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公开课剖析
《〈指南录〉后序》教案

译 文 :略 3 思考 :为什 么作 者 说 “ 之 生 也 幸 ” ?请 从文 中寻 找 . 予 答案 。 第 血 段 九死 ‘‘ 的经 历 生 及 于死 者 ,不 知其 几 危恶
错 出 ,非 人世 所 堪 ( 出逃 路 线 图 ) 4 作耆 为 什 么会 有 这 些 历 险呢 ? .
在 总 结性 的 评 价 中 , 既 要 注 意 保 护 全 体 同学 的学 爿热
情 ,也 要 注 意优 秀 小 组和 优 秀 个 人 的突 f成 绩 ;既 要 f头 表 L ; = _ = 1
扬 ,也 要 用 张贴 的 形 式 公 示优 秀 者 的学 习 成 果和 学 习感 受 ,
从不 同朝代 的文 学 作 品 巾感 受 到 了文 人 墨 客借 荷 书 写 了不 吲 的人 生 追求 ,只 要 能 找到 借 荷 来抒 怀 的 文章 或 书 画 作 品 ,都
备 孕 ( 一 。_ 敦 鹿
《 <指 南 录 > 后 序 》 教 案
0桑 文 波
【 学 日标 】 教
1理 清 文章 思 路 。 . 2 体 会 作 者 的爱 国情 怀 。 . 【 学重 点 】 教 学 习作 者 在 国难 当头 挺 身而 、忍 辱 负 的 爱 田思 想 , 让 学 生接 受 爱 国 主义 教 育 。 【 教学 难 点 】 理解 “ 予之 生也 幸 ,而 幸 生也何 为 ”一段在 文 巾的作 用 。 【 教学 过 程 】
以便 更 好 地起 到榜 样 的作 用 。 总 之 ,在 人 力提 倡 学 生 主 体作 用 的 今人 ,我 f仍 然 不 可 『 J
是成 功 的 探 索 。在 老 师 的 表扬 中每 位 学 都有 喜 悦 感 。
忽视 教 师 的主 导作 用 ,特 别是 在语 文专 题 习 巾 ,更应 重 视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文本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文本结构和内容概述。
3.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1. 《指南录》后序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2 教学准备1. 准备文本和相关资料。
2.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制作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回答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问题和社会背景。
3.2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2.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训练:问题引导,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讨论与分析评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估: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习交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相关书籍推荐:推荐与《指南录》后序相关的书籍,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5.2 教学延伸1. 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可以选择与《指南录》后序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2. 学生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计划6.1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

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指南录后序》教材解读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自学的建议就是:背诵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控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认知词句含义,记住课文,自学用现代观念检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初高中自学建议的变化:初中的文言文所选篇目较短,文言知识点容量较小,学生多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够做简单的翻译。
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篇幅增长,知识点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消化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识辨基本的文言现象,从而准确地翻译,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必修三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如果说高一上期,就是学生初高中自学的过渡期。
那么,低一下期,学生必须已经全然带入了高中生活。
在必修课程三的文言文篇目比较多,总共存有八篇,而《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本纪》三篇,主要就是古代记述散文。
这些文章故事弱,人物个性独特,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自学这三篇文言文基础上,再自学《指南录后序》这不论是对学生的文言科学知识还是文言写作的能力都存有非常大的协助。
其中文天祥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对学生具备很强的感染力,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弘扬有著积极主动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学生可以在自学中通过这种精神的病毒感染,逐渐消解文言文自学中的恐惧感和乏味美感,累积科学知识,加强认知,提升素养。
在必修课程一的文言文自学,建议学生可以初步介绍并识别文言现象,能把握住关键词语,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脉络,初步观赏和先进经验故事情节的技巧和方法。
四、《指南录后序》在教材中的位置:《指南录后序》就是必修课程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中板块一“烈士的取舍”中的第一课。
通过对专题四中《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本纪》、《鸿门宴》三课的自学,学生已经总结并掌控了文言现象的基本规律,且进一步学会了文言写作的方法,这篇文章篇幅相对较低,文言现象较《史记》中太少,但是文章却没前面所学的三篇文言文易懂,所以学生在朗读写作上,就要特别注意文言断句以及对文章大意的认知。
《指南录后序》上课课件解析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国家的祸患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 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 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 殿学士行。
估计元军也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使者奉命往来,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
我更想窥视一下元军方面的虚实
第三段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 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 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 也”。
不久,贾余庆等人以祈请使的身份 到元京大都;
我按本分应当自杀
然而含垢忍辱地前往。
将借此有所作为
探 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 讨 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
(我)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到达通州,
几乎因为不被收留而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 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 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以:靠
鲸波:巨浪
固:本来
死生:偏义复词,偏“死”
见:同“现”
堪:能忍受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 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 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 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 决心。
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 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 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 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 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 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探 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 讨 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什么?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 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 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分析

初上敢师庆不至下孟得遽献北颇还轻 构谄营 惊 ,于吾恶,动国国于后抗,事。前,辞北遂予不,亦不幸贾慷 羁未 可吕 余慨 縻, 收则拾直。前予诟自虏度帅不失得信脱,, 数吕师孟叔 :立刻。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构恶:挑拨,陷害 羁縻 :(被)软禁 度:估量,揣度 直:名词作动词,上前 诟:责骂 数:列举罪状。
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 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 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
如:到 竟使:假使 不由:不能自主 殆例:几乎等于 巡徼:巡查的军官
所陵迫死;
陵迫:凌迫,欺侮逼迫。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 趋:奔向 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 檄:通缉公文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
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 下:名词作动词,发下
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以:因为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
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
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 邂逅:不期而遇
《指南录后序》教案思考与研究

指南录是中国古代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一本书,其中的后序更是被誉为一篇思想精深、文学艺术性强的佳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这篇后序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后序中所体现的五千年文化积淀和思想精华。
在后序中,作者通过对“道”的阐释和融会贯通,表达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和体会,并展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后序还对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后序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和意义。
后序中,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处事应变、学习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建议和见解,这些都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后序还对于社会制度、文化传承、艺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为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更为重要的是,后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于我们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在后序中,作者通篇强调人文精神和关怀,体现了尊重人类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追求。
在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也需要通过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增强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注和理解,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有益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指南录后序》这样一篇思想精深、文学艺术性强的佳作,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为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深刻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无论是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还是从人文关怀和关注人类命运的角度出发,后序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有用的启示和意义,值得我们用心聆听和认真思考。
指南录后序分析ppt课件

总: 1、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忠贞的民族气节表现在什 么方面?
甘冒风险,挺身出使之举 陈辞慷慨,斥敌骂贼之言 百折不回,辗转逃生之行
2、本文的写作手法:记叙与抒情议论结合。
.
文天祥事例概括: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蒙古鞑子的铁骑踏遍中原,
临安城岌岌可危。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间,
挺身出使虎视眈眈的元朝,慷慨陈辞,斥敌骂贼,被扣
③“悲予志焉”中的“志”是什么? 爱国救亡、抗敌图存之志.。
历史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误会。 如果文天祥生 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他或许会成为一代名臣,即便 归隐耕作,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声更大的诗人。可 他偏偏生逢乱世,国破人亡,历史让他担负了注定 要失败的责任。有人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 色。 二、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作为一位书生,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 冲破重重封锁,万死不辞。为的只是回到属于 他自己的地方,回到战斗的岗位上。这种经历 确实是常人无法忍受。
这二个段落,确实是用鲜血写成的文字, 文天祥在苦难的途中,依然没有冷却自己的激 情,他没有失去对国家的信心,坚信“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民族节气扑面而来。
.
结语: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
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
、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
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
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
“悲”不仅仅是“同情”之义——《〈指南录〉后序》的教学解读

'学I II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性,诗人的长相有记载称:“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这种面相的人往往认死理,倔强,小心眼。
《箜篌引》的源起,传说古时有一白发老者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丧身鱼腹,其妻随后呼之不及,亦堕河而死。
有女子丽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李贺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其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他经常在坟地里出没去找寻灵感,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的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感到心动不已,由此而形成的厌烦和焦虑。
他生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反抗。
李贺在这首诗中,把这种充满血色的恐怖,变得诗意而唯美,从而让学生透过文字,真切地感受到李贺这个艳丽与诡异并存,渴望与反抗共生的伟大诗人的情怀。
三、体会腾挪跌宕的结构美《李凭箜篌引》的结构分三部分,即一至四句为交代,五至十句是主体,后四句为评价。
表面看,这种结构无新奇之处,可当你分析每部分的内部结构技巧时,会发觉,整首诗具有灵动的美,奇崛的美。
以交代和评价两部分为例。
一般的诗文交代易流入俗套,是按人物、时间、地点一一道来,显得死板和平淡。
李贺打破常规,采用倒叙和烘托,有意突破传统结构模式,先写琴,再写声,然后到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有腾挪跌宕之美。
交代演技也不是用“高超”一类词抽象概括,而是先用“空山凝云颓不流”造成气势,再用“江娥啼竹素女愁”的强烈音响效果进行渲染,这种移情于物、烘云托月的手法确实收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李凭箜篌引》这篇拥有独特审美的诗歌,开启了诗歌审美的另一个领域,它打破了审美的规律,成为了审美意识的典范。
★作者通联: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
“悲”不仗仪是“同情”之义——《〈指南录〉后序》的教学解读H余孝忠当读到《<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并由此读罢其后的第七段,我清晰地感知到伟岸的人物那“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发光”的形象,感知到思想的先驱那“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的精神,更感知到编者将它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第一篇,以旨在理解“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并进而实现“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理念的“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 予自度不得脱,则 直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 直前诟虏帅失信, 守信用,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 但欲求死,不复顾 行径,只想他们杀死我, 利害。北虽貌敬, 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实则愤怒。二贵酋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 名曰“馆伴”,夜 实很愤怒,两个重要头 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 则以兵围所寓舍, 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 而予不得归矣。 的住所,我就不能回朝 廷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
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 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 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 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 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 到真州,我立刻把元方的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 两位制置使,与他们约定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 联兵讨元。 西二阃,约以连兵 复兴我朝的机会,差不多 大举。中兴机会, 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 庶几在此。留二日, 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了逐客令。 不得已,变姓名,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 诡踪迹,草行露宿, 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走, 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 避元军的骑兵,周旋在淮 长淮间。 东路一带。
朗读第5段 ,理会作者逃亡 途中的艰辛以及作者对九死 一生的感慨之情。
唉!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 道有多少次了! 呜呼!予之及于死 辱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 者,不知其几矣! 骂判国贼该当死; 诋大酋当死;骂逆 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 贼当死;与贵酋处 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 二十日,争曲直, 死; 屡当死;去京口, 挟匕首以备不测, 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 意外,几乎自杀而死; 几自刭死;经北舰 十余里,为巡船所 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 物色,几从鱼腹死; 十多里,被巡逻船只盘查, 几乎投江喂鱼而死;
翻译
唉!死和生,不过是昼 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 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 呜呼!死生,昼夜 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 事也。死而死矣, 出现,实在不是世间的 而境界危恶,层见 错出,非人世所堪。 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 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 痛定思痛,痛何如 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 哉! 痛啊!
提问: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 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 作用?
翻译
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 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敌人杀 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 死; 死;至海陵,如高沙, 常恐无辜死;道海安、 到海陵,到高沙去,经常担心 如皋,凡三百里,北与 无罪而死;取道海安、如皋, 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 共计三百里路,元军与土匪往 可死;至通州,几以不 来于这一带,没有一天不可能 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 死; 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 到通州,几乎因为不准进入而 度外矣。 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 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 本来已置之度外了!
根据文中下面注释, 理清第7,8两小节文 意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侥幸的 了,可侥幸地活下来为了什么 呢? 呜呼!予之生也幸, 所要求做忠臣的是,如果国君 而幸生也何为?所 受到侮辱,臣子即使死了也有 求乎为臣,主辱, 罪过; 臣死有余僇 ;所求 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 乎为子,以父母之 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 遗体行殆,而死有 使死了也有罪责。 余责。将请罪于君, 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 君不许;请罪于母, 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 母不许。请罪于先 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 人之墓,生无以救 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 国难,死犹为厉鬼 要做个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 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以击贼,义也;
明确: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 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痛何如哉!”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 脱离险境后的伤痛。
研习:
《指南录后序》 第5节的 “死” 字
(2)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 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情 况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 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 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 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 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 北营的。
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 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
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 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 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 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 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 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 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 策略)。
翻译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 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 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 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 可以口舌动也。初,奉 使往来,无留北者,予 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 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 拜,翌日,以资政殿学 士行。 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 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 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 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 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 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 以用言语打动的。当初,使 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 在北方的 ,我就更想窥视 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 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 丞相职位,第二天,用资政 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 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1.赤诚的爱国情感; 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 4. 艰险的经历 5.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
…………
段 落 层 次
第一部分:
(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 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 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
德祐( yòu ) 纾祸( shū ) 献谄( chǎn ) 贵酋( qiú ) 二阃( kǔn ) 自刭( jǐng ) 巡徼( jiào ) 毗陵( pí) 余僇( lù ) 号呼靡及(háo )( mǐ )
缙绅( jì n ) 觇北( chān ) 诟虏帅( gòu ) 羁縻( jī )( mí) 渚洲( zhǔ ) 殆例( dài ) 檄文( xí ) 邂逅( xiè )( hòu ) 愧怍( zuò )
翻译
困窘饥饿,没有依靠,元 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 有人应答。 天高地迥,号呼靡 及。已而得舟,避 后来找到一条船,避开元 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 渚洲,出北海,然 以北的海面, 后渡扬子江,入苏 州洋,展转四明, 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 天台,以至于永嘉。 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 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翻译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 未几,贾余庆等以 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 祈请使诣北,北驱 都去,元军驱使我一 予并往,而不在使 同前往,但不列入使 者之目。予分当引 者的名单。我理当自 决,然而隐忍以行。 杀,然而仍然含恨忍 昔人云:“将以有 辱地前往。正如古人 为也。” 说:“将要有所作为 啊!”
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 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 (含垢 忍辱地前往)?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 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 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 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逃亡路上亲手抄录。 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 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 留北关外,为一卷;发 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 北关外,历吴门、毗陵, 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 渡瓜洲,复还京口,为 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 一卷;脱京口,趋真州、 作为一卷; 扬州、高邮、通州,为 一卷;自海道至永嘉, 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 来三山,为一卷。将藏 高邮、通州的,作为一卷; 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 作为一卷。我将把这些诗稿 悲予志焉。 收藏在家中,使后世的人读 了他,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标: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 “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 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 表达方式和作用
研习第6小节,弄清句意,并思考 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 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 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 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 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 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翻译
提问: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 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 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
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 “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 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 “避”“出”“渡”“入”“展 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 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 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 的急切心情。
翻译
提问: 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
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 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 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 掉……)。
提问: 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 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 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 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 什么?中兴复国。)
连用了22个“死”字
排比句
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 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
文章讲究简洁,特别是古文,可 是文天祥却在这段文字中关于“几乎 死”的内容连续写了多次,出现了22 个“死”字,是不是太繁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