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

合集下载

MPN-PCR法快速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MPN-PCR法快速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MPN-PCR法快速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栾晓燕;陈吉祥;李筠;杨慧;魏鉴腾;杨官品;张晓华
【期刊名称】《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6)011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在海洋环境及江湖河口广泛分布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是可引起人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患者以沿海地区居多,是食品检验的必检项目,常规检验多不能定量检测,常规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技术只对反应体系中模板DNA进行定量,无法鉴别污染食品中死活菌体。

【总页数】2页(P1060-1061)
【作者】栾晓燕;陈吉祥;李筠;杨慧;魏鉴腾;杨官品;张晓华
【作者单位】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
院;266003,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基于DNA染料EMA的RT-PCR技术定量检测海产品中病原性副溶血弧菌活细胞
2.荧光染料EMA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活细胞
中的应用3.环介导恒温扩增法快速检测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4.用直接分离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的致病性气单胞菌5.直接分离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引起海鲜中毒性胃肠炎。

本文将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根据其群体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

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主要寄生在贝类和海鱼体内。

此外,也可以在淡水和土壤中找到。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要求较为特殊,一般需要30℃-37℃的温度,适中的盐度和适宜的pH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特殊,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生长在过度空气饱和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溶血素。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引起感染。

其主要污染源包括生鲜海产品(如海鲜、贝类等)、淡水鱼和蔬菜等。

生鲜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海洋或淡水环境中存在的细菌感染鱼和贝类,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另外,不正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也会导致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和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发病一般在感染后6-24小时内开始,并持续数天至一周。

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敗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风险,现在广泛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传统的培养方法依靠将样品进行预处理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选择性的富集和挑选,以获取纯种菌株。

然后通过产气鉴定、生化鉴定和血清鉴定等方式,确定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比较可靠,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实时荧光PCR、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并且可以对不同的血清类型和生物型进行鉴定。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

然而,这些方法在操作上较为繁琐,并且有一定的设备和技术门槛。

副溶血弧菌简介

副溶血弧菌简介

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对海产品等副溶血弧菌易污染的食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食品新鲜 、无污染。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海水养殖区、沿海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副溶血弧菌 的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避免生食海产品,煮熟的食物是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最佳选择。同 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
副溶血弧菌呈杆状或弧状,革兰氏染 色阴性。
副溶血弧菌具有趋化性,能够产生多 种酶和毒素。
培养特性
副溶血弧菌需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 养,如TTC培养基。
分布与栖息环境
分布
副溶血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 尤其是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副溶血弧菌主要栖息在海洋动物体内 ,如贝类、鱼类等。同时,在海洋植 物表面、海底沉积物以及海水中也能 检测到副溶血弧菌的存在。
疫苗与药物研究
针对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开展了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未来研究方向预测
跨种属感染研究
副溶血弧菌不仅感染人类,还可感染其他动物,未来需要深入研究 其跨种属感染的机制。
耐药性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需要加强 耐药性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副溶血弧菌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可用于检测的基因 片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检 测,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
通过将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基因片段固定在传感器上,实现 对副溶血弧菌的快速检测。
人群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的海洋性细菌,为海产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

在非沿海地区,因食用此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中毒者亦时有发生。

为保障食品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进行下列检验,以便鉴别诊断。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一、检验方法(一)操作步骤1. 分离培养:首先称取样品25g,加225mL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各一个,同时取10mL加入100mL增菌液中,放37℃8~16h培养后,涂上述平板进行分离,37℃培养18~24h取出观察,挑取可疑菌落,转种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24h观察结果。

2. 涂片镜检:将三糖铁培养基上反应可疑者即底层变黄(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上层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形态。

3. 嗜盐性试验: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含量的盐胨水(0%,3%,7%,10%)于37℃24h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10%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3%和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

4. 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下列各类生化培养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甲基红、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硫化氢及溶血性试验,放37℃培养,除V-P、靛基质和甲基红试验培养4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在24h观察结果。

5. 动物试验:将上述符合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d,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作分离培养。

(二)检验程序图6-1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二、结果分析判定及注意事项(一)样品处理采样时应注意首选准备好灭菌用具及容器,以无菌手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必须尽快送检,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副溶血性弧菌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较快,但不适于低温生存,在寒冷的情况下容易死亡,防止待检材料冷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传播
分布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 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尤其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水 域更为常见。
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 海产品,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透的鱼 、贝类等传播给人类。此外,也可通 过直接接触带菌的水或食物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结果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并提交检测报告。
0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应用 与意义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监控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 控的重要环节,用于确保食品在 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安全。
食品质量评估
通过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 量和种类,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性,确保消费者健康。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数据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05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挑战 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灵敏 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分离培养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 异性结合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包括 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 点,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 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如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检测规范

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

3、多重PCR
结果显示,所有的V.p都扩增出tl基因,tl 基因是V.p特异的;54%的V.p扩增出tdh基因; 只有38.73%的V.p扩增出trh基因;该法灵敏度 38.73 V.p trh ; 高,能把10g牡蛎培养肉汤里10~100个V.p 检测出来。与其他常规生化方法相比,多重 PCR更快速,仅8h就能完成检测,结果更为准 确、可靠,而且还可改进成定量竞争PCR,对 标本中靶序列进行定量。
3、多重PCR
由于不是全部副溶血性弧菌都含有tdh基因 或trh基因,所以只针对tdh或trh的单一PCR, 有时会漏检。多重PCR(multiplex-PCR)能全 PCR(multiplex-PCR) 方位高效率地检测V.p。 Bej白等针对tl、tdh、trh设计不同的引物 对,在同一PCR反应体系内同时扩增tl、tdh、 trh。
总结
与传统方法相比较,PCR法更加快速、 灵敏,基本满足了快速检测的要求,但是其 技术含量较高,试剂费用都比较高,而且一 般检测时间也还是要6-8小时左右,离即时 检测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随着分子生物学 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准确、可靠、 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检测方法将是食 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1] 张凡非. 副溶血性弧菌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研究进展. 中国 卫生监督杂志, 2003, 10 (1) : 8 -10.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789.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 [3] 刘秀梅, 陈艳, 王晓英, 等.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资料 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卫生研究, 2004, 33 ( 6) : 725 727. • [4] 朱雪兰,陈艳. 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及其检测的研究进 展.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7, 34 (4) :233-237. • [5] 程苏云,张俊彦,王赞信, 等. 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定 量检测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2) :336-338.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和检测方法研究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和检测方法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2.22.034·综述与讲座·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陈媛媛 王亚男 刘士朋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211149)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陈媛媛);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王亚男);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刘士朋)通讯作者:刘士朋 E⁃mail:17100880@ 【摘要】 本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特点、污染食品规律、食物中毒事件、检测标准等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溶血毒素和检测方法,提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5要点和关键措施,以期更好地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耐热性溶血毒素;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溶血毒素;检测标准【中图分类号】 R 37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2)22-3491-05Study on pathogenicity and detection method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HEN Yuanyuan ∗,WANG Yanan ,LIU Shipeng.∗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 】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related aspects i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 ),including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contaminated food conditions ,food Posisoning incidents detection standard ,etc.,focusing on hemolytic toxins and detection methods.Five key points for preventing VP⁃related food poisoning and treat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aiming to to better prevent the occurrence.【Key words 】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ood poisoning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 ;testing standards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栖息在海水中,存在于近海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30题)1、患儿男,8岁,贫血3年,HB70g/L。

体检贫血貌,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脾肋下2cm。

祖籍广西,母有贫血史。

A.骨髓涂片检查B.血红蛋白电泳C.G6PD活性测定D.抗人球蛋白试验E.酸化血清溶血试验【答案】 C2、发霉花生产生的毒素与下列哪种肿瘤关系最为密切()。

A.原发性肺癌B.食管癌C.原发性肝癌D.肉瘤E.胶质神经瘤【答案】 C3、区分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致病性用A.肥达试验B.O-T试验C.外斐试验D.神奈川试验E.抗O试验【答案】 D4、WHO将精子不动活力定为()级。

A.ⅣB.ⅡC.0D.ⅢE.Ⅰ【答案】 C5、载脂蛋白AⅠ能激活下列哪种酶()A.脂蛋白脂肪酶B.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C.肝脂肪酶D.脂肪组织脂酶E.胰脂酶【答案】 B6、对餐后2小时血糖表述错误的是A.可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B.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是一种简化的葡萄糖耐量试验D.测量计时开始时间为用餐完毕后即刻E.严格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更有利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答案】 D7、属于人源化抗体的是A.改形抗体B.小分子抗体C.抗体融合蛋白D.双特异性抗体E.以上均不是【答案】 A8、与诊断不稳定血红蛋白病不相符的实验结果是()。

A.热变性试验(+)B.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异形或碎片C.异丙醇试验(+)D.红细胞镰变试验(+)E.变型珠蛋白小体(+)【答案】 D9、正常尿液中pH值为A.4.5~8.0B.8.0~8.9C.9.0~10.0D.7.35~7.45E.1.5~3.0【答案】 A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BAS作用的特点A.生物素、亲和素间结合具高度专一性和亲和力B.适用于多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C.BAS虽能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但相应也可增加非特异性D.生物素、亲和素的结合不易受酸碱条件的干扰E.亲合素的四个生物素部位可同时结合多价性的生物素化衍生物【答案】 C11、患者MCV、MCH均升高,MCHC正常,最可能是以下贫血中的A.缺铁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慢性失血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急性溶血性贫血【答案】 D12、可用于观察妇女激素水平的是A.巴氏染色B.HE染色C.吉姆萨染色D.瑞氏染色E.瑞-吉复合染色【答案】 A13、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检测抗核抗体初筛实验的"金标准"是A.间接免疫荧光法,以Hep-2细胞为细胞基质片来提供抗原的来源B.Western BlotC.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肝印片为细胞基质来提供抗原的来源D.ELISAE.以上均不是【答案】 A14、有关ALL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免疫学分型将T细胞ALL分为4个亚型B.免疫学分型将B细胞ALL分为3个亚型C.仅10%AL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核型相关性D.除ALL-L3型外,ALL的免疫学亚型与FAB亚型之间无相关性E.免疫学分型将ALL分为T系ALL,B系ALL,T、B细胞混合型ALL 【答案】 D15、MCV70fl,MCH正常,RDW13%属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 血性 弧茵 的致病 因子
性弧 菌 除溶 血 素 T H外 , 有 其 他致 病 因子 , 这 D 还 从 些细 菌培 养滤 液 中分 离 到 另 外 1 溶 血 素 , 可 以 种 它 引起 红细 胞溶 血 , 不耐 热 , 引起 溶 血 的敏 感动 物 但 且
红 细胞 的种类 与 T H不 同 ( 牛红 细胞 的溶 血活 性 D 对
编码 的 T H仅有 7 氨基 酸不 同 , 型 的 K 离 D 个 典 P分
株 的 2种基 因拷 贝有 9 .%同源 , 溶血 活性相 同 , 72 其 抗 原性 有交 叉 , 能 区分 , Em n降解 法 得 到 的 不 经 da 蛋 白 质 序 列 比 较 发 现 K 株 t 2具 有 表 达 优 P d h
蛋 白 T H1和 T H 。 Ksi i R R 2 i st h ha等lj 究 认 为 ,h 1研 3 tl r 和 t2序 列 的不 同会 影 响 其 蛋 白质 的特 性 ,rl r h t 的 h
基 因产 物 对人 、 、 和牛 的红 细 胞 均有 溶 血 作 用 , 鼠 羊 而 t 基 因产物 只对 人和 兔 的红细胞 有溶 血 活性且 d 溶 血活性 相 对较 弱 。
很 高 , 马 红 细 胞 无 溶 血 活 性 ) 现 命 名 为 T H。 对 , R
1 ~1 %临床 分离 株 产 生 T I, 些 分离 株一 般 0% 5 R- 这 I
T H阴性 , R-在 6 D TI I o℃ 以 上 1 i 可 灭 活 , 0mn即 其
Mr 4 ×l3是 由 2个 Mr 为 2 为 8 O, 各 3×l3的亚单 位 O 组 成 , R- T H的氨 基 酸序 列 有 7 T I与 D I 0%同 源 , 编码
细胞 , 故称 为 T H。T H 由 th 因编码 ,D 阳性 D D d基 TH
株含有 2个 th基 因 , th d 即 d l和 th 。th d 2 d l和 t 2 d h
类、 贝类 等海 产品 中 , 引起食 源性 疾病 的主要病 原 是
之一 。人类 会 由于食用 污染 大量该 菌 而又 未经 良好 加 工处理 的海 产 品 而 引发 突 发 性食 物 中毒 , 可导 致
种人畜共 患病 菌L 。最早 由 Fj o 1 J un 等在 1 0 i 9 年从 5 日本 1例食 物 中毒 患者 排 泄物 中初 次 分 离 得 到 , 它
主要存 在 于 近 海 岸 的海 水 、 底 沉 积 物 和 鱼 类 、 海 虾
磷脂后不能增强其溶血活性 , 表明是 直接作用于红
相 关溶 血素 (DH ra dhm l i, r . le e o s Ⅱm) I et yn 和不 耐热 溶
血 素 (hroai e l i, ) t m l l hm y n 咖 e be o s 。
流行病 学研 究 表 明 , 床 上分 离 出的 副溶 血 性 临 弧 菌 几乎 9 % 以上 都 会 使 特 殊 的我 萋 血 琼 脂 培 养 5
宁喜 斌 刘代新 张继伦
副溶 血性弧 菌 ( r aa am l i s V )是革 m i p rhe o t u , P o yc
氨基酸 残基 组成 , 相对 分 子质 量 ( ) 4 Mr 为 2×13此 0,
兰阴性 嗜盐性 细菌 , 隶属 弧菌 科 中的弧 菌属 , 它是一
种溶 血素 在 10o 1 i 0 0mn仍保 持 活性 , 在加 入 卵 C、 并
组 :b tl和 t 2基 因 , 者 同 源性 为 8 %, 别 编 码 r r h 两 4 分
1 溶血 素 副溶 血 性 弧 菌 主 要 致 病 作 用 在 于 . 它可 以产 生 多 种 溶 血 素 , 们 是 耐 热 直 接 溶 血 素 它
( em s bedr t e o s ,D- 、 热直 接溶 血素 t r ot l i c hm l i T I)耐 h a e yn I
研 究表 明 , 溶 血 性弧 菌 的 致病 因子 主要 有 溶 副 血 素 、 酶 ; 脲 其他 与致 病有 关 的致病 因子也 在研 究
中。
这 2种 毒 素 的 基 因 似。
和 th的 同 源 性 为 6 .% , d 81
T H与 T H的抗 原性有 部 分交 叉 , R D 两者 免疫 原 性 相 基 因据 其 核 酸 序 列 的 变 化 又 可 分 为 2个 亚
维普资讯
微生物与感染 2O O8年 3 月第 3卷第 1 期
Junl f ir e dIf h2 0 , o 3 N . b n i c
副 溶 血 性 弧 菌 的致 病 性 及 其 快 速 检 测
势 l。 l Nsiuh 等l] 马尔 代 夫 旅 游 腹 泻 患 者排 泄 i bc i 1 从 h 2 物 中分 离 到 1 K 一 批 P 的副溶 血 性 弧 菌 , 明 副 溶血 表
患者 出现腹 泻 、 痉 挛 、 心 、 吐和 发烧 等 典 型 胃 肠 恶 呕 肠炎反 应 。它是 日本 、 美 和东 南 亚 国家食 物 中毒 欧 和急性 腹泻病 的重 要病 原 菌 , 占 日本 全 部食 物 中 约 毒 的 4 % ~6 %L J 国家 食 源 性 疾 病 监 测 网数 0 0 2 。 据显示 , 国微生 物 性 食 物 中毒 的病 原 分 布 发 生 了 我 显著 变化 , 特别 是在 沿海省 份 , 副溶血 性 弧菌 引起 的 食物 中毒 , 在发生 规 模 及 人 群暴 露 规 模 呈 明 显 上 升 趋势, 已经 高 居 微生 物 性 食 物 中毒 首位 L 。副 溶 血 7 j 性弧 菌可 导致海 马 、 文蛤 、 节 虾 、 虾和 牙 鲆 等 甲 斑 对 壳类 水产 动物 致病 , 间接 影 响人类 的健 康 L。 1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