生所臻至的最高境界便称为道的境界。

不少当代学者曾从“境界”来说明老子和庄子道论的不同:由老子具有较浓厚的客观意味的形而上之本体论和宇宙论,到了庄子则内化而为具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心灵的境界,因而庄子哲学是一种境界的哲学。

[4]我认为老庄道论在主客观方面的侧重点的确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老子哲学在从本体论延伸到人生论的过程中,其道论本身也有一个由具有较浓厚的客观意味的本体之道转化而为具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的人生境界的变化。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老子哲学看作是一种境界哲学。

其次,老子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它既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没有具体的规定性,又是确实存在的“有物”,因此,“道”不能作为一般的对象去感觉、去认识、去名言,而只能去体验、去直觉感悟。

老子对“道”的种种描述和解说,都不是概念分析式的认识,而是对本体显现的直观把握或“透视”,是主体的自我省察和反观,这也就是“体道”。

当然,这种“体道”的功夫,须建立在一种深厚的自我修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显然,在老子那里,“道”不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对象,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心灵境界,也是主体的自觉追求和实践所达到的超越境界。

再次,老子之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老子之道不能言说,也不必言说,一有言说,就会破坏其整体性及无限性。

老子经常以“朴”来指称“道”,就是要说明其整体性的特点,其它如原始、本根、浑沌等说法,也都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

“朴”本指未加人工雕琢的木头,在老子哲学中意指原始本真的存在状态,代表完整无缺的自然的存在本体,亦即真正“道”的境界。

老子认为:“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破坏掉原始本真的存在状态后,就有了各种具体事物的分化,有物便有“名”,有“名”之后,所谓“智慧”也就产生了;有了“智慧”便进一步有“大伪”,如各种虚伪的仁义道德,而人的“常德”即素朴纯真的品性也就缺失了。

“复归于朴”就是要求复归于未分化的整体状态。

但是,老子也认识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敦兮,其若朴”(第十五章),这种复归并不是也不可能退回到完全的原始状态,而只能是一种向前的超越,即实现一种“若朴”,若婴儿一般浑沌不分、整体和谐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老子所向往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老子所赞许的适合人类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家园。

三、“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古希腊语中,“哲学”一词是表示“爱智”,所以,不论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哲学的本真意义都是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智慧之学”。

这种“智慧”与一般的“知识”是不同的。

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某种经验和认知,而智慧主要指人运用对客观事物的某种经验和认知正确的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同时,知识还是具有某种特定对象的具体知识,而智慧则是主体自身一种圆融贯通、灵活巧妙的能力。

哲学作为这样一种智慧,首先就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智慧。

也就是说,哲学应为人的存在和生活实践提供正确地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在我看来,老子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智慧。

老子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以及从这一困境中的解救之途:在当时严重的异化现实中,一个人应当怎样真正地生活而不会被各种虚妄的价值所迷误?一个社会应当怎样才能为人的自由生存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家园和一条可以通达这自由的理想境界的道路?无论是作为老子思想基本内核的道论还是其整个哲学都围绕了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都与他对人的问题的这种关注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而老子哲学也正是在探索和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表现出了其可贵的深邃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