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塑走向自塑
他塑与自塑例子

他塑与自塑例子
1. 看看那些明星啊,外界都把他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可真实的他们自己又是怎样塑造自己的呢?就像小李子,在荧幕上他是魅力无限的巨星,但在生活中他也有自己随性真实的一面。
2.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塑造我们,哎呀,可我们自己也有想成为的样子啊!比如小周,老师希望他安静乖巧,可他偏要展现出自己活泼好动的自塑。
3. 社会常常对我们有各种期待,想把我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那我们能乖乖就范吗?就像小张,面对那些强加的塑造,他坚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塑。
4. 在公司里,领导总是试图把员工塑造成他们期望的模样,难道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发展路线吗?就像小王,他可不会完全听从领导的他塑,而是努力实现自己的自塑目标。
5. 父母对我们的塑造有时候是不是也让我们很苦恼呢?但我们内心也有自己渴望的自塑呀!比如小赵,父母想让他当医生,他却坚定地要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进行自塑。
6. 娱乐圈里那些人设,不就是一种他塑吗?可明星自己也想有真正的自塑啊!像那位知名女演员,虽然被包装成某种样子,但她一直在努力展现真实的自己进行自塑。
7. 传统观念总是要把我们往一个模子里塑,哼,但我们偏要倔强地自塑!就好像小吴,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要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成长。
8. 那些所谓的规范和标准总是在试图他塑我们,可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说了算呀!就拿小刘来说,他才不理会那些条条框框,自顾自地进行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自塑。
我的观点结论:他塑可能会影响我们,但最终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自塑之路,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
【优质课件】高考写作指导:“自塑”与“他塑”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审题立意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哈尔滨火爆的两点原因:城市本身做
出的努力和网友的好评的推动;第二部分是一个总结句:城市的走红有自 塑和他塑两种原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类似作文】(北京丰台2024) 近年来,淄博的“烧烤”,重庆的“洪崖洞”,榕江的“村
超”,这“一食”“一景”“一事”,成为地方形象的靓丽名片。 究其原因,既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他人的表达和塑造,也有当地 主动亮出特色、挖掘潜力、积极借势的自我塑造。在他塑与自塑 的共同作用下,地方形象广为人知。
【存在问题】 1、能得到52分以上的并不多。二类卷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作文能不能拿到52分以上? 2、审题!这么简单的审题立意还是偏了,是我们的训练不够还是评分标准不严? 3、题目。尽量用上关键词,如果要文艺化,可加副标题用上关键词。 4、主题比较明确的作文那就要比拼文采和思考深度了。比如思考深度,我们可能只泛泛 而谈“自塑”和“他塑”相辅相成,能否谈一下“他塑”的“背刺”?如 “而他塑也未必时常支持自 塑,人借势不仗势则为关键。近些年“捧杀”一词在网络上流行,意为他塑过高于自塑,从而 致使人身败名裂。这其实是人出于自私、趋利的心理仗势而为的结果。网红于文亮被众人 一度认为追求真实自己,而后塌房。许多明星、公众人物如此,网红城市亦是如此。” 5、有文采的分论点还是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恰当引用,最起码是引出话题,但不能 起反作用。
有关自塑和他塑的作文

有关自塑和他塑的作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塑造着自己,同时也被他人所塑造。
这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舞蹈,有时我们主导着节奏,有时又被他人的步伐所引领。
就说我吧,从小我就是个胖乎乎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玩耍时总是跑得飞快,而我跑两步就气喘吁吁。
有一次过六一儿童节,老师挑选小朋友们排练舞蹈节目,我满心期待能被选中,可最后老师的目光从我身上扫过,选了那些身材苗条、动作灵活的小朋友。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他塑”成了一个不适合跳舞的孩子。
回到家,我委屈地大哭,妈妈问清缘由后,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安慰我,而是拉着我站在镜子前说:“宝贝,你看看,你多可爱呀,胖嘟嘟的有福气。
但是如果你想跳舞,咱们就自己努力练习。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写完作业,我就在客厅里跟着电视里的舞蹈节目蹦蹦跳跳。
一开始,动作笨拙得像只小熊,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体力变好了,动作也协调了一些。
有一天,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生病不能参加舞蹈表演了,老师看到我在课间努力练习的样子,决定让我替补。
那一刻,我开心极了,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努力“自塑”的结果。
上了小学,成绩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我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是数学却总是拖后腿。
数学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我,说我不够聪明,脑袋转得慢。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没有数学天赋,对数学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然而,爸爸发现了我的问题。
他没有指责我,而是每天晚上陪我一起做数学题,耐心地给我讲解解题思路。
他告诉我:“孩子,别人说你不行,那不一定是真的,你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不再害怕数学,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再后来,上了中学,我迷上了绘画。
可身边的同学都说,画画没什么前途,不如把精力放在学习主科上。
但我内心深处对绘画的热爱却无法熄灭。
我不顾他人的看法,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
在社团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绘画技巧,一起参加比赛。
他塑与自塑作文五百字

他塑与自塑作文五百字英文回答:Self-portrait and portrayal of others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As an individual, I have experienced both the process of self-portrayal and the perception of others.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se two aspects and provid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my points.When it comes to self-portrayal, I believe it is a way for individuals to present themselves to the world. It involves showcasing one's personality, talents, and achievements. For instance, in a job interview, I would emphasize my skills and experiences that make me a suitable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By highlighting my strengths, I aim to create a positive image of myself and convince the interviewer of my capabilities.Self-portrayal is not limited to professional settings;it also plays a role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when meeting new people, I might choose to present myselfas outgoing and friendly to make a good first impression.In this case, I am consciously shaping how others perceive me by emphasizing certain aspects of my personality.On the other hand, portrayal of others involves our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ose around us. It is influenced by our own biases,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instance, if I meet someone who is reserved and quiet, I might perceive them as shy or introverted. However, this portrayal might not reflect their true personality, as they could simply be more reserved incertain situations.Our portrayal of others can also be influenced by stereotypes and preconceived notions. For example, if Imeet someone from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 might unintentionally stereotype them based on my limited knowledge or previous experiences. This ca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communication.中文回答:自塑和他塑是人类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他塑到自塑——“东方主义”视角下中国法律形象的域外传播

从他塑到自塑“东方主义”视角下中国法律形象的域外传播胡波董晓波#内容摘要“法律东方主义”是“东方主义”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直接指涉国家法律形象。
法律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国家法律形象话语系统,有其形成的历史和根源。
19世纪前,被西方世界“他塑”的中国法律形象带有乌托邦式的完美想象。
19世纪里,中国法律形象在西方世界的传播逐渐被标签化,成为“野蛮”与“落后”的典型代表。
这种被“他塑”的国家法律形象传播的基本途径包括:法典翻译、报刊评介、回忆见闻、铜版画和学术研究等。
以“东方主义”视角观之,19世纪中国法律形象的“他塑”背后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即谋求治外法权、以西方“文明”标准衡量中国法律,维护在华商业利益和霸权地位。
“东方法律主义”作为对“法律东方主义”的超越,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如何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问题上。
新时代中国法律形象的“自塑”需要宏大叙事,以大格局、大视野确立大翻译、大传播理念。
关键词东方主义法律东方主义19世纪中国法律形象东方法律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引言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话语或学科,是西方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叙事框架,用以描绘、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可以应用在政治、军事、文学、文化、社会学、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诚如萨义德所说,“如果不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来考察的话,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具有庞大体系的学科”+①“法律东方主义”,则是美国学者络德睦将“东方主义”用在法律方面的延伸和实践,目的正在于“借助法律而实现自我建构与世界建构之话语的全球地图所进行的描绘”,亦即国家法律形象的塑造+②近年来,随着络德睦“法律东方主义”言说在中国的持续译介与广泛讨论,中国法学#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董晓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法治术语翻译与对外法治话语能力建构研究"(20AYY008)的阶段性成果。
自塑为成,他塑为长作文

自塑为成,他塑为长作文
自塑为成,他塑为长。
一大早,我站在镜子前,看着那个有点青涩但眼神坚定的自己。
心里想,成长不就是这样嘛,得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自己塑造自
己的未来。
中午跟朋友们吃饭,大家聊得火热。
有个哥们儿说,你知道吗,成长就是别人也在背后默默推你一把。
是啊,有时候听听别人的建议,咱们也能少走点弯路。
晚上回家,我躺在床上翻着以前的日记。
那些日子,有笑有泪,但每一次经历都让我变得更强大。
成长嘛,就是得不断地回头看看,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有时候站在窗前,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就会想,其实成长
也是一种感觉,就像风吹过脸庞,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有
包容心。
现在啊,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毛头小子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
口,我知道,成长就是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接受挑战,也接受别人的帮助。
这样,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塑驱动,他塑助力作文

自塑驱动,他塑助力作文哎,说起“自塑驱动,他塑助力”,这事儿啊,就像咱们平时做饭,自个儿是掌勺的大厨,朋友家人呢,就是那帮时不时递个铲子、加个调料的帮手。
不信?听我慢慢给你唠唠。
记得有回,我心血来潮,决定自个儿动手做个蛋糕,庆祝一下周末的小确幸。
这,就是典型的“自塑驱动”了。
我上网搜了教程,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变身烘焙大师了。
结果,一动手,嘿,面粉满天飞,鸡蛋壳还差点儿混进去,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这时候,我妈进来了,一看我这狼狈样,没急着笑话我,反倒是挽起袖子,说:“来,妈给你搭把手。
”她一边帮我筛面粉,一边教我怎么打发蛋白,那手法,专业得让我直呼内行。
这就是“他塑助力”的魅力了,关键时刻,有个懂行的在旁边指点迷津,那感觉,就像是游戏里的神级队友,直接带你飞。
我们娘俩边做边聊,从蛋糕的配方聊到小时候的趣事,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注意到,我妈在搅拌面糊的时候,眼神里满是温柔和耐心,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这些年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
原来,无论是做蛋糕还是生活,都离不开这种“自塑与他塑”的结合。
终于,蛋糕出炉了,虽然卖相不算完美,但味道却出奇的好。
我切了一块给我妈,她尝了一口,笑眯眯地说:“嗯,不错,有进步。
”那一刻,我的心里暖洋洋的,不仅是因为蛋糕的成功,更是因为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所以说啊,“自塑驱动”是咱们前进的动力,它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而“他塑助力”则是那盏指路的明灯,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难时获得力量。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像我那次做蛋糕的经历一样,没有“自塑”的决心,就没有开始;没有“他塑”的帮助,就没有最终的成功。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是既温馨又有趣。
我想,这就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吧——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有人陪伴,有人支持,一起笑对风雨,共享阳光。
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作者:严文斌来源:《对外传播》2016年第06期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
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关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一个难以回避的概念是四个字:“西强我弱”。
简单地说,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主要还要靠西方媒体来传播并塑造。
纵然有中国媒体几十来的艰苦努力,国际舆论传播仍然呈现“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也传不开”的尴尬境地。
中国国际形象到底能不能靠塑造,国际传播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媒体不能塑造只能传播。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我在28年的对外传播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国际形象不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而改善,中国综合国力也不能自动转化为传播能力,而塑造与否,“自塑”还是“他塑”,却决定着“西强我弱”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遏制,更决定着能否为我国改革开放凝心聚力,维护稳定发展的大局。
正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好的国际形象是做与说共同塑造出来的,只说不做是空谈,只做不说是盲干。
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好,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主动地说,大声地说,大胆地说,把中国道路阐释好,把中国精神展示好,把中国贡献宣传好”。
如何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国际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我提出如下五个观点:一、实现中国国际形象“他塑”到“自塑”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美国等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50%为负面,只有25%为积极。
然而,在国内外舆论相互交织、国内信息“溢出效应”和国际传播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的新形势下,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情况,媒体传播中重对内、轻对外,对外传播中重中文、轻外文,国际新闻对内报道热热闹闹,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冷冷清清,仍是中国国际传播之常态,紧贴在对外传播上的短腿、短板和薄弱环节等标签依然没有撤下的迹象,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制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他塑走向自塑作者:蔡信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摘要:成长不仅是指人在生理意义上的长大,更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精神上的趋向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从成长角度出发从偶像崇拜和女性成长所必经的恋爱、婚姻阶段对比分析白大省和曾芒芒的成长过程,及其这个过程中女性自我意识、主体精神有无和强弱情况,从而指出前者的成长是一种反成长,而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关键词:成长;反成长;女性自我意识;女性主体意识作者简介:蔡信强(1981-),男,河南中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2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的德国,又叫教育小说。
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和高特弗利特·凯勒的《绿衣亨利》为典型代表,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学类型。
成长不仅是指人在生理意义上的长大,更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精神上的趋向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即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中的女主人公白大省和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都经历了成长中的阵痛,而由于二者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方面的差别,引向了成长与反成长的殊途,导致了迥异的人生。
一、恋爱与婚姻正如李学武在《蝶与蛹》中所言“‘性’是女性成长的必由之路”。
[1]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女性对于两性关系的体验与感悟,修正了以前关于两性关系的错误认识。
身体经过初夜之后由单纯的姑娘变为了女人,身份也实现了由个人到为人妻、为人母的转变。
这个过程不仅具有生理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心理上的巨大意义,而且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后者更为重要。
白大省的初恋是她十岁时对于男舞蹈演员赵叔叔的迷恋,并为他昏了过去。
赵叔叔不仅是她心目中的美男子更是胡同里其他小女孩的偶像。
但是这所谓的初恋在人物成长过程中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仅仅是处于女孩对于当时流行风气的一种崇拜。
白大省的真正恋爱是她在念大四时对同学郭宏的爱。
她“把伺候郭宏当成了最大的乐事,她给他买烟,给他洗袜子,给他做饭,招一大帮同学在驸马胡同给他开生日Party,……郭宏家的人来北京她是全陪,管吃管住还掏钱买东西。
”但是郭宏并不爱她,“和白大省交朋友是想确定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他就能留在北京了”,所以当他和日本留学生好上了,未来可能有更好出路之后就将善良的白大省一脚踢开。
白大省的又一次恋爱是在她工作之后,对象是她的同事关朋羽。
但是即使两人都坐在床上时“白大省只从关朋羽脸上看到了一种劳动过后的天真和清静,没有欲望,也没有性。
”无性的恋爱是不完整的,注定要走向失败。
所以当漂亮而又娇蛮的表妹小玢来到白大省家后很快把关朋羽从表姐手中抢了过去。
按说白大省在经历了两场失败爱情后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但是“她似乎有点绝望,却还谈不上就此猛醒”。
就这样她又稀里糊涂的开始了她的第三次恋爱,这次的对象更糟糕,夏欣是“一个连稳定的工作都没有的男人,一个连养活自己都还费点劲的男人”但是他“坐在白大省家中,理直气壮地享用她提供地生日蛋糕……在白大省面前居然也能指手画脚,挑鼻子挑眼”。
白大省低声下气,委曲求全,甚至用三居室做结婚条件也没能将远去的夏欣挽留。
小说最后曾经弃她而去的郭宏抱着被妻子丢下才几个月的孩子找到了白大省,求她跟他结婚,善良的白大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白大省最终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接纳他们父子俩。
白大省就是善良的化身,仁义的代表,她身上具备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但就是没有她自己。
她从小就仁义,长大了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她总是可怜别人体谅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白大省想要成为的人,她“巴望自己能变成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
”但是从小就在周围一片对她的“仁义”赞美声中长大的她,早被这些社会环境、道德规范所塑造好了。
她不自觉的就接收了这些社会规范的影响,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欲望也都被这些规范所压抑着。
现在的白大省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她的成长就是一种被塑的过程。
她之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西单小六,并不仅仅是由于“她相貌一般,一头粗硬的直短发,疏于打扮,爱穿男式衬衫。
个子虽说不矮,但是腰长腿短,过于丰满的屁股还有点下坠”这些生理上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在恋爱上她并未采取的平等的态度,而是“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
”所以说恋爱中的白大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是一个付出者。
这种不自信的表现最终不仅使她丧失了爱情,更丧失掉了自我。
恋爱失败后及时反省自己、调整自己,从他塑走向自塑,这才是她的自新之路。
白大省不仅自我意识没有觉醒甚至连女性意识也还处在一片朦胧之中,先后和三个男人的恋爱中都没有涉及到她的性意识,她们之间没有男女赤裸的欲望,有的只是友谊。
虽然她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她仍然是个没有成熟的姑娘。
白大省在恋爱上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对于白大省来说首先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然后才是如何成为一个女人。
和白大省一样,曾芒芒也是个知识女性。
小说以1980年到1998年这18年的社会变化为背景,展现了女主人公曾芒芒如何从一个怀着美好理想的22岁女孩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成熟女人的过程。
这个成长的历程正是在从恋爱到婚姻的漫长人生之旅中完成的。
刚刚参加工作的曾芒芒在父母的授意下开始接触张阿姨给介绍的对象,但是对方总是有令她不能容忍之处,在一连串的失败的打击中曾芒芒决定“绝对不再稀里糊涂地接受别人介绍的对象了。
她会自己找到一个男朋友的。
”可以看出芒芒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男女关系上要变被动的介绍为主动的追求。
特别是在和邝园的交往中她受到了周围人的误解和白眼,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中她也领悟到了社会的复杂性。
北京之行在爷爷的支持鼓励下“已经完全恢复了自信。
她相信自己没有任何错误。
假如说她有错误的话,那也就是:她应该自己寻找男朋友。
她应该更活跃一些,更大方一些,更坦然一些。
她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
”正是在这女性主义似的宣言下确定了她今后的人生走向。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寻找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高勇的条件完全符合自己对未来男友的要求,她和高勇从认识到结婚正是自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从中体现出了她的女性主体意识。
婚后的生活并不浪漫与甜蜜,由于性格差异,两人之间总是“文不对题”。
高勇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男权思想:他要求自己的妻子是个纯洁如水的处女,视妻子为自己的附庸和用来泄欲的工具,从来不顾忌妻子的感受,把儿子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从不干家庭琐事只关心政治。
而曾芒芒一再克制自己,尽量理解丈夫,宽容地对待他的种种缺点。
但丈夫的不忠和背叛最终把二人的感情推向了绝路。
沉默的曾芒芒反抗了,在经过了仔细考虑后她毅然地做出了离婚的决定。
在婚姻中曾芒芒一直都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丈夫的附庸,在事业上她也力求上进。
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德语,最终成为单位里专家,成功的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一切都表明曾芒芒是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新女性。
曾芒芒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严厉的自省意识。
在广州和邝园的一夜激情险些使她跌入到欲望的深潭,但是事情过后她进行了严厉的自审与反思,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毅然地离开了他。
正是这种自觉的自省意识才使她理性面对欲望而不至于迷失自我。
人的出生不可选择,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来改变命运,重新塑造自我。
曾芒芒出生在50年代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从小受到的是一种严厉的革命教育。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
父母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
在工作中个人仅仅是革命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和螺丝钉,是“那里需要那里搬的一块砖”。
在这里个人根本就不具备主体精神。
曾芒芒对男朋友的主动选择是她迈出的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的施行又赐予了一直被动的曾芒芒以主动出击的机会。
她正是由恋爱开始一步步由他塑走向自塑的。
这个过程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确立。
婚姻中她选择了高勇又离开了高勇,工作上由分配的车间调到了资料翻译科担任副科长,这其中闪烁着女性主体精神的光辉。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生活的打磨后曾芒芒变得“克制、隐忍、镇定、微笑、宽宏大量、深明大义”她“温文尔雅,说话合情合理”充满了成熟女人的独特魅力“再年轻的漂亮姑娘也望尘莫及”。
在历经漫长而痛苦的成长过程后曾芒芒终于化蛹为蝶,翩翩起舞了。
二、偶像崇拜《永远有多远》和《水与火的缠绵》在人物设置上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为成长中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崇拜的偶像。
白大省“说她最崇拜的女人是西单小六,”而曾芒芒将爷爷视作精神偶像。
西单小六是个“谜一样的不败的女人”“她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
”自己开了家酒吧,四十多岁了“依旧美艳并对美艳充满自信”丈夫“宽肩厚背”“至少小她十岁”。
这一切对于恋爱屡次失败的白大省来说简直是个诱惑,“她巴望自己能变成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
曾芒芒最欣赏《约翰·克利斯多夫》中的“受苦的奋斗的自由灵魂必战胜一切”,而现实生活中的爷爷正是这样的自由灵魂的代表。
爷爷的一生是革命的传奇一生,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他以自己的力量改写了曾家的历史,还恣意妄为改写了曾家的姓氏;找到红颜知己后公然同居,和乡下妻子离婚;女儿燕子因为不能生育而遭到丈夫的嫌弃,他支持女儿离婚再找。
而这种突破成规陋习自由精神正是曾芒芒所苦苦找寻的。
心理学认为“个体出生后,就开始社会化进程。
其人格社会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阶段、第二人格偶像阶段以及独立人格阶段。
第一人格偶像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双亲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子女心目中产生的一种人格楷模。
” 第二人格偶像是指“具有很强社会效应的偶像(优秀的外形、才华、贡献等)”,[2]很显然白大省和曾芒芒都处在第二偶像阶段。
根据内容可将偶像崇拜分为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
“外部特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1)外在模仿。
模仿偶像的衣着、发型、说话方式等。
(2)浪漫幻想……(3)偶像神圣化。
” [3]由此可见白大省对西单小六的崇拜仅停留在外部特征方面,从来没有从内在品质方面去审视对方。
“偶像崇拜的外部特征是一种肤浅、直观、非理性的崇拜,” [4]她将自己恋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不漂亮,不从人格等内在方面完善自己。
虽然在生理上白大省已经进入了成年期,但是在心理上她还停留在青少年的第二人格偶像阶段迟迟不肯向独立人格阶段迈进。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白大省的成长是一种典型的反成长。
曾芒芒崇拜的是爷爷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属于内部品质。
“这种崇拜有益于青少年成长,体现在:(1)激发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使其充满了获得成功的愿望,培养了青少年积极上进、勇猛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