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八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八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页—60页的主题图和例4。

主题图是从生活中发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而例4则是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放大与缩小的特性为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获得图形相似的直接经验。

(三)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四)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五)学习难点按照比将图形正确的放大或缩小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1:2和2: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100米长的线段在比例尺为1:2000地图上,长多少厘米?(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1)观察体验师:试试同学们的眼力。

(课件出示小五号的“放大”两字)请读出屏幕上的字。

看不清楚,该怎么办?(放大)(课件出示只显示一部分的“缩小”两字)这次能看清楚了吧?看不完整,该怎么办?(缩小)(2)揭示课题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字太小看不清时,需要放大,字太大看不全时,需要缩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引入,从实际情境出发,初步感受放大与缩小现象。

】2.问题探究(1)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现象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56页主题图)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缩小?(2)认识图形的放大①建立放大概念师:王阿姨的女儿1岁了,她给女儿照了一些照片,准备把其中一张放大了挂在屋里。

(出示课件)照相馆叔叔给她提供了三个放大后的效果图,如果你是王阿姨,你会选择哪个?说说理由。

(学生选择按比例放大的那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资料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PT课件资料

变化,( 形状
)不变。
)发生了
(2)学校准备出一张环保知识的手抄报,要将这幅画按1∶2复印出 来放在手抄报上,应该调到( 200 )%。
学以致用
3.把左边的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右边的长方形,求未知数X。 (单位:㎝)
解: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
6:3=42:x X=126÷6 X=21
答:模版-助您成长
情景导入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 物体缩小?
探索新知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 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
探索新知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 了?什么没变?

本资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贴近实战,注重品质。适合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查漏补缺,学习效果翻倍。本文
档为PPT格式,您可以放心修改使用。祝孩子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使用
学以致用
2. 填一填。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 位置 )发生了变化,
( 大小 )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 大小
你能发现什么?
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 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方格纸上画画看。
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以致用
1.先按4:1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 使用说明

为了更好地方便您的理解和使用,发挥本文档的价值,请在使用本文档之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关心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

如此的安排,既突出表达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进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看、明白得,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把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欢乐。

3、教学重点: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看、比较、摸索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

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白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此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关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存,而且学生关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生疏,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然而关于图形差不多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堂笔记_(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堂笔记_(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堂笔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放大或缩小是将原图形各边的长度进行放大或缩小,但图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点总结1.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定义:图形放大或缩小是将原图形各边的长度进行放大或缩小,但图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2.比例的意义: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通常用“:”或“/”表示。

比例可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3.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4.解比例:解比例是通过求解比例中的未知数来找到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5.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通常用“1:”或“1/”表示。

比例尺可以用来将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6.图形放大或缩小与面积的关系: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其面积会按照放大或缩小的倍数的平方进行变化。

三、课堂讲解1.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我们以一个正方形为例,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放大2倍,那么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的2倍,但是正方形的形状没有变化,这就是图形的放大。

同理,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一半,那么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的一半,但形状仍然没有变化,这就是图形的缩小。

2.比例的意义和应用: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如2:3和4:6就是相等的比例。

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比例来表示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比如,如果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我们可以说这个图形放大了3:1。

3.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比如1:1000表示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厘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尺来计算实际距离。

比如,如果图上的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而比例尺是1:1000,那么实际距离就是5厘米*1000=5000厘米=50米。

4.图形放大或缩小与面积的关系: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其面积会按照放大或缩小的倍数的平方进行变化。

问题驱动,让教学更精彩——《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思考

问题驱动,让教学更精彩——《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则突出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共生发展的一个过程。

如何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究过程的研究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找到了一个以问题驱动为抓手的教学方式。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一系列问题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合理呈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问题包括反映数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和驱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问题驱动让静态的知识文本变成动态呈现,能够与学生有效对话;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思考从被动接受、杂乱无序变成主动创造、开放有序;问题驱动让学生的小组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问题驱动让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建构。

下面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问题驱动——让情境创设更有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沿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线展开。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上如果缺少情境,学生会感觉到数学比较枯燥、无趣。

但现在有的课堂情境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是为了创设而创设的,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课堂显得很热闹,但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但他们生活中所理解的放大与缩小与我们数学上所定义的图形放大和缩小是有区别的。

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本原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问题一:生活中图形的放大和我们数学上图形的放大一样吗?有什么区别?问题二: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学习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需要?问题三:如何突破数学上图形的放大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这个难点?课始设计以学生开展活动的书签引入,书签比较精美小巧,直接呈现给学生看不清楚,这样就有了放大的需要。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纸、铅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将这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阐述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衣服、建筑图纸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方法: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个物品,绘制其放大或缩小的图纸,并解释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从准确度、创意性和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也要考虑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表达,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堡
加油啊!
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
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
比是( 4 ∶1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
厘米。
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
1、将三角形A的各边按4:1放大,得到三角形B。
2、将三角形B的各边按1:2缩小,得到三角形C 3、画出上述图形,并指出那些是三角形A经过放大 后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C经过缩小后的图形。
A
B C
P61
谢 谢
按( 4 ∶ 1 )的比放大。
2.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 1 ,
3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 是( 1 ∶ 3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 ( 1 ∶ 3 )的比缩小。
3.把一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现在 1 )。 每条边是原来的( 2
4.把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按照
2∶1的比放大后,边长是( 10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2:1放大也就是各 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 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 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 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 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大 小变了,形状不变。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 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 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 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 么关系呢?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 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 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