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精选2篇)

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精选2篇)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篇一」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建议摘要:农牧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但仍然存在着制约其增收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牧民增收、乡村振兴、突出问题、建议一、问题分析1.市场机制不健全当前市场机制对农牧产品的定价和销售存在问题。
由于市场主体力量弱小,很难有效地参与价格谈判和市场竞争,导致农牧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民的收入也相应波动。
此外,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农牧民难以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无法进行合理的生产决策,从而影响增收效果。
2.科技创新滞后农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科技创新滞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现代农牧业技术手段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科技创新推广面临困境。
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农牧民的生产效率受限,增收空间有限。
3.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破坏。
过度的化肥农药使用和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导致了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到农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由于农牧民缺乏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他们很难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农牧民的增收空间。
二、建议1.完善市场机制为了解决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加强对农牧民组织的扶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提升谈判和协商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农牧产品的合理定价。
此外,通过加强信息发布渠道和平台的建设,提高农牧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便于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加强科技创新支持为了解决科技创新滞后问题,需要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专项基金,鼓励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科技推广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牧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技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原因分析

20 0 6年 2月 第1卷 第1 9 期
阴 山 学 刊
YI HAN AC EMI OURNAL NS AD CJ
F b2 0 e .0 6
V0 9 No 1 Ll .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原因分析
付 桂 军
后的主要原 因是 : 条件 恶劣, 气候 自然灾害频繁; 土地风蚀 、 水蚀现象严重, 土地生产力下降: 口严重超载, 均耕 人 人
地严重不足; 收入增长取决于有 效降水的多少, 来持续 的干旱严重影响 了该地 区经济的发展: 育和 医疗状 近年 教
况 相 对 落后 。 来自关键词: 半农半牧 区: 经济发展 : 滞后 中图分类号:17 6 F2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 16 (060— 15 0 10- 8 920)1 00 — 4
根据 内蒙古 自治 区经济类型区划分 , 半农半牧 旗县 市区主要包括 : 呼伦贝尔市 的扎兰屯市 、 阿荣
旗、 莫旗 ; 兴安盟 的突泉县 、 科尔沁右翼前旗 、 扎赉
林、 灌丛草原 、 草原为主 , 土壤则 为黑钙土 、 粟钙土、 黄绵土及潮土。土地利用现状表现为农田、 草地 、 林 地在空 间上交错 , 时间上时农时牧 , 在 自仰韶文化
的差距 。
该地 区属于温带干旱 、半 干旱大陆性季风气
候, 具有光资源丰 富 、 日照充足 、 阳辐射强 的特 太
点 。 年 平 均 气 温 25【 , 多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 = 20 40 m, 0 —0 m 由东 向西呈递减趋势 , 降水集 中于夏
季, 七八月降水 占全年降水量的 4 — 5 年际降水 5 5%,
浩特及邻近地 区)15 — 90 的 10 中,共发 ,80 15 年 0年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王关区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07期近年来,内蒙古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农牧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仍然非常短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没能有效地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等,需要很好解决。
一、农牧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拉开了大幕。
种植业的发展可以说又快又好。
农区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惊人,草原(牧区)畜牧业保持优质稳定,林草业、渔业也有所拓展:农业部门结构、种养业等的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农牧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农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
内蒙古2005年、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分别为589.6亿元、641.72亿元,2006年比2005年增长6%;全区农牧业增加值“十五”年平均增长6.6%,比“九五”快了0.2个百分点。
农牧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从2000年到2005年。
种植业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业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也有所增加。
种植业内部粮、经、草结构协调。
集约化、优质化水平有所提高;草原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拓展,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了70%左右。
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畜产品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品质也有所改善。
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达到713公斤,比全国平均的379公斤高出334公斤;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282.22万头(只),比重为93.04%,比上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2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牛奶产量880.45万吨、增长27.4%,山羊绒产量6792吨、增长2.2%;牛奶、羊肉、羊绒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研究

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研究蒙古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畜牧业。
牧民家庭的收入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蒙古国牧民家庭的收入来源、影响因素和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蒙古国牧民家庭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困难,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收入来源蒙古国牧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畜牧业。
他们饲养的动物主要包括牛、羊、马、驼等,这些动物不仅提供肉类、奶制品等食物,还能提供皮毛、骨制品等副产品。
除畜牧业外,部分牧民家庭还从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方面获取收入。
一些牧民还通过打工、经商等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
蒙古国牧民家庭的收入来源比较多样,但畜牧业仍然是主要来源。
二、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蒙古国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气候寒冷干燥,草原面积广阔。
自然环境对牧民家庭收入产生着直接影响。
气候条件不断恶化导致牲畜粮食短缺,动物疾病频发,草原退化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的畜牧业收入。
自然环境是影响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的重要因素。
2. 政策支持政府对畜牧业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如提供动物养殖补贴、草原承包经营等,这些政策举措对于提高牧民家庭的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利益分配不公等,这也影响着牧民家庭的收入水平。
3. 经济结构蒙古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以畜牧业为主导。
这种经济结构使得牧民家庭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畜牧业,一旦畜牧业面临一些问题,牧民家庭的收入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经济结构也是影响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的重要因素。
三、现状目前,蒙古国牧民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体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不稳定由于气候、疫病等因素的影响,牧民家庭的收入十分不稳定。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困难时很难有所应对,家庭的经济状况一直处于较为困难的状态。
2. 生活水平低下受限于收入水平的影响,蒙古国牧民家庭的生活水平较低。
他们的住房条件差,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坤都镇 布仁塔拉嘎查 ( 2 0 0 0年 以生态移 民形式搬迁至 户 的分散生产经 营模式仍 是绝 大多数农牧 民的选择 ,
坤 都镇 , 全嘎查 2 9 0户 , 约8 7 0人 ) 农 牧 民从 当 地 租 赁 不 少农 牧 民对 联 户 经 营 和 农 牧 民专 业 合 作 社 认 识 不
有些还是贷 耕 地 面积 仅为 1 2亩 ~ 2 O亩之 间 。而且 , 很 多地 方 耕 地 农户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小型农用拖拉机 , 以备农耕使用 , 并配有各种各样 的辅助机 并 非集 中连片 , 土地肥沃程度很低 , 水利条 件较差 , 产 款购买的车 , 能较低 ; 通辽市 奈曼旗黄花塔拉苏 木哈 F t 特斯呼 嘎查 械。没有这些机械的农户也会雇佣 。有时赶时节还会
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f o n )
早地 玉 米产 量 仅为 7 0 0斤/ 亩; 通 辽 市 科 左 中旗 协 代 苏 雇佣 劳动力 。②农 牧 民仍 处 在提 供 最原 始 的初级 产 品 效益 低 、 价 格 波 动 大 。如 出售 未加 工 的 玉米 、 绿 木 巴音 稳都 日嘎查 有 1 8 0户 , 7 5 0余 人 , 但 全 嘎 查 草 牧 阶段 ,
黄豆、 黑水稻 、 黑麦、 未 加 工 的高 梁 米 、 活羊 、 活牛、 场 面积 仅 为 1 6 0 0亩 , 人 均不 到 3亩 。甚 至有 些 生态 移 豆 、
羊毛 、 整皮、 秸秆、 牧 草 等 。多 数农 牧 民仍 采 取从 民区的农牧民只能依靠 ( 或租赁 、 或侵 占) 移 民区周 围 羊 绒 、 有 限 的耕 地 和 草 牧 场 维 持 生 计 ; 赤 峰 市 阿 鲁科 尔 沁 旗 家 门 口直接 向流动商 贩 出售农 畜 产 品 的做 法 。一 家 一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应对策

区域经济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内蒙古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应对策翁志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农牧水利局,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边疆,属于欠发达地区。
就内蒙古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牧区规划、基础设施投入、集体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等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生态保护;农村改革[中图分类号]F321;F327 [文献标识码]A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边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九大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集体经济、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对内蒙古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形成制约,必须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及多规合一、深化农村改革、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特色集体经济、加强生态保护、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及坚持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等多方面发力,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发展、农牧民的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
1 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1.1 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的根本是人才队伍的匮乏,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内蒙古大量青年农牧民进城落户和务工,农村牧区常住人口总体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甚至部分农村牧区都是“60后”,表现为,一是村级党支部的队伍老化,严重制约了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职业农牧民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农牧业发展,不利于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三是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牧区缺少增长的后劲,必须解决好“谁来种地、谁来发展”的问题,这也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区域差异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消费水平逐渐提升。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市场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等。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制约因素。
二、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收入普遍较高。
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
中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一般,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山区较多,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则存在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差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支持因素影响政策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受了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五、人力资源影响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东部地区拥有较多的高素质劳动力,人才流动性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是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社会文化相对开放,农民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传统观念较为强烈,农村农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探究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探究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策略作者:李亚杰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8期内蒙古的地域面积占我国的总体国土面积约为12.3%,人口数为241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数约为整体人口数的一半。
内蒙古的耕种面积达到了1.1亿亩,草原面积有13.2亿亩,其人均耕地面积排在全国首位,并且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内蒙古东部地区最突出的产业是畜牧业,而其优厚的土地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资源。
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内蒙古东部地区需要充分利用其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建立特色农业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整体提升。
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阶段,并且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内蒙古东部地区本身的地域条件对于发展农业经济来说得天独厚,因此需要利用好这种基础性的资源,抓住发展机遇。
虽然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已初具雏形,并且成为我国最大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但是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并且其生产模式还未实现精细化,产业链结构不完整,导致整体的农业经济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
甜菜和药材是内蒙古的特色经济产物,并且发展成了内蒙古的支柱性产业,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内蒙古东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目前,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平原产业农业经济作物产量处于上升状态。
但是其经营模式属于粗放式经营,产业链较短,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并且科技开发没有扩散开来,导致产业经济难以延伸。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较好,并且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总体来说,农业经济规模化和系统化还有待加强,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由于其农业经济科技含量较低,内蒙古东部地区相关部门没有投入适量的资金用于发展农业经济,甚至一度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9
文
_学术探讨摘要:内蒙古东部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地区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
本文基于内蒙古半农半牧区142户农户的详细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农户特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做统计分析,探析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1]。
关键词: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高度
重视,出台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当前农民增收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内蒙古东部地区半农半牧区具有农牧双重经营方式的农牧交错地区。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多年来农民收入提高较为缓慢,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及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半农半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快农民增收速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构建小康社会具有十分的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
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4个旗县15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通过科学筛选,排除了12份无效问卷,获得142份农户有效调查问卷,有效问卷达到92.21%,调查数据能够真实的反应农户收入的基本情况。
2、研究方法
首先用2013年8月份调查的农户数据对农民收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出收入与农户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探析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统计分析
从表1中看出户主学历多为小学和初中,两种学历的比例达到73.24%,高中或中专学历占到26.76%。
数据来源:整理农户调研数据所得
表2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收入关系分析。
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20-40亩之间,在这个范围的
农户所占的比例占到了78.87%,60亩以上的只有11.27%。
数据来源:整理农户调研数据所得
从表3中看出农户平均收入的最高值出现在
有2个劳动力的农户上,可最小值却出现在有3个劳动力的农户上。
5以上劳动力的农户平均收入低于4个劳动力的农户平均收入。
数据来源:整理农户调研数据所得三、影响因素
(1)农户的学历与收入成正方向,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农户收入也不断的提高。
(2)农作物播种面积直接影响农户农产品总产量,决定着农户经营性收入,播种面积越大农户收入就越多。
(3)农户拥有的牲畜量对农户的收入成正比,半农半牧区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农牧业兼业经营,牲畜是农户的可动资产,可以通过买卖牲畜或畜产品来增加收入,因此牲畜数量越多农户的收入就会越高。
(4)承包土地面积越大农户的播种面积越大,决定了粮食产量和养蓄数量和农户收入成正比,承包土地面积越大农户收入越高。
四、建议
(1)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投资,改变农户家庭小型经营对土地利用率低的局面。
采用农业新技术,选用良种,实施滴灌或喷灌等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
(2)调整农业结构,提
倡多种经营,引导农户面向市场,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牧渔业[3]。
(3)有效利用土地,通过劳动力转移减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使土地有效的利用并实行集约化经营。
发展农牧业产业链,做好农蓄产品的
深加工,把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4)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采用农业新技
术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实际生产技能,让农牧民真正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生产技能。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慧.影响宁夏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因素及对策[J]. 华中农业大学,2006
[2]徐安勇.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研究[J]. 福州党校学报,2013
[3]赵胜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收入问题[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乌吉斯古楞
户主学历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
大专以上
合计人数028********比重(%)019.7253.5226.760100户均收入(元)
44827.43
60170.46
64834.53
—
表1 户主学历与收入的关系
播种面积(亩)
小于20[20,40)[40,60)大于60合计户数14595316142比重(%)9.8641.5537.3211.27100户均收入(元)
25694.86
47170.77
55357.60
146452.39
—
劳动力人数≤2345≤合计户数29613814142比重(%)20.4242.9626.769.86100户均收入(元)
64785.56
54253.86
63547.32
58352.12
—
表2 农作物播种面积与收入关系
表3 劳动力人口与收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