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冷战时代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冷战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冷战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冷战优秀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题: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冷战的起因、特点和发展阶段;
2. 掌握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东西方集团的对立、冷战期间的国际冲突;
3. 能够分析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冷战的起因和特点;
2. 冷战期间的国际冲突。

教学难点:
1. 理解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原因;
2. 认识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
3. 索引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背景和氛围。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冷战的起因和特点;
2. 分析东西方集团的对立和冷战期间的国际冲突。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并记录在索引卡上。

四、展示交流(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五、反思总结(5分钟)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多思考和探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文章。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8课冷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冷战的原因、含义、表现、影响;理解两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激化的表现;理解柏林墙是冷战的象征。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了解“冷战”的原因、表现,理解冷战的影响,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水平,培养“论从史出”意识。

通过度析冷战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加深对冷战的理解,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辨水平。

通过“论从史出”地讨论“战后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是利还是弊”,理解“冷战”对世界产生的影响,逐渐养成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冷战”带来的世界对峙、国家分裂、民族分离的学习,理解冷战的危险性,明确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反对霸权主义横加干涉和钳制。

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要树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和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难点:冷战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1:导入新课问:二战之前世界格局中,世界中心在哪儿?问:二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提取教科书信息,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两级对抗的冷战格局,引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提取信息、联系新旧知识水平。

环节2:冷战的含义问:什么是冷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找出本课核心概念“冷战”的内涵。

环节3:冷战缘何而起材料: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材料:杜鲁门的一段话:“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问:材料反映出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如何?问:杜鲁门的话反映出美国在政治上有何企图?材料:二战后的苏联政治、军事实力问:材料反映出战后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如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分析理解冷战缘何而起:美苏两国在国际格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了两级争霸格局;美国有称霸世界野心;苏联欲保持大国地位,与美国抗衡;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不同。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3
4.发挥史料的论证作用
本课冷战爆发的原因与影响是难点与重点,使用适当的史料引导学生实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理解,这种对史料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如我使用了二战前斯大林、杜鲁门的讲话来让学生理解美苏两国对未来世界的领导与野心及利益冲突的看法,使用斯大林、杜鲁门对对方的看法的言论,从而让学生理解二战后美苏两国的不信任与各自对世界形势的不同判断及双方矛盾与冲突的逐渐加剧,通过史料的解读,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了解了冷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论从史出的教育目标有效实现。
通过二战后德国与柏林的情况、柏林墙的修建介绍两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展示冷战的对抗水准在加深,由经济向军事对抗发展,冷战由两国对抗演变成两大阵营的对抗;通过“柏林上空的糖果轰炸机”、舒曼飞跃柏林墙的小人物的命运故事作为线索展示冷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使用图像证史的方法,包括柏林危机的照片、地图等培养学生时空观点的形成;使用动机-效果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柏林危机过程与影响;以国家(德国)与个人两条线的发展(两次柏林危机)让学生感受冷战让国家和无数的家庭带来不幸、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的悲剧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冷战”的影响
2.难点:“冷战”爆发的背景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考虑内容抽象复杂,针对初中学生,以深入浅出的史料分析及生动形象的故事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冷战”的发生的过程;使用归纳法在系列史料的铺垫、分析中实现“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理解“冷战”的特点;本课教学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冷战从而感受珍惜和平、热爱和平,通过小人物的发展线索与苏美两国之间展开并行,通过小人物的命运体现冷战的悲欢及影响,冷战是人性中的善与恶的体现,利益的争夺的结果,包括冷战中人的恐惧、克制、理性都是有反应的,感受冷战给国家、民族、家庭、个人造成了无数的悲剧。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2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冷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18课冷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下形成的。

(2)知道美国为遏制苏联,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标志冷战开始。

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此反击美国的遏制。

(3)了解柏林封锁,以及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4)知道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

(5)了解冷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是: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不再存有,美国依靠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经受了战争的考验,战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政治大国。

这是冷战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通过此学习,能够让同学知道,国际关系的变化是同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变化密切相关的。

3、重点:冷战的表现4、难点:美、苏为什么能在两次柏林危机中尽力避免战争的爆发导入:请同学们看课件图片,图片中的人物喻指哪两个国家?他们为什么而在较量?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这个课。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师:什么叫冷战?学: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除了战争以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的对抗。

注解(1)冷战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等,以此来使对方让步。

师:为什么会发生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结合图片说说战后大国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学(课前准备):英、法、德等西欧各国力量普遍削弱。

英国虽然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却输尽了财富,战争结束债台高筑。

难怪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

他曾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法国在二战中沦亡,元气大伤。

实际上二战后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国家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的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2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2华东师大版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时间轴制作工具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冷战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美苏冷战》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美苏冷战的内容做好准备。
(3)历史档案: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历史档案馆等渠道,查阅与美苏冷战相关的原始档案和资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2.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2)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观看拓展材料后,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以加深对冷战时期的历史认识和理解。
课堂
1.课堂评价: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冷战政策、冷战事件和冷战结束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观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互动探究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3)测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冷战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冷战的结束: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苏联的解体使得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教学难点:
(1)冷战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意识形态对抗的意义和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冷战政策、冷战事件和冷战结束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知识,让学生掌握冷战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事件。

初中历史冷战教案

初中历史冷战教案

初中历史冷战教案
课题:冷战
教学目标:
1. 了解冷战的起因和背景;
2. 了解冷战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3. 了解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 了解冷战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2. 了解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课本》第六单元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引起学生对冷战的兴趣和好奇。

二、正文(30分钟)
1. 冷战的起因和背景(10分钟)
1.1 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力量对抗的军事斗争;
1.2 冷战的起因:意识形态、势力范围、军备竞赛等因素造成。

2. 冷战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10分钟)
2.1 冷战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对抗、政治经济对峙、军备竞赛等;
2.2 冷战的表现形式:军备积聚、军事集团、间谍活动等。

3. 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10分钟)
3.1 世界格局变化:两极对立、国际关系紧张;
3.2 影响深远:形成东西方势力范围、影响国家政策、导致世界热点问题等。

三、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习题;
2. 思考:冷战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冷战的起因、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还可以更加充分,增加学生针对性思考与讨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美国南北战争名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美国南北战争名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重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地位等重要基本史实。

(2)分析内战原因、性质、结局,认清矛盾的对立斗争,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3)分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辩论的方式、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分析内战起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合作学习与探究,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北方战胜南方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残暴的统治是要被推下历史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根本原因,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正确评价林肯,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三、重点难点: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用图片、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突出重点。

难点: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

用辩论方式、课本剧表演方式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学生活动、穿插教师讲述.五、课前准备:搜集拍卖黑奴的资料,编成课本剧六、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媒体出示美国总统多奥巴马图片:作为一名黑人,奥巴马能当选为总统,最应感谢美国历史上的哪位总统?学生回答后出示林肯图片导入新课2、探究新知(1)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多媒体出示美国国旗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美国独立时只有十三个州,经过购买和占领发展为后来的五十四个个州学生活动:观察、回忆了解美国领土扩张情况讲解:美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后仍存在矛盾出示美国南方、北方生产方式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南北双方存在哪些矛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南北双方的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在原料、市场、关税税率、劳动力、处理西部土地的矛盾日益尖锐提出问题:南北双方的焦点为题是什么?那些同学能为大家形象的展示出来?学生表演拍卖黑奴的课本剧提问:看到这样的场面,人可以像货物一样被买来卖去、可以任意被毒打;指导学生以“奴隶制存废”为题辩论,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1 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美苏冷战》教案1 华东师大版

第20课美苏冷战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⑴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⑵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⑶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⑴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⑴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⑵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美苏冷战的过程,具体包括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对峙:马歇尔计划(经济方面)北约和华约(军事方面)激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终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是指导学生理解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战后初期冷战的实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谈话式,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是什么关系?(盟友,共同对抗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又怎样呢?(教师用肢体语言展示:对手;部分学生也能据课本答:对手)他们的关系为什么会有盟友变成对手呢?(教师提示:从美国苏联不同的政治制度、战争爆发前夕他们的关系来考虑),美国苏联的政治制度不同,苏联是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共产主义诞生那天起,资本主义国家便把他当成了敌人,当苏俄革命成功的时候,英美等国便进行过武装干涉,当干涉失败后,他们就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

二战中,处于对抗法西斯的需要,英美暂时的跟苏联联合起来,二战结束后,美苏没有了共同的敌人,思想意识领域里的对立便再度成为双方关系的重大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得强大而有影响力,在法反法西斯的过程中,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建立了人们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在战后大为加强。

这样苏联就成了美国称霸的障碍。

所以他们变成了对手。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处于冷战状态。

(释题)何谓冷战?就是美苏之间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冷战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两大阵营对立的表现,美苏间的军备竞赛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2)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利用地图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具有自信心。

(2)体会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冷战开始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两大阵营的对立(冷战的背景)
1.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2冷战
(1)冷战的定义
(2)冷战的原因
(3)冷战的表现
A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

B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7年9月
C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49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
二、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1) 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
(2)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漫画导入 (多媒体课件显示)
(新课教授)
教师介绍“冷战”含义。

一、两大阵营的对立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利用多媒体地图、课件讲授)
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数量),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课件:显示其地理位置,特别提示南斯拉夫和铁托显示其第一个特点。

)提问:(社会主义的核心,问结合课本P130材料为什么?)
总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他们能允许社会主义的壮大和发展吗?(展示铁幕演说课件图片)。

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恐惧、歇制。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是恐惧,歇制
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对立,即冷战。

二、冷战
1.什么是冷战?
利用P131知识窗(有关冷战的介绍)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冷战?
冷战: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使学生明白冷战的概念,还要指出两大阵营的冷战也不时穿插局部的热战。

为什么进行“冷战”呢?
2.冷战的原因:(播放视频“冷战”视频)
结合课文分析得出。

3.冷战表现:(配合课件美苏活动对照讲解)
(展示“铁幕演说”图片)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播放视频“美国冷战的表现”)引导学生说出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课件展示:冷战开始的标志。

展示演说内容的摘录,使学生理解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谈”P132:议一议美国全力对西欧经济援助这段材料的理解?
军事上:北约建立。

得出结论: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共同遏制苏联;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用列表格形式对比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经济互助委员会面对美国的挑战,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成立“经互会”,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

军事上:两大军事组织——北约、华约成立(展示课件两大军事集团图,引导学生了解两个集团的成员国)
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展示图片,了解两国军备竞赛的大概情况)结合课本P137美苏战略导弹增长对照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至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已经与美国势均力敌。

4.代表性事件——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看课文,展示想象课件图片:介绍苏美英法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介绍柏林危机的背景。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请同学们来说过程。

——德国正式分裂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请同学们说出后果。

——柏林墙竖起
展示柏林墙的图片,结合课本P134“知识窗”内容,使学生了解柏林危机给德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用地图展示古巴的位置,展示古巴导弹危机的一些照片,指导学生观看《一幅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后并提出设问:
(见课件)①漫画左边的人是谁?右边的人是誰?
②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战略优势在哪个国家?
③两人左手指向导弹按钮,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介绍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结果;说一说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指出核战争与人类擦肩而过,引导学生体会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

(知识小结)见课件内容
(安排练习)
最后在一曲《世界和平》中结束本课。

本课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国家是()
A.美国
B.南斯南夫
C.苏联
D.中国
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提出
B.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
3.美苏在冷战开始后的第一次交锋是 (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第二次柏林危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二、填空
1.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_____________》。

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

2.1955年,为了与北约抗衡,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它成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标志着冷战进入新阶段。

3. 1949年, _______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为保持核优势, 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_______。

1957年, _______率先发卫星和洲际导弹,美国不久迎头赶上,双方进入太空对峙阶段。

三.阅读材料
请回答:
美国一位总统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为此要求通过国会向正在面临着“极权主义”威胁的国家提供援助。

(1)上述观点和主张就是1947年出笼的所谓_______主义。

(2)“外来压力”喻指什么?
(3)它的出笼意味着什么?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