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十三章 出土文献整理(杜泽逊版)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杜泽逊:目录学表微

杜泽逊:目录学表微目录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间从没有间断过,然而也从没有成为普及性学科,至今还是少数人的学问,属于“冷门”,有人称之为“绝学”。
目录学是对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的学问。
人类有了文字,就有了文字记录,也就有了有形的文献。
文献有什么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记录。
没有文献,历史就是传说。
有了文献,历史就是信史。
文献记录有伪的,历史学家、文献学家要进行辨别,但这不影响其主体部分是信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献丰富,文献所记载的历史悠久,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人类根据历史文献认识过去,并由此展望未来。
所以,文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悲剧,但总的看来,历朝历代基本上是爱护并保存文献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济南的经学家伏胜就把《书经》藏在屋壁之中。
西汉建国,丞相萧何在首都长安建立了皇家藏书处“天禄阁”、“石渠阁”。
于是伏胜又把《书经》取出来,在济南传授。
中央政府派晁错到济南从伏胜学习,由于方言的原因,晁错也有领会不准确之处,但伏胜对典籍的传播仍是功不可没。
既然历朝历代大都重视文献收藏,那就必然会有专人管理。
老子曾经是周朝皇家藏书的管理者,史称“柱下史”。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韩宣子到鲁国访问,曾经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赞叹说“周礼尽在鲁矣”。
这与我们今天有国外学者来访,安排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有相似之处。
西汉采取保护文献措施,在宫里专门设“写书之官”,还派专员“谒者陈农”访书天下。
所以汉武帝时出现了“书积如丘山”的景象。
当时的书是写在竹简和帛上的,尤其以竹简为主。
竹简是长条形的,一般一根简竖着写一行字,一篇文章要许多简,简与简用细绳编连起来,不读时就捲起来,所以古书数量单位之一是“卷”。
时间长了或翻看多了,绳子会断。
孔子晚年喜欢《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据说是皮条,那就更高级。
皮条都断了多次,可见用功之勤。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出土文献的载体类别
•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石刻等,还包括陶文、盟书、瓦当 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
一、甲骨文文献
• (一)甲骨文的发现
发现,时间,著作
• • • • • 1899年,王懿荣.(王襄,范寿轩);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 1910年,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 1911年,罗振常《洹huán 洛访古游记》; 1925年,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 发现之学问》; • 1933年,王襄《题所录贞卜文册》; • 1935年,《题易穞lǚ园殷契拓册》; • 1933年,名义士《甲骨研究》
• 土人售此,绝少大宗。缘村人数十家,各 售所掘。甚至一家之兄弟妇稚,亦不相通 假,人各持自有之骨。故来必数人,或数 十人,筐箩相属,论价极喧扰。间有大宗, 则数人合掘一坎,以所得藏于家,封志之, 不得独发,既售,乃分其资……每有童子 来售,虽甚少,且破碎,亦有佳者。盖掘 者于土中检之未尽,儿童乃拾取之。” •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
2、科学发掘时期
• 1928年8月,董作宾受傅斯年委托到河南安阳实地 考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聘请李济参与6人小组 进行抢救性发掘。 • 1929年3和5月主持两次发掘。至1937年3月共15次, 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 • 1929-1930年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领队发掘两次, 共得有字甲骨3656片。 • 1937年-1943年日本盗挖,数量不知。 • 1937年-1949年当地村民盗挖,数量不知。 • 1950年-1991年,有组织发掘数次,共得6243片。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 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 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 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
什么是出土文献

什么是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的定义: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
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
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
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
——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
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
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那么成为其他学科的一局部,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局部。
另外,像墓志、碑铭,那么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
可以看出,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出土文献的特点:作为出土文物,尤其是简牍一类的文物,其特点在于:首先,保存情况差。
这些文物在地下埋藏了一二千年,尽管情况有好有坏,一般来说都保存得不好。
简牍残断缺损,文字漫漶,是普遍的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保存最完整的资料要算是马王堆帛书了(除了敦煌文献),比起其他的发现来讲,保存得太好了。
但即使是这样,到现在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帛书残片的拼对有困难。
像保存较差的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出土时已朽烂成几厘米长的薄片,保护、整理都很困难。
第二,严重扰乱(这主要是指简牍)。
一种是自然扰乱。
遗弃的简牍自然不必说——本身就是杂乱的。
有意埋藏的简牍,原本多是成卷的,埋藏时间一长,也会因编绳朽断,竹简随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而在棺内漂移,致使简牍散乱。
还有就是人为的扰乱,如盗墓。
自古盗墓之风就长盛不衰,因为它能够使人骤富。
墓葬一旦被盗,墓中的随葬品即便没有被盗走,也会受到严重的扰乱破坏。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访当代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

訪當代文獻學家──山东大学杜澤遜教授何淑蘋、鄭誼慧杜澤遜,一九六三年生,山東省滕州市人。
山東大學古籍所博士,師從著名學者王紹曾先生,專研古籍目錄版本學。
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著有專書《文獻學概要》、《四庫存目標注》及論文百餘篇,曾參與編輯《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東文獻集成》,現正主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專案之《清人著述總目》計畫。
一、請先談談您的求學過程。
我是一九八一年進山東大學,一九八五年畢業。
當時很少人繼續考研究生,因為大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一百位同學中大概有四十個可以被分派到中央各部委工作。
我考研究生是因為想在學校教書,尤其想在大學教書。
當時考量中學教師課程節數多,不如在大學時數少,時間較自由,可以看書、做學問,就職業上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所以便想當大學教師。
那時大陸有十幾個古籍所,都是重點科目。
當時山東大學古籍所剛好遵照教育部安排,舉行研究生班第一次招生,目的是培養古籍整理人才。
第一次便招十位,相較於其他老師招兩個,較容易考上。
大陸的研究生班和研究生不一樣,前者是兩年畢業,沒有碩士學位,發給畢業證;後者則是三年畢業,必須寫論文才可獲得學位。
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先考再說,就考進了山東大學古籍所。
考上後,便開始圍繞著古籍整理所需要的學問,像文字、聲韻、訓詁、校勘,另外還有古籍閱讀。
記得當時曾抄寫《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抄再加上標點,每人分一篇《大雅》,我記得我抄的是〈生民〉,抄了很厚一本。
當時古籍所影印豎格、有版心的稿紙,讓我們邊抄邊標點,抄點完可以裝訂,留作紀念。
我們邊抄邊點,抄完後對於古書的文法、文例就掌握到了,這是當時古籍所的訓練方法。
兩年後畢業,十位同學中有三位留校。
老師問我願意留校還是出去工作,我回答想留校,於是就留校了。
當時的副所長是霍旭東先生,他跟我們三個人做了一次談話。
他說:「你跟著董治安先生,你跟著我。
」接著指著我說:「你就跟著王紹曾先生,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周易·系辞上》有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的记载,虽不甚可信,但《管子·小匡》等篇也有记载, 可见当时应有更早的前代文献出土。 汉代出土较多的青铜器等文物,上面刻有金文等古文, 《史记》、《汉书》等文献均有记载。
魏晋南北朝以后类似出土文献更多,魏晋时期以汲冢周 书(战国简牍)的发现最为有名。 到了宋代,人们更有意识搜集金石碑刻,使金石文献的 搜集、鉴赏和研究成为专门之学。
1926年我国学者与斯文赫定等人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 等在新疆居延等地发现数千支的“居延汉简”。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 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 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秦简,多属 法律文书。
第三节 敦煌文献
(2)收藏和刊布
敦煌遗书目前分藏在英、法、中、苏、日五国及其他国 家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斯坦因劫夺的藏文遗书现藏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汉文遗书原藏不列颠博物馆,1973 年始移藏不列颠图书馆。汉文部分已制成缩微胶卷,在 国际上公开出售,计6980号,其余未公开的残卷尚有几 千号,总量实际已达1.16万余号。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古代出土文献随后基本汇入古代文献典籍之中,今天多 已作为普通文献而加以使用,因此,对古代历代“自然 发现”的出土文献已被视为普通的古代文献。通常所指 的出土文献则近指现代以来地下考古发现的古代文 献。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2、现代以来出土文献的概况
自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我 国现代大规模出土文献主要有:
史书关于汉武帝遗诏记载不详,这份遗诏正弥补其不足, 对研究西汉历史和汉武帝本人都是重要资料。
第二节 简帛文献
第二,校勘价值。简帛文献可校古书时代及其内容真伪、 校补古书讹误等。
如《孙子》一书曾受怀疑为并非春秋孙武所作,而是战 国孙膑所作,又有认为《孙子》十三篇为曹操的节本, 只有《四库全书总目》及孙星衍认为《孙子》为孙武所 作。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孙子兵法》 和《孙膑兵法》,使种种怀疑烟消云散。
3、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史料、校勘与自身研究价值)
第一,史料价值。简帛多战国秦汉之物,且未受当时或 后人的改造,更多保存了历史的真实,可弥补现有史书 的某些缺失。 简帛文献首先可补传世文献之缺漏,如1977年酒泉玉门 花海出土一枚汉武帝遗诏:
第二节 简帛文献
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终不复 起。谨视皇天之嗣,加增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 存贤近圣,必聚谞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圯, 灭名绝纪。审察朕言,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 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子孙,忽 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囗如囗庐, 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第二节 简帛文献
2、重要简帛文献整理成果概述
《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撰,1914年日本初版, 1961年中华书局再版,按文书性质编排,分三大类:小 学术数方技书类考释、屯戍丛残考释、简牍遗文考释。 其主要根据法国汉学家沙畹公布的533支简牍照片整理。 《居延汉简甲乙编》,共收有释文的简牍9200-9300枚, 为目前最为完整的一部居延汉简著作。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10卷及《补遗》1卷。赵万里 撰,收汉魏至隋朝墓志拓本609通。1992年天津古籍出 版社出版增订本。 《唐代墓志汇编》,周少良主编,收唐代墓志4000余种,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收1949年以 来新出土墓志,分省出版,已出河南、陕西卷各二册。
第二节 简帛文献
其次简帛文献可校正传世文献之讹误。如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之《战国纵横家书》,其内容可与《战国 策》、《史记》相互映证,而少《战国策》铺张扬厉的 特点,因而内容较《战国策》为可信,可校正《战国 策》、《史记》之误。如《战国策》之“触詟”,《史 记》作“触龙”,莫衷一是,而《纵横家书》正作“触 龙”,因而明《战国策》之误;又如苏秦、张仪年代先 后问题,《战国策》、《史记》似乎都将苏秦置于张仪 之前,不合于史实,而《纵横家书》正将张仪置于苏秦 之前,因此可纠正二书之误。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多次修订,1956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定名。收西周青铜器250件,东 周261件,创立了青铜器考释中的标准器比较法,在金 文研究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 年版,收商周金文拓本、影印件、摹本8974件。
第十二、十三章 出土文献整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简帛文献 敦煌文献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出土文献“自然发现”的历史概况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 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来借助现 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献,主要有甲 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为表明文献发现方式的概念,而非一个历史时 代概念。出土文献并非近代才有,而是历史久远。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960s以来湖北出土之战国楚简;近年上海博物馆于香 港文物市场收购之1200支楚简也出自湖北荆门。
1950s以来湖南发掘战国楚墓之大批楚简,总计逾10万 枚,为历次出土文献中数量最大者。 虽然出土文献属于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但很多出土 文献长期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为专门 之学,如研究甲骨文的甲骨学,研究金文、石刻的金石 学,研究出土简牍的简牍学,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等 等。
4、历代金石文献概况及其整理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即刻于石 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对各种青 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 门之学——金石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严格意义上说,金石文献并非都属于出土文献,有历朝 相传的礼器、许多立于荒野而未被埋没的碑石等等都是 如此。近代以来金石文献搜集、整理的主要成果约有: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0卷。收录其家藏金文拓本 4831种,1937年依原拓本影印。
严一平《金文总集》,收金文拓本、摹本8000余件,台 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浙江古籍有翻印本。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1994 年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采录原拓本制版者8603件, 为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寰宇访碑录》,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 较多的文献目录,著录周秦至清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 部分瓦当铭文。但收录石刻遗漏仍较多。罗振玉、赵之 谦、刘声木等各有补编。
1899年开始绵延整个20世纪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 现整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及随后陆续被发现的大量敦煌 文书。 20世纪初东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大量西汉 以来墓葬纸质文书,统称“敦煌吐鲁番文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等于新疆楼兰、 于阗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罗振玉、王国维 依据此而初步整理出《流沙坠简》)。
第三节 敦煌文献
1、敦煌文献(遗书)发现概况及其种类
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 文献。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
第三节 敦煌文献
(1)发现和被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 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 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王、 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 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 和遗书。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1944年 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第122窟窟前 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第三节 敦煌文献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轰动。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 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 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 24箱,运回英国。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 动,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1908年,法 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汉文的优势,尽量挑 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第三节 敦煌文献
日本藏量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大谷大学图书馆藏34号, 龙谷大学和京都藤井氏有麟馆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私 人如中村不折、滨田德海等藏600余号,总计约千号。奥 尔登堡劫往俄国的敦煌遗书,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 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孟希柯夫《亚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 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第一、二册著录了2954号。近年 苏联公布的入藏总数已达 11375 号,但苏联藏品多为 碎片。
第二节 简帛文献
第三,研究价值。简帛文献本身即是重要之文献资料, 利用这些文献,可使我们的研究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和深 度。 如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170余枚《诗经》 竹简,其文字与今本《毛诗》有许多差异,且与齐、鲁、 韩三家亦不尽相同,因此,汉代传诗或不止四
3、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
在我国浩瀚而珍贵的历史文献中,如以年代久远而论, 甲骨文献可说是首屈一指的了。甲骨文献是我国奴隶社 会的商、周时期(确切地说是殷商和西周早期)所特有的 一种文字记录,是现在能见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实物,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