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09102
民法基本理论概述学习之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基本理论概述学习之民事法律行为1、学习民事法律行为,要注意区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民事行为范畴,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①是一种意思表示行为(属于民事行为、表意行为)②是一种以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为目的的行为(啥目的?设立、变更、中止)③是一种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不合法的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3、实质成立要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背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其实这里是有效要件,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条件之一,可能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4、分类教材上列举了7种分类,应该说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特别注意: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
5、形式口头、书面、试听资料、默示(不作为叫沉默、行为表示叫推定)教材在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节还讲到了“民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这个内容基本上不用看。
因为这里列的规定是《民法通则》的规定,而《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有差异。
我们现在都用《合同法》的规定。
相关内容在2011年版教材第127-128页。
合同法与民法通则中合同效力的比较民法通则合同法欺诈、胁迫无效损害国家利益:无效未损害:可变更、可撤销恶意串通损害国家、第三人、无效无效集体利益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无效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无效无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无效无效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无效效力待定无权代理效力待定无权处分效力待定重大误解可变更、可撤销可变更、可撤销显实公平可变更、可撤销可变更、可撤销。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民事主体发生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发生意思表示内容要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合法民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l.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属于民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民事主体意思表示追求的民事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意思表示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了法律规定而产生的。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二、有偿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三、诺成性与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四、要式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五、主和从民事法律行为六、独立和辅助民事法律行为七、有因和无因民事法律行为八、财产和身份民事法律行为九、财产处分和财产负担民事法律行为。
十、生前和死因民事法律行为★案例:◆甲与乙是朋友,甲生意兴隆,后帮助乙致富。
甲因资金周转找乙借5万元暂用。
乙于喝酒时给甲,并称此款为赠与,甲认为帮助乙是朋友本分,坚持是借。
争执未果,甲先用。
时二人之子均在场。
后甲在上述四人喝酒时归还2万元,乙不收,称当时为送。
后乙称用钱暂借,以后还甲。
数日后,甲乙同车身亡。
乙之子找甲之子索要3万元而起纠纷。
◆归还拾得物。
(物权法草案“20%”)◆赈灾义演晚会企业举牌捐献200万,事后不付款。
◆债务合同与担保合同◆债务行为;结婚、领养、继承行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构成一、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由哪些要素组成。
(1)意思表示要素。
(2)其他事实要素。
(3)合法要素。
二、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欲产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通过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或社会知晓的活动。
(二)意思表示的构成由意思和表示行为两部分构成。
(三)意思表示的形式意思表示的形式包括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l.明示形式。
明示形式,是指直接以明确的语言文字进行意思表示。
2.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以约定或法定的一定作为或不作为间接表示意思的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民事法律行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有效条件民事行为能力+真实+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二)无效民事法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虚假3.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4.违背公序良俗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三)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1.重大误解2.欺诈3.胁迫4.显失公平(危困、缺乏判断)(四)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1.欠缺代理权的代理行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超越民事行为能力范围的行为(代理人同意/追认后有效)3.债务承担——转移第三人,应该经过债权人同意二、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一)特征1.名义:被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2.有法律效果的3.独立进行意思表示4.法律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二)代理权的行使1.原则(1)不得无权代理(2)不得任意转让他人代理(3)尽勤勉、谨慎的义务2.滥用代理权的类型(1)自己代理——为自己利益损害被代理人(2)双方代理——两家通吃(3)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三)无权代理1.类型(1)未授权(2)越权(3)代理权消灭2.表见代理——表面上足以使人信为有代理权的表征法律要求:(1)本人名义(2)行为人无权代理(3)使相对人信有代理权的表征(4)相对人为善意三、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一)超诉讼时效起诉——法院应受理另一方:抗辩+查明无中止/中断事由(驳回请求)另一方:未提抗辩、自动放弃、不能用诉讼时效驳回请求(二)不适用诉讼时效1.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动产物权(返还财产)3.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抚养费(三)诉讼时效的期间1.一般诉讼时效期间:3年2.特殊诉讼时效期间:(1)国际货物、技术进口合同争议(4年)(2)人寿保险(5年)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20年(四)诉讼时效中止(主观意志外)——最后6个月内,暂时停止,中止消除之日起6个月,时效期间届满1.不可抗力2.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4.权利人被义务人/其他人控制(五)诉讼时效中断(主观意志)——时效期间统归无效,重现算起1.权利人提出履行请求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3.权利人提起诉讼/申请仲裁。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01
民事法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 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具 有导致一定法律效果发生意图的行为。
非表意行为又称为事实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并无产生 法律效果的意图,仅在客观上引起了某种法律效果的发生。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2、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甲与乙订婚 B.甲打伤乙 C.甲立遗嘱 D.小赴约会李某赠与王某名牌手表一块 答案:CD
只要当事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并生效,当事 人就能在具体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产生当事人 预期的法律效果。
但是如果民事行为违法,不仅不会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 律后果,而且还会因为行为的违法性而承担对其不利的后果。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 . 老陈因纳税与税务机关之间达成协议的行为 B . 徐某为一香客,徐某赴寺庙进香的行为 C . 郭某殴打赵某致其轻微伤的行为 答案:D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 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由民事主体实施的行为。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应能产生法律后果,即导致民事权 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或终止。 最后,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不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二)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意思表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意思”,即行为人的内心想法和主观愿望; 二是“表示”,即行为人将其“意思”以一定形式表现 于外部,为他人知晓。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法律行为最基 本的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3
双方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生效的行为。如合同行为。
4
多方法律行为:两个以上当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的行为。如合伙合同、成立 有限公司的出资协议等。
5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划分标准:法律行为发生的效果 划分的意义:适用法律不同、行为的目的不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同 财产行为:以发生财产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身份行为:依发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
9.4 意思表示不自由 2) 有欺诈故意:目的是使对方陷于错误并进行意思表示。过失不构成欺诈
3) 表意人因欺诈而陷于错误 4) 表意人基于错误而作意思表示 受欺诈的意思表示须由法官根据欺诈行为与意思表示之间的关联性加以认定。 受欺诈意思表示的效力:民法通则 58 条将其归为绝对无效,合同法 54 条为可 撤销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 61 条和合同法 58 条受欺诈一方还可以享有损害赔 偿请求权。
1
9.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法 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行为人具有 一定的意思表示,但行为 的后果不是根据行为人的 意思表示,而是根据法律 规定发生的。
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 为三者关系
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行 为
民事行为包括合法的民事行为(民事 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 销和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二.以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三.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合法性
4
9.2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1
区分标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需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的数量不同。
2
单方法律行为:由一方行为人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订立遗嘱、放弃 继承权、免除债务、授权等。单方法律行为通常只会使相对人获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民事法律行为简介

合法性
目的性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 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设立、变更 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目的。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 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法律效果
适用范围
民事法律行为适用于调整平等主体之 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事实行 为适用于无权代理、不当得利、侵权 行为等。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两个以上当事 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 行为。
详细描述
共同民事法律行为需要两个以上当事 人达成合意,即每个当事人的意思表 示必须一致才能成立。例如,合伙合 同、联营合同等。
种类之债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种类之债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约定以特定种类物为标的物的民事法律行为 。
继承法中,继承人默示放弃继承 权的行为;合同法中,通过实际
履行来默示达成合同。
推定形式
定义
推定形式是指根据行为人的行为和其他相关因素,依法推定其意 思表示。
特点
推定形式具有法律推定的性质,需要结合具体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 进行判断。
示例
在侵权法中,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推定其有过错;在合同法中,根据 合同条款推定双方的意思表示。
真实性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当事 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 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等情形。
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 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 任。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01
如果民事法律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法律知识之民法-民事法律行为作为公基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要求学习识记。
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定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合法性。
包括:①标的合法;②在法律对某些行为有特别要求的,必须满足该要求时,民事法律行为方能有效。
3、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是在意思表示当中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所谓的条件是指将来发生的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不确定的事实。
4、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在意思表示中含有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并且用来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存续的时间。
5、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指欠缺法律行为根本生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不发生行为人意思之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有以下几种类型:(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4)来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6、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简称可撤销行为,是因行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诉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
扫描二维码关注(yixue99)微信公众号回复题库即可参加模拟及真题测试。
民事法律行为定义和效力

约束力
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 当事人即受到约束,不得随意变 更或撤销。
履行义务
当事人应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约 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对第三人的效力
善意第三人保护
在涉及第三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为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该民事法律 行为对第三人产生法律效力。
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侵犯第三人的合法 权益,否则该部分内容无效。
多方法律行为
需要多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 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能够产生当事 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 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具体情形
例如,一个未成年人购买贵重物品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要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意思表示真实性的重要性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核心要素之一,如 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则可能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 。
具体情形
例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 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 以撤销。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仅由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 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对价关系的民事法律行 为,一方履行义务时,另一方不需要支付 任何代价。
双方法律行为
需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 民事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条件的特征 1.须尚未发生; 2.须发生与否不能确定; 3.须为合法事实; 4.须为当事人确定的事实; 5.须与当事人欲发生的法律效果不相矛盾。
(三)条件的类型
1.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
停止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 解除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
效的法律行为。
Image 二、效力待定法律行为的类型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其依法不得独立从事的 法律行为
(二)无权处分行为
(三)无权代理行为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附款
一、法律行为的附款
法律行为的附款,指当事人限制法律行为效果的发生或者 消灭的条款。 包括条件、期限和负担。
二、条件 (一)条件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类型
No
Image
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 为 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 与多方法律行为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法律行为的有效
No
二者的区别
1.制度价值不同:一为事实判断;一为价值判断。 2.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生效往往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尺度。
3.法律行为的效力依赖于法律行为的成立。
Image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主体
意思表示
本质要件
行为标的No
一、无效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无效法律行为,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
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而应当被宣告无效的法律行为。
Image ➢1、无效法律行为具有违法性
特 ➢2、对无效法律行为实行国家干预
征 ➢3、无效法律行为具有不得履行性
➢4、无效法律行为自始、当然、确定无效
第八章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民法调整的入手点,但其构造较为抽 象,法律技术性特点极为突出学习的难度很大。
❖
❖ 主体——权利——责任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
准法律行为:如撤销合同 状态:如时间经过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
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或法律要件。
❖ 4.行使期间:1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起算。 ❖ 5.消灭:(1)撤销权的除斥期间(1年)经过(2)撤销权人放弃撤销
权:明示或默示放弃。
第六节 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
之三——效力待定法律行为
No 一、效力待定法律行为的概念
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欠缺有效要件,
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只有经过第三方追认才能有
Image
第五节 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 之二——可变更、可撤销法律行为
No 一、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指已经成立,但意思表示不真实, 从而可因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的行为使其效 力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
Image 1.可撤销法律行为在被撤销以前,已发生 效力。 2.是否使可撤销法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取决于撤销 权人的意思。
❖ 三、撤销权的行使 ❖ 1.性质:形成权。(1)不得与法律行为分离而单独转让;(2)不得
附条件或期限。
❖ 2.方式: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只能通过诉讼或仲裁
的方式,亦即以撤销之诉的方式行使。
❖ 3.撤销权人:(1)重大误解人;(2)受欺诈人(3)受胁迫人;(4)
危难被乘的人;(5)显失公平的受害人。
三、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构造与成立
意思表示
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 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Image
(二)意思 表示的形式
1.口头形式&书面形式 2.明示形式&默示形式
(三)意思表示的撤回与撤销
意思表示的撤回,指意思表示发出以后,尚未到
达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之前,表意人作出取消其意思表
2 .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积极条件是以某种客观事实的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消极条件是一某种客观事实的不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3 .随意条件、偶成条件与混合条件
随意条件是可有当事人一方的意思决定其成否的条件 偶成条件是以偶然发生的事实而决定其是否成立的条件; 混合条件是由当事人的意思与偶然事实混合决定其是否成就的条件。如乙考
3.可撤销法律行为效力的消灭,必须有撤销行为。
4.撤销权一旦行使,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原则上溯及其成 立之时,其效力归于消灭。
二、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类型
No
➢受欺诈的法律行为 ➢受胁迫的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 法律行为
➢乘人之危的法律行为
Image
➢重大误解的法律行为 ➢成立时显失公平的法 律行为
示的表示。
意思表示的撤销,指意思表示在发出并生效以后, 表意人又作出取消其意思表示的表示。
四、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No 一般有效要件
Image
特别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 行为能力
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 的强制性与禁止性规定
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批准、登记;批准和登记
第四节 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
《合同法》第52条
《民法通则》第58条
No
二、无效法律行为的类型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 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 或者第三人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 性规定
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 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 乘人之危的行为 双方恶意串通行为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益 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二、法律行为是实现私人自治的工具 法律行为是私法的工具,而意思表示是法律
行为的工具
三、我国民法上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第54条:“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
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四、特征
1. 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区别于事件) 2.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3.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明确的法律后果 (区别 于情谊、道义行为、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等) 4. 民事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