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 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 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 其次,善待亲 人 。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不 成 人 之 恶 ” (《 论 语·颜 渊 》), 君 子 帮 助 别 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 子 道 者 三 , 仁 者 不 忧 , 智 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惧 ”(《论 语·宪 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 何为“智”? 其一,知人,了 解自己、理解别人。 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 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 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 义 。 “择 不 处 仁 ,焉 得 智 ”(《论 语·里 仁 》),“务 民 之 义 ,敬 鬼 神 而 远 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其三,知是非。 “宰我问日:‘仁者,虽 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 可 陷 也 ;可 欺 也 ,不 可 罔 也 ’”(《论 语·雍 也 》),在 孔 子 看 来 ,君 子 尽 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 之 于 比 ”(《论 语·里 仁 》),君 子 “重 义 轻 利 ”、“见 利 思 义 ”,体 现 了 “义 以 为 上 ”的 道 德 情 怀 。 “君 子 喻 于 义 ,小 人 喻 于 利 ”(《论 语·里 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行义”是君子的本 质,“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 语·阳 货 》),在 面 对 利 与 义 的 选 择 时 ,君 子 要 “义 以 为 上 ”。 但 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 求 君 子 “见 利 思 义 ”,“见 利 思 义 ,见 危 授 命 ,久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 ,亦 可 以 为 成 人 矣 ”(《论 语·宪 问 》), 尤 其 是 当 义 利 不 能 两 全 时 , 君 子 应 舍利而取义。 君子面 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 会。 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 “言而有 信 ”,“故 君 子 名 之 必 可 言 也 , 言 之 必 可 行 也 ” (《 论 语·子 路 》),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礼 以 行 之 ,孙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论 语·卫 灵 公 》)。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君子人格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 自 身 的 品 格 ,君 子 要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下 学 而 上 达 ” (《 论 语·宪 问 》), 因为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 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 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 想 而 不 懈 奋 斗 ,“刚 、毅 、木 、 讷 近 仁 ” (《 论 语·子 路 》), 君 子 具 有 坚 强 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 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 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 子 坦 荡 荡 ”(《 论 语·述 而 》),君 子 光 明 磊 落 ,不 忧 不 惧 ,所 以 心 胸宽广坦荡。 “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 人 处 世 的 原 则 。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人 废 言 ”(《论 语·卫 灵 公》),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君 子 尊 敬 贤 德 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论 语·为 政 》),君 子 以 公 正 之 心 对 待 天 下 众 人 , 不 徇 私 护 短 , 没 有 预 定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待人处世之道。
以下是一些关于待人之道的句子,供参考: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待人态度方面的差异。
君子注重道义和原则,而小人则注重个人利益。
这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坚守正义和道德原则。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虚伪的言辞与表面的美貌是不能代替真正的仁爱之心的。
与人待物要真诚和善良,而非仅仅流于表面的虚伪。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对待长辈时要孝顺,对待晚辈要尽到弟的责任。
待人处事要恪守诚信,广泛地去关心爱护别人同时亲近仁爱之人,同时也要努力学习知识以充实自己。
4.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指出谦逊是与人交往中的重要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适度的谦虚与谦逊,就能避免与人的纷争和争执。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以善良与优秀的人为榜样,并与之交往学习。
同时,当我们碰到不善良不优秀的人时,要反思自身,提醒自己不要走上与他们相似的道路。
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在待人处世时的宽容和不同意见的尊重。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差异。
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不与他人和谐相处。
7. 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就。
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满足,则无法成为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仅仅读书而不思考会陷入空洞和无知;而仅仅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停滞不前。
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待人之道的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强调了尊重他人、恪守道德原则、真诚待人、宽容差异、坚持学习等重要的待人处世准则,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格以及与人相处和谐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意思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意思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是一句源自《论语》中的名言,意为君子在处世之道上,有时需要主动出击,有时需要退避三舍。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处世之道,即在不同情境下,要灵活变通,既能果断坚定地行动,又能谨慎地退让避讳,以求得最好的结果。
君子之道或出。
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君子应该果断地出击,勇敢地面对问题,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君子要有担当和胸怀,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敢于做出决断。
在面对挑战时,君子应该秉持正义和道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只有勇敢地向前迈进,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君子之道或处。
这意味着在另一些情况下,君子应该退让避讳,保持谨慎和忍让的态度。
处世之道并非一味强硬,有时候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
君子要学会忍让和体谅,要懂得在某些情况下适时低头,不要轻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退让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能够化解矛盾,保持和谐。
君子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感受,善于沟通协调,以达到共赢的局面。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体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处世之道。
君子要有胸怀和担当,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同时也要保持谨慎和忍让的态度,学会退让避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现代社会,君子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君子之道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总的来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是一种处世之道的体现,要求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持灵活变通的态度,既能果断地出击,又能谨慎地退让避讳。
只有做到合理运用这种处世之道,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拥有高尚的品格和行为准则,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体现君子之道,成为真正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的交友之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的交友之道
(最新版)
目录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小人之交甘若醴
3.交友之道
正文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一番教诲。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君子之交。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中的两个比喻。
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味着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华。
这种友谊如同水一样,平淡而持久,能在对方遇到困难时,雪中送炭,给予最真实的帮助。
而小人之交甘若醴,醴指的是甜酒,意味着小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充满虚伪与功利,他们的交往短暂而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君子之交呢?
首先,要有真诚的心。
真诚是建立友谊的基石,只有以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在与人交往时,要言行一致,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次,要有包容的心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在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差异,包容别人的不足,这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最后,要有互助的精神。
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基础上
的。
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实际的帮助。
同样,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也要勇于向朋友请教,汲取他们的智慧。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袁兴广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 要:“君子”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追求的理想化人格,是《论语》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
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试图分析何为君子之道、如何践行君子之道,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之道作者简介:袁兴广(1993.9-),男,河北辛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89-03“君子”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追求的理想化人格,这是《论语》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一词总共出现107次,涉及到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
本文通过梳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进而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君子的养成是遵循一定道路的。
笔者认为,“君子”之道即为“仁”之道、成圣之道;“君子”之道上的人能够做到勤勉于学、言行一致、内省修己、胸怀天下;“君子”之道上的人能体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1]40的精神力量。
孔学思想概念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引)他把“仁”作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因此,孔学的君子之道,即为“仁”之道、成“圣”之道。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74意识是说,只阐述先贤作品而不进行创作,以相信的态度热爱古代先贤文化,这也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先贤遗留下来的文化中汲取养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求到自身的“君子”之道。
一、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人自身的修身之道,所谓的修身之道即:孝弟为君子之本;知礼为君子的具体措施和目的;忠恕为践行君子之道的方法。
(一)孝弟为君子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弟为君子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
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其根本,根基确立了,“道”自然就会产生,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便是君子的根基,这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下生而为人所首先要明白的道理,只有君子做到“笃于亲,”才能够做到“兴于人”。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意思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是指“君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
这句成语出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是孔子在论述君子之道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
君子之道的含义很深,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一、或出或处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的是君子在生活中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来认真对待并加以处理。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君子都能够灵活地应对,不偏激不偏执,不盲目跟从,不积怨、不疑疑、或出或处,既能“出”,也能“处”。
这也正是君子之道的灵活和包容之处。
二、或默或语君子之道“或默或语”指的是君子在言行之间能够保持的谦虚与自觉,不言不语是因为深思熟虑,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说话,什么时候适合保持沉默。
而当他们觉得有必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也会用适当的方式和表达出来,这种“或默或语”的态度正是君子的谨慎和明智的表现。
三、君子之道的意义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意义深远,正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深刻智慧,才被世人推崇和传颂。
君子之道反映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和品质,也是一种理想的处世之道。
在今天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和生活中,以更加宽容、守信和宽恕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从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四、君子之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来实践君子之道。
这包括在待人接物和处理矛盾中,保持良好的修养和审慎的态度,在言行之间,保持适度的谦虚与自律,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自觉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的合作和友善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处世态度,它蕴含着智慧和修养的精髓,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行为的指导。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实践君子之道,使之成为我们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君子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唐逸轩 上海师范大学
摘 要:《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1]作为“有德者”的君子形象在《论语》中占据很大的论述比重并极具张力。
君子形象的张力源于其对君子之道的追求。
君子之道即君子对于“仁”的追求道路。
君子之道的根源在于“务本”。
“不病、不愠”是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之道
作者简介:唐逸轩(1999.4-),男,汉族,上海人,大学本科,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94-01
一、引言
“君子”是《论语》刻画得最为完整具体的形象。
《论语》中的其他形象,如“圣人”,该词总计出现4次,而“君子”一词则出现多达107次。
此外,《论语》在描述君子的行为时往往同时列举小人的行为加以正反对比,构成“君子xxx,小人xxx”的论述形式,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极多的笔墨描绘加上鲜明的正反对比使得君子这一形象在《论语》中变得鲜活形象了起来。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具有着一种张力,而这一张力源于其对君子之道的追求。
本文将阐析《论语》中君子的形象的张力、君子之道的本质及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君子形象的张力与君子之道的本质
《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众多形象,其中圣人、仁人与君子三个形象之间存在着先行后续的紧密联系。
三者皆以“仁”为德,具有高尚的德行。
然而,圣人“生而知之”(《季氏》),生来便具备“仁”,仁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已经具备了“仁”,而至若君子,《宪问》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该句点明君子中亦有不仁者,由此可知,相较于圣人、仁人,《论语》中的君子这一形象并未完全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一书中,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他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跟学生对话告诉我们仁的实现是需要个体内在积极地追求实现的。
[2]而尚未完全实现“仁”的境界的君子,便正处于这一个体内在地积极追求“仁”的道路之上。
君子形象也正因此具有了一种张力:相较于已达到“仁”这一至高境界而变得静态的圣人与仁人,君子仍处于一种动态地追求“仁”的变化过程之中。
在君子这一形象上,既有着求得“仁”通向升华的可能,也存在抛弃“仁”步入堕落的几率,他既有可能最终实现了追求蜕变为仁人,也有可能最终背离了追求沦落为小人,既有可能无限接近于“仁”,也有可能无限远离于“仁”。
关于君子形象所正在行走的这一追求“仁”的道路,可称之为君子之道。
而关于君子之道的具体实践方法,《论语》在全书开篇《学而》中便对之进行了最为精确的提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之道,其根源在于“务本”。
而这是由“仁”的性质所决定的。
君子之道的追求在于求“仁”,仁是最高的精神境界[3]。
然而,作为一种虚无缥缈的、最根本的精神存在,“仁”的达成要求君子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感悟和修习。
对“仁”的感悟需要君子在物质世界中探求物质世界的本源,从而一次次在物质世界的实践中,通过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力来不断逼近并最终抵达仁的彼岸。
故而君子之道的根本实践方法便在于“务本”
三、“务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不病、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此二句意在阐述面对生活中才华不得赏识,有识无法济世时君子应保持的态度。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不病”、“不愠”,即自省和不怨。
可将《论语》中另两则论述面对同样境况时的态度的句子放在一起分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四则句子存在着明显的三层递进关系。
一、二则要求人自省而不怨恨,既不要怨恨当下无所作为的现状,亦不要怨恨不赏识任用自己的他人,而要摆脱怨恨的情绪自省自身能力的不足。
第三则原文未注明是形容哪一种人,不过从第四则句子的语境中(“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不难看出是仁人。
其态度首先从“不病”、“不愠”上升为“不患”,即从自省自身能力的不足而不怨恨当下不受任用的境况上升为不因自己不受任用的境况而感到忧患。
后半句更是对前半句做再次升华,由不怨恨他人不赏识自己推己及人,上升为为他人同样不得赏识的境况而担忧,由此又可再引申出因为他人得到任用而喜悦的暗含义。
仅仅通过克己自省而“不愠”终究是通过主动压抑来达到“不病”、“不愠”,而因他人得到任用而感到的喜悦则不仅是将“不病”、“不愠”的境界上升为喜悦的境界,更是通过被动产生的喜悦而自发的、不自觉的消除怨恨,从而真正完全的达到“不病”、“不愠”的境界。
第四则句子原文明确指出是圣人的境界,是对第二则句子中阐述的句子的进一步升华,做到将他人的利益放于自身利益之上的境界,自己被任用要以他人被任用作为前提,自己上达天听同样要做到以他人已经上达于天听为前提。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首先“不病”、“不愠”,再由“不病”、“不愠”升华为“不患”并推己及人为他人同样的境况而生出意识上担忧,最终再将意识层面的担忧化作为物质层面的实践,作出立己先立人、达己先达人这一“仁”的行为。
“不病”、“不愠”的“务本”体现在,通过多次遭受“人不知”的境况而克制自省不怨恨,心平气和的对这一境况加以思考从而体会到“人不知”是人生常态,由此不再对这一常态心生怨恨并推己及人,联想到他人同样面对这样的常态而为之担忧从而在“务本”中逼近并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2]郝好.试述《论语》中的“仁”[J].文化学刊,2017(12):112.
[3]冯友兰.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J].孔子研究,1989(3):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