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病证诊疗标准-皮肤病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一)内服
养血生发胶囊 羚羊角粉 清热暗疮片 清开灵口服液 湿热痹颗粒 新癀片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丁香罗勒油乳膏 山宝皮宁酊 日舒安洗液
皮肤康洗液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丝白祛斑软膏
冰黄肤乐软膏 如意金黄散 复方卡力孜然酊 铍宝消炎癣湿药膏
皮肤病中医治疗 •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点
(二)辨证循法
确立了证型,就可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原则。皮肤科已形成 了较系统的治疗体系。一般分为疏风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清热 凉血法,清热利湿法,养血润燥法,健脾除湿法,活血软坚法, 温经通络法,舒肝理气法,补益肝肾法,调和阴阳法等。在此基 础上还可经数法合参后,辨定出相应的治则治法。每个证型都要 有明确的治疗法则,为具体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大前提下,用一种药、一种方法或多种药、多
种方法,治相同病或不同病,此即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实 了中医在疾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来传承和发展传统中
医药学。
谢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化腐清创
• 其他疗法 针灸、拔罐、推拿、熏蒸、热烘、脐疗、穴位注射等。
★
选择相应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是中医治疗体系的关键,也
是最具特色及优势的一个方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一清胶囊
二妙丸 川芎茶调颗粒
大黄蟄虫丸
天麻钩藤颗粒 四物合剂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为鼎盛时期,亦为近代将皮肤科从中医外科中分支出来打下了坚
实的理论根基。
皮肤病中医治疗
• 概述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 简介中医医院皮肤科是为了满足广大患者对传统中医皮肤病治疗需求而设立的专科部门。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 建设要点- 物理环境:中医医院皮肤科的诊疗区域应布置整洁、舒适,设备设施齐全,并符合相关卫生安全标准。
- 人员配备:应有合格的中医皮肤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 药物储备:配备足够的中药和中成药,确保患者在就诊时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药物。
- 疾病诊断:确保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采用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
-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外治法等。
3. 管理要点- 患者管理:建立患者档案,包括个人信息、病史、诊断结果等,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治疗和跟踪。
- 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查,确保诊疗过程符合标准。
- 设备维护:保持诊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
-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药物,遵守药物储存和配药规范,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 防控措施: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建立相应的传染病预防制度。
4. 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针对常见皮肤疾病,开展相关预防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 定期发布皮肤病流行病学数据,为社会提供参考,促进皮肤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5. 结束语中医医院皮肤科作为传统中医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皮肤病医疗服务。
本指南提供的建设和管理要点将有助于中医医院皮肤科的规范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
2022年版白疕病(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住院患者。
一、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编码:BWP1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ICD-10编码:L40.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寻常性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1.原发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
病程中皮损形态可有点滴状到钱币状再到地图状演变。
边界清,常伴程度不等的瘙痒。
2.皮损好发于头皮和四肢伸侧。
头发上损害常致毛发成簇状外观,但不伴脱发。
3.少数病例可累及睑缘、口唇、颊黏膜、龟头及包皮。
4.甲板常呈点状凹陷,亦可变黄、增厚及指甲剥离。
5.一般为冬重夏轻,常反复发作。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寻常性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与《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编码:L40.000)。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跖疣中医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二)证候诊断1.肝郁血瘀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
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胀或疼痛;舌象:舌质红或有紫斑;脉弦。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一、诊疗指南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主要是为医生提供在临床实践中指导诊断和治疗皮肤疾病的依据。
皮肤科疾病繁多,而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性,因此制定诊疗指南尤为重要。
1.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痤疮、湿疹、银屑病、疱疹等。
对于常见皮肤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皮肤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治疗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2.皮肤肿瘤的诊治:皮肤肿瘤包括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其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则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
3.自体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治:自体免疫性皮肤病包括类天疱疮、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其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等方法,治疗则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4.皮肤感染病的诊治:皮肤感染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其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选择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以上是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的一些内容,这些指南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各类皮肤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
二、临床技术规范除了诊疗指南外,临床技术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临床操作中遵循的标准和规范,保证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皮肤病的检查技术规范:包括对皮肤病的检查方法、仪器的使用、常见皮肤病的典型表现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医生准确地观察病变和诊断疾病。
2.皮肤病的治疗技术规范:包括药物使用的规范、手术治疗的规范、物理治疗的规范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皮肤病的护理技术规范:包括对不同皮肤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皮肤病的预防和保健技术规范:包括对不同人群的皮肤保健方法和预防皮肤疾病的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以上是皮肤科临床技术规范的一些内容,这些规范能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医疗质量。
皮肤科——白疕(银屑病)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编码为: BWP1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ICD10编码为:L40.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白疕(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型银屑病)。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编码为:BWP170)和寻常型银屑病(ICD10编码为:L40.001)的皮肤科住院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特殊类型的白疕不进入路径。
6、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其他皮肤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不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入院必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生化全项(3)感染性疾病筛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学检查、B超(腹腔、盆腔各脏器及后腹膜)、咽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八)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1.30•【文号】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施行日期】2010.1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关要求,我部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白癜风、淋病、慢性光化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硬化症、寻常痤疮和寻常型银屑病等皮肤性病科7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胡鹏、张文宝电话:************、68792730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白癜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白癜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ICD-10:L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白癜风为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态不一,毛发可正常或变白。
白癜风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或散发、泛发全身,故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四个亚型。
节段型一般为单侧,白斑沿某一皮神经节支配区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2)2 黄水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较评定 (2)3 流皮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 腓踹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5 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6 白秃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7 圆癣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8 鹅掌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9 脚湿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10 灰指(趾)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1 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2 蛇串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13 热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0)14 扁瘊的论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0)15 疣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1)16 鼠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1)17 鸡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18 胼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19 湿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20 四弯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21 瘾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22 土风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23 药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6)24 天疱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6)25 火赤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6 登豆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7 红蝴蝶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28 皮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1)29 狐惑病的诊诊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30 猫眼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3)31 瓜藤缠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32 风热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33 白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34 摄领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35 顽湿聚结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36 紫癜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8)37 白驳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38 黧黑斑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39 蟹足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40 酒糟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41 粉刺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42 面游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43 淋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3)八、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皮肤科42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黄水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较评定黄水疮是一种因毒热郁于皮毛,以流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
相当于脓疱疮。
2.1 诊断依据2.1.1 皮损为浅在性水疱、脓疮,周围红晕,易破溃、糜烂、结痂。
脱痂后遗留淡褐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2.1.2 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易接触传染,有自家接种性的特点。
2.1.3 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
夏秋季多见。
2.1.4 自觉微痒,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
2.2 证候分类2.2.1 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
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2.2.2 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
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
2.3.2 好转: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2.3.3 未愈:皮损不减或消退不足30%。
3 流皮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流皮漏又称鸦啖疮,是一种皮肤损害为深红色浸润斑块,表面有棕红色结节,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的皮肤病。
相当于寻常狼疮。
3.1 诊断依据3.1.1 皮损初起为针尖至黄豆大小,呈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性结节,渐渐扩展,融合成片,玻片压之可见不退色的苹果酱色结节,此结节探针极易刺入,结节破溃后可出现溃疡,愈后残留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仍可出现新的结节。
3.1.2 常单侧性发病,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面部的鼻、口、颊、耳等处为常见。
3.1.3 病程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
3.1.4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为多见。
3.1.5 病理检查呈结核结节改变,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
3.2 证候分类3.2.1 湿热瘀阻:颜面可见黄豆大小褐红色结节,四周浸润融合成片,或有溃疡。
伴有纳差、烦躁易怒。
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自腻或黄腻,脉弦滑。
3.2.2 气血亏虚:颜面有暗红或淡红色的斑片,结节浸润,脓水稀薄,老疤痕凹陷,新溃疡色暗,伴神疲乏力,低热盗汗,纳差。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皮损完全消退,创面愈合,不再有新疹出现。
3.3.2 好转:皮损愈合50%以上。
3.3.3 未愈:皮损如故,仍有新疹不断出现或愈合皮损不足30%者。
4 腓踹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腓踹疽是发生在小腿肚,以暗红色硬结,可溃烂而久不收口为特征的疮疡,类似于硬红斑。
4.1 诊断依据4.1.1 皮损初为豌豆大小坚韧活动的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可破溃形成溃疡,不易愈合,愈合留有萎缩性瘢痕。
自觉轻微触痛。
4.1.2 对称分布于小腿中下部屈侧。
经过缓慢,好发于春秋季。
4.1.3 多见于青年女性。
4.1.4 既往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内脏结核。
4.1.5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4.1.6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荡,主要浸润真皮深层,多数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构成,含有少数郎罕巨细胞。
4.1.7 应与瓜藤缠鉴别。
4.2 证候分类4.2.1 湿热瘀阻:结节暗红,压痛明显,多有低热,小腿酸痛,纳差便干。
舌红,苔薄白,脉细或数。
4.2.2 气血亏虚:结节溃烂,脓水稀薄,久不收口,伴有神倦乏力,纳少,便溏。
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4.3 疗效评定4.3.1 治愈: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4.3.2 好转:结节变小,症状减轻约50%。
4.3.3 未愈:皮损如故或结节消退不足30%。
症状无变化。
5 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肥疮是多发生在头部的一种癣,以结黄痂、发秃落为特征。
相当于黄癣。
5.1 诊断依据5.1.1 头皮见碟形污黄厚痂,有鼠尿臭味,中心粘着且有毛发穿过,发变枯黄弯曲,易拔出但无折断。
初为分币大小,久可泛及广大头皮,最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仅沿发际有1cm左有的一圈毛发残留。
自觉瘙痒,常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
5.1.2 病程缓慢,可迁延数十年。
5.1.3 多在儿童期发病,有与同患者密切接触史。
5.1.4 真菌检查:滤过紫外线灯下有暗绿色荧光。
真菌培养致病菌为许兰氏黄癣菌。
镜检可见发内孢子及鹿角状菌丝和气沟气泡。
5.2 证候分类5.2.1 风湿毒聚:黄痂污秽,毛发枯黄易落,瘙痒无休,走窜漫延。
舌红,苔薄,脉浮或滑。
5.2.2 湿热毒聚:黄痂粘着,头皮潮红,按之疼痛,糜烂溢脓。
伴寒热头痛,口渴咽干。
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5.3 疗效评定5.3.1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真菌检查连续三次阴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检查阴性。
5.3.2 好转:瘙痒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菌痂脱落50%以上,复查真菌仍有阳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仍见暗绿色荧光。
5.3.3 未愈:症状无变化,体征缓解程度不足30%,真菌检查仍阳性。
6 白秃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白秃疮是多发生在头部的一种癣,以脱白屑,久则毛发折断为特征。
相当于之白癣。
6.1 诊断依据6.1.1 皮损多在头顶部,呈圆形白色鳞屑斑如硬币或豆大,境界清楚。
病灶中毛发无光泽,距头皮2~5mm处折断,病后不留瘢痕。
自觉瘙痒。
6.1.2 好发于学龄儿童,男多于女,常在集体单位流行。
有与同患者或与病猫、狗密切接触史。
6.1.3 真菌检查:滤过紫外线灯下见亮绿色荧光,真菌培养有小孢子菌属、毛发癣菌属等致病菌。
6.2 证候分类:6.2.1 血虚风燥:皮损呈灰白色斑片,瘙痒,毛发干枯,易于折断,面色晦黄。
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6.2.2 湿热毒聚:皮损呈红斑肿胀,丘疹脓疱,结黄色痂,多有发热,身疼。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6.3 疗效评定6.3.1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毛发生长正常。
复查真菌连续三次阴性,或滤过紫外线灯检查阴件。
6.3.2 好转:症状明显减轻,鳞屑斑减少50%以上,复查真菌仍有阳性,或滤过紫外线灯下仍可见亮绿色荧光。
6.3.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缓解或鳞屑斑减少不足30%。
7 圆癣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圆癣是发生在平滑皮肤的一种癣,以疹如钱币有匡廓,瘙痒为特征。
相当于体癣。
7.1 诊断依据7.1.1 皮损为圆形或不整形,边缘有炎性丘疹,逐渐向外扩展,亦可呈同心环或多环形,相邻皮损亦可相互融合呈花环状。
表面附有细碎鳞屑,常有中心自愈倾向,瘙痒明显。
7.1.2 好发于颜面、颈、腋等多汗潮湿部位,多见于肥胖体形,常发生在夏天多雨季节。
7.1.3 真菌培养或镜检,常见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及表皮癣菌属等致病菌。
7.2 证候分类7.2,1 风湿蕴肤:皮疹如钱币,渐次扩展,瘙痒无休。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7.2.2 湿热毒聚:皮损呈花环红斑,伴有脓疱,轻微疼痛,糜烂结痂,或有低热不适。
舌红、苔薄、脉数。
7.3 疗效评定7.3.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复查真菌连续二次阴性。
7.3.2 好转:瘙痒明显减轻,皮疹消退30%以上,复查真菌结果仍有阳性。
7.3.3 未愈:症状、体征无缓解或皮疹消退不足30%。
8 鹅掌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鹅掌风是一种发生在手掌部的皮肤病,、以皮肤粗糙、变厚、于裂为特征。
相当于手癣。
8.1 诊断依据8.1.1 手掌局部有境界明显的红斑脱屑,皮肤干裂,甚或整个手掌皮肤肥厚、粗糙、皲裂、脱屑,亦可出现水疱或糜烂。
自觉瘙痒或瘙痒不明显。
8.1.2 多始于一侧手指尖或鱼际部。
常继发于脚湿气。
8.1.3 真菌培养或镜检多为阳性,常以表皮癣菌属及毛癣菌属为致病菌。
8.2 证候分类8.2.1 风湿蕴肤:手掌或指间水疱如晶,涸干脱屑,境界明显,渐次扩大。
或指间潮红,湿烂。
舌红,苔白或腻,脉滑。
8.2.2 血虚风燥:手掌皮肤肥厚粗糙、干燥、龟裂。
或水疱不显,干涸落屑。
舌淡红,苔薄,脉细。
8.3 疗效评定8.3.1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复查真菌连续二次阴性。
8.3.2 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