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感觉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之感知觉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之感知觉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之感知觉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公告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线上讲座四川教师公招考试辅导资料对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学科。

有人会说心理不就是人的心理想法吗?不禁会有人问学完心理学之后能不能知道对方内心的想法了?其实,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并必须首先认识世界的开端——感知觉。

因此,感知觉也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考的知识点,必须重点理解。

一、感觉1、感觉概念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例如,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用眼睛去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用嘴巴一咬,知道它是甜的;用手去摸知道它是光光的、滑滑的。

简单来说,感觉就是色香味触。

2、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一个刺激物持续刺激人的某一个感觉器官,这个感觉器官就会产生适应的情况。

视觉适应:暗适应:适应暗,对于弱光刺激感受性提高。

如进入电影院。

明适应:适应明,对于强光刺激感受性降低。

如出电影院,地震救人时蒙上眼睛。

肤觉适应:如冷热适应,洗澡和游泳对水温的感觉变化。

压痛觉适应,如带着眼镜找眼镜。

其中,痛觉最难适应。

嗅觉适应: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寝室泡面味、女生身上香水味道等感觉对比:两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同时对比:同时出现。

如拍照,月明星稀,唐伯虎点秋香。

继时对比;先后出现。

如先吃酸,再吃甜,觉得特别甜。

感觉补偿:感觉器官的互补。

某个感觉丧失,其他感觉器官特别灵敏。

如盲人、听风者。

感觉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物,会引起多种感觉。

如暖色系和冷色系,蓝色——凉爽;红色——温暖;笑的特别甜;通感等感觉后效:刺激停止后,感觉现象暂时保留的现象正后效;前后一致。

如白色灯光刺激之后,看到墙壁上仍然是白色的灯光。

负后效:前后不一致。

二、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类似于事物本质属性。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题库知识点背诵(1)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题库知识点背诵(1)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试题库知识点背诵(1)一、感知觉的规律及作用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3、①②③4、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5、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6、知觉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7、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8、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1、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以形成整体知觉.3、语言与形象结合4、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1、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之所以异与一般知觉就在于人们在观察之前必须先有一定的目的,并且根据一种目的拟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全面、-1-仔细、准确地知觉事物,所以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离不开思维和言语的作用,它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相结合智力活动过程.在观察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为如此,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2.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教师资格证感受性变化规律

教师资格证感受性变化规律

教师资格证感受性变化规律感受性变化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其考点又主要集中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等这几方面,考察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当然也要注意有出辨析题的可能。

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注意: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如:视觉,听觉,嗅觉,但是痛觉是最难适应的)。

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一)暗适应:由明(处)→到暗(处),感受性提高。

例子:1、从明亮的大厅走进黑暗的电影院的过程。

(二)明适应:由暗(处)→到明(处),感受性降低。

例子:1、看完电影,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大厅。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问其香”。

例子:爸爸脚臭,你回家一开门感到奇臭难闻,过段时间你感觉臭味减轻和消失。

皮肤觉的适应:例子:游泳时,刚入水是觉得水异常冰冷,不久这种感觉消失了,这就是肤觉适应。

总:在各种感觉适应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例子:电视中常有用刑的逼问犯罪者的场面,其实就是利用人的痛觉难以适应的规律。

二、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一)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例子:1.黑人的牙齿特别白。

2.月明星稀。

3.万花丛中一点红。

(二)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例子:先吃药后吃糖,糖显得特别甜。

三、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注意: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感觉正后象是指与刺激相同。

感觉负后象与刺激相反。

例如:1.坚持看明亮的灯以后,闭上眼睛灯还在眼前且是明亮的。

但如果闭上眼睛后,灯是黑色的在眼前,就是感觉负后象。

2.余音绕梁就属于听觉后效。

四、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一)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视觉缺失,但触觉和听觉比常人灵敏。

教师招聘考试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教师招聘考试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教师招聘考试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题为主,多选题和判断题为辅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接下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且配以习题加以巩固。

一、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我们游泳的时候,刚下水会觉得水里特别的凉,但是游一会,便觉得水温不那么凉了,这就是感觉适应的现象。

感觉适应中经常考查的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指的是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逐渐适应的过程。

例如:我们从外面进入电影院,刚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比较暗,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在电影院坐一会,慢慢的便能看清周围坐的都是谁、影院的安全出口在哪等,从外面进入电影院就是从亮到暗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暗适应。

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指的是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逐渐适应的过程。

例如:看完电影后,从电影院出来,刚出来的时候觉得有点刺眼,但是很快就适应了,从电影院里走到影院外就是从暗到亮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明适应。

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二、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刺激作用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这里产生的两种感觉,需要是同一类的。

例如:视觉对比中,红和绿可进行对比,味觉对比中甜和酸可进行对比,但是不能将红和甜进行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强调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和星星同时可以看见,进行一个对比。

继时对比强调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更甜,吃药和吃糖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有先后时间,这便是继时对比。

三、感觉后效感觉后效指的是刺激虽然停止了,但是感觉并没有停止的现象,也可以叫感觉后像。

在感觉后效中比较显著的是视觉后效,例如:在教室里抬头看管灯,看的时间长了,把自己的眼睛移到白墙上,会觉得墙上有黑影。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关于似动知觉各类型的区别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关于似动知觉各类型的区别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关于似动知觉各类型的区别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公告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线上讲座四川教师公招考试辅导资料先解决两个概念问题:1.什么是运动知觉?即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2.什么是似动?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似动概念中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内涵:1.静的看成动的;2.没有连续动的看成连续动。

(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三个部分:名称、内涵、外延。

)在似动的主要形式中: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均是第一个内涵的外延;动景运动则是第二个内涵的外延。

现在我们逐一理解。

1.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就是动景运动。

(简言之,刺激物相继运动,给人连续运动的知觉。

)例如,大家在人行横道看到的“正在行走的小人”(左右两条腿的灯先后亮起,给人行走的知觉体验);广告牌上“转圈的彩灯”等。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做诱发运动。

(关键信息,相邻的物体一动一静)例如,夜空中月亮在云朵中穿行,月亮相对静止,云朵是运动的。

而人们看到的是月亮在动,云朵静止。

3.自主运动的原理是当人们在知觉物体时移动身体和头部,导致静止的物体连续刺激视网膜的不同位置。

同时又缺乏参照物,进而产生静止物体运动的现象。

例如,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天空中游走的亮点(星星);在暗室内,飘动的光点等。

4.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关键信息,先注视动再注视静;相反方向。

) 例如,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向上飞升。

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后,再注视附近的树木向相反方向运动等。

感觉的规律

感觉的规律

感觉得规律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得依从性ﻫﻫ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ﻫ我们生活得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就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得感觉。

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得灰尘、频率高于20000赫兹得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得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得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

能引起感觉得刺激,其强度必须就是适宜得.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得关系。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得持续一定时间得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ﻫ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得能力.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得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得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用公式表示为: E=1/R ﻫ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不同感觉得绝对阈限就是不同得,同一感觉得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得性质与有机体得状况而有所不同。

ﻫ3。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ﻫ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得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得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得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得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得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ﻫ183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

H。

Webe r)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得比值在很大范围内就是稳定得,即在中等刺激强度得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得差别感觉,不就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得绝对数量来决定得,而就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得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得比值来决定。

这就就是韦伯定律.例如,对于50克得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就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得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感觉规律]教师招聘心理学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感觉规律]教师招聘心理学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感觉规律]教师招聘心理学考点作为教师考试的必考考点,能否准确把握该知识点关系到考生最后考试的得分情况。

那么怎么能将感觉规律这个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一、把握考第一步之辨概念(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例如:眼睛对于光的感觉能力。

耳朵对于声音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强调感觉从无到有。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强调感觉出有差别的能力。

2、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例如: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500ML水中放入一粒冰糖不觉得有甜味当放入两粒时才感觉到有甜味。

差别感觉阈限: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例如:100克的重量再加1克并不能改变原来的重量感觉,需要增加3克或更多,才能觉察到重量的改变。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例如: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因此可以说一些人的视觉感受性会强于一般人。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例如:比如一位老人听力不好,说明他对声波的感受性较低,想要引起他对声音的感觉,就要提高声音才能让他听到,这就说明了他的感觉阈限较高。

二、把握考点第二步之明规律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就是一种嗅觉适应现象。

是嗅觉感受性降低的一种现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感觉的一般规律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感觉的一般规律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感觉的一般规律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公告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线上讲座四川教师公招考试辅导资料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的问题;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即感觉阈限的问题。

1.感受性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 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4.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例:进电影院看电影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可以根据眼睛瞳孔睁开的大小来区分明暗适应)例:从电影院看完电影出来★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笔试备考之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感觉的一
般规律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考试公告
2016下半年四川教师公招线上讲座
四川教师公招考试辅导资料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的问题;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即感觉阈限的问题。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 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1)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4.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强变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例:进电影院看电影
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是在光刺激由弱变强的情况下发生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可以根据眼睛瞳孔睁开的大小来区分明暗适应)
例:从电影院看完电影出来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的适应。

★皮肤觉的适应: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觉的适应。

此外,还有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其中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同样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就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②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例:吃糖后再吃苹果显得苹果很酸。

(3)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例:看电视、电影不是一帧帧画面而是连续的动画。

(4)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①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例: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听力较好。

②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例:看见梅子分泌唾液。

本文来自四川教师考试网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四川教师资格考试、四川特岗教师考试,尽在四川教师考试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