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情教观”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Ξ摘 要: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冯梦龙建立了“情”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
“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
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论;本体论;人性论;儒家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3)0120074204On the Though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f Feng Meng -longLI Shuang 2hua(School o 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thoe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by Feng Meng 2long took an im 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 ing Dynasty.Feng Meng -long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a struggle against reas on with em otion ,he did not surpass the tradi 2tional thinking m ode.His thought of em otion did not develop into a theory of defending one ’s own rights.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was not es 2tablished to entirely deny the old m orals but to lay a stronger base for the present m orality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in the w orld.H owev 2er ,neither the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nor the in fluential learning thoughts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surpassed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C on fucianism.K ey w ords :Feng Meng 2long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ontology ;theory of humanity ;ethics of C on fucian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论冯梦龙的“情教”说沈天水(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收稿日期:2008-07-23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
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
他明确指出: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_三言_与冯梦龙的情教观

2007年0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an.2007第13卷 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3No.1“三言”与冯梦龙的情教观Ξ何翔宇1,呼格吉乐吐2(1.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2.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三中学,内蒙古霍林郭勒029300) 〔摘 要〕作家的思想决定作品的内容,冯梦龙在编纂“三言”时,是不可能排除其自我思想意识的,以往人们大都突出地肯定了他的编纂功劳,而对冯梦龙的思想、文学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则重视不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在他所编纂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本文就冯梦龙的“情教”观以及“情教”思想在“三言”中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中的体现加以分析,以此来更全面的认识这位通俗文学大师。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三言;爱情〔中图分类号〕I2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7)01-0019-02 冯梦龙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小说理论家。
他第一次提出了“情教”观的问题,大大的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
本文仅就“三言”中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所体现的冯梦龙的“情教”观,略加分析。
在冯梦龙看来,情是万物的本源,是人生的根本法则,是贯通万物、感化万物,维系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因“情通”、“情化”而和谐发展。
这样,情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
对于人来说呢,“情主动而无形,忽焉感人,而不自知”。
情是发自肺腑的内心意念,它甚至在人尚不自知时便开始发挥作用。
那些不是出自自身心理的意念不足为情,虽出自自身心理的意念,但不是发自肺腑、无法长久的也不足为情。
在受宋元理学影响极深的晚明时期,冯梦龙前无古人地提出设立“情教”,来“教诲诸众生”,敢于说纲常名教,仁义道德全都是无用之物,这不啻是公然表示要以情教来反对禁欲主义的理教,取代理教而来承担民众教化的职责。
冯梦龙“情教”思想及其俗文学观——以《情史》《挂枝儿》《山歌》为例

“ 情教 ” 想影 响 的俗文 学观 。 思
识 形 态 的程 朱理 学 分 道 扬 镳 。如夜 空 中的 明 星启
蒙于学人士林 ;明代商品经济 的发展及资本主义 的萌 芽 更 是 促 进 了平 民哲 学 及 市 民思 潮 的勃 兴 。
谓 “ 教 ”即 以“ ” 情 , 情 来教 化 于人 。冯 梦龙不仅 自称
“ 痴 ” 标 榜 “ 死 后 不 能 忘 情 世 人 , 当作 佛 度 情 , 我 必 世 ” 还 为 自己取 了佛 号 “ 情 欢 喜 如 来 ” 更 从 乡 , 多 , 国天下 、 风浇 俗 的 角度 强 调 了 “ 移 情教 ” 的重 要 性 。
f 者简 介】 倩 月 , 北 民族 学 院文 学 与传媒 学院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北 恩施 4 5 0 ; 作 柳 湖 硕 湖 4 0 0 武汉 大 学文 学院 2 1 级 博 士研 究生 。 00 湖北 武汉 4 0 7 302
【 中图分类号】26 I . 02
【 文献标识码 】 A
由嘉 靖 、 庆 、 历 三 朝 至 崇 祯 , 明一 百二 隆 万 晚
十三 年 ,涌 动着 一 股 声 势浩 大 的反 叛 封 建 伦 理纲 常 的潮 流 , 以王 守 仁 、 艮 、 贽 的哲 学 为 代 表 的 王 李 心 学 思想 , 重本 心 、 主 体 、 扬 尚童 心 , 与代 表 官 方 意
21 0 2年第 8期 ( 总第 2 9期 ) 5
学 术 论 坛 AAE C OU C D MI F R M
NO. 2 1 8, 0 2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
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
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
(《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
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
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
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
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
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
冯梦龙“情教观”

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
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
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
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
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
“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理为情之范 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6摘要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
作为晚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冯梦龙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并通过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全景。
情理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情理关系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情与理的关系在冯梦龙之前主要有以理节情、.主理抑情、崇情黜理三派。
时至冯梦龙,情与理的关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趋势,冯梦龙一方面肯定情,肯定人情、人性,重视“情”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伦理,企图通过教化达到“导愚’’“适俗”的目的。
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不管是婚恋题材、忠孝题材,还是商贾题材、释道题材,无不渗透着冯梦龙的情理融合观。
婚恋题材中,既主情,重互爱之情、崇两性之悦,又主理,宣扬封建礼教的守节及夫权思想,情理融合、浑然一体的婚恋展厅较为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忠孝题材中,一方面呼吁发自内心的忠诚守义、平等互信,另一方面又难脱忠孝理念的窠臼;商贾题材中,在塑造了一系列与当时社会有着血肉联系的崭新的商人形象的同时,却也不能磨灭他对商人“末流”、商贾“贱业"的传统认识;释道题材中,一方面主情,描绘人性的复苏和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反对释道的禁欲主义,追求人类自然的情感欲求,另一方面主理,重视儒家传统道德及宗教的教化性,宣扬宿命、果报的劝诫思想,以期净化风俗民意。
自身的人生经历、明代的哲学思潮、晚明的市民社会,都对冯梦龙这样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青楼生涯、李贽等人的新思想以及市民阶层的觉醒,使得冯梦龙产生重情思想。
但冯梦龙在传统文化熏陶和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又以文人“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礼教大旗。
冯梦龙情教观

是编也,始乎“贞”,令人慕义;继平 “缘”,令人知命;“私”“爱”以畅其悦; “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 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 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 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 敢以诬鬼神。辟诸《诗》云兴、观、群、怨、 多识。种种俱足,或亦有情者之朗鉴,而无情 者之磁石乎!耳目不广,识见未超,姑就睹记凭 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 为裨谌,因题曰《类略》,以俟博雅者择焉。
江南詹詹外史述 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 《诗》有《关雎》,《书》序嫔虞之文, 《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 之际详然言之。岂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 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 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 而汪然有余乎!异端之学,欲人鳏旷以求清 净,其究不至无君父不止。情之功效亦可 知已。
自來忠孝節烈之事,從道理上做者必勉強, 從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婦其最近者也。無 情之夫,必不能為義夫,無情之婦,必不能 為節婦。世儒但知理為情之範,孰知情為理 之維乎!男子頂天立地,所擔者具咫尺之義, 非其所急。吾是以詳於婦節,而略於夫義也。 婦人自《柏舟》而下,彤管充棟,不可勝書。 書其萬萬之一,猶雲舉例雲爾。古者聘為妻, 奔為妾。 ——《情史》
《情史》中故事,上起周室,下至明季, 汇集了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男女 之情,其中有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生活, 有封建道德束缚下牺牲者的悲惨遭遇;有 很大一部分是写正式婚姻之外的非正常的 男女关系,它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男女之情 畸形发展的实录;也有不少一部分是写青 年男女的忠贞爱情;还有一些写的是神鬼 妖物与人的关系,看去虽不免荒诞不经, 但大都符合不同时代的世情。
情教觀的本質意涵: 一:理生於情 萬事萬物因情而產生,因情而發展。 二:以情系理 情是維繫天地萬物的紐帶,是溝通人與人,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的橋樑。 三:“至情”的理想 至情是情的理想境地,用至情的觀念來代 替倫理的強制教化。用至情感化人們,使得人 們能夠歸於教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
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
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
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
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
“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冯梦龙在塑造这些占据作品全集1/3以上的众多动人的女性形象时,不仅深刻反映了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而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情教观”的强调,可以说,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冯梦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思想的艺术实践。
“情教观”对文本的影响,具体讲,在两性角色塑造特别是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其影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冯梦龙肯定“情”是万物的本源,人类世代繁衍,繁荣的保证。
因此“情”也就理所当然的胜于“理”之上。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
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8] ,好比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情”当作是一种根源性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有情一切便可萌芽发展,无情便只好终止回落。
“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然必曰草木可以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
吾未见其可也”(《情史·孙化》)。
表明冯梦龙对天地间情爱的本源、力量、表现及其永恒精神和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而且他认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熟知情为理之维乎?”提出“情”“理”互为表里,在此“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化的思想被弱化,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情欲的地位。
“三言”中的女性,不羞自媒,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也无需门第高低,只要情之萌生,有了这个源头,便果敢向前,甚至虽死不悔。
《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刚开始似乎乱伦般无理取闹的男女,特别是慧娘,初见假扮嫂嫂的孙郎就情为所动,“若我丈夫像得她这样美貌,便称我的生平了。
只怕不能勾哩!”“慧娘正爱着嫂嫂,只说教她相伴,恰中其意。
”感情一旦萌生便难以遏抑,更不用说在相处中慧娘发现梦想中像“嫂嫂”的意中人竟然是男儿身,就更是“以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
”然而,作为封建家长制代表的乔太守,先问明了慧娘的心意,然后把她判与孙郎,让二人终成美眷。
在这里,家长的曲允成全,正是肯定情胜于理的决策。
“即使家长不应允的婚姻(如周胜仙)竟得神灵庇佑而成事,这是作者对女性勇敢,坚决追求婚姻自主的肯定,也是对至情的肯定”。
[9]《醒世恒言卷二十八·吴衙内邻舟赴约》中贺秀娥以及她的恋爱婚姻过程和结局也是“情”胜于“理”的典型,虽然这篇小说的着眼点在于偶然,但正是冯梦龙思想的必然体现。
大家闺秀贺秀娥,未曾出嫁且知书达理,按“理”说应该恪守妇道,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
课文中贺秀娥偏偏一见到吴衙内后,就产生了爱慕之心,这就有了“情”的萌生,欲与之结好,并且一直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以实际的行动向吴衙内发动进攻,更甚者是在与他云雨后,贺秀娥想方设法将吴衙内藏到了自己的船上,直到被发现后,还一直为吴衙内开脱,并表明“非君不嫁”的决心。
经过她不断地努力,终于与吴衙内成亲了,获得了幸福美满的婚姻。
人们在感叹这段令人羡慕的婚姻来之不易的同时,更为贺秀娥感到庆幸。
也由此印证了冯梦龙“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的说法。
其二,“情”在婚姻自主问题上拥有“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
散线就索穿,天涯成眷属”[8]的巨大作用,是“情”把男女双方牵到一起并牢牢的拴到一起的。
古代妇女的婚姻仅仅是一种“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情史·梁夫人按记》)的违反人性的结合。
所以才会有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悲惨命运。
然而冯梦龙笔下“三言”中的很多女性却一改被动挨打的地位,自主地争取在爱情婚姻中的主角,不但能坚持“有情人终成眷属”,更是为“情”表现出极强的斗争精神。
这除了和冯梦龙的“情教观”有关,也和晚明社会现实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思想意识的进步,使封建婚姻观逐渐改变时分不开的,这些会在以后的篇章中详述。
《警世通言卷二十九·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李莺莺,就表露出这种新的思想性格特点。
她在爱情的追求中热情主动、执著大胆而且勇于斗争。
作品写出身宦门之家的李莺莺对盛负才名的张浩久已倾慕,于是主动向张浩表达“愿成两性之好”的“素心”。
后来,又多次传书与张浩私会,特别是当她得知张浩为季父所逼已另订亲孙氏,自己面临被遗弃的命时,她先是把自己“女行已失”的事实真相告知父母,以“此愿若违,含笑自绝”的坚强意志,逼迫过去曾不同意她与张浩结婚的父母改变了态度,然后又“取纸作状,径至河南府讼府之下”,把自己和张浩间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约当面陈诉于官,并在状文中,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为例,揭示“女非媒不嫁”的封建“至论”,亦有未然,是虚伪的谎言和欺骗,并且提出在爱情婚姻上,应当是“所得归人”,“礼顺人情”。
逼得龙图阁待制只好“曲与成之”。
在这里,李莺莺没有借助“才子及第,奉旨成婚”为情寻找归宿,而是用自己的真挚感情与礼进行抗争,从而最终实现了建立在真情基础之上的幸福婚姻,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爱”的自由平等的婚姻。
《警世通言卷三十四·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王娇鸾也与李莺莺一样,具有超出她们出身、经历以及所受的闺教思想的特质。
这种对真情的颂赞,在出身市民阶层的妇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乐小舍拼生觅偶》中,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商人子弟乐和与顺娘之间如痴如狂的爱情。
“钟情若到真深处,生死风波总不妨”,强调的是“情”的巨大力量,宣扬的是当事人爱情应高于一切的恋爱观。
“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出生命作孤注”。
乐和的真情能使潮王感动,而在《警世通言卷三十·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中爱爱的真情却能使全能道士在其面前无能为力。
爱爱与吴清一见钟情,因不得结合抑郁而死,死后变为鬼,继续追随吴清。
当吴清的父母发现后,便请道士皇甫真人前来斩鬼驱邪。
尽管道士足智多谋,但最终仍被变了鬼的爱爱识破并击败,那“皇甫真人已知斩妖剑不灵,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描写道士与鬼相斗的作品古已有之,然而像这类鬼魅战胜道士的作品实不多见。
“隔断生死终不泯,人间最切是深情。
”这个鬼魅击败道士的故事,暗示了真情对名教的胜利。
其三,冯梦龙认为,天地间“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
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
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不仅如此,它还有陶冶人性,转移世风的巨大功用:“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
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作用于个人身上,则体现为“有情则勇,无情则怯”[8]的巨大力量。
真情给予了女性勇气,才智赋予了她们技巧,深受时代思潮影响的冯梦龙也大胆为妇女正名,一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对轻视妇女的封建礼教及其自相矛盾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和嘲弄:“语有之‘男之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其然,岂其然乎?……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则,无才可以为德,则天下之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10]这一观点,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闻淑女,其性格特色远远超出一般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的贤惠,俨然是智斗邪恶的女勇士。
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忠奸斗争。
沈链以攻严而获罪,故难免被斩,这是当时一个重大惨案。
明人江盈科的《十六家小说》中《沈小霞妾》记述了这个题材,但描写简单。
冯梦龙在改写这个故事时,让地位卑微的闻氏在严肃的政治斗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她因对沈小霞的挚情而甘冒生命危险陪同上路。
小说着力渲染了在途中闻氏智斗解差的细节,充分赞颂了妇女的才智,肯定了妇女的胆识。
真可谓“情不至,义不激,事不奇。
”(《情史·昆仑奴》)。
冯梦龙最终还是把女子的才德落脚于“情”字上,归结出“真情”这一渊源,纽带和力量。
“真情”的问题,并非冯梦龙的首创,早于冯梦龙的李梦阳曾提出,“下无不根之萌,君子无不根之情”是说人的感情之根,存在于外物,“情者,动乎遇者也。
遇者物也,动者情也”(《梅园先生诗序》),而“真”乃“情”的第一要素。
冯梦龙继承并超越了李梦阳学说,把真情自觉地纳入他的“情教观”的理论中,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并对情与真的辩证关系进行阐述。
“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冯梦龙《太霞新奏序》),这可说是对他自己所有作品的总评价,也是对文学作品提出的审美要求。
在冯梦龙的“情教观”思想中也融会贯通了当时许多进步的社会思潮,比如王学的兴起认为“人欲”就是“天理”,李贽主张的男女平等意识,以及徐渭、袁宏道等一批勇士向“存天理”教条发起的猛烈冲击,都对他思想形成有重要启发。
文学作品中只有表现了真情,才真正能达到长久的教诲众生的目的。
从“情教观”出发,冯梦龙力主文学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人物要成为有血有肉,具有真情的“情种”。
冯梦龙认为,最能表现这种真性情的是通俗文学,所以,“谐于里耳”的“三言”,其字里行间的真情“感人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古今小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