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缺乏临床意义
前沿知识(120题)

药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答辩试题........................................................................... - 5 - (前沿知识部分)....................................................................................................... - 5 -1.药物基因组学概念。
............................................................................... - 5 -2.简述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的5点设计原则。
....................................... - 5 -3.对于增长速度缓慢的实体瘤和增长快生长比率高的肿瘤应当怎样交替应用周期非特异性和周期特异性药物? ........................................................... - 5 -4.举例阐述化学药物与中药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 - 6 -5.常见医院内耐药菌有哪些? ................................................................... - 6 -6.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抗菌药有哪些? ........................... - 6 -7.什么是呼吸喹诺酮? ............................................................................... - 6 -8.什么是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 - 7 -9.利奈唑胺药理作用 ................................................................................... - 7 -10.替加环素药理作用: ............................................................................... - 7 -11.新型抗真菌药卡泊芬净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探讨【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型的抗炎药,临床上使用的时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未中断。
阿司匹林在最初时被用于抗炎、解热以及镇痛,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的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阿司匹林的运用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在临床治疗上还是有5%~60%的疾病患者在正常服用完阿司匹林之后仍然不能对血小板的抑制有着较好的效果,通常称这种现象为阿司匹林抵抗(ar)。
以下本文将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以及防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2-0129-011 阿司匹林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1.1 ar和环氧化酶二者之间的关系环氧化酶(cox)含有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两种不同的异构体。
cox是前列腺素与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两者之间在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
血小板效应的形成主要是cox-1失活,同时血栓素a2的合成被失活状态的cox-1抑制。
许多学者在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研究是很注重cox-2方面的[1]。
在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以及平滑肌细胞之中有很多cox-2,细胞因子可以激活诱导作为诱导酶的cox-2,同时,在多种病理的状况下作用有所增强,也是pgh2产生的另外一种途径。
即便是接受了阿司匹林的治疗,cox-2之中产生的pgh2也可以恢复血小板从而生成txa2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txa2合成能力,进而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诱导。
基本上不同患者的cox-2的表达情况不太相同,而且在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也存在cox-2,例如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当有炎症进行刺激的时,cox-2可以增强10倍甚至20倍的有核细胞表达[2]。
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较强,一般是cox-2的170倍,所以阿司匹林在对txa2的抑制量需要达到txa2总量的90%以上才能有利发挥自身抗血栓的作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血液中血小板具有较高的cox-2含量的患者产生ar的一种机制。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它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多种作用,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一种酶——环氧化酶。
具体而言,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使得该酶失去活性。
环氧化酶是一种参与前列腺素生成的关键酶,而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物质。
因此,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抑制环氧化酶,它还可以干扰血小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指一类可以刺激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的物质,如血栓素A2等。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完全明确的机制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性活化和凝聚。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和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来实现。
这一原理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并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优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和背景,然后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最后,结论部分将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症状。
它也被用作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一种药物。
阿司匹林的多种作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XA2)的酶(TXA2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心血管内科(医学高级):综合考试题库

心血管内科(医学高级):综合考试题库1、单选男,46岁。
休息时出现胸前区憋闷、疼痛,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
该患者最可能诊断为()A.卧位型心绞痛B.变异型心绞痛C.初发型心绞痛D.(江南博哥)慢性心包炎E.稳定型心绞痛正确答案:B2、多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为()A.肺透亮度增加B.肋骨变平,肋间隙增宽C.肋膈角变钝D.膈肌下降E.心影增大,肺动脉膨出正确答案:A, B, D3、多选?女性,21岁,活动后呼吸困难,时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CT扫描如图所示:请选择正确的选项()A.考虑为肺静脉异位引流B.肺静脉异位引流根据引流肺静脉支数的不同可分为部分性及完全性C.根据引流部位不同分为心上型、心脏型、心下型D.该病人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下腔静脉E.该病人为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正确答案:A, B, C, D, E4、单选以下哪项不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人工瓣膜置换术指证()A.严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B.真菌性心内膜炎C.主动脉瓣受累致房室传导阻滞D.合并风湿活动E.超声检查赘生物大于10mm 正确答案:D5、名词解释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正确答案: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指临床上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血管事件。
6、多选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6岁,劳累后心悸、气促2年,出现过晕厥。
查体:血压140/6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右缘可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3/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3/6级舒张期哈气样杂音,心尖部可闻及3/6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主动脉瓣狭窄时收缩性杂音为哪种()A.递增型B.连续型C.一惯型D.递减型E.递增递减型F.喷射性正确答案:E, F7、单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较为常见的心脏体征为()A.新出现的病理杂音B.原有的病理杂音强度增加Ⅱ级以上,或杂音的性质、强度呈突变现像C.心音减弱D.期前收缩E.心脏扩大正确答案:B8、多选?女性,21岁,活动后呼吸困难,时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CT扫描如图所示,请选择正确的选项()A.考虑为肺静脉异位引流B.肺静脉异位引流根据引流肺静脉支数的不同可分为部分性及完全性C.根据引流部位不同分为心上型、心脏型、心下型D.该病人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下腔静脉E.该病人为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正确答案:A, B, C, D, E9、单选某高血压患者,同时发现血糖为8.6mmoL/L,血胆固醇7.5mmol/L,不宜用以下何种药物()A.阿替洛尔B.卡托普利C.哌唑嗪D.甲基多巴E.尼群地平正确答案:A10、单选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机制是下列哪项()A.收缩期排血受阻B.舒张期充盈不足C.心肌广泛坏死致心排量急剧下降D.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E.神经反射机制正确答案:C11、单选在我国阿司匹林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一级预防药物常用剂量是() A.300mgB.75~100mgC.500mgD.300~500mgE.50mg正确答案:B12、单选女,18岁,劳力性心悸、气促3年,近日咯血,不能平卧。
阿司匹林抵抗(1)

综 述阿司匹林抵抗阮淑萍(温岭市卫生进修学校,浙江温岭317500)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
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1]。
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1 阿司匹林应用主要进展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1897年问世时,最初主要用于镇痛、解热和消炎。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
1994年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 t Trialists,Colla boration)[2,3]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降低48%的血管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减少肺栓塞事件67%,减少深静脉血栓事件67%。
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预防心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
但也有许多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总有一些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被抑制或仅被轻度抑制[4,5]。
2002年,Eikelboom等[6]报道了对HOPE 试验一部分研究结果。
检测976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尿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随访5年后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总风险增高。
高尿11-脱氢-血栓素B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风险是低值者的2至3 5倍。
阿司匹林抵抗问题逐渐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情况。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某些疾病状态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 阿司匹林的反应减弱或出现抵抗。
03
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不 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高剂量 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的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阿司匹林缓释制剂可能在体内释放速 度较慢,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从而 影响疗效。
并发症
某些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 异常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的出现。
04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血小板功能检测
01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阿司匹林对血
小板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02
检测血液中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环氧化酶-1
药物剂量不足
药物代谢与排泄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同,部分人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 获得预期效果。
某些人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或排泄途径的 异常,导致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浓度降低, 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疾病状态与遗传因素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阿司匹林的 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效果 。
和血栓烷B2等,以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基因检测
03
通过检测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个体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
评估标准
血小板功能评估
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判断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是否达标。
生物标志物评估
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博士入学考试试题1 心外科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博士入学考试试题1、纵隔肿瘤分类特点2、VSD手术适应症,分类,临床表现3、TAPVC的解剖分型4、DORV的分类,手术适应症5、漏斗胸2001年同济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4分/题)1 胸出口综合征2 肺错构溜3 血气胸4 法乐四联症5 Edstein畸形二问答题1 试述心肌保护方法的新进展(12分)2 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外科治疗的原则(15分)3 急性胸部损伤的综合处理原则(13分)2002年同济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4分/题)1 LABP2 DeBakey(II)3 INR 4双向Glenn术5 Rastellir术6Bentall术二写出下列名词的正常值(2分/题)1激活凝血时间2 二尖瓣面积(成人)3 碱剩余4 潮气量5 全肺阻力6 尿游离血红蛋白7 左心射血分数二问答题(8分/题)1矫正型大血管转位传导系统的解剖特点?2比较法乐氏四联症与右心室双向出口的异同点?3 冠状搭桥术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包哪些内容?4婴幼儿体外循环与心肌保护特点有哪些?2003年同济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5*3)1急性排斥反应2 DebakeyIII型3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二问答题1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手术方式有哪些?(10分)2 气管。
主支气管钝性外伤的好发部位及机制(10分)3 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有哪些?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0分)三选择题(每题15分,心外学生选第一题,胸外选第二题)1 婴幼儿体外循环与心肌保护特点?2 肺减容术的手术原理、适应征?2005年同济医科大学心胸外科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解碱剩余McGoon比例心肌顿抑心脏指数毁损肺二、简答1、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指征2、试述永存动脉干的临床分型3、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供血范围4、心内直视手术后钙超载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支气管扩张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2006年第三军医大学胸心外科博士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5分×4)1、Adamkiewicz Artery2、Eisenmenger's Syndrome3、Pancoast Tumor4、ECMO二、填空题:(4分×10)1、动脉导管连接于()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