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

合集下载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傅科鹤,范莉莉,陈慧颖,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3):214-2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3.038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傅科鹤1,2,范莉莉1,2,陈慧颖1,黄 颖1,张同林1(1.南昌师范学院生物系,江西南昌330032;2.地方鸡种遗传改良省级重点实验室/南昌师范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生物质能源,筛选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对于开发利用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TW063-3,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出,该菌株为草酸青霉。

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寻找最佳培养条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关键因子的最佳参数。

筛选得出最佳培养条件:15g/L羧甲基纤维素钠+2g/L硝酸铵,pH值为3.0,200r/min培养6d。

在最佳培养条件下,酶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34.1%,达到524.4U/mL。

研究结果可为生物降解纤维素酶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纤维素酶;草酸青霉;培养基优化 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3-0214-05收稿日期:2020-03-10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151252、GJJ161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编号:31660020)。

作者简介:傅科鹤(1976—),男,江西南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土壤修复研究。

E-mail:khfu0112@163.com。

通信作者:范莉莉,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木霉菌分子遗传研究。

E-mail:llfan31@163.com。

纤维素酶能够将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质能源———纤维素类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单糖,从而为大批量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提供廉价原料[1]。

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概述

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概述

农家参谋科技研究-220-NONG JIA CAN MOU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概述王琪(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纤维素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具有易获得、廉价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巨大,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寻找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迫在眉睫,所以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是当今微生物学、农业科学、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之前高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的研究进行进行整合归总,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产纤维素;酶菌;筛选;鉴定1 高产纤维素酶自然界中纤维素广泛存在,但是降解过程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问题,效果不理想。

经大量研究发现,纤维素酶是酶的一种,能够有效降解纤维素。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

细菌、真菌、动物体内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所以近年来各界学者致力于筛选及鉴定高产的纤维素酶菌的研究。

2 高产纤维素酶的筛选与鉴定经查阅资料与分析,从一定地区取样如:土样、常年堆积干枯腐败植物茎秆、东亚飞蝗肠道内等;取一定量样品在三角瓶中富集培养;先梯度稀释,然后通过常规的稀释法或划线法接种涂布于马铃薯平板与牛肉膏蛋白胨分离培养基之上,37℃恒温培养24d,菌落计数,然后挑选菌落形态差异比较明显的菌落,重复划线接种于相应的琼脂平板上,直至纯化得到单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观察,保存不同种的菌落,利用牙签蘸取菌落,放入离心管进一步富集;之后取富集液滴在圆形滤纸片上然后分别接种与刚果红培养基,保持对应关系,进行培养;继而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周围水解透明圈的直径,并以其大小作为初步判断分解能力的指标;接下来把筛选出的菌株用单染色法、复染色法和指纹代谢法进行初步确定菌株类别;最后用16SrDNA 鉴定,通过PCR 电泳比对后送公司进行测序;确定菌株后进行酶活测定以及优化其酶活力的条件探究。

目前经大量实验,从陕北花马盐湖分离得到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6MA1,发酵条件优化后酶活可达到47.8U/mL;从常年堆积干枯腐败植物茎秆中筛选出一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在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的情况下酶活达到为0.44u/mL;从湿润木屑中分离和筛选获得1株高产纤维素酶目的菌株LYW-1等。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纯化与产酶工艺优化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纯化与产酶工艺优化
关键 词 : 维 素 酶 高产 茵 ; 离纯 化 : 酶 工 艺 纤 分 产
中 图分 类 号 : 9 — 3 Q 3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4 9 8 1 (0 2 0 — 60 0 0 3 — 14 2 1 )8 16 — 3
S r e i f Cel a e Pr d i S r i s n Optm ia i n o h Ce l l s c e n ng o l ul s o ucng t a n a d i z to f t e lu a e Pr du i g Co dii ns o c n n to
在 不 同 产 酶 条件 ( 包括 碳 源 、 源 、H、 度 、 酵 时 间 ) 羧 甲基 纤 维 素 ( MC 酶 活 和 滤 纸 酶 活 (P 的 氮 p 温 发 下 C ) F A) 测 定 , 现 其 最佳 产 酶 工 艺条 件 为麸 皮 作 碳 源 , 豆 粉 作 氮 源 ,H 6 . 3 发 黄 p . 在 0℃ 下培 养 9 。 5 2h
c r o n i o e o r e w s b a n o b a o r r s e t ey;a d t e b s fr ain c n i o s f r c l l s r d ci n a b n a d n t g n s u c a r n a d s y e n f u e p ci l r l v n h et o m t o dt n o el a e p o u t o i u o
第5 1卷第 8 期
21 0 2年 4月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Hu e Ag c l r l c e c s bi i r u t a S in e u
V0 . 1 No8 I 5 . Ap . 2 1 r,0 2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的开题报告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的开题报告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纤维素是一类高分子多糖,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是植物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复杂,难以被生物降解,导致其在环境中难以被分解。

针对纤维素分解问题,纤维素酶被广泛应用于酿酒、饲料、能源等领域。

目前,纤维素酶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或重组酶工程技术生产,因纤维素酶的生产成本高以及目前存在的酶产量低等问题,阻碍了其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如何筛选具有高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是当前生产提高纤维素酶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纤维素酶的高产微生物的筛选,获取高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其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其纤维素酶产量和酶效率,为纤维素酶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纤维素酶的高产微生物菌株进行筛选和分离,参考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微生物资源、已知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菌株的耐受性、生长速度、纤维素酶产量等关键因素进行筛选。

并通过动态培养时相、培养基成分等因素的优化,进一步提高目标菌株的纤维素酶产量和酶活性,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四、研究计划1)文献调研:查阅国内外有关纤维素酶高产微生物筛选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和总结。

2)菌种采集:从自然环境、已有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微生物资料库等渠道选取合适的原始菌株。

3)筛选实验:利用纤维素酶测定方法对不同菌种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筛选,选择出产酶效果较好的微生物菌株。

4)优化培养条件:对目标菌株进行培养基成分、pH、温度和出菌量等因素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纤维素酶产量和酶效率。

5)产酶机理研究:通过对目标菌株内部产酶机理的研究探讨纤维素酶产生的相关基因、调节机制和运作方式。

6)结果分析:总结产酶菌株的酶效、产量等关键性能指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研究意义纤维素酶在酿酒、饲料、生物质燃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纤维素酶的高效生产和有效利用则是推进这些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李荣杰(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10)摘要:以纤维素粉为惟一碳源,从取自某木材公司木材堆放处的土样中筛选出92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株,采用刚果红鉴别培养基进行鉴定,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10株进行液体培养,并测定它们的酶活,获得一株酶活高的里氏木霉FYFJ928,其发酵水平为8.3IU/mL 。

进一步研究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对里氏木霉FYFJ928摇瓶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培养温度28℃,转速为200r/min 条件下进行培养,其最佳培养基组成:0.5%酵母粉,0.06%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钠,2%葡萄糖,2%玉米浆,0.5%硫酸铵和8%纤维素粉,培养6d 后,其发酵水平可达到15.6IU/mL ,比优化前提高了近1倍。

关键词:里氏木霉;筛选;纤维素酶中图分类号:Q9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09)06-0009-03Isolation of High Producing Cellulase Strain and Its Culture Medium OptimizationLI Rong-jie(Anhui Fengyuan Co.,Ltd.,Bengbu 233010,China )Abstract :The 92strains of cellulose-decomposing microorganism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with timber plant stacked,ten colonies with distinct red zon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m by congo red agar medium.By measuring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iquid culture filtrates ,A strain (Trichoderma reesei FYFJ928)was obtained with higher cellulase activity ,and the filter paper enzyme (FPA )was 8.3IU/mL.T.reesei was cultured in different medium to study the ability of producing cellulase at 28℃with rotate speed at 200r/min.The optimum medium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0.5%yeast extract,0.06%MgSO 4,0.5%NaH 2PO 4,2%glucose,2%corn steep liquor,0.5%(NH 4)2SO 4and 8%cellulose powder,the FPA was 15.8IU/mL under the optimized culture medium after cultured for 6days .Key words :Trichoderma reesei ;screening;Cellulase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

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研究进展纤维素是由纤维素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是一种专门分解纤维素的酶,在纤维素利用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产纤维素酶菌及其筛选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产纤维素酶菌的筛选和鉴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产纤维素酶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等。

1.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通常包括从不同的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细菌,并对其进行酶活性测定。

通过该方法已经成功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微生物,例如Clostridium sp.、Bacillus sp.、Cellulomonas sp.、Acidothermus cellulolyticus等。

2.高通量筛选系统高通量筛选系统是一种快速且高效的筛选方法,常用于从大量的微生物中沉淀出目标细菌。

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微流控装置、免疫分离、荧光筛选和高通量发酵等。

3.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基于基因组的筛选方法是一种新的筛选方法,它能够根据基因组数据精确地预测目标细菌的性能和代谢特性。

通过依据基因组组态图,可以预测细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氮素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并通过基因搜索和蛋白质分析,可以确定特定的酶基因并对其进行驯化研究。

二、纤维素酶菌的改良方法针对传统纤维素酶菌的低效率和耐受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改良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效率和性能。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和驯化适应性强的菌株、应用生物物理方法提高纤维素酶的结构稳定性等。

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改良方法,它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来优化目标细菌的代谢功能。

例如,利用多肽链替换可以改变纤维素酶的空间结构,提高酶的催化能力。

基因重组还可以将来自不同细菌的多个酶基因组合,形成多功能细菌产生多种酶的机构,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一、概述纤维素由于其特殊的生化性质,一直是微生物学和食品工业研究的关注焦点。

特别是纤维素的分解,除了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法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技术之一。

对纤维素酶活性和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纤维素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纤维素分解酶是产生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类酶,广泛存在于真菌和细菌中,可划分为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两大类,规律的利用这些微生物菌种,开发新型的纤维素分解酶。

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菌种较多,其中许多菌种能分泌出多种细胞外酶,如单糖的转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木糖酶、果糖酶和葡聚糖酶等。

多种新型有机物的产生依赖于工业生产中微生物的应用技术,目前各国纤维素降解的菌株和发酵产物分离和鉴定方法越来越多。

纤维素菌的分离可采用筛选、稀释和富集等方法。

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有:(一)厌氧富集法:根据纤维素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生长和代谢的特点,采用富集培养方法,利用耐氧性微生物限制氧气的供应,引起产生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类,然后推广领域固定化、发酵和应用。

可根据繁殖时间将厌氧富集法分为短时间富集法和长时间富集法。

(二)筛选法:在纤维素富含的自然环境或人工培养环境中进行筛选。

先用一些微生物菌株做为预培养菌种,加入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通过短期采取接种、稀释、摇动等处理方式,寻找纤维素分解酶活力最高的培养物,然后进行分离纯化、性质鉴定。

(三)稀释法:将样品依一定比例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液体均匀地均匀的加入纤维素培养基中,用深层培养的方式进行发酵,进行分离鉴定纯化。

稀释法适用于富含纤维素且菌株较多的培养基的菌群筛选。

(一)形态学特征鉴定法: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此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鉴定方法之一。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形状、结构、颜色和大小等,进一步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正确定义。

常用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结构特征、色素特征和大肠杆菌。

(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法:通过菌株的生长特性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表现,或菌体在不同生长条件下表现的生化过程,如碳源利用情况,氮源利用情况,温度和pH值的影响等,进行鉴定。

(整理)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与优化.

(整理)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与优化.

目录实验一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分离与初筛实验二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复筛与保藏实验三酶活测定与传代保藏实验四产纤维素酶菌种的紫外诱变育种实验五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产酶条件优化实验六产纤维素酶菌种的产酶条件优化的结果分析实验一产纤维素酶菌种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2.掌握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分离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类物质,同时存在着很多能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小到细菌、放线菌、真菌,大到一些食草类昆虫与动物。

这些生物与绿色植物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碳循环。

在发酵堆肥中,存在着大量的,耐高温的纤维素分解菌株,但多半都为混合分解,菌种需要:1.内切型葡萄糖苷酶(endo-1,4-β-D-glucanase,EC3.3.1.4,简称EBG),也称Cx酶、CMC酶、EG。

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识别并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2.外切型葡萄糖苷酶(exo-1,4-β-D-glucanase,EC3.2.1.91),也称C1酶、微晶纤维素酶、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简称CBH),这类酶从纤维素长链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每次切下纤维二糖分子;3.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3.2.21,简称BG)又称纤维二糖酶,它能水解纤维二糖以及短链的纤维寡糖生产葡萄糖,对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的水解很快。

随着葡萄糖聚合酶的增加水解速度下降,这种酶的专一性比较差。

只有三种酶的协同作用,才能较好的分解纤维素。

就单菌落而言,霉菌如木霉、曲霉和青霉的总体酶活性较高,产量大,故在畜牧业和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的纤维素酶主要是真菌纤维素酶。

本实验以羟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只有能够水解纤维素成单糖并加以利用的微生物才能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利用筛选培养基分离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基优化李荣杰(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10)摘要:以纤维素粉为惟一碳源,从取自某木材公司木材堆放处的土样中筛选出92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株,采用刚果红鉴别培养基进行鉴定,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10株进行液体培养,并测定它们的酶活,获得一株酶活高的里氏木霉FYFJ928,其发酵水平为8.3IU/mL 。

进一步研究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对里氏木霉FYFJ928摇瓶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在培养温度28℃,转速为200r/min 条件下进行培养,其最佳培养基组成:0.5%酵母粉,0.06%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钠,2%葡萄糖,2%玉米浆,0.5%硫酸铵和8%纤维素粉,培养6d 后,其发酵水平可达到15.6IU/mL ,比优化前提高了近1倍。

关键词:里氏木霉;筛选;纤维素酶中图分类号:Q9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09)06-0009-03Isolation of High Producing Cellulase Strain and Its Culture Medium OptimizationLI Rong-jie(Anhui Fengyuan Co.,Ltd.,Bengbu 233010,China )Abstract :The 92strains of cellulose-decomposing microorganism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with timber plant stacked,ten colonies with distinct red zon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m by congo red agar medium.By measuring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iquid culture filtrates ,A strain (Trichoderma reesei FYFJ928)was obtained with higher cellulase activity ,and the filter paper enzyme (FPA )was 8.3IU/mL.T.reesei was cultured in different medium to study the ability of producing cellulase at 28℃with rotate speed at 200r/min.The optimum medium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s:0.5%yeast extract,0.06%MgSO 4,0.5%NaH 2PO 4,2%glucose,2%corn steep liquor,0.5%(NH 4)2SO 4and 8%cellulose powder,the FPA was 15.8IU/mL under the optimized culture medium after cultured for 6days .Key words :Trichoderma reesei ;screening;Cellulase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但是纤维素很难被分解利用,如何将纤维素转化为能直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纤维素的降解有两条途径:化学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的特异性差、纯度低、污染环境,而用生物酶法可克服这些缺点,因此,纤维素酶一经发现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纤维素酶(cellulase )是指能降解纤维素β-1,4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变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其主要组分是内切β-1,4-葡聚糖酶(EC3.2.1.4,也称Cr 酶)、外切葡聚糖酶(EC3.2.1.91,也称C1酶或微晶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EC3.2.1.21,也称CB 酶或纤维二糖酶)[1]。

前两种酶主要溶解纤维素,后一种酶将纤维二糖转化为葡萄糖,当这3种主要成分活性比例适当时,就能完成纤维素的降解,可用于生产燃料酒精、食品和各种化学品。

此外,近年来发现纤维素酶在众多的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食品、饲料、医药、纺织、洗涤剂和造纸工业等[2]。

如前所述,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与化学法相比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纤维素酶用量大、成本高,同样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必须筛选合适的菌株,优化发酵工艺以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从而降低成本。

国外对纤维素酶有40多年的广泛研究,纤维素酶产生菌代表性菌株有木霉、青霉和曲霉等[3],其中里氏木霉被认为是最好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之一[4-5]。

该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筛选法从木材厂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里氏木霉,摇瓶发酵活力达到8.3IU/mL 。

经过工艺优化,发酵水平达到15.6IU/mL ,比出发菌提高了近1倍。

1材料与方法1.1菌种木材厂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里氏木霉。

1.2培养基1.2.1筛选培养基:磷酸二氢钠0.1%,硫酸镁0.05%,硫酸铵1.5%,琼脂2.0%,纤维素粉0.5%~1.0%,pH 值为5.8~5.9。

1.2.2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6]: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的配制见参考文献[6]。

1.2.3液体发酵培养基: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钠0.5%,葡萄糖1.0%,玉米浆1.0%,硫酸铵0.5%,纤维素粉4%,pH 值为5.8~5.9。

1.3菌种筛选将土样适当稀释,用脱脂棉过滤,涂布于刚果红纤维素筛选培养基,28℃培养48h (见图1、图2)。

根据显色圈的直径大小,进行初选。

将初选菌株液体发酵测定酶活力复选,筛选出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1.4酶活力测定[5]1.4.1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取发酵液于5000r/min 离心10min ,上清液即为用于测定的粗酶液。

取50mg Whatman NO.1滤纸条(1cm ×6cm ),加1mL 0.05M 柠檬酸—柠檬酸钠液冲液(pH 值为4.8),加入适当稀释酶液50μL ,50℃反应30min ,加入DNS 终止反应,沸水浴5min ,测还原糖。

以上酶活均扣除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后计算酶活力。

1.4.2酶活力计算方法:1个滤纸酶活力国际单位(FPAIU/mL )定义为:酶解反应中每分钟生成1.0μmol 葡萄糖(以还收稿日期:2009-05-19作者简介:李荣杰(1962—),男,正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9-11图1纤维素酶产生菌原糖计)的酶量。

1.4.3计算公式:1个滤纸酶活力国际单位(FPAIU/mL )=葡萄糖量(mg )×1000×稀释倍数180(葡萄糖分子量)×30min (反应时间)×0.05mL (酶液)2结果与分析2.1菌种筛选与鉴定通过初筛,从土样中选取92株能够在以纤维素粉为惟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旺盛的菌株。

将纯化后的菌株点到刚果红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复筛,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10株。

通过摇瓶液态发酵,测定酶活力,最终选取1株活力最高的霉菌(见图1)。

菌种鉴定特征为:在察氏培养基上,肉眼观察菌落迅速蔓延,形成较薄的菌丝层,菌落初期为白色、平坦,后期因产生分生孢子而呈深绿色。

产孢区常排列成同心轮纹状,菌落背面无色,有时也呈浅黄色。

镜检菌丝透明、有隔、细胞壁光滑,分生孢子梗由菌丝直立生出、无色、分枝多,对生或互生二至三级分枝,整体像树枝;分枝与分生孢子梗近似直角,末端为小梗,小梗瓶形;分生孢子球形或长椭圆形,表面粗糙,布满小刺,单孢,靠黏液在小梗上聚集成球状绿色的分生孢子头。

据此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里氏木霉[7-8]。

2.2培养基优化2.2.1氮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该试验所用氮源中,酵母粉是最好的氮源,酶活达到8.5IU/mL ,其次是玉米浆和硫酸铵,酶活为7.8IU/mL 和6.2IU/mL 。

考虑到用玉米浆和硫酸铵作为氮源活力相当,活力比酵母粉低得不多,价格比酵母粉低得多,故用这3种作为氮源,进一步做正交试验,确定3种氮源的使用量,见表2。

图3所示最佳氮源配比为:酵母粉1%,玉米浆1%,硫酸铵1%,活力达到11.8IU/mL 。

因素影响顺序为:酵母粉>玉米浆>硫酸铵。

考虑到酵母粉价格较贵,玉米浆比硫酸铵更适于产酶,配方调整为:酵母粉0.5%,玉米浆2%,硫酸铵0.5%,活力达到11IU/mL 。

2.2.2碳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纤维素酶属于诱导酶,一般来说不同碳源对纤维素酶的合成具有显著影响,因而设计了一系列碳源,考察对FYFJ0623产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该试验所用碳源中,纤维素粉是最好的碳源,酶活达到11.6IU/mL 。

试验中发现,以葡萄糖为碳源虽然最终活力不高,但前期菌体生长快,酶活力增长也较快。

故用这2种作为碳源,进一步做正交试验,确定2种碳源的使用量,见表4。

图4所示最佳碳源配比为纤维素粉8%,葡萄糖2%,活力达到14.8IU/mL 。

2.2.3无机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Mg 2+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许多重要酶的激活剂或辅助因子,在细胞中起着稳定核糖体、细胞膜和核酸的作用[9]。

由图5表1氮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氮源(0.5%)酵母膏玉米浆硫酸铵蛋白胨酶活(IU/mL )8.57.86.23.0表2试验设计及结果项目试验1试验2试验3试验4试验5试验6试验7试验8试验9硫酸铵(%)0.50.50.51.01.01.02.02.02.0酵母粉(%)0.51.02.00.51.02.00.51.02.0玉米浆(%)0.51.02.01.02.00.52.00.51.0试验结果(IU/mL )9.011.210.110.911.310.510.010.611.0表3碳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碳源(4%)淀粉麸皮纤维素粉秸秆粉葡萄糖酶活(IU/mL )2.06.011.68.04.0图3氮源正交实验结果0.5120.5120.512121086420氮源配比(%)酶活力(I U /m L )硫酸铵酵母粉玉米浆图2非纤维素酶产生菌畜牧与饲料科学第30卷10吴显荣,穆小民.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趋向[J ].生物工程进展,1994,14(4):25-27.胡学智.酶制剂生产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张辉,桑青.生物降解纤维素研究新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51-8653.Persson I ,Tjerneld F,Hahn -Hagerdahl B .Fungal cellulolytic enzyme production :a review [J ].Process Biochemistry ,1991,26(2):65-74.缪静,张术臻,程显好,等.纤维素酶提取工艺及酶学性质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7954-7955.可知,在培养基中加入0.6%硫酸镁最有利于产酶,酶活达到14.5IU/m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