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筒温度分布 开题报告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管柱校核的开题报告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管柱校核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油田开发逐渐深入,传统的常规油气开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因此,新型的油田开采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其中CO2驱注采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油藏开发方式。
CO2驱注采技术利用CO2替代常规的水泥浆,对油藏进行驱替作用,减少水的浸润,提高注采效率,从而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产量。
而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以及管柱校核则是保证CO2驱注采井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及管柱校核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为CO2驱注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研究:建立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CO2驱注采井井筒各个位置的压力和温度分布情况,探讨影响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的因素。
2. 管柱校核技术研究:根据CO2驱注采井井筒的实际情况,对井筒上的管柱进行校核,确定管柱的材质和规格,通过计算得出管柱的拉弯应力和轴向应力,探讨管柱承受压力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情况及管柱校核技术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建立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模型,深入研究CO2驱注采井井筒压力和温度的分布情况,为CO2驱注采技术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 确定CO2驱注采井井筒管柱的材质和规格,计算管柱的拉弯应力和轴向应力,探讨管柱承受压力的能力,为CO2驱注采井工程实际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CO2驱注采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和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产量,促进我国油气工业不断向前发展。
海上电泵井井筒流动与换热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上电泵井井筒流动与换热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海上电泵井是深海油田开发中不可或缺的设施之一。
在深海环境下,电泵井井筒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对于电泵井的运行和油田开发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海上电泵井井筒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电泵井的生产率和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海上电泵井井筒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进行系统研究:1. 海上电泵井井筒的流动规律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电泵井井筒内的流动状态,包括流速、流量、流场分布等,并探究因素,如井筒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油水相对含量等对于流动规律的影响。
2. 海上电泵井井筒的换热规律研究同样,通过文献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电泵井井筒内的换热情况,包括传热系数、传热面积、传热形式等,并探究因素,如井筒内环境温度、井筒内油水相对含量等对于换热规律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对于深海油田开发和电泵井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包括:1. 建立起电泵井井筒内流动与换热模型,对于电泵井的生产率和安全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 通过探究因素,如井筒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油水相对含量等对于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影响,为电泵井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3. 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提升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水平,增强我国海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电泵井井筒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建立电泵井井筒内的流动和换热模型,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对于流动和换热情况进行模拟和研究。
3. 对于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探究因素,如井筒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油水相对含量等对于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影响。
4.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电泵井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1-2月):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电泵井井筒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钻井液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压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钻井液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压力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由于陆地油气资源的稀缺性,深水钻井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深水钻井是指在水深达到一定深度的海域中进行的石油开采工作,其技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因此,钻井液的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问题在深水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作为一种一般性物料,对目标层次的成功钻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钻井液的物性参数(如密度、黏度、粘度、压力等)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分析方法。
三、研究目的1、确定钻井液物性参数与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压力的关系;2、寻找钻井液物性参数优化方案,以提高深水钻井成功率;3、为深水钻井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支持和借鉴。
四、研究内容1、分析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主要因素;2、研究钻井液的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分析方法;3、探究钻井液的物性参数调节方案,以提高深水钻井成功率;4、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五、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了解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主要因素,以及钻井液物性参数的分类、测评和调控方案;2、理论分析:通过分析物理学和地质学基本理论,探究钻井液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机理;3、实验研究:通过模拟深水钻井实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并寻找更加优化的钻井液物性参数调节方案。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深水钻井相关企业提供优化钻井液的方案,在保证钻井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研究结果还可以为石油地质学、钻井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持。
七、预期结果1、研究钻井液流变性参数的优化方案,提高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控制的稳定性和精确性;2、掌握钻井液物性参数对深水钻井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机理,为深水钻井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3、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节钻井液物性参数的方法,为深水钻井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井下电潜式往复泵举升系统的井筒温度场分布研究

其 中 : 为 井 筒 内流 体 的对 流 换 热 系 数 , ( ・ a w/ m。 K)a为油 管 管 壁 的 导热 系 数 , ( ・ ; 为 油 ; w/m K)
\
套环空内流体 的对流换热系数 , ( ・ , 为套 w/m K)
传 热 学 和能 量守恒 原理 , 建立 了井 下 电潜 式往 复泵 系统 的井 筒温度 场模 型 。 型 中考虑 了不 同井段 的传 模
热 热阻 情况 和 电机 、 电缆 和泵 的 热 量产 生规律 , 为准确 的体 现 了井 筒温度 场 的 实际 情况 , 较 为油 田中井 下 电潜 式往 复泵举 升: 下 电潜 式往复 泵 I 筒温度 场 ; 井 井 影响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E 3+ 3 T 9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6 7 8 (0 1 1一O 3一O 10- 912 1 )4 1 3 3 如图1 所示, 在某一深度取一长度为d 的微元 , z
建 立能 量平衡 方 程 :
,T {
井下 电潜式往复泵举升系统是一种用直线 电机 作为井下动力源的举升系统 。整个系统不包含抽油
度 , m。 w/
3 计 算结 果分析
对于井下 电潜式往复泵 , 产液量与泵功率成 比 例 , 电缆产 生的热 流 密度与 电流 平方 成 比例 , 以 而 所
电缆产热 可 以作为产 出流体 的加热 电源 。 同时 , 电机 也 是产 出流体 的热源 。这 对于 举升 稠油 和含 蜡原 油 十 分有利 。
杆 , 以有 效地 减小 偏磨 , 高 系统效 率 。为 了对该 可 提 系统 进 行 优 化设 计 , 必须 对 井 简 温 度 场 的分 布 进 行
CO2注入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研究

量l 、 、0兰 r
\ 三 \ \
I 一 ℃ …2 ℃ 一 0 2 一 0l 0 " 1
K, )取其 平 均值 1 9k/ g K ; P 0MP , . J( ・ )在 ≥1 0 k a时 温
度 0o C≤t 0 ≤10o 件 下 , O 的 热 容 变 化 范 围 在 C条 C
可求得 不 同压 力 温度 下 的井筒 密度 ( 2 。 图 ) 赣 曦制 零 8
L l L O O O
要对 以下 参数 进行 确定 :
∞ 加 ∞ ∞ ∞ ∞ 加 ∞
① c O 的热 容 c 文 献 [] 出 了不 同压 力 温 4列
关键题 C 井筒 压力 井 筒温度 预 测 O
苏 北工 区 目前 正 在进 行 中石 化 《 草舍 油 田泰 州
组 油藏 C 提 高采 收率 先导试 验 》 目, 中 C O驱 项 其 O 注 入 井 井 底 的压力 和 温 度是 大家 关 心 的主 要 问题
考 虑加 速 度损 失 主要 取 决 于速 度 的 改变 , 于 对
的能量平 衡 方程 ,结 合 R m a y井筒 温 度分 布计 算 方 法 , 导 了多 因素 影 响下 的 井筒 压力 、 推 温度 分 布 , 为 C O 驱工 艺 优化设 计 和施 工监 测提 供 了一 种技 术 手
段
l 0 t O0 G
_
A
2 4 ̄3 0  ̄ 6 0 p ̄7 D2 7 "
根 据 能 量 半 衡 方 程 , 入 井 单 位 管 长 的 压 降 损 注
( ) 体 偏差 系数 的计算 3气 气 体 的偏 差 系数 可 采 用 R d c — w n e l h K og方 程求 i 得 , el h K og方程 如下 : R di — w n c
油井热洗过程中井筒温度场研究

油井热洗过程中井筒温度场研究宋奇;杨蕾;罗江涛;王志明;王建华【摘要】油井热洗是保持油井正常生产最常用的维护措施之一,但影响油井热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热洗介质在整个井筒内的温度分布,若洗井温度、洗井排量等参数设置不合理,热洗介质在井筒结蜡段的温度就会低于熔蜡温度,进而使得洗井效果不明显,或者洗井后产油恢复周期长,甚至出现洗井后产量急剧下降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立了油井热洗时井筒温度分布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油井热洗时井筒内的温度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洗井温度、洗井排量对热洗井筒温度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油井热洗时工艺参数优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在W15-12井油井热洗进行了现场应用,W15-12油井通过热洗参数优化后,洗井过程中上下行电流和载荷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实现了较好的清蜡效果.【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油井热洗;温度分布;数学模型;洗井参数【作者】宋奇;杨蕾;罗江涛;王志明;王建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江苏金湖21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1油井热洗[1]是保持油井正常生产最常用的维护措施之一,可以有效防止油井结蜡造成的管杆卡,降低抽采设备负荷,延长油井免修期,降低开采成本。
而影响油井热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热洗介质在整个井筒内的温度分布,若洗井温度、洗井排量等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热洗介质在井筒结蜡段的温度就会低于熔蜡温度,进而导致洗井效果不明显,或者洗井后产油恢复周期长,甚至出现洗井后产量急剧下降等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立了油井热洗时井筒温度分布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油井热洗时井筒内的温度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洗井温度、洗井排量对热洗井筒温度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进而提出了油井热洗时工艺参数优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3]。
高凝油井筒温度场分析及热力参数优选

当 不考虑循环流体的流速时, 右端为零, (3)式 简化为稳态传导方程, 这时井筒壁和井周围介质的 传热规律服从这一方程。而当循环液的流速 u : 0 A 时, 这时同时存在传导和对流两个物理过程, 产出液 流速由下至上, 循环液在内环空中由上至下, 外 再由 环空由 下而上(开式水力活塞泵循环液由油管内至 上而下, 混合液从套管内至下而上返出) 。这一过程 比较复杂, 油井的井身结构、 隔热材料的性质、 地下 介质特性、 循环液的温度流量等都会影响井筒温度 的最终分布, 用有限元法无法求解这多介质的对流
图3 开式水力活塞泵温场计算物理模型
‘ 一 ‘
{! !
- 臼卜
D ( 177.8套管
有限元网 格划分同心管柱开式水力活塞泵动力 液循环温场。如图 4 所示, 只是 MN 代表泵的下人 深度, 轴向等分 20 份, 径向不等分 12 份, 1一18 为 计算系统中 介质的分类, 为求域的外边界。 BC
扩散方程。
采用热液为动力液的开式水力活塞泵井筒温场 有限元分析的物理模型如图 3 所示。
0 62油管
{卜1.8W D ( 79 7
水力活塞泵 封隔器
2.物理模型 ( 1)热液循环同心管柱井筒温场的物理模型 计算热循环闭式同心管柱井筒温场的物理模型 如图1, 此模型为轴对称系统, 其子午面的网格划分 如图2 所示。在油管及管壁处的单元极为细长, 长 宽比 1了; l o 达
〔 作者简介」 孟庆学, 19“ 年出生, 男, 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主要研究 向为高凝油开采理论及配套的采油工艺作业技术。
油 气 井 测 试
2007 年 12 月
入 I 一, 厂 + 二下 、d r T T 一 一
一
高凝油常规冷采时井筒温度分布分析

守恒定律建 立 了高凝油常规冷采 时的井筒温度 分布模 型 , 定 了产 液量 和含水 率与 井筒 温度 确
分布之 间的关 系。通过 实例计算及敏 感性 因素分析 , 高凝 油的常规冷采提供 了理论 支持 。 为 关键词 : 高凝油 ; 常规 冷采 ; 井筒温度 ; 响 因素 影
中 图 分 类 号 :E 5 T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标识码 : A
12 4 产 出液 比 热计 算 J . . 由能 量 守恒 定律 可 知 : Q=C T=C M。 MA ( +M A )T () 4
12 1 常规 油管 井 筒温度 计 算 . . 根 据 能量 守恒 定律 , 立井 筒 内的温度 分 布模 建
收稿 日期 :0 8 0 0 ; 回日期 : 0 8— 6 0 2 0 — 4— 6 改 20 0 — 6 基金项 目: 辽河油 田公司 2 0 年项 目“ 07 曹台浅层高凝油开采技术研究 与试验” 部分 内容 ( J7 7 0 3 K 0 0 80 ) 作者简介 : 邓惠( 9 1 , , 0 1 8 一) 男 2 3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 院石油 工程专业 , 为中国石油大学 ( 0 现 北京 ) 油气 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 生。
Pw P
。一 一p“ ( : C C) 啬 2 + C。 o )
() 7
PP( C ) 2 。: 。C 一 。 一 CP )
P C ( w 一C ) 。 。 Cp 。
井 深 / m
—
静6 1 + 313
静6 — 1 406
静6 4 72 5
的长度 , K 为隔热油管段产 出液与地层 间的传 m;
热 系数 , (l・C) W/ n o 。 1 2 3 产 出液 水 当量 的计 算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钻井井筒温度场计算
学生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2 年3 月日
1.课题的意义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石油工业的发展,钻深井、超深井已成为油气开发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钻深井和超深井已相当普遍。
然而,在钻井工程过程中,复杂条件下深井探井钻井常遇到的复杂情况(喷、漏、塌、卡、斜……)是目前阻碍油气勘探进程的重大障碍,也是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低安全密度窗口已成为钻深井、超深井的主要技术瓶颈。
发展深井、超深钻井液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在钻井过程中,油井工作液与地层间存在温度差,井内流体同近井壁地层发生热量交换,使井壁温度发生改变,导致井周地层岩石产生附加温变应力,改变井壁周围应力状态分布,从而对井壁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分析钻井过程中井壁及近井壁地层的温度分布特征、扰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
井下循环温度对深井、超深井的钻井与完井工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它不但影响钻井液性能变化、钻井液当量密度的预测、安全密度窗口的确立,而且关系到注水泥作业的成败与注水泥质量的高低。
同时它还与井内压力平衡、井壁稳定、套管和钻柱强度设计密切相关。
因此,准确预测钻井过程中井内温度值,掌握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对钻井作业安全、快速的钻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井筒的温度分布是气井设计和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者计算两种方法得到。
但是目前对于一些超深、高温高压或井况复杂的气井,难以进行直接测量;对于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可用性问题。
因此,研究井简内的温度分布十分必要。
钻井工艺始终贯穿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地质勘探、区域勘探和油田开发的三个阶段中。
在深井、超深井的钻井工艺中,受地层加热的作用,温度已成为影响深井快速、安全、经济钻进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钻井中井筒内的传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钻井技术
▪公元二百多年前在我国自贡开始用“顿钻”法钻盐井和天然气井。
▪公元1820年,钻井深度已超过一千米。
▪世界上第一口油井,Drake Well,Titusville(泰特斯维尔城), Pennsylvania, USA, Sunday, August 28, 1859.(69.5 ft),爱德温·德雷克;
▪1900年左右,开始使用“旋转钻”进法;
▪1976.4.30,钻成我国第一口超深井,四川女基井(井深6011米);
▪1978.1.31,钻成四川关基井,井深7175米(1141天);
▪1979.4.27,钻成新疆固2井,井深7002米(352天);
▪现在,德国、美国和苏联的钻井深度已接近或超过一万米。
美国,1974年,井深:9583m;德国,1994年,井深:9101米;前苏联,90年,12260m。
随着我国深层找油找气力度的加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高温高压条件下钻井与完井问题。
一般来讲,井越深,井下的压力和温度越高,技术上的难度越大。
在世界很多地方,如美国、北海等地区,很多储层压力超过100 MPa 、井底温度超过200℃的地层已经被开采。
在我国,陆上的塔西南油田、四川的川东气田、海洋的南海莺琼盆地等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温高压钻井和完井问题。
我国在六十年代中期就打成了两口7000米以上的超深井;我们在塔里木和胜利油田已用水平井开发整个油田;能够打垂直井深达5000米的超深水平井和大斜度井;能够用边喷边钻等工艺技术进行欠平衡钻井;的超深水平井和大斜度井;能够用边喷边钻等工艺技术进行欠平衡钻井;能够在巨厚的盐层、煤层中钻井;能够在高陡构造和强地应力等井壁极不稳定地区钻井;能够在高压多油气系统和高压含硫气田安全地钻井和测试完井;
97年在南海西江2424--33--AA1414井成功地创下了当时世界大位移井的记录。
我国钻井年进尺量一直保持在1500万米以上,居世界前列。
我国钻井技术已走出国门。
应该肯定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是高速度水平的。
可以说,过去和现在我国钻井技术是领先于石油工程整体水平的确实起到了龙头作用。
但我国在智能钻井、复杂结构井、多分支井、大位移井和柔性挠管钻井完井等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或刚刚起步。
钻井信息技术、随钻测量技术和深井技术(尤其是深初探)方面差距较大。
水平井的应用还未达产业化的程度。
钻井总体差距约为5—10年。
(2)井筒温度
温度对井壁稳定的影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在钻地热井时考虑了钻井液温度和钻井液冷却措施。
高温井钻井过程中保持井壁稳定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钻井液密度范围,而确定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常规方法中并没有考虑地层温度变化的影响,为安全钻井带来隐患。
许多研究者对高温井钻井和完井过程中的井壁温度场进行了研究,但却未能实现与井壁稳定性分析有效结合。
虽然高温井井壁稳定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温度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定性分析阶段。
3.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分析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与地层各阶段的热交换。
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在由地面一钻柱一环空一地面的循环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l)由地面进入钻柱,经钻柱的下行过程;(2)钻井液在井底通过钻头由钻柱进入环空的过程;(3)钻井液经环空上行、返回地面的过程。
每个阶段钻井液都不断与井周地层发生热交换,引起钻井液与地层温度的不断变化。
(2)根据相关简化假设,建立钻井井筒壁温度场的数学模型(能量微分方程、边界条
件和初始条件)。
(3)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差分法建立钻井井筒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
(4)用相关语言编写数值计算模型的计算程序。
(5)将实际或假设参数输入程序进行计算,分析钻井井筒温度场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4.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等
(1)调研和收集有关钻井井筒温度场计算的国内外文献。
(2)分析有关钻井井筒温度场计算在工程上的意义,论述国内外在此领域基本的研究与应用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3)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利用仿真软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4)分析钻井井筒温度场计算分析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模型的适用性。
5.阶段进度计划
预计用12周完成毕业论文,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1—3周:查找相关文献,分析题目,完成SPE文献翻译内容与开题报告。
第4—6周: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第7—9周: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行论文的修改与完善。
第10—12周:完成论文,定稿。
6.参考文献
[1]李兆敏,黄善波,石油工程传热学—理论基础与应用.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7.
[2]张培丰,地层温度对科学超深井井壁稳定的影响.探矿工程,2008年第38卷第10期.
[3]李嗣贵,邓金银,蔚宝华,于连俊,高温井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技术.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4卷增2,2005年11月.
[4]汪海阁,刘岩生,杨立平.高温高压井中温度和压力对钻井液密度的影响[J]钻采工艺,2000,23(1) :56-60.
[5]邓金根,程远方,陈勉,等.井壁稳定预测技术[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31-46.
[6]邓金根,张洪生. 钻井工程中井壁失稳地力学机理.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系(教研室)意见:
主任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