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 混合运算 学案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验算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定义及分类。
2. 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 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
2.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混合运算的意义。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2. 练习题、验算纸等教学用品。
3. 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4.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安排。
教案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混合运算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混合运算的存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混合运算吗?它们是什么样子呢?二、探究新知1. 讲解混合运算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3.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
2. 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实例,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学习材料。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生活情境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兴趣,导入新课。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求解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概念:混合运算是由数字、运算符号和括号组成的算式。
2.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含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2. 教学难点:(1)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混合运算的定义、运算顺序及实际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和练习。
3. 准备一些有关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混合运算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例子。
(2)演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内讨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解决。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课堂练习:1. 必做题:完成练习本上的混合运算练习题。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混合运算1 四则混合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学习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提示1、要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排特点开展教学。
教材中安排了三道例题都是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题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我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活动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对例题的意思理解应该很透彻,对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直接让学生先列出分步式计算,然后马上就由分布列式过渡到综合算式。
如果在列完综合算式后,教师再次借助题目数量关系的教学,从数量关系中来再一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会更清晰地理解综合算式的算理。
2.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理解水平。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3.强化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提高运算技巧。
在教学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时,注意按题意读题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星期六,四(一)中队的队员们要去做小小志愿者(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1、梳理信息生:我知道了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
全册教案(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教案(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概述本教案是根据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将涵盖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所有章节,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写,每个章节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课后作业等内容。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数学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讲解新课: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的数学知识。
3. 练习新课:通过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4. 总结新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数学知识。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后将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两部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案、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途径。
教学进度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教师应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教案的基本内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方法”。
第十单元 小小志愿者 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第十单元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加减乘除进行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 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如何将混合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混合运算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 混合运算的概念- 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混合运算题。
2. 让学生收集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混合运算解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混合运算的概念,然后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
在应用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重点与难点”中的“如何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新青岛版混合运算教案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月日本单元第1课时总第课时主备人:张兴日复备人: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谈话:同学们去过文具商店吗?为了给福利院的小朋友送礼物,我们一起去文具商店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再问要求买10个文具盒用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买1个文具盒用多少钱即单价让学生列算式29x10=290(元)指出290元是买10个文具盒一共用的钱叫总价让学生根据算式列出:单价x数量=总价推导出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3.练习课本86页1题二、自主探索,总结顺序1. 教学例题86页红点(1)尝试:学生独立试做(2)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再求和与综合算式两种情况,)(3)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4)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5)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 3 + 15 × 2。
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出示变式题:(2)提出问题:12 × 2 + 15 × 3①12 ÷ 2 + 15 ÷ 3 ②12 ÷ 2 + 15 × 3③12 × 2 + 15 ÷ 3 ④12 ÷ 2 - 15 ÷ 3(3)集体讨论。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10.1 混合运算(1)(共15张PPT)

围棋 120
8 960
总价 ÷ 单价 = 数量 总价 ÷ 数量 = 单价 单价 × 数量 = 总价
返回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1)
计算。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6×12+15×20 =672 + 300 =972
250÷5-90÷6 =50-15 =35
42×16-32×16 =672 - 512 =160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202021/3/202021/3/202021/3/20
谢谢观看
返回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1)
笔记本每本5元,钢笔每支8元,买40本 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要花多少钱?
分别求出笔记 先求买笔记本的钱数。 再求买钢笔的钱数。
本和钢笔所花
钱数。
5 × 40 = 200(元) 8 × 30 = 240(元)
最后求买两种笔的总钱数。
200 + 240 = 440(元)
答:一共要花440元钱。
= 77 - 60 = 17
= 150 + 20 × 5 = 150 + 100 = 250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 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返回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1)
课堂练习
1.
(1)说一说,上图中物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答:酸奶每瓶2元,桃汁每瓶3元,橙汁每瓶4元,梨汁每瓶5元。
单价 × 数量 = 总价
如果用20元钱买4千克苹果,那么每千克苹果5元 。 20元 ÷ 4千克 = 5元/千克
总价 ÷ 数量 = 单价
返回
2024年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十单元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明确带小括号、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格式和顺序。
⏹教学提示(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
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
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运算
项目内容
1.计算下面各题。
27÷3+63×151500-1352÷13×7
2.观察教材第107页情境图。
(1)200元钱买1箱牛奶和20包饼干,还剩多少钱?
先求买一箱牛奶和20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再求还剩下的钱数。
58+4×20
=58+80
=138(元)
( )-138=62(元) 列综合算式:
200-(58+4×20)
=200-(58+80)
=200-( )
=62(元)
(2)求80元钱可以买几包巧克力,可以列综合算式:( )。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
面的,再算( )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4.我还有( )不明白。
5.计算下面各题。
200÷30×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含有两级的三步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1.954 772
2.(1)200 138 (2)80÷
3.小括号中括号
4.略
5.5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