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演化

合集下载

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自考大纲第一章总论重点掌握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地形主要特征,板块学说基本观点;各类气候主要特征、成因及分布;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和差异性,全球陆地自然带的特点及分布。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一、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表划分为海陆两大部分。

面积之比约为7:3。

掌握大陆、岛屿、大洲、大洋和海等概念。

海可划分为边缘海、内海、陆间海三种类型。

(二)陆地和海洋分布的特点1、全球海陆分布不均;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某些大陆形状和轮廓独具特色。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875米,陆面高差极大。

地形复杂。

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陆地最高点是珠穆郎玛峰(81848.13)。

陆地最低点是死海海面(-392米)都位于亚洲。

2、高大的山脉构成陆地地形结构的主要格架。

陆地上两条巨大的高山带:一是环太平洋带,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两大高山带是近期地壳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3、陆地上低山和高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6%,高原主要分为古老高原和年轻高原两大类。

4、平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2.2%。

多属大河冲积平原,常见于大陆中部和沿海地带,往往傍以山地或高原。

5、由于各大陆地质构造不同。

影响其他地形结构也各具特点。

(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

掌握以上三个概念及大洋中脊、海沟等内涵。

海洋中最高峰是由海底火山形成的冒纳罗亚山(4205米),海底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海底地形是不断发展演化的。

地球内,外营力矛盾斗争是地表形态演化的海参力。

内营力对地面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起伏不平。

外营力对地表的作用是削高填低、移山填海,使地表趋于夷平。

地壳运动究竟按照什么方向发展,地壳运动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地学界有不同见解。

(一)大陆漂移说(二)海底扩张说(三)板块构造说1、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知识要求: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几种地形演化的数值模型简述

几种地形演化的数值模型简述

几种地形演化的数值模型简述
地形演化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形演化过程,数值模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地形演化数值模型。

1. 岩石风化模型
岩石风化是地形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数值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岩石风化过程,例如化学风化、热胀冷缩和冻融风化等。

岩石风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时间尺度下地表形态的演化趋势。

2. 河流侵蚀模型
河流侵蚀是地球表面地形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过程包括河道侵蚀和河道沉积两个方面。

数值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河流侵蚀的过程,从而预测河流剖切的速率和形态变化。

3. 冰川侵蚀模型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之一,其侵蚀作用对地形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值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冰川侵蚀的过程,从而预测不同时间尺度下冰川侵蚀的速率和形态变化。

4. 海岸侵蚀模型
海岸侵蚀是地球表面地形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过程包括波浪侵蚀、潮汐侵蚀和海平面变化等。

数值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类型的海岸侵蚀过程,从而预测不同时间尺度下海岸线的演化趋势。

总之,地形演化数值模型是预测地球表面地形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表面的变化。

如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

如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

如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地形地貌测量及地貌演化分析是地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地球的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分析对于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形地貌测量的方法和地貌演化分析的步骤。

地形地貌测量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有测量仪器和遥感技术。

测量仪器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形测绘仪、测量雷达等。

这些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地表的高程、坡度等参数,从而获得地形地貌的数据。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数据,对地貌特征进行分析。

地貌演化分析是对地貌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

地球表面的地貌是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地貌演化分析的目标是通过对地貌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地球表面变化的规律。

地貌演化分析一般分为观察、测量、分析和模拟四个步骤。

首先,观察是地貌演化分析的第一步。

通过对地表地貌特征的直接观察,可以了解地貌的形态和特点。

观察包括实地考察和遥感图像分析两种方式。

实地考察是对特定地区的实地勘查,通过观察地貌现象和采集地貌数据来揭示地貌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遥感图像分析是利用卫星或航空影像进行地貌观测,通过分析地表图像来了解地貌现象和变化。

接下来是测量。

测量是地貌演化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实地测量或遥感技术来获取地表地貌数据。

实地测量可以使用地形测绘仪等仪器进行高程和坡度等参数的测量。

遥感技术则可以利用卫星或航空传感器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数据,包括高程、地貌类别等信息。

然后是分析。

分析是对测量得到的地貌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揭示地貌演化的规律。

分析地貌演化过程可以结合地表地貌特征和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知识,如地质学、气候学等。

通过将地貌数据与地质、气候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推断地貌演化的原因和过程。

最后是模拟。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地貌演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地貌演化的数学模型,并输入地貌数据和其他参数,可以模拟地貌演化过程,并预测未来的变化。

2.第一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演化

2.第一章第三节地表形态的演化

(2)汇聚型板块边界
两侧板块相向而行,是大洋板块的俯冲带或 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 边界。俯冲边界是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 因大洋板块的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而大陆 板块则相反,故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 之下,在海沟处潜没消亡于地幔中,形成岛弧 海沟系。而碰撞边界相当于年轻造山带,是大洋 闭合、大陆碰撞的地缝合线。如亚欧板块南缘的 喜马拉雅山系。
(3)平错型板块边界
即地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 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 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 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按照上述三种板块边界在全球的展布状况,可勾画出岩石 圈板块的轮廓。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 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但是,更细的划分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 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 极洲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 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板块。
北 美 板 块
阿拉 伯 板块
欧 亚 板 块
太平洋 板块
菲律宾 海 板块
科科 斯 板块
加勒比 板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 洲 板 块 南美板 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 块
纳兹 卡 板块
南极洲板块
小结:
一、海陆分布的成因 1、大陆飘移学说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边界
(2)板块的划分
作业:
绘图:世界十二大板块分布图。
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 示意图
全球大陆漂移的联合古陆
2.海底扩张学说
1960-1962年美国的赫斯(Hess)和迪茨(Dietz)基于对大 洋中脊的发现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认为:洋中脊是海底扩 张的策源地,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冷却后形成的新洋 底向两侧推移。老洋壳连同其上的沉积物不断被推向大洋边缘, 如果在洋壳上方驮有大陆地块,它们将象传送带上的货物那样 逐渐被载动而去,在大陆边缘老洋壳向下俯冲、消减,连同沿 途携带的洋底沉积物统统被带入地幔。海底扩张说实际上是新 形式下的大陆漂移说,也是板块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

地壳构造演化的机制和模式

地壳构造演化的机制和模式

地壳构造演化的机制和模式在地球上,地壳的构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地壳的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下面的岩层的结构、分布、形态、运动等特征。

它不仅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还是了解和预测地震、火山喷发、构造变形等自然灾害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壳构造演化的机制和模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一、地壳构造演化的机制1.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着漂移。

板块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对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产生了新的认识。

2.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地球内部的物质是由外核、内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不同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的密度、温度、化学成分等都不相同,因此会产生相互作用。

通过地震波分析等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的运动。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是地壳构造演化的基础,这种运动最终通过地震、火山等活动表现出来。

3.地球重力场地球重力场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重力分布和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会导致地震活动、岩浆运动等地质灾害。

二、地壳构造演化的模式1.折痕和断裂折痕和断裂是地球表面地壳构造演化的两种主要模式。

折痕是指岩石在大地运动中挤压而形成的褶皱。

断裂是指岩石在承受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发生的破裂。

折痕和断裂都是地震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不仅与板块构造理论有关,还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地球重力场等因素有关。

折痕和断裂的发生会导致山脉形成、地面隆起等地貌变化。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壳构造演化的另一种模式。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会导致部分物质融化,形成岩浆。

当岩浆上升到地表时,会形成火山等地质景观。

岩浆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变化影响很大,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表形态,还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地球表层过程形态演化规律揭示

地球表层过程形态演化规律揭示

地球表层过程形态演化规律揭示地球表层过程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转化、储存和留下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如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变化、地球化学作用等。

这些过程对地球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地球科学家来说,了解和揭示地球表层过程的形态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地球的表层过程形态演化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是地球表层的最外部固态壳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运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地质作用的表现,其演化规律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表形态变化的规律:地表形态指地球表层的地理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貌制作、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地球地表的演化历程以及环境变化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3. 地球化学作用的规律:地球化学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物质元素、同位素的转化、重分布和富集过程。

地球化学作用涉及到水文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地球化学作用的规律,可以了解地球上物质循环的过程、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和流向,从而揭示地球表层物质演化的规律。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律: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落组成的,它与地球表层过程紧密相连。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律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律,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地球表层过程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表层过程形态演化规律的揭示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变化、地球化学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律,可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施。

同时,这也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奥秘、掌握地球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的演化
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

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