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看“两”和“双”的历时更替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年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
目前,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的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以及常用词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随着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理论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标签:常用词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动因常用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过渡,描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渐变过程,从而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有关常用词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便已身体力行,勾勒了若干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轮廓,训释、辨析了一千多个常用词。
而常用词研究的兴起,则滥觞于张永言和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
二位先生通过对八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演变递嬗情况进行分析,大力提倡词汇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常用词演变研究。
近年来,常用词研究已成为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文拟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推动常用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作为一种词语类集,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
所以,学界关于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的观点多有分歧。
周荐(1987)将词汇学角度的“常用词”界定为:从人们运用词语的角度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给词汇划分的类别。
对于汉语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李宗江(1999)认为,首先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其次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
常用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常用词的外延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缀等。
汪维辉(2000)、徐时仪(2000)持有相同的观点,指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基本词。
从出土文献看“两”和“双”的历时更替

现代汉语 里 , 成 双 成 对 使 用 的 事 物 的量 词 多用 “ ” 表 示 , 一 双 鞋 、 双 手 、 双袜 子 等 。 表 双 来 如 一 一 “ ” 了可 以作量 词使 用外 , 可 以表 示 “ 数 的 ” “ 双 除 还 偶 、 加倍 的” 等形 容 词 用 法 。“ ” 主要 作 数 词 使 两 则 用 , 当于 “ ” “ 的量 词 用法 除 了用 来表 示度 量衡 单位 外 , 只是 累增 义符 而成 的分 化 字 “ ” 专 相 二 、 两” 就 辆 , 门用来 计量 车辆 。“ ” 为度 量 衡 单位 词 , 两 作 多有 假 借 之 说 ; 作 车 辆量 词 时 , 代 之 以 专 门 的分 化 字 而 又 “ ” 辆 。可 以说 从严 格意 义上 讲 , 现代 汉语 阶段 , 两 ” 在 说“ 的量词 用法 几乎 为零 , 似乎 也不 为过 。
( e ac stt o hn eL nu g , uzog U i rt o c neadTcnl y W h n 304 C ia R s r I tu C i s a g a eH ah n nv sy fSi c n eho g , ua 07 ,h ) e h n i ef e e i e o 4 n
A t S udy o h a hr ni v l pme t o he n t e Di c o c De eo n ft “Li ng” a d “Sh ng” Ba e n t e Une r he Lie a ur a n ua s d o h a t d t r t e ZHANG a l Yu n i
省吾 先生 已明辨其 非 。指 出“ ” 网 为两 字的初 文 , 截 取古 文 字 车字 的部分 构 形 而成 。谓 “ ” 乃 两 之初 形 , 本 象缚双轭 于衡 , 申之则 凡成 对并列 之 物均可 称“ ” L 引 两 。1 I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首发)侯乃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
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
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
保,县邑小城。
”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
保,城堡,后来写作“堡”。
息,歇息。
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
1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
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
其文曰: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
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
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
2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
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
细读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
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
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
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
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从出土文献看“马子”(女朋友)的来源

从出土文献看“马子”(女朋友)的来源时下,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求新求异,以求耳目一新,旧词的启用或翻新是其手段之一,但是一些词语的使用非但不新颖,反而很扎眼,如一些网络、媒体、影视作品(尤其是港台一带)常以“马子”来称呼女朋友、情人。
与之相应,表示追逐、寻觅、玩弄或调戏女性的行为则称为“采马子”“把马子”“吊(钓)马子”“泡马子”等。
这些并不是什么好字眼的词语在时下年轻人的话语中广为流行,成了经常挂在他们嘴边的高频词,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关于“马子”的来源,李晖(2003)认为,自汉代起,溲器有了“虎子”的俗称,唐朝起,舍弃“虎子”,兴起“马子”之称,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汉人目溷器为虎子。
郑司农(玄)注《周礼》有是言。
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是也。
”杨文全、王刚(2006)亦认为,“马子”在汉代被称为“虎子”,到唐代因讳“虎”而改称“马子”。
笔者认为,“虎子”为男用溺器,并非唐代因讳“虎”而改为“马子”。
以往学界对“虎子”用途说法不一,诚如李铧、郑淑霞(1999)所指,有溺器说、盥洗器说、酒器说、水器说、洒水器说等。
当前学界大都认同溺器说,黄展岳(1999)认为,圆体形虎子出现于东汉,开始就是溺器,但数量很少,至魏晋时与伏虎形器并行发展,大约至隋唐时,溺器多呈圆体形。
李铧、郑淑霞(1999)以(宋)洪迈《夷坚志》和(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为据指出,虎子属男用溺器,至今民间不少地方仍将男用尿壶称为夜壶或虎子;从史料记载得知,虎形溺器源于汉代,但从出土资料得知,商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溺器,“虎子”作为溺器的代名称应产生于汉代,盛于三国两晋。
容答贤(2002)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与文物实体结合指出:“从‘虎子’的器物造型和2000多年来相关器物的传统实际使用情况,将其用途定为溺器物是合乎实际的”。
与上述李晖、杨文全观点不同,冯双元(2006)从文献记载结合出土虎子器形,断定汉魏南北朝墓葬中常见的“虎子”,与唐以后文献中常见的“马子”,当属两种不同器物;“虎子”是一种伏虎形器物,而“马子”即马桶,是一种桶形器物;“虎子”与“马子”绝非同一种器物,“虎子”为男用小便器,而“马子”则为女用溺器;“虎子”在唐代并未因避李虎讳改称“马子”,而是改称“兽子”。
近十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方音之检讨

近十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方音之检讨曹祝兵【摘要】近十年以来,出土文献越来越丰富使得研究上古方音材料越来越多.研究材料有新的发现,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上古方音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上古方音的研究是项复杂的工程,在研究过程中材料如何使用,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出土文献;上古方音;材料;方法【作者】曹祝兵【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上古时期方音有哪些?情况如何?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一问题,然而由于材料的匮乏,上古方音的研究始终“步履蹒跚”。
很多学者在研究上古方音时,基本都是利用传世文献中的韵文 (如《诗经》、《楚辞》)或者带有地方方音色彩文献中的谐声、通假、异文等材料。
然而,这些材料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诗经》作为方言材料代表的到底有哪些方音、相同地方方音是同一时期的还是不同时期的,等等,因而上古方音的研究争论很大。
地下出土文献出现以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因为地下出土文献不但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和传世文献互相印证。
可以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方音,为上古方音的研究开启了另一扇“大门”。
然而,上古方音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毕竟时间上距离现代太远。
尽管有出土文献的发掘,然而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材料的真伪如何?材料的时间如何确定?材料的地域性如何划分?材料的如何处理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1.姜允玉《中山王铜器铭文中的音韵现象初探》[1]此文采用中山国铜器铭文中的通假字、谐声字等考查中山国语音的特点。
通过详细分析,得出声母方面 5个特点:〈1〉清浊分途情形明确。
铭文中清浊通用和清浊分明的比例为 1:3.3,因此清浊分化趋势明显。
〈2〉轻唇音不分化。
盘点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史

盘点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史盘点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史一、盘点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史(车)一、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做车。
但由于车是一种形制较为复杂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它的发明,不仅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且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其创制之前,必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萌发和完善过程。
轮是车上最重要的部件,“察车自轮始”(《考工记》);因此,轮转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车子问世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创制出许多轮转工具,如纺线用的纺轮,制陶用的陶车和琢玉用的轮形工具等等。
纺轮出现的时间最早,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七千多年)遗址中就发现了它的踪迹。
(1)继纺轮之后,陶车出现了。
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广东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出土了轮制陶器,(2)这标志着陶车在当时已普遍使用,其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某些自然现象,也给古人以启示,“圣人见飞蓬转而知为车”(《淮南子?说山训》),“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续汉书?舆服志》),“蓬”,指蓬草,“转蓬”,即蓬草团随风旋转。
古人运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负肩扛或手提臂抱。
进而采用绳曳法,即将绳子系在物品上用人力拉曳。
但这种运输方法,物体着地面积大,因而磨擦阻力很大。
为减少磨擦,后来利用树枝为架,两杈之间绑以横木,横木触地,其上载物,即所谓橇载法。
但是这种木橇在平滑的地面上行进,还比较省力,如遇颠簸不平的路面时,仍很费力。
古人进而把圆木垫在木橇之下,借其滚动而移动木橇。
这种圆木与木橇的结合,可以说是车的雏形,装在木橇下的圆木可以视为一对装在车轴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车轮”,其车轴的直径恰好等于车轮的直径,而且两者是一个整体。
这种车轮的出现,是人类在更高的阶段上对轮子的功能的利用。
因为陶轮仅在转动中带动泥坯作回旋运动,而车轮则在滚动中减轻了车子对地面的磨擦,因此,陶轮这一类轮转工具可认为是车轮的前驱。
“厦两头”与“厦周匝”——从早期歇山建筑形象看歇山顶的起源与演化

等一系列问题。
但由于这一时期建筑实例的缺乏,对早期歇山建筑的研究尤应以当时的歇山建筑形象作为重点。
本研究广泛考察自汉至宋辽的歇山建筑形象,类型包括石刻、明器、小木作、壁画、画像砖等,地域涵盖北至辽宁,南到广东、福建,西达敦煌,东抵日本的广袤范围。
除歇山建筑形象外,本文仍选取唐、五代、北宋、辽金时期的歇山建筑实例作为参考,以期能较好反映早期歇山建筑起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
以往对于歇山建筑的研究多以建筑实例为主,往往聚焦于唐宋以后歇山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而建筑实例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修缮与改易,如今所见或已与原貌不同,可资今人研究、对比者,更多在于构架等原真性较好的部分。
而与建筑实例相比,明器、壁画、小木作中所见的歇山建筑形象大多未经后世修改,整体原真性更佳。
尤其在屋面、瓦作等较易损耗的部位,早期歇山建筑形象更能体现当时的原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早期歇山建筑形象及实例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在歇山顶出现早期即存在着两种与宋以后歇山建筑不同的屋顶形式。
其一表现为上部悬山顶与下部一圈披厦的叠加,其出现较早,在东汉至隋均有发现;其二则表现为中间悬山顶与两山面披厦的组合,此类形式出现稍晚,其建筑形象集中出现在北朝至辽。
从生成逻辑来看,这两种屋顶类型分别对应着“悬山四周加披厦”与“悬山两际加披厦”两种构造方式。
其中“悬山两际加披厦”的屋顶类型与北宋《营造法式》中所言“厦两头造”的生成逻辑较为一致,为便行文,或可暂称此类屋顶为“厦两头式”歇山顶。
依此逻辑又可以将“悬山四周加披厦”的屋顶类型暂称为“厦周匝式”歇山顶。
1“厦周匝式”与“两段式”歇山顶“两段式歇山”是“厦周匝式”歇山建筑的屋顶表现摘要 在歇山顶的众多祖型中,“悬山加披”的组合更为学界所公认,也更易于现有实物资料中得到证实。
而悬山顶向歇山顶的演化,又存在“悬山两际加披厦”与“悬山四周加披厦”两种形式。
现存早期歇山建筑形象中,可见两种与后世不同的歇山屋顶类型,很有可能分别对应了“厦两头”和“厦周匝”两种歇山顶生成逻辑。
出土文献所见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

CHAPTER 03
出土文献所见夏元时期黑水 城的对外交流
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政治交往
夏元时期黑水城与中原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交往,双方互派使者进行外交活动。这些 交往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商业贸易
黑水城与中原地区之间有着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据史料记载,黑水城与中原之间主要通 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交易的商品包括丝绸、茶叶、玉石等。
黑水城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贸易中 心,与中亚、欧洲进行着频繁的贸易 往来。
文化交流窗口
黑水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贾、使者 、文化名人等。
军事战略要地
黑水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历 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战争和争夺。
佛教文化中心
黑水城是西夏佛教中心之一,吸引了 众多佛教信徒前来朝拜,促进了佛教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HAPTER 02
夏元时期黑水城的地理环境 与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01
02
03
地理位置
黑水城位于内蒙古西部边 陲,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 要交通枢纽。
自然环境
黑水城所在的地区属于干 旱的沙漠气候,但历史上 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
交通条件
黑水城靠近今天的中蒙俄 边境,便于与中亚、欧洲 进行贸易往来。
历史背景
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的内容丰富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
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的地理范围 广泛,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 地区。
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的形式多样 ,包括物品交换、人员流动、艺术传 播等。
影响和贡献
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 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夏元时期黑水城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 进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 然而在作量词使用时 , 两者 的搭配范围却呈 为数词
现出绝对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历来如此还是 是量词。 他指出: 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个
后期 的演变 ? 二字 的产 生时 间有无 不 同? 在古 文字 量词而所代表 的数量不 同的情形。 最典型的是车 、
阶段二字的使用有何分工 ?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 , 恐 马及其量词“ 、乘” “ 、乘” 两”“ 。 两”“ 于车而言 , 都属
现代汉语里 ,表成双成对使用 的事物 的量词 之义。 于省吾先生已明辨其非 , 指出“ 字乃截取 两” 多用“ 来表示 , 双” 如一双鞋 、 一双手 、 一双袜子等。 古文字车字的部分构形而成 。 两” 谓“ 之初形 , 本象 “ ” 了可 以作量词使用外 , 双 除 还可 以表示 “ 偶数 缚 双轭 于衡 ,引申之则 凡成对并列之物 均可称
研 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与教 学。
— —
15 0 -
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 ……车二丙 , 4 ) 盾百八十三, 函五十……(合 甚至又造 出专字 , 《 其地位 当更独立。
集)6 1 ) ) 4 8 3 3 楚文字中“ 还可以用在多种名词前面 , 、 两” 两马之漆甲, 紫滕( 4 ) 曾 3 平夜君之两骝牝( 10 曾 6) 丹重秋( 左糸旁 ) 之两童( 望山楚简 26 ・)
理实 无二 致 。
( ) 二 战国时 期 , 目前 已出 土 的楚简 材料 中 , 在 可 以看 出“ ” 两 字用 法有较 大 的变化 。
∞祭祷 , ……与祷 大水 , 一庸 ( 左牛旁 )二天 ;
子, 各一群 , ……与祷楚先老僮 、 祝融 、 鬻熊 , 各两
1 楚简 中“ 主要用来指鞋 , : 、 两” 如
两 【1 。 ( P 的” “ 、加倍的” 等形容词用法 。“ 则主要作数词 “ ”】) 两”
使用 , 相当于“ 、两” 二”“ 的量词用法除了用来表示
( ) 一 殷商时期 , 两可以称量车辆 和马 匹( 为
度量衡单 位外 ,就 只是 累增义符而成 的分化字 排印方便 , 下文所引释文多采用通行字 , 或加括号 “ , 门用来计量 车辆 。“ 作为度量衡单位 说 明 ) 辆”专 两” : 词, 多有假借之说 ; 而作车辆量词 时, 又代之 以专 门的分化字“ 。可以说 , 辆” 从严格意义上讲 , 在现 代汉语阶段 , 两” 说“ 的量词用法几乎为零 , 似乎也
词 :丙 ” 如 : “ 。
两 ,说文》 《 误分为二 , 分别释为“ 和“ 再” 铢两 ”
【 收稿 日期]0 0 — l 2 1 — 9 0 1
( ……马五十丙……(合集》 15 ) 3 ) 《 149
【 作者简介】 张院利(97 , , 17一)女 河南汝州人, 现为西藏 民族 学院文学院讲师 , 中科技大 学中文系在读 博士研 究生, 华 主要
两马 , 皆有 函( 2 9 望 ・) 若两 轮之 相转 , 而终 不相 败 。( ・ 4 2 ) 郭 语 ・0 甲骨文中的“ ” 丙 和金文中的“ 不仅用法相 用 同数词 。如 : 两”
同, 字形也有较大关联 。 汤余惠先生就曾撰专文讨
论商代 甲骨文中的“ 和“ 的关系[ 他认为甲 丙” 两” 4 1 。 骨文只取一衡一轭 , 用来代表一辆车 , 与金文取一 轿一衡两轭代表一辆车 , 仅仅是繁简有别 , 造字原
不 为过 。
中
( 车卅两。( 1 小盂鼎 ) 周初 亦可作为马的量词 : ( 公蔑繁历 , 2 ) 赐宗彝一肆 , 车马两。( 卣) 繁 周 马 国权先生认为 “ 用于车是量词 , 两” 用于马 。张桂光先生则认为“ 用于车、 两” 马都
“ 、两” 双” “ 二字都蕴含有“ 二个” 的内在量化
献 中的“ 和“ 的使用情况后 的结果表明 ,双” “ 用法上 的更替不是 突变的、 双” 两” “ 、 两” 直线的 , 而是 复杂
的、 多元 的。
关 键词 : 出土文 献 ; 词 ; ; 量 两 双 中图分 类号 : 3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3 8 8(0 20 — 15 0 H1 1 A 10— 3 82 1 )10 0— 4
J .02 n a 2 l
从 出土文献看“ 和“ 的历 时更替 两” 双”
张 院利
( 西藏民族 学院文 学院 陕西成 阳 7 2 8 ; 中科技大学 中国语 言研 究所 湖北武汉 4 0 7 ) 10 2 华 3 0 4
摘 要: 现代汉语阶段 ,双” “ 字作量词 时其搭配范围要远远 大于“ 。从历 时角度考察 出土先秦 文 两”
怕要从历时角度来对 出土的先秦文献中两者的用 于个体量词 , 其数皆一 ; 于马而言, 都属集合量词 , ”而车、 马都可以同时共享
同一 量词 “ ” “ ”] 两 或 乘 【 3 。
一
、
“ 的构形及历时用法考察 两"
其实早在商代甲骨文里 , 就有 车、 马共享 的量
() 1_ 一两缘 绎履 。 一两 丝纸履 。 一两漆 缇履 。 一
20 ) — 2
古( 左羊旁 ) 包山 27 。( 3)
例 中的“ , 山楚简原整理者疑读 “ 童”望 童”
“ , 函”程燕 认 为指 马 甲[ 7 1 。
幢” 。例 中的 两豆( 左言旁 ) 一两秋( 履。 左糸旁 ) 履。( 信阳楚简 为 “ ,是一种仪仗用的旗帜 嘲 墒 ( 一两鞔履。( 2 ) 信阳楚简 20 8 -2)
第3卷 第1 3 期
Vo . 3 1 3 No1 .
西藏民族 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Of T b t Nai n l is I s tt ( h l s n v a d ie t ai e n t u e P i o h n o t i o
21 02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