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梦龙的_情教_说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

论冯梦龙之情教思想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Ξ摘 要: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冯梦龙建立了“情”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
“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
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论;本体论;人性论;儒家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3)0120074204On the Though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of Feng Meng -longLI Shuang 2hua(School o 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The thoe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by Feng Meng 2long took an im 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M ing Dynasty.Feng Meng -long established 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a struggle against reas on with em otion ,he did not surpass the tradi 2tional thinking m ode.His thought of em otion did not develop into a theory of defending one ’s own rights.The ontology of em otion was not es 2tablished to entirely deny the old m orals but to lay a stronger base for the present m orality in order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in the w orld.H owev 2er ,neither the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nor the in fluential learning thoughts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 surpassed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C on fucianism.K ey w ords :Feng Meng 2long ;theory of em otional education ;ontology ;theory of humanity ;ethics of C on fucian 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 作者 简介】 何悦玲 ( 9 1 ) 17 一 ,女 ,陕西淳化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 师,文学博士 ,主要从 事元明清小说研 究。
第2 6卷
第2 期
何 悦玲 :冯 梦龙 《 史 》评 辑 的 理 论 内涵 分 析 口 情
l 5
子 ,天地 亦 混沌 。 ”在 冯 梦 龙看 来 , “ ” 才是 世 情
行。 ”…在朱熹 “ 理”一元论观点看来 ,世界上的
万 事 万 物都 是 由 “ ”构 成 的 , “ 极 只 是 天地 理 太
【 稿 日期]01- 1- 收 2 0- - 6 0- 0
伤其情。如睹春花发 ,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 ,
奸宄必 不起 。佛 亦何 慈悲 ,圣亦 何仁 义 。倒 却 情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 n teNoma iest o r l gz r lUnvri n o Ya y
第 2 6卷 第 2期
Vo .6 12 No2 .
21 0 0年 3月
Ma. 2 0 r 01
口 古代 文学
冯梦龙 《 情史 》评辑的理论内涵分析
何 悦玲
( 陕西 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0 6 10 2)
【 摘
要】 作 为晚 明 时期 一部 重要 的文 言笔记 小说 集 , 《 史 》之 所 以择 取 “ 情 古今 情 事之 关
者” 并评辑 刊行 ,既与 冯 梦龙 对 宋明 以来 “ ” “ ” 关 系的哲 学思 考 密切 相 关 ,也 与其 “ 情 、 理 无
不 能环相 生 。生生 而不灭 ,由情不 灭故 。 四大 皆幻 设 ,惟情 不虚假 。有 情疏 者 亲 ,无情 亲者 疏 。无情
下 相 并 而 相 形 焉 ,是 谓 天 秩 。天 之 生 物 也 有 序 , 物 之 既 形 也 有 秩 。 知 序 然 后 经 正 , 知 秩 而 后 礼
冯梦龙“情教”思想及其俗文学观——以《情史》《挂枝儿》《山歌》为例

“ 情教 ” 想影 响 的俗文 学观 。 思
识 形 态 的程 朱理 学 分 道 扬 镳 。如夜 空 中的 明 星启
蒙于学人士林 ;明代商品经济 的发展及资本主义 的萌 芽 更 是 促 进 了平 民哲 学 及 市 民思 潮 的勃 兴 。
谓 “ 教 ”即 以“ ” 情 , 情 来教 化 于人 。冯 梦龙不仅 自称
“ 痴 ” 标 榜 “ 死 后 不 能 忘 情 世 人 , 当作 佛 度 情 , 我 必 世 ” 还 为 自己取 了佛 号 “ 情 欢 喜 如 来 ” 更 从 乡 , 多 , 国天下 、 风浇 俗 的 角度 强 调 了 “ 移 情教 ” 的重 要 性 。
f 者简 介】 倩 月 , 北 民族 学 院文 学 与传媒 学院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北 恩施 4 5 0 ; 作 柳 湖 硕 湖 4 0 0 武汉 大 学文 学院 2 1 级 博 士研 究生 。 00 湖北 武汉 4 0 7 302
【 中图分类号】26 I . 02
【 文献标识码 】 A
由嘉 靖 、 庆 、 历 三 朝 至 崇 祯 , 明一 百二 隆 万 晚
十三 年 ,涌 动着 一 股 声 势浩 大 的反 叛 封 建 伦 理纲 常 的潮 流 , 以王 守 仁 、 艮 、 贽 的哲 学 为 代 表 的 王 李 心 学 思想 , 重本 心 、 主 体 、 扬 尚童 心 , 与代 表 官 方 意
21 0 2年第 8期 ( 总第 2 9期 ) 5
学 术 论 坛 AAE C OU C D MI F R M
NO. 2 1 8, 0 2
冯梦龙“情教观”

下编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的劳动,从题材选择到思想内涵,都与创作者息息相关。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时代,时代风气、思潮、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塑造其思想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还不可能离开文学传统,越是优秀的作品,与时代与作者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越是密不可分,“三言”也不例外。
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所著的《文学理论》,在批评了由文学“外在的”研究去诠释和评价作品的缺陷后指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7]反言之,文学作品里高于现实的构造,也一定反映了类似“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等等的客观实际,只有把它们和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避免偏颇。
我们在“三言”中可见的这些状态,都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章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共收集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120篇。
厚重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流传后世,凝聚了作者的辛劳和智慧,更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冯梦龙在“三言”序言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也就是说,“三言”是做为六经国史之辅来喻世、警世、醒世的,以适俗的方式使人们明晓事理,从而达到长久地教育世人、一心向善的目的。
那么,冯梦龙又是用什么思想以一贯之作为劝戒的工具和手段呢?他在编纂的另一部小说《情史类略》中阐述道只有“情”,即以情来劝导世人,教诲众生,从而使世人皆有情,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情。
“情教观”也就成为冯梦龙编写“三言”的主导思想。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编纂,创作文学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不仅肯定“情”的本源性——“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强调至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而且把它作为贯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线——“万物如散线,一情为线索”,归结为一点就是“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理为情之范 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6摘要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
作为晚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冯梦龙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并通过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全景。
情理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情理关系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情与理的关系在冯梦龙之前主要有以理节情、.主理抑情、崇情黜理三派。
时至冯梦龙,情与理的关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趋势,冯梦龙一方面肯定情,肯定人情、人性,重视“情”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伦理,企图通过教化达到“导愚’’“适俗”的目的。
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不管是婚恋题材、忠孝题材,还是商贾题材、释道题材,无不渗透着冯梦龙的情理融合观。
婚恋题材中,既主情,重互爱之情、崇两性之悦,又主理,宣扬封建礼教的守节及夫权思想,情理融合、浑然一体的婚恋展厅较为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忠孝题材中,一方面呼吁发自内心的忠诚守义、平等互信,另一方面又难脱忠孝理念的窠臼;商贾题材中,在塑造了一系列与当时社会有着血肉联系的崭新的商人形象的同时,却也不能磨灭他对商人“末流”、商贾“贱业"的传统认识;释道题材中,一方面主情,描绘人性的复苏和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反对释道的禁欲主义,追求人类自然的情感欲求,另一方面主理,重视儒家传统道德及宗教的教化性,宣扬宿命、果报的劝诫思想,以期净化风俗民意。
自身的人生经历、明代的哲学思潮、晚明的市民社会,都对冯梦龙这样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青楼生涯、李贽等人的新思想以及市民阶层的觉醒,使得冯梦龙产生重情思想。
但冯梦龙在传统文化熏陶和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又以文人“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礼教大旗。
试论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

艺术科技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34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34 No.4February 2021试论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许凌云(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冯梦龙认为通俗文学居“六经国史之辅”,主张通俗文学应当“情真”,做到“谐于里耳”,从而达到以情教人的效果。
《卖油郎独占花魁》收录于冯梦龙“三言”之一的《醒世恒言》第三卷中,是“三言”中艺术水准较高的 一篇。
该小说叙事真切、语言通俗,充分反映了冯梦龙关于通俗文学创作的艺术主张。
冯梦龙的“情真”说、通俗化、 “情教”说之间联系紧密。
本文以《卖油郎独占花魁》文本为根据,分析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 及各主张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冯梦龙;通俗文学主张;《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147-02冯梦龙是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 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晚明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伴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长期压 抑在心底的欲望开始萌动。
左派王学强烈冲击着宋明理 学,冯梦龙深受李卓吾思想的影响,针对“存天理,灭人 欲”等禁欲主义观点,提出“情真”说,认为“话得真切 动人”,要求通俗文学符合大众审美情趣。
后来,他进一 步提出“情教”说,将“情”视为具有教化作用的工具。
他的文学思想在“三言”中都有所体现”1 “情真”说一“话得真切动人”“情真”说是冯梦龙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真”,就是通俗小说在为文时须表现世俗生活中 真切的情感,不刻意夸张也不虚伪。
“真”对艺术创作来 说十分重要,“王国维认为'真,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 准”⑴”对于“情”的界限,冯梦龙在《情史序》中也作 出了解释,他写到,“又常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 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 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⑵。
试析《叙山歌》的文学思想

试析《叙山歌》的文学思想聂青(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冯梦龙是一位通俗文学家。
也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的文学理论基础。
本文以<叙山歌》为例,着重分析他所表现出的文学思想。
重视民歌。
崇尚文学的真情以及批判名教的功用观。
关键词:民歌;唯情尚真;以情攻理’冯梦龙是一位在文学活动领域兴趣相当广泛的作家.同时也是晚明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把以情为本的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
提出了情教观。
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文学理论。
但是他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理论著述,其理论思想只是零星地出现在作品的序跋及其评点中。
如《叙山歌》就是一篇集中体现其文学思想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里.重真情是冯梦龙表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围绕这一核心。
冯梦龙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文学思想。
首先是对民歌的重视。
给予民歌应有的崇高地位。
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了歌谣。
说明民歌起源之早。
文学就其根本而言,是从俗文学起家的。
是来自于民间的,而民歌又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鲁迅认为。
诗歌在起源时.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发出的。
杭唷杭唷”有节奏的呼声而已。
其实这里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创作。
是一种感情与心意的抒发。
这种口头的创作经过劳动群众的流传、修改和加工,后逐渐被人用文字记录和整理,凝固成为书面文学。
“太史所陈.并称风雅”是说民间的歌谣经过太史这样的乐官的搜集、整理,才有了诗歌,才有了<诗经>中的风雅。
所以说,正统文学的诗歌是来自于民间歌谣的。
<诗经>中有不少的作品就是古代民间的歌谣.有些是文人在民歌基础上的再加工。
《楚辞》中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民间。
由此看出,从民歌产生开始,到国风诗经,民歌一直是被重视的,对民问诗歌的整理、编纂是古时文人的一项重要的文学活动.甚至是文人的刨作也多是以民间诗歌为基础。
其次,是表现了冯梦龙唯情尚真的文学批评观,唯情是冯梦龙衡量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冯梦龙心中的“情”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
而是真性情,是不虚伪、不设假。
冯梦龙情教观

是编也,始乎“贞”,令人慕义;继平 “缘”,令人知命;“私”“爱”以畅其悦; “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 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 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 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 敢以诬鬼神。辟诸《诗》云兴、观、群、怨、 多识。种种俱足,或亦有情者之朗鉴,而无情 者之磁石乎!耳目不广,识见未超,姑就睹记凭 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 为裨谌,因题曰《类略》,以俟博雅者择焉。
江南詹詹外史述 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 《诗》有《关雎》,《书》序嫔虞之文, 《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 之际详然言之。岂以情始于男女,凡民之 所必开者,圣人亦因而导之,俾勿作于凉, 于是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 而汪然有余乎!异端之学,欲人鳏旷以求清 净,其究不至无君父不止。情之功效亦可 知已。
自來忠孝節烈之事,從道理上做者必勉強, 從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婦其最近者也。無 情之夫,必不能為義夫,無情之婦,必不能 為節婦。世儒但知理為情之範,孰知情為理 之維乎!男子頂天立地,所擔者具咫尺之義, 非其所急。吾是以詳於婦節,而略於夫義也。 婦人自《柏舟》而下,彤管充棟,不可勝書。 書其萬萬之一,猶雲舉例雲爾。古者聘為妻, 奔為妾。 ——《情史》
《情史》中故事,上起周室,下至明季, 汇集了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男女 之情,其中有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生活, 有封建道德束缚下牺牲者的悲惨遭遇;有 很大一部分是写正式婚姻之外的非正常的 男女关系,它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男女之情 畸形发展的实录;也有不少一部分是写青 年男女的忠贞爱情;还有一些写的是神鬼 妖物与人的关系,看去虽不免荒诞不经, 但大都符合不同时代的世情。
情教觀的本質意涵: 一:理生於情 萬事萬物因情而產生,因情而發展。 二:以情系理 情是維繫天地萬物的紐帶,是溝通人與人, 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的橋樑。 三:“至情”的理想 至情是情的理想境地,用至情的觀念來代 替倫理的強制教化。用至情感化人們,使得人 們能夠歸於教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08)04-0153-08论冯梦龙的“情教”说沈天水(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上海200042)摘要: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情教”说实质上代表着冯梦龙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和创作的大量通俗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哲学观与世界观的诠释。
关键词:情教;男女之情;情真;伦理纲常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明中叶文坛上,自李卓吾、汤显祖起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重情尚真的思潮,其影响所及,从诗文到戏曲、小说创作无不以标榜重情尚真为风气之先,就如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所称:“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
”[1]在这一重情尚真的时代浪潮中,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是明末通俗文学一代宗师冯梦龙,他以他独创的“情教”说把重情尚真思潮推向了时代的顶峰。
他通过对大量通俗文学作品的搜集与整理、加工与创作,把他独创的“情教”收稿日期:2008-07-23作者简介:沈天水(1950-),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文学与法研究所副教授。
153系统化、形象化,欲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冯梦龙倡立“情教”说的根本目的是想以“情教”取代“礼教”的地位,创立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
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自来忠孝节烈之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的天性。
他明确指出:从道理上作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2]这在统治阶级倡导以理学治天下,“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明代,冯梦龙所倡导的“情教”说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规范,无疑具有号召张扬人性,反对程朱理学,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
一冯梦龙化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的文言小说《情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诠释“情教”的教科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情痴”自许,称自己:“见一有情人,辄欲下拜;或无情者,志言相忤,必委曲以情导之,万万不从乃已。
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
”[2]在这一段文字中他透露了他想把“情教”塑造成一种新的宗教,他自封为“多情欢喜如来”佛,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作佛度世,“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
”[2]冯梦龙还为他的“情教”—《情偈》,云:编著了一篇纲领性的宣言——“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
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
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
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
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
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
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
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
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
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
盗贼必不作,奸宄154必不起。
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
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
无奈我情多,无奈人情少。
愿得有情人,一齐来演法。
”[2]在这篇纲领性宣言中,冯梦龙把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生生不灭,归之于情之所由,情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灭的根源。
从这一点生发开去,他把天地万物一网打尽,尽纳于“情教”之中,因此冯梦龙所倡立的“情教”不尽限于男女之情,夫妇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友朋之情、君臣之情无不包括其中,这说明冯梦龙倡立的“情教”是一种新的道德规范,他试图以“情教”为核心构建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来代替儒家所倡导的三钢五常。
冯梦龙为了推广他所倡立的“情教”,度世济人,欲借感人至深的通俗文学之手把他倡立的“情教”具体化、形象化,他因而穷毕生精力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他从大量文史资料中搜集了各种艳情故事,编纂了文言短篇小说集《情史》,他又大量搜集吴地民歌,编辑成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专集,又搜集整理加工创作了《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话本小说集,他充分利用通俗文学作品流传的广泛性为宣传他的“情教”服务。
他把这一新的道德规范融入许多作品之中,或借小说本身故事情节,或借作者的评点,无处不在地宣传他的“情教”。
“情教”亦是冯梦龙评判人世间一切活动、臧否人物的唯一标准。
《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他对这一段流传千古的忠贞爱情评论道:“此万世情痴之祖。
”[2]洛阳王某心仪之妓唐玉簪为周府郡王所得,王某为见唐玉簪一面,不惜净身入府侍奉郡王。
冯梦龙评论道:“相爱本以为欢,既净身矣,安用见为?噫!是乃所以为情也。
夫情近于淫,而淫实非情。
今纵欲之夫,获新而置旧;妒色之妇,因婢而虐夫,情安在乎!……情之所极,乃至相死而不悔,况净身乎!虽然,谓之情则可,谓之痴则不可。
”[2]在这一段评论中,冯梦龙把情与欲严格区别开来,情是一个正常人自然产生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把人与禽兽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失去了这一种崇高的感情,人也就155变成了禽兽。
在冯梦龙的“情教”之中,男女之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是至高无上的。
人的一切活动均应服从于“情”,“夫情之所钟,性命有时乎可捐;而情之所裁,长物有时乎不可暴。
”[2]“情”又是永垂不朽的,“古有三不朽,以今观之,情又其一矣。
无情而人,宁“人生而情死,非人;人死而情生,非鬼。
”[2]在冯梦龙看有情而鬼。
”来,“情”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首先是有“情”,有生命而无情之人,仅是一具躯壳而已,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人。
“万物生于情,死于情。
……生在而情在焉。
故人而无情,虽曰生人,吾直谓之死矣!”[2]他还认为情能超越生死之界,“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生死于人者也。
人生而情能死之,人死而情又能生之。
即令形不复生,而情终不死,乃举生前欲遂之愿,毕之死后;前生未了之缘,偿之来生。
情之为灵,亦甚著乎!”[2]冯梦龙倡立的“情教”虽囊括了男女、夫妻、父子、兄弟、友朋、君臣等天地万物,但他又认为天地万物之情均发端于男女之情,只有尊重了男女之情,才谈得上夫妻、父子、兄弟、君臣等天地万物之情。
冯梦龙的好友詹詹外史为了进一步扩大“情教”的影响,把儒家的六经也纳入到“情教”的范畴之中,“六经皆以情教也,《易》尊夫妇,《诗》有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2]这是借六经之义,为“情教”正名。
一切万物之情均始于男女之情,积极肯定男女之情,把男女之情视为万物之情的基础,进而把男女之情视作“情教”的基石,这是冯梦龙“情教”说的基本思想。
正是这一离经叛道的思想在打破程朱理学对青年男女的思想禁锢上无疑起到了强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就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冯梦龙倡立“情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揭去披在程朱理学身上假道学的外衣,还其反人性的真面目。
156二为了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假道学相对立,冯梦龙的“情“真情所至,金石为开。
”[4]情只要是真情,均是教”特别强调情真,可贵的,值得人们珍惜。
冯梦龙在《叙山歌》中认为:“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
山歌虽然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他大量搜集吴地民歌,编辑出版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专集,并仿《山歌》的主题、题材、形式而创作《夹竹桃》,即是钟情于民歌的情真,为民歌所抒发的真情所心醉。
清代贺贻孙也认为:“近日吴中《山歌》、《挂枝儿》语近风谣,无理有情,为近日真诗一线所存。
”(《诗笺》卷一)有理无情乃是假诗文,无理有情才是真诗之所存。
真诗之可贵之处即在于情真,方东树《昭昧詹言》亦云:“万古常青,只“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有一真耳。
”庄子亦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5]真情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因而能感人至深。
冯梦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情教”说中特别强调要情真、真情。
吴地民歌《耐心》云:“熨斗儿熨不开眉间皱,快剪刀剪不断我的心内愁,绣花针绣不出鸳鸯扣。
两人都有意,人前难下手。
该是我的姻缘,哥,耐着心儿守。
”冯梦龙评论道:“《雪涛阁外集》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
’此语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4]这是一首描述男女偷情的民歌,冯梦龙评点这首民歌并非是赞赏男女之间的偷情,而是对这首民歌中男女之间真情的流露加以赞赏。
另一首吴地民歌《调情》云:“娇滴滴玉人儿,我十分在意,恨不得一碗水吞你在肚里。
日日想,日日捱,终须不济。
大着胆,上前亲个嘴。
谢天谢地,他也不推辞。
早知你不推辞也,何待今日方如157此。
”冯梦龙评论道:“语云:‘色胆大如天。
’非也,直是情胆大如天耳。
天下事尽胆也,胆尽情也。
杨香孱女而拒虎,情极于伤亲也。
刖跪贱臣而击马,情急于匡君也。
由此言之,忠孝之胆,何尝不大如天乎?总而名之曰情胆。
聊以试世,碌碌之夫,遇事推调,不是胆歉,尽由情寡。
”[4]在冯梦龙看来,情真才会胆大,情胆大如天。
父女情深,君臣情真,忠孝之胆才会大如天。
他这儿强调的情仍是真情。
冯梦龙搜集评点吴地民歌,一方面是为了保存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借此推广宣传他所倡导的“情教”。
三冯梦龙为了使他倡导的“情教”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当时风行一时的通俗话本小说,把他的“情教”理想触入到话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被他的“情教”所感化。
在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凡是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话本小说均极力突出男女之情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至于传统封建道德在这种真情所产生的力量面前表现得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不堪一击。
这种真情的力量在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表现得是那样的淋漓尽致。
蒋兴哥与三巧儿原是一对恩爱夫妻,只因蒋兴哥外出经商,长久不归,以至于三巧儿经不起别人的引诱,红杏出墙。
蒋兴哥得知事情的原委以后,非但不怪罪三巧儿,反只怪自己“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当他得知被休后的三巧儿改嫁吴知县时,“临嫁之夜,兴哥顾了人夫,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连钥匙送到吴知县船上,交割于三巧儿,当个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