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整理-超星图书馆共22页文档共22页
04土文献概述

第三十三课时出土文献概述(一)(一)出土文物与出土文献物,指物品,出土文物,指从地下出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品,有人工开掘出来的,也有因自然力量而出来的。
献,指文字资料,出土文献即指出土文物中的文字资料,也可以包含作为艺术史文献资料的文献图案。
从载体角度看,出土文献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为大宗,其余有陶文、盟书、瓦当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
(二)甲骨文文献1、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国子监祭酒、山东福山人王懿荣首先发现、购藏并研究甲骨文。
1935年,王襄《题易穞园殷契拓册》记载:“范贾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
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谓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光绪戊戌冬十月也。
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
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
甲骨之大者,字酬一金。
孟氏与余皆困于力,未能博收。
有全甲之上半,珍贵逾他品,闻售诸福山王文敏公。
”2、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1)乱发掘时期:自从王懿荣购藏甲骨文,从而甲骨文的价值被认识以后,农民出于利益驱使,开始大规模发掘。
1899~1928年三十年间,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庞大。
据胡厚宣《殷墟发掘》统计有10余万片,董作宾作《甲骨学六十年》统计约6万片。
这些甲骨文散藏各处,并无出土记录与次序可言,而且破碎严重。
由于有利可图,这时期出土的伪刻也为数不少。
(2)科学发掘时期:1928年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代所长傅斯年派遣到河南安阳实地调查。
董作宾经过周密调查后,确认甲骨文尚未挖尽,认为“有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傅斯年当即决定发掘,科学发掘至此开始。
至今出土的有字甲骨约为10万至15万片。
3、甲骨文的结集与考释:甲骨文被发现以后,很快引起部分学者重视,购藏并结集公布这些新史料,供大家研究,形成一门新学问——甲骨学。
据王宇信《甲骨学通论》附《甲骨文著录目》,1899~1999年出版的有关甲骨文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
出土文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释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他用甲骨卜辞与典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 :《契文举例》,虽有错误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表现了细致的考订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郭沫若:《卜辞通纂》 :《卜辞通纂 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 郭沫若:《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对某些内容深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
各图书馆数据库列表

各图书馆数据库列表浙江图书馆(浙江网络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其中包括法律、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全文总量4亿余页,论文300万篇,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
读者购买超星读书网读书卡后,即可随时在线阅读和下载。
读秀学术搜索:读秀知识库是拥有海量资源的文献搜索及获取服务平台。
读秀知识库以228万种中文图书资源为基础,将图书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各种文献整合于同一平台上,采用一站式统一检索,使读者获得最深入、最准确、最全面的文献信息,辅以读秀知识库中的原文传递和参考咨询服务,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容获取原始文献。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中国信息资源平台基础之上的,集数据库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平台与资源数字化加工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图书馆。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集成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CD等,从载体上囊括了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各种载体的资源。
下设中华图书网、中华期刊网、中华报纸网、中华资讯网和中华CD网等子网。
资源内容分为书(篇)目、提要、全文三个层次。
提供全文、标题、主题词等十种数据库检索功能以及CN-MARC格式数据套录功能,提供印刷版书报刊、光盘数据库以及其他数据库的网上订购功能。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优点是:基本上是99年以后的图书;采用全息技术制作的图书;占用空间小;四级目录导航;良好的解决版权问题;提供CN-MARC 数据套录;可以和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衔接。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及其系统是由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创办的,由方正公司提供阅读软件(方正Apabi Reader),由出版社提供其拥有电子版权的图书系统。
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知名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提供的图书经由方正公司的数字化制作后上网服务,可通过方正Apabi Reader软件进行在线阅读和在线订购;同时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也向各文献资源服务单位,如图书馆提供镜像服务,由图书馆购买其电子图书后,作为图书馆图书收藏的一部分,与印刷型图书一样,提供给其读者借阅。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整理
重要简帛文献整理成果概述: 《居延汉简甲乙编》,共收有释文的简牍9200- 9300枚,为目前最为完整的一部居延汉简著作。 《睡虎地秦墓竹简》,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共六册,自1981年起文物出版 社陆续出版。 《郭店楚墓竹简》,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 清华简:清华大学2008年7月收藏,战国中晚期竹简 共2388枚(含少数残断简)。被认为是孔子壁中书和 汲冢书之后关于先秦文献的第三次重大发现。
出土文献整理
甲骨文文献的发现及其整理研究(续) : 经整理所得的甲骨文单字超过4500个,目前能 辨认者尚不足2000个。 整理甲骨文的重要学者:刘鹗、孙诒让、罗振 玉、王国维、商承祚、董作宾、郭沫若、陈梦 家、胡厚宣、于省吾等。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 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说笔名鼎 堂)合称“甲骨四堂”。
出土文献整理
历代金石文献概况及其整理: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 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 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 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出土文献整理
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 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 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 骨文中有“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 有简、牍。 帛指缣帛等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 并用,但缣帛较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 存不易长久,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 西北出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出土文献

虢季子白盤及文
兮甲盘文
第三段落
东周到秦的统一,由于存在大量传世 文献,已属于严格意义的历史时期, 但出土文献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举例
战国简帛大致可分为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而 书籍对古代文明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要。这种 战国时期原本书籍最早为现代学者所见,是 1942年发现的长沙子弹库帛书,但由于那时 楚文字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其内容很长 时间未能得到解读。50年代以后,陆续有楚 国竹简出土,同时楚文字释读的水平也逐步 提高。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发现的竹 简和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竹简,主要是 儒、道两家的著作,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有关研究已经使孔孟之间或老庄之间的学术 史得到改写,其影响至为深远。
何尊
夏、商、周断代
199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了推断 西周共和以上年代,制订了“西周金 文历谱”。这份历谱的特点,是强调 以青铜器的考古学类型学研究作其基 础。通过历谱,可以把大量金文材料 排比系联起来,结果发现,西周历史 上有四个时期,能够确定的金文较多:
第一个是周朝初年,武王死后三监叛 乱,周公摄政的时期。这段时间的金 文,许多可与传世文献联系对照,如 《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 救乱”,有记伐纣子武庚的大保簋; “二年克殷”,有记周公夷平殷都的 何簋;“三年践奄”,有记伐盖(奄)的 禽簋和冈刦尊、卣;“四年建侯卫”,有 记封卫国的簋;“五年营成周”,有 上文提到的记建成周的何尊,等等, 不能缕述。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反映商朝后期,即 迁殷以后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多数 卜辞是以商王为主体的。近年研究指 出,殷墟甲骨里也有若干不是以商王 为主体的所谓非王卜辞,以1991年花 园庄东地H3所出内容最为丰富,拓宽 了对当时历史状况探索的眼界。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一出土文獻與古代文學的關係:在我国,出土文献的材料很多,如甲骨文、曾侯乙钟、玉器、青铜器、石鼓文、楚帛画、秦石刻、壁画、陶瓷、汉简、汉画像石(砖)等都属于出土文献。
近十年,公之于众的出土文献的数量也惊人,其中最重要的有湖南湘西的里耶秦简(1 万余枚)、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一次出土就多达10 万余枚)及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战国简(2388 枚),上博简。
这些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925 年王國維曾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
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
然同時杜元凱註《左傳》,稍後郭璞註《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
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壹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此四者之壹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發現之金石書籍,於學術之大有關系者,尚不與焉。
故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自來未有能比者也。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大发展,大量的出土文献震惊了当今学术界。
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其意义不容置疑。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先秦诗歌。
学者大多利用出土文献对《诗经》《楚辞》进行了校读、训诂、考论等。
二出土文献對《诗经》研究的意義:2001 年以来《诗经》的研究论文,发现篇名直接含“出土文献”的论文就有8篇,至于运用出土文献研究《诗经》的其他论文,难计其数。
⑴李春艳、时世平《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作用》重述了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证、正、增、辨四个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出土文献对训诂实践的五个启示:一是依据故训,不轻改旧说;二是尊重本文,不轻信假借;三是通晓语法,往复求通;四是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文献互相发明;五是实是求是,不钻牛角尖。
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整理与相关

理与研究2023-11-09•引言•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概述•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整理•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相关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历史价值01这些文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理论、治疗方法、药物使用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独特性02这些文献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保存下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和医学发展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重要资料。
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研究现状03尽管这些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这些文献所蕴含的医学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史和文化史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历史考证、语言分析等方法,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使用。
研究目的与方法02黑水城出土汉文医药文献概述文献的发现与挖掘1909年,俄国探险家在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遗址挖掘出大批汉文医药文献。
这些文献主要由纸张、竹简、木简、封泥等载体组成。
这些文献的年代跨度从北宋至元代,约800多年。
文献的内容与分类黑水城出土的汉文医药文献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医史、医书汇录等。
这些文献可以按照年代、作者、主题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素问》《伤寒论》《天元玉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
1文献的价值与意义23黑水城出土的汉文医药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医药学知识、医疗方法、药物使用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地位和影响,以及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