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理解诗歌主旨.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王勃(约650—676), 字子安, 唐代诗人.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出身儒学世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 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孟浩然(689—740), 字浩然, 唐代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 世称“孟襄阳〞.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 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二、朗读指导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2.海内/存/知己, 天涯/假设/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三、诗歌大意1.《式微》天黑了, 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 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2.《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似有三月那样长!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巍巍长安, 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 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 奔波仕途, 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 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 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 实在不用儿女情长, 泪洒衣裳.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 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 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 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式微》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答案例如: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 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 有家不能回, 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2.《子衿》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例如: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 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例如:写了送别之地(长安)和友人上任的处所(四川), 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风烟〞二字写出了上任路途的艰险. 这两句为全诗定下豪壮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趣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句交代了什么内容?答案例如:交代了时间, 写了浩瀚的湖水.(二)品读课文, 句段赏析1.请从炼字的角度, 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或“望〞字.答案例如:“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 气象雄伟, 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假设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 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案例如:自古以来, 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消沉, 而王勃的这两句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 写得昂扬乐观, 能给朋友以抚慰和鼓励, 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蒸〞“撼〞两个字用得很妙, 请简要分析.答案例如:“蒸〞字写出了云梦泽上水气蒸腾、如烟似雾的动感. “撼〞字如雷霆万钧, 极显洞庭湖水的喧闹动乱、桀骜不驯. 这两个字使景物动静结合, 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4.如何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后四句的诗意?答案例如: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 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 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 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 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楫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 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 最后两句隐晦地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 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 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 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 以实现获鱼的心愿. 这四句意在求仕, 却不直接表白, 而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三)赏读课文, 鉴赏评价1.《式微》赏析: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 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这首诗短短二章, 寥寥几句, 就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语言上, 这首诗重章叠字, 押韵和谐, 表达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此外, 兼有长短句式, 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过失落, 能竭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在艺术上,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抒情效果. 从全诗看,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并不是有疑而问, 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成心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 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 有家不能回, 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但如果是正言直述, 那么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 启人以思, 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2.《子衿》赏析:此诗出自《诗经·郑风》. 全诗五十字不到, 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 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 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的埋怨, 末章“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 以“纵我〞与“子宁〞对举, 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 令人生出无限想象, 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 那么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 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可谓“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 隐含送别的情意, 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 点明离别的必然性, 以散调相承, 以实转虚, 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 江山难阻〞的情景, 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 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 气脉流通, 意境旷达, 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 却气势豁达, 变化无穷, 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 包容着无数的丘壑, 有着看不尽的风光, 因此至今仍广泛流传.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 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楫的感慨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 由“欲济无舟楫〞过渡, 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 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 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使此诗成为山水杰作.五、课堂小结孔子说:“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一首好诗, 既是一件艺术珍品, 又是一篇美育教材. 优秀的古代诗歌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 让我们多读诗, 读好诗.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第三节
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潮涌,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然而接下来怎么样了呢?我们看第三节。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第三节的诗歌内容:独自徘徊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即使深爱至此,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兮,如三月兮”的感慨。“一日不见兮,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全诗五十个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在目前。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第二节
注意佩:指佩玉的带子。第二节的诗词内容: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诗歌中的女子,思念恋人,陷入痴迷状态。那青绿色的衣襟,让她着迷;那青绿色的绶带,让她沉醉。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来。约会不遇,失落之情,惆怅之意,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两句“纵我不在”,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同学们,我们分析至此,知道用什么语气来读了吗? 我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本诗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两个特点:1、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2、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择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等,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对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所学的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能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欣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和引导欣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所学的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词,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读诗可以启迪心灵,荡涤尘埃。

今天我们来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诗歌,其中有来自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式微》和《子衿》,还有来自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两首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出示目标1. 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 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式微》(过渡:“风"即国风,是指深入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2.明确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教师给出解词提示,引导理解诗歌大意。

)3.赏析(1)写法:①设问方式②质问语气③重章叠句④直抒胸臆(2)主题思想: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吟唱出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4.师生配乐朗读。

四、学习《子衿》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tā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2.出示解词,教师引导理解诗词大意。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赛课导学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赛课导学案_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 诵读古代诗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使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诵读古代诗词,能够在把握诗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的第三首。

这首诗意在劝慰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学习目标,并且学会用“起承转合”法赏析诗歌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经对诵读诗文时的语调、韵律、节奏有所了解和掌握,学习本课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对诗歌感情的赏析,重点掌握用“起承转合”法赏析诗歌的感情。

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起承转合”法赏析诗歌。

评价任务:(1)自读、展示读、小组读。

(针对目标1)(2)小组展示用“起承转合”法赏析诗歌的感情。

(针对目标2) 评价标准:1.读准字音,朗读节奏明晰、声音响亮、有气势。

2.以微课视频方法解析为例,以首联格式为例,按照要求分步骤赏析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小关一中九年级毕业照)翻到照片背面,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在各种毕业照、纪念册上。

那同学们知道它出自何处吗?它就出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色粉笔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起承转合”法赏析诗歌。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课外古诗词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如一颗灿烂的明珠熠熠生辉,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和《子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式微》1.播放朗诵视频《式微》2.知识积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3.整体感知,疏通词句,把握内容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意思是: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4.品析诗文明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5.艺术特点明确: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03(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03(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课时练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松树高大耸立形象的句子。

2.赞美松树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忍不拔精神的句子。

3.与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意相似的句子。

4.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零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下面是对本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衬托松之“端正”,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6.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7.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三、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9.诗人在本诗的首联、颔联中表达了对松柏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请用现代汉语说出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其二)[东汉末]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松[唐]社荀鹤自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野草。

11.这两首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松柏,但诗人寄寓的感情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诗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感受我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2. 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3. 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梳理诗词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品味《诗经》与唐诗写作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热爱中国经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五、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

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

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诗经中《式微》《子衿》,去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经》的独特地位并引入《式微》《子衿》的学习。

整体感知《式微》课件展示:《式微》的内容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走进《式微》这首诗歌的学习,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节奏和情感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3.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王勃 ( 约 650— 676) ,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 ( 今山西万荣 ) 人,出身儒学世家,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 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 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孟浩然 (689 — 740) ,字浩然,唐代诗人。襄阳 ( 今属湖北 ) 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 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 山人”。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 《春晓》《宿建德江》 《夜归鹿门歌》等。 二、朗读指导 1.青青 / 子衿,悠悠 / 我心。 纵我 / 不往,子宁 / 不嗣音? 2.海内 / 存/ 知己,天涯 / 若 / 比邻。 无为 / 在 / 歧路,儿女 / 共 / 沾巾。 3.气蒸 / 云梦泽,波撼 / 岳阳城。 欲济 / 无舟楫,端居 / 耻圣明。 三、诗歌大意 1.《式微》
诗。
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
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楫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
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隐晦地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
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
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这四句意在求仕,却不直接表白,而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 三 ) 赏读课 文,鉴赏评价
1.《式微》
赏析: 这首诗出自 《诗经·邶风》 ,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这首诗短短二章, 寥寥几句,
就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给读者留下
极其深刻的印象。Βιβλιοθήκη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2.《子衿》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四、合作探究 ( 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式微》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子衿》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 的爱意不由转 化为惆怅与幽怨。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写了送别之地 ( 长安 ) 和友人上任的处所 ( 四川 ) ,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 “风 烟”二字写 出了上任路途的艰险。这两句为全诗定下豪壮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趣和对友人 的依依不舍。
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
八百
里 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山水杰作。
五、课堂小结
孔子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
一篇美育教材。优秀的古代诗歌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让我们多读诗,读好
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
实转虚,文情 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
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
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蒸”“撼”两个字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蒸”字写出了云梦泽上水气蒸腾、 如烟似雾的动感。 “撼”字如雷霆万钧,
极显洞庭湖水的喧闹动荡、桀骜不驯。这两个字使景物动静结合,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
的气势。
4.如何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后四句的诗意?
答案示例: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交代了时间,写了浩瀚的湖水。
( 二 )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答案示例:“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
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抒情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
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
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
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
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2.《 子衿》
赏析: 此诗出自 《诗经·郑风》 。全诗五十字不到, 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
情状宛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 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
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
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
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
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
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赏析: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
在语言上,这首诗重章叠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此外,兼
有长短句式,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
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
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从地理距
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十个字,却气势豁达,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着看不
尽的风光,因此至今仍广泛流传。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赏 析: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楫的感叹以及临
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
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