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0章-出土文献的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0章-出土文献的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
①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事补充新的史料 ②为释读及考订传世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佐证 ③出土文献有助于对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自然发现” 汉代古文经 《汲冢竹书》 现代出土文献: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
汉简、马王堆帛书 上博竹简 甲骨文:四大家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诂林》 金石:《金文总集》《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石刻题跋索引》
简帛文献
帛书与简牍 简的长短规则 简的各种类型 简的编连 整理成果: 《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
《郭店楚墓竹简》 上博竹简 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 史料价值、校勘价值、研究价值
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流失 敦煌学:敦煌文献、敦煌史地、敦煌艺术 敦煌文献种类:宗教文献、语言文学文献、地方史地
文献、古代科技文献、古代医药文献 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 《敦煌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1. 引言1.1 出土文献的定义出土文献是指在地下或其他遗址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古代书信、文书、碑文、刻石等古代文字记录物。

这些文献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出土文献通常经过专业人员的挖掘和整理,然后被送交相关机构进行保存和研究。

出土文献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古代书信、政府文件、宗教经典、商贸文书等各种形式。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进而推动古代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填补历史空白、重构历史脉络等方面,出土文献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土文献在研究古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文化、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1.2 出土文献的重要性1.将历史还原到真实面貌出土文献是古代人们留下的物证,通过这些古老的文献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全貌。

这些文献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断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还能够揭示出某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2.丰富历史资料出土文献丰富了历史资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解开历史上的谜团,重新解读某些历史事件,并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

3.重要历史价值出土文献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传承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

对这些文献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够启迪现代社会的发展,引领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2. 正文2.1 出土文献的种类出土文献的种类可以大致分为书籍、文书、碑刻等几类。

其中书籍包括木简、竹简、纸简等不同材质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古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事件。

文书则是记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公文和私信,能够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线索。

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释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他用甲骨卜辞与典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 :《契文举例》,虽有错误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表现了细致的考订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郭沫若:《卜辞通纂》 :《卜辞通纂 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 郭沫若:《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对某些内容深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

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

虢季子白盤及文
兮甲盘文
第三段落
东周到秦的统一,由于存在大量传世 文献,已属于严格意义的历史时期, 但出土文献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举例
战国简帛大致可分为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而 书籍对古代文明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要。这种 战国时期原本书籍最早为现代学者所见,是 1942年发现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但由于那时 楚文字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其内容很长 时间未能得到解读。50年代以后,陆续有楚 国竹简出土,同时楚文字释读的水平也逐步 提高。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发现的竹 简和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竹简,主要是 儒、道两家的著作,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有关研究已经使孔孟之间或老庄之间的学术 史得到改写,其影响至为深远。
何尊
夏、商、周断代
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推断 西周共和以上年代,制订了“西周金 文历谱”。这份历谱的特点,是强调 以青铜器的考古学类型学研究作其基 础。通过历谱,可以把大量金文材料 排比系联起来,结果发现,西周历史 上有四个时期,能够确定的金文较多:
第一个是周朝初年,武王死后三监叛 乱,周公摄政的时期。这段时间的金 文,许多可与传世文献联系对照,如 《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 救乱”,有记伐纣子武庚的大保簋; “二年克殷”,有记周公夷平殷都的 何簋;“三年践奄”,有记伐盖(奄)的 禽簋和冈刦尊、卣;“四年建侯卫”,有 记封卫国的簋;“五年营成周”,有 上文提到的记建成周的何尊,等等, 不能缕述。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反映商朝后期,即 迁殷以后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多数 卜辞是以商王为主体的。近年研究指 出,殷墟甲骨里也有若干不是以商王 为主体的所谓非王卜辞,以1991年花 园庄东地H3所出内容最为丰富,拓宽 了对当时历史状况探索的眼界。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与使用方式
出土文献研究通常涉及古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文献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常见使用方式:
1.文献整理与分类:对出土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建立起系统的
档案。

这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来源、时代背景等。

2.历史研究:出土文献可用于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历史。

通过分析文献中的文字、图案等信息,还原过
去的生活和社会制度。

3.语言学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文字有助于语言学家研究古代文字、
语言演变等问题。

4.考古学配合:出土文献与考古学相辅相成,通过文物与遗址的
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还原古代文化和生活。

5.学科交叉研究:出土文献的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等。

6.数字化处理与保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出土文献进行数字化
处理,以确保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7.学术出版:通过研究出土文献的成果,可以发表学术论文、专
著,为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使用出土文献时,研究者需要注重保护文献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同时要遵循研究伦理和文物保护的原则。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_读_二年_省略_奏谳书_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_读_二年_省略_奏谳书_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

第28卷第4期2010年7月政法论坛Tri bune o f Po liti ca l Sc i ence a nd Law Vol .28,No .4 Jul .2010作者简介:徐世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重大课题“秦汉法律研究”(课题编号07JJD820173)的成果之一。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李力教授多次提供资料与信息,亦得课题组成员李力教授、邬文玲副研究员、张忠炜博士切磋之益,在此谨致谢意。

① 日文名为“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を読む”。

② 日文名为“張家山第二四七号漢墓竹簡訳注”。

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整理研究的新成果3———读《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徐世虹 摘 要:近30年来,秦汉法律文献伴随着考古发现而数量大为增加,各种整理、释读成果相继产生。

在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中,红外线影像技术的运用日益为人所重,成为提高释文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出《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为其较有影响者。

将散乱的册书编联复原是出土秦汉法律文献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

编联既应着眼于出土位置,亦当注重对律文的贯通把握。

在律篇的归属上,汉魏、汉唐律传承背景下的非单一对应关系不可忽视。

解明出土法律文献中的法律概念与重要词汇,对正确理解当时的制度具有关键作用,对其做出简明规范而又“网罗法意”的解释,仍是需要研读者逐步推进的长期工作。

关键词:出土秦汉法律文献;武大《释读》;红外线影像技术;编联;注释近30余年来,秦汉法律文献有两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上世纪70年代面世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堪称是划时代的发现,其丰富的内容大豁阅者之目,使人们对秦律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此后80年代发掘所得的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不仅使出土秦汉法律文献的数量大为增加,亦使秦汉法律的研究承前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一出土文獻與古代文學的關係:在我国,出土文献的材料很多,如甲骨文、曾侯乙钟、玉器、青铜器、石鼓文、楚帛画、秦石刻、壁画、陶瓷、汉简、汉画像石(砖)等都属于出土文献。

近十年,公之于众的出土文献的数量也惊人,其中最重要的有湖南湘西的里耶秦简(1 万余枚)、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一次出土就多达10 万余枚)及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战国简(2388 枚),上博简。

这些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925 年王國維曾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

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

然同時杜元凱註《左傳》,稍後郭璞註《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

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壹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此四者之壹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發現之金石書籍,於學術之大有關系者,尚不與焉。

故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自來未有能比者也。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大发展,大量的出土文献震惊了当今学术界。

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其意义不容置疑。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先秦诗歌。

学者大多利用出土文献对《诗经》《楚辞》进行了校读、训诂、考论等。

二出土文献對《诗经》研究的意義:2001 年以来《诗经》的研究论文,发现篇名直接含“出土文献”的论文就有8篇,至于运用出土文献研究《诗经》的其他论文,难计其数。

⑴李春艳、时世平《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作用》重述了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证、正、增、辨四个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出土文献对训诂实践的五个启示:一是依据故训,不轻改旧说;二是尊重本文,不轻信假借;三是通晓语法,往复求通;四是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文献互相发明;五是实是求是,不钻牛角尖。

第八讲 讲出土文献之一甲骨文献

第八讲 讲出土文献之一甲骨文献

董作宾



(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1928年10月,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殷墟文字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 《殷墟文字乙编》 :9105片,总计13043 片 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创 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 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科学发掘时期
1928、10——1937、7
1937年7月——1950年4月,殷墟发掘中断
1950—— 1928年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筹备处代所长傅斯年派遣去河安阳考察,确 认甲骨尚未完全挖尽。
第一次:
10月13日至30日,共发掘出有字甲骨854 片。发掘结束后,董作宾向史语所写出了 《民国十七年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第二次: 1929年1月,李济任考古组主任,主持3月 7日至五5月10日的第二次殷墟发掘。这次共 发掘出土有字甲骨740片。 第 三次: 10月17日至20日、11月15日至12月12日: 挖掘出土有字龟甲3012片。

武官村大墓,发现了用人殉葬和祭祀的 实例。又在四盘磨的发掘中出土了一片字骨, 共三行十六字殷商卦符。与一般常见的卜辞 有所不同。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殷墟发掘 被迫第二次中断。
1971——
1971年12月8日,在小屯西地出土21块完整
卜骨。这些卜骨在地下堆放有序,基本上是 分为三组。其后,在后冈发现残骨一片,上 刻两字:一为“又”字,另一字残缺不全; 1972年,在小屯西地的发掘中又发现刻辞卜 骨三片,卜甲一片。

发掘
(1)乱开掘时期
(2
)科学发掘时期

1928年之前 出土甲骨文的地点:在今河南 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 24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续) : 唐兰曾评价“四堂”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 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甲骨文整理的主要工具性文献:郭沫若、胡厚 宣总编:《甲骨文合集》,彭邦埛等《甲骨文 合集补编》;姚孝遂、肖丁主编:《殷墟甲骨 刻辞类纂》;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 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 饰物等古代文物(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 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 来借助现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 代文献,主要有甲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 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整理
重要简帛文献整理成果概述: 《居延汉简甲乙编》,共收有释文的简牍9200- 9300枚,为目前最为完整的一部居延汉简著作。 《睡虎地秦墓竹简》,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共六册,自1981年起文物出版 社陆续出版。 《郭店楚墓竹简》,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 清华简:清华大学2008年7月收藏,战国中晚期竹简 共2388枚(含少数残断简)。被认为是孔子壁中书和 汲冢书之后关于先秦文献的第三次重大发现。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举例之二: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唐勒》赋残简, 其作者或为唐勒,或为宋玉,其文体为散体赋, 同《大言赋》、《小言赋》等。其出土可为 《大言赋》、《小言赋》、《风赋》、《高唐 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为宋玉 所作提供有力佐证,确立宋玉为继屈原之后最 重要的楚辞作家,也使我们认识到 “屈宋” 并称的文学史依据。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续) : 经整理所得的甲骨文单字超过4500个,目前能 辨认者尚不足2000个。 整理甲骨文的重要学者:刘鹗、孙诒让、罗振 玉、王国维、商承祚、董作宾、郭沫若、陈梦 家、胡厚宣、于省吾等。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 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说笔名鼎 堂)合称“甲骨四堂”。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举例之一: 敦煌词的发现(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 163首;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收1200多 首),改变了长期对词的起源和发展史的认识。 其说明在晚唐以前文人词尚不发达的二百多年 中,民间词创作已颇为繁盛。词首先兴起于民 间,且在词体、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文人 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主要形制与种类: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 册子装 3种。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 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 多,但均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 物,其中以唐咸通九年 (868)雕印的《金刚经》 (现藏大英图书馆)最古。 敦煌遗书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 大类。其中宗教典籍约占80%。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整理: (1)敦煌文献目录的编著。包括编制目录索 引和分类编辑、考订与刊行各种敦煌文献。如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王重民主编,商务印 书馆1962年版,中华书局1983年补订本。) (2)敦煌文献的汇编。敦煌文献汇编工作早 在上世纪初即已进行。至上世纪下半叶,学者 开始大规模的文献集成汇编工作。如《敦煌变 文集》(王重民等编,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1984年重印。 )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 : 甲骨文献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确切 地说是殷商和西周早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字记 录,是现在能见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实物,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所谓甲骨,乃是龟甲和兽骨的统称。它们既是 当时占卜的用具,也是一种书写材料。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续) : 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当时的一位 金石学家),在一个姓范的古董商手中,辨认 出那些带字的“龙骨”,原是商代的古文书,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这一偶然的 发现,挽救了它惨遭毁灭的命运。从此,甲骨 档案才得以重见天日。 从发现殷虚甲骨到现在,一百年来,前后共出 土甲骨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发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 圆箓同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 将抽烟用的纸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 不料纸捻陷入缝中。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 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现内有一洞 (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和 遗书。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之关系: 1,古典文学知识对出土文献整理的作用。首 先,古典文学修养有助于对出土文献的释读、 点校、整理。其次,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有助 于发现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2,出土文献对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 是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或补充新的史料。二是 为释读和考订传世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佐证。三 是出土文献有助于对古典文学思想的研究。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的历史: 先秦时期即有文献出土。汉代出土较多的青铜器等文 物。魏晋南北朝以后类似出土文献更多,魏晋时期以 汲冢周书(战国简牍)的发现最为有名。到了宋代, 人们更有意识搜集金石碑刻,使金石文献的搜集、鉴 赏和研究成为专门之学。 古代出土文献随后基本汇入古代文献典籍之中,今天 多已作为普通文献而加以使用,因此,对古代历代 “自然发现”的出土文献已被视为普通的古代文献。 通常所指的出土文献则近指现代以来地下考古发现的 古代文献。
出土文献整理
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 1899年开始绵延整个20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的发现整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及随后陆续被发现的 大量敦煌文书。 20世纪初东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 大量西汉以来墓葬纸质文书,统称“敦煌吐鲁 番文书”。
出土文献整理
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续): 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含《孙子 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晏子春秋》及屈原、唐勒作品残简等。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 件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 《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秦简, 多属法律文书。
出土文献整理
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 第一,史料价值。简帛多战国秦汉之物,且未 受当时或后人的改造,更多保存了历史的真实, 可弥补现有史书的某些缺失。 第二,校勘价值。简帛文献可校古书时代及其 内容真伪、校补古书讹误等。 第三,研究价值。简帛文献本身即是重要之文 献资料,利用这些文献,可使我们的研究水平 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被劫: 1907年,英人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 险时到达敦煌,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 遗书24箱,运回英国。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以通 晓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 遗书,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敦煌遗书总数在 4万件以上,主要分藏在英、 法、中、俄、日五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图 书馆和博物馆。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 敦煌文献(遗书)发现概况及其种类: 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 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又称敦 煌古文献、敦煌文书。 敦煌遗书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 分。其中宗教典籍占80%。世俗文献约占20%, 数量虽少,但其学术价值比宗教典籍更大。其种 类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大量地 方文献。
出土文献整理
历代金石文献概况及其整理: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 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 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 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出土文献整理
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 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 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 骨文中有“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 有简、牍。 帛指缣帛等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 并用,但缣帛较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 存不易长久,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 西北出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