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叙事学

合集下载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

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

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

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

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

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

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

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

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

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

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

本文探讨了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的现状。

同时探讨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对中国叙事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学者通过对叙事的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Todorov,1969)。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Prince:1987:P3)。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

索绪尔(1857~913)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引言叙事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故事和叙述,我们能够传递和分享知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经典叙事学是研究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叙事结构和技巧的学科,关注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构建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尝试解构传统叙事的界限和规则,以更加宽泛和包容的视野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共存与发展。

经典叙事学的特点经典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故事的线性结构和纵向发展。

通过分析传统叙事范式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等要素,经典叙事学试图探究叙事内在的秩序和哲学意义。

在经典叙事学的视角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其中每个角色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并服务于故事的整体目的。

同时,经典叙事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危机,并通过剧情高潮与分寸穷尽的结束来传递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后经典叙事学的突破虽然经典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来理解叙事,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中,叙事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巧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后经典叙事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后经典叙事学在个体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目的。

它不再把叙事当作是一种线性和单一的结构,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交际和互动的过程。

后经典叙事学强调了读者和观众的主观参与和解释,以及叙事与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与共存的关系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虽然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事实上,它们在现代叙事研究领域内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提供了对古代和传统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认识古代和经典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和意义提供了框架。

后经典叙事学则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基础,探索更广泛和多样化的叙事现象,并开拓新的理论和方法。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

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

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

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

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

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

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

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

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

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

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

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

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经典叙事学理论是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围绕该理论展开综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并评价其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

本文将指出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概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是叙事文本的结构、叙述者的身份和故事情节的功能等方面。

它旨在分析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如何共同构建意义,以及不同叙事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经典叙事学理论主要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结构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其中,时间、空间、情节等是叙事作品结构的关键要素。

2、叙述者的身份和视角:叙述者是叙事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叙述者的身份、视角和声音对作品意义的影响。

3、故事情节的意义:故事情节是叙事作品的中心,经典叙事学理论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情节如何与叙述者、人物形象等元素相互影响。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布斯:作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斯提出了“叙事修辞学”理论。

他认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通过修辞手法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悬念、惊奇、重复等。

同时,布斯还提出了“叙述者与人物关系”的理论,即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作品的意义。

2、热奈特:热奈特是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出了“叙事情境”理论。

他认为,叙事情境包括时间、空间、文本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叙事作品的意义。

热奈特还提出了“聚焦”和“声音”两个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申丹:申丹是近年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提出了“叙述结构主义”理论。

她认为,叙述结构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申丹还提出了“多重视角”和“意识形态”两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交融探讨一、引言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叙述结构、叙述方式、叙述技巧等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创作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叙事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经典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批评领域,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叙述技巧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文学领域,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经典叙事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过于强调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忽略了文化、社会等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同时,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它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将文化、社会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对叙述与读者、叙述与文化等关系的探讨,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在研究方法上,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尽管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基础。

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鉴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分析文本内部结构。

同时,后经典叙事学也需要在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

其次,经典叙事学也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中汲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这为经典叙事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叙事学
我选择了《批评性报道的叙事学分析》和《凶杀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2019-2019)》,两篇用经典叙事学分析文本的论文进行比较。

首先这两篇文章题目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南方周末报刊报道性的文章,其次作者
都是暨南大学的新闻专业研究生。

第一篇发表于2019年,第二篇发表于2019年,这两
篇文章分别针对《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和凶杀案报道的文章进行了叙事学分析。

论文内容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第一篇文章,首先阐述了用叙事学分析
《南方周末》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介绍了叙事学的起源,发展,主要学者及其著作,
重点介绍了热内特对叙事学发展的贡献,然后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时序,时距,),叙事角度,叙事原型,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的方面分析了《南方周末》的批评性报道,并
以个案分析进行结尾。

文章读起来十分有调理,论据论点充分,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
例子。

热耐特之前的学者比较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语法,侧重于叙事文本“内容的形式”
的研究。

而热奈特,除了从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外,还侧重研究叙事文本“表达
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如时序、时距、频率、视角、人称等。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主要运用
了热耐特的叙事学理论对报道性文章进行了叙事分析。

与第一篇相比较,第二篇与第一篇开篇类似,也是介绍了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然后
主要分析凶杀案报道性文章,时间限制在2019-2019十年之间,作者不仅分析了凶杀案报
道的叙事方法,并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评,作者提出了凶
杀案报道的意义,及其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并用经典叙事学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也列
举了大量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读者产生共鸣,如,《反思马加爵》,《杀师案》,
《冷血青春》等,广为人知的案例。

选择《南方周末》的文本进行叙事分析,有以下优点: 1,《南方周末》是国内知名
的刊物,读者一般都有接触了解,同时作者取材很方便。

2,报道类文章较
短,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材料,进行举例说明。

3,新闻报道性文章语言简洁,叙事角度、方法多样,有利于作者进行叙事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南方周末》的文章尤其具有这
些叙事特色。

这两篇文章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

第一篇文章主要从叙事者,叙事
时间,叙事视角,叙事原型,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并一一展开,角度全面,
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严谨,用词恰当,文章的理论性强。

第二篇论文把材料的时间限制在2019到2019之间,文章类型定在凶杀案报道上面,文章思路范围更加清晰,较第一篇论
文作者严谨,合理。

此外,第二篇文章不仅分析了凶杀案报道了叙事特色,并且用经典
叙事学的理论分析了凶杀案报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比较而言第二篇的选题
更加合理,叙事学分析角度,延展的更加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