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单元特征】总体特征: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政治特征:两极格局解体,从短期看是“一超多强”格局,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
科技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考点清单】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本节考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
从2008、2009年考纲提法较简略分析,本考点应主要分析“剧变”和“解体”的共同原因与教训。
对“东欧剧变”应了解其剧变过程、剧变方式并分析剧变原因;对“苏联解体”应按照局面失控——解体加速——解体完成的线索理清主要知识点并分析解体原因。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解析】本节考点是20世纪第三次世界格局变化,与时事政治结合紧密,故高考对其十分重视,历年都有考查,且题型多样,本节已成为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
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应突出世界形势的总趋势并分析“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应重点分析地区冲突的原因(美国坚持霸权主义、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等)。
3.世界经济的发展(提法变得更简略)。
【解析】2008、2009年考纲与往年相比,提法变得较简略,这不是说本考点不重要,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并注意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
本节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复习时要力争准确、全面。
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应重点分析全球化的原因、实质、评价和运行机制,了解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分析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应了解其兴起时间、地点、特点并分析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主要了解生态平衡破坏与应对方案、恐怖主义的危害。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史

初三下学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历
史
学生们在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考试,为大家整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途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①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③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旧框架,酿成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③外部原因:A.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
2015届高三历史高三专题复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015届高三历史高三专题复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考点扫描(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与今年相比,今年考纲在表述上有变化,只留了二级子目。
复习时掌握好以下内容。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①东欧剧变:过程、实质、原因,重吸取教训②苏联解体:过程、实质、原因,重吸取教训,重苏联与东欧原因比较内容分析一、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1、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过程:第一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第二阶段: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第三阶段: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瓦文萨)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罗马尼亚:唯一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3、原因(1)历史: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东欧各国在二次大战期间,完全处于法西斯国家军队及其傀儡政权的控制之下,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是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
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后,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领导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在这个组织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现象。
如果说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和国内外阶级较量十分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维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政权是东欧国家的第一任务,那么这种强调政治上、经济上的一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各国国情和经济利益的做法还是能够被接受的,但是,随着和平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一致性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2)内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
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
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
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历史原因。
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
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二,改革失败。
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关于外部原因。
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
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
高中历史试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习题

高中历史试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习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习题一、选择题1.戈尔巴乔夫宣扬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A.完善社会主义B.修正社会主义c.背离社会主义D.发展社会主义2.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共同原因有①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②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大③西方势力的影响④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下列国家政权改变方式显著不同的是A.波兰B.民主德国c.罗马尼亚D.苏联4.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过程中,民族矛盾激化的有①波兰②捷克斯洛伐克③匈牙利④苏联⑤罗马尼亚⑥南斯拉夫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5.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得逞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模式的弊端B.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c.西方国家策略得当D.西方经济实力雄厚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材料二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
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渐进地推行改革。
——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请回答:l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本质?2.“新思维”引起什么社会后果?3.针对“新思维”,强硬派采取了什么斗争措施?结果如何?三、问答题简述东欧剧变的大体过程和发生变化的方式。
参考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3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指从1989年开始,东欧的那些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二、苏联解体(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4)时间:1991年(5)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改变(6)影响:结束了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7)启示:(1)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改革必须防止颠覆性错误;三、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
中国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注意1:“八一九事件”只是加速了苏联解体,他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注意2:根本原因又叫主要原因、重要原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考题1◆(2012·东营)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D)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3◆(2010·营口)1992年,国内一旅游团要出国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会出现的国名是A.法国 B.苏联C.意大利 D.英国4◆(2010·新疆)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5◆(2010·南宁)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旗。
与这一现象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CA.欧盟建立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D.赫鲁晓夫下台6◆(2010·福建宁德)1991年,超级大国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7、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②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③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④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 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 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2、和平与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3、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 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执政党丧失政权但社会制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界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4.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C.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D.民主法制受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1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 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 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
A、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美国坚持单边主义。 D、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欧洲联盟: (英:EuropeanUnion法:Union 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 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 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 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2年欧 洲共同体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 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洲联盟成员国国旗 (简称《马约》)。1993年11 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 到2007年已有27个成员 国 盟正式诞生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80年代,东欧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外,都进行着新一轮的改革。
推动改革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这样两点:一是东欧国家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966-1970年7.4%,1971-1975 6.4%,1976-1980为41%,1981-1985年下降到了34%。
国民收入的下降反映了生产的衰竭,说明粗放型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东欧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世界能源危机对东欧经济的沉重打击,使东欧国家外债迅速上升。
80年代初罗马尼亚外债达140亿美圆,1981年南斯拉夫外债达201亿美圆,1986年,波兰欠西方的外债达382亿美圆,人均1000美圆,1988年匈牙利的外债高达180亿美圆,人均1800美圆。
80年代的东欧改革,是此前进行的各个阶段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各国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打破了苏联模式对东鸥的一统天下,东欧出现了经济体制多样化的趋势。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因此赫鲁晓夫可以称的上是苏联的第一代改革家。
但是,正是由于其改革属于第一次,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论证而显粗糙,其政策也带有冲击性。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克服赫鲁晓夫的缺点,不再那么鲁莽了,这影响了勃列日涅夫后来在苏联进行的改革。
1965年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新经济体制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其大搞个人迷信,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局老化,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
加上苏联与美国的挣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其上台执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陷入停顿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
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涅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苏联面临着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饿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明斯克协定》 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4、苏联完全解体标志?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原因 内 部 原 因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 策上的错误 现实 戈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 原因: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 “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 原因
苏东剧变的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广西博白县博白县中学 梁全辉
(一)东欧剧变 概念 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 党丧失政权 实质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形式 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罗马尼亚 除外)
过程 ①政局动荡 ② 背离方向 ③丧失政权
阅读以下材料并思考:东欧剧变的原因 有哪些?
材料:(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 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 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 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 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 “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 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经济体制改革
1、戈尔 巴乔夫改 革
经过:
政治体制改革
实质: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后果: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2、八一九事件 起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的签署
改变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 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 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
影响: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发展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 展有哪些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 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综合国力。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抵制“和平演变”。 (6)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 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 形势。
1、国际格局变化:两极格局结束,朝多极化 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力量受挫,同时中国等国吸取 教训,朝更健康方向发展 3、世界总体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 荡并存 4、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严重干扰世界和平 与发展
归纳: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发 展 史
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历史原因(根因) 照搬苏联模式, 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
东欧 剧变 原因:
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或:经济改革没有 突破旧模式,酿成经济危 机和政治危机)
③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④西方素: 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背景: 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 致经济日益衰退与恶化,为维持苏 联世界大国地位而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