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氓》教案设计

《氓》教案设计

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氓》这首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2.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氓》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诗歌欣赏:学生们阅读诗歌《氓》的原文,并进行欣赏和理解。

3.诗歌翻译:学生们分组进行诗歌的翻译和解读,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4.诗歌朗诵:学生们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形象描写。

5.诗歌创作:学生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步骤一:诗歌背景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氓》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经历。

2.学生们跟读诗歌的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二: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诗歌翻译1.学生们分组讨论诗歌的翻译和解读,形成小组报告。

2.学生们展示小组报告,进行互动讨论。

步骤四:诗歌朗诵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包括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的掌握。

2.学生们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朗诵者。

步骤五:诗歌创作1.学生们借鉴《氓》的表达方式,选择一个社会问题进行创作。

2.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班级评选。

1.学生的诗歌朗诵评价:语音准确度、情感表达和节奏掌握。

2.学生的小组报告评价:翻译准确度、解读深度和表达清晰度。

3.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和观点独特性。

4.针对评价结果,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提升和创新。

五、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氓》的文本材料。

2.诗歌翻译和解读的参考资料。

3.诗歌朗诵的音频或视频素材。

4.诗歌创作的范文和指导材料。

六、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杜牧的其他作品,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

2.学生们可以选取其他社会问题进行创作,并形成一本学生创作集。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并分析诗歌《氓》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氓》的课本或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幻灯片或视频,包括龚自珍的照片、相关历史背景等。

3. 纸张、笔和其他写作用品。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 展示一幅画面,描绘杂草丛生的贫穷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于贫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中是否存在着像诗中描述的“氓”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步骤二:了解诗人龚自珍 (10分钟)1. 介绍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对于社会不公和自由意识的反抗。

2. 展示诗人的照片、相关历史背景等,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步骤三:诗歌解读 (25分钟)1. 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大意和基本情节。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主人公的身份是什么?他的命运如何?诗人的态度如何表现?3. 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四:诗歌分析 (20分钟)1. 学生学习和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一些重要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与主题的关联。

3. 学生互相展示和交流分析结果。

步骤五:创作表达 (25分钟)1. 学生以诗歌《氓》为基础,写一段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短文。

可以选择自己关心的话题,如贫困、环境问题、社会不公等。

2. 学生分组交流、修改和完善短文。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并可以进行互相点评和交流。

步骤六:课堂总结 (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课堂收获和反思。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里继续写诗或短文,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氓》教学设计精品3篇

《氓》教学设计精品3篇

《氓》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话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实词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

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活用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

理清全诗层次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氓教案设计及板书

氓教案设计及板书

氓教案设计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氓》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内容、结构等;3.理解《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4.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氓》的基本知识;2.《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小组讨论法;3.课堂演讲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课前准备(5分钟)1.布置预习任务:阅读《氓》,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第二节导入新知(10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对“氓”这个词有什么印象?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2.介绍“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出本篇文章的主题。

第三节讲授重点知识(30分钟)1.作者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作品分析:分析《氓》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思想和情感表达:探讨《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

第四节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氓》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

第五节课堂演讲(15分钟)1.每位代表进行5分钟的课堂演讲,分享小组讨论结果;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六节课后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篇文章;2.完成本次课程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氓》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内容、结构等;理解《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知识】《氓》的基本知识;《氓》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课堂演讲法。

【板书设计】作者简介:辛弃疾作品分析: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思想和情感表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课堂演讲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教学设计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以下是整理的《诗经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氓》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诗经》文学常识。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
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

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诗经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

(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2、称呼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些不同的称呼蕴含着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
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

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

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听你们上面分析,卫女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好的女子,为什么没有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呢?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

(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2、用桑叶的鲜嫩润泽来写女子年轻貌美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课文中哪些地方还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比兴。

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

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
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