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
中医学-治则治法(2016年春季2013级临床)

三、调整阴阳
•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促进阴平阳秘。
• (一)损其偏盛:适用于实证 • (二)补其偏衰:适用于虚证
三、调整阴阳
• (一)损其偏盛
•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 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治热 以寒”即“热者寒之”。“治寒以热”即“寒 者热之。”
进行适当的治疗。
第二节 治法
• 基本治法(八法): •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 具体治法:
第二节 治法
• (一)汗法(解表法)
•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
• 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水肿病腰以 上肿、疮疡病初起、麻疹疹出未透兼有表证。
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 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 热炽盛者,均可应用。
第二节 治法
• (六)清法(清热法)
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实热证。 清热解毒:时疫温病、热毒疮疡等证。 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 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之证。 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 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脾胃虚弱者慎用或禁用。
第二节 治法
• (四)和法(和解法)
• 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 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 适应于少阳证、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证、肠 胃失调证等。
第二节 治法
• (四)和法(和解法)
•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 1.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 • 2.邪气入里,阳明热胜之实证者禁用。 • 3.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
第二节 治法
• 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 1.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汗出邪去为度,太过
中医治则和治法

中医的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渭。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
所以,治病求本,本者本于阴阳之谓,即治病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审察疾病的阴阳逆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之所由生而直取之,乃为善治。
若不知根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
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标
本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

吐法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 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 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 中。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 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 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 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特点(煎膏):膏性滋润, 有滋润、补益作用,含量 高,适用于慢性病和虚弱 病人。
特点(软膏):是将药物细 粉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 林油、蜂蜜等)调和成半 固体,用于患处,如眼药 膏、消瘀膏等。
特点(硬膏):是将药物加 油煎熬去渣而制成,又叫 膏药,古称薄贴。用时直 接贴在患处或穴位上。如 狗皮膏、暖脐膏等。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 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 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 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 治法。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 等。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 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 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 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 表半里的证候。
适应症: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 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 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 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 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治法治则

结者散之:结:指邪气痰浊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 的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桔核丸。
留者攻之:留,指停饮、停食、蓄血、血瘀、经 闭等一类病症。攻指用攻下逐水逐瘀一类方药。
燥者濡之:燥,指伤津消耗一类干燥病证。濡之, 指用滋润生津濡润之法。轻宣润燥:杏苏散,桑 杏散;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麦 门冬汤、增液汤。
治病的法则主要有正治法和反治法。正治法与 反治法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正治法用于病机与 病证相一致的病变。即真象病证。反治法用于 病机与病证(一部分病状)不一致的病变,即 假象病证。在治疗疾病的步骤上,缓则治其本, 急则治其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
《内经》治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灸疗法, 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导引、按蹻、吐纳,精 神疗法。其它诸如手术疗法,药熨,渍浴,束 指,吹耳,刺鼻,饥饿,冷疗,负重运动等皆 有记载,散见于《内经》多篇。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微:指病情正常发展,
病势较轻,症状单纯者如寒邪现寒象,热邪有
热症者。逆之:是指用与病象相反的药性治疗,
如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之类。甚者从之,
甚者,是指病情异常发展,如病势严重,症状
复杂而出现假象症候者(如寒极外现假热或热
极外现假寒之类)。从之,是顺从其假象症候
而治之,如外假热者,可用热药顺从其病情而 治之。
逸者行之:逸,指安逸之意。指痿痹、瘫痪等 运动障碍一类的病症,行之,指行血活络一类 方药。
惊者平之:惊,指心悸、失眠、小儿惊风等一 类不安定的病症。平之,指用镇静安定一类方 药。
上之下之:上之,指病邪在上者,使之上越, 用涌吐法之类。下之,指病邪在下者,使之下 夺,用攻下法。
摩之浴之:指用按摩、汤药浸洗、水浴等法。
(中医学课件)14.1治则治法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治法
基本治法——“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 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
个性的、具有特定运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如:辛温解表、健脾补气
一、汗法(Diaphoresis)
阴阳
虚寒
实热 虚热
实寒
阴平阳秘 阳气不足 阳盛 阴不足 阴盛
四、扶正祛邪
(一)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 虚则补之 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祛邪:
—— 实则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补虚泻实并举。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病因病机不同, 正邪消长差异,运用不同治法治疗。
2、具体运用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 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补 法(Invigoration)
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健脾养心,滋肝补肾 峻补、平补、缓补 3、注意事项 体实、邪实需慎用 配合理气疏导
八、消 法(Promoting digestion)
1、概念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治则与治法课件

正治 逆治
寒病寒象――温热法(寒者热之) 热病热象――寒凉法(热者寒之) 虚病虚象――补益法(虚者补之) 实病实象――泻实法(实者泻之)
反治 从治
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 ? ? ?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
相同点:都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点: 方法上: 逆其病情的真像,为正治/逆治 顺从疾病的假像,逆其真像,为反治/从治 运用上: 病情顺常、单纯、本质与现象相符者用正治 病情异常、复杂、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符者用反治
反治: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法,
又称“从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 阴盛格阳之戴阳证――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 阳盛格阴之热厥证――辛寒清热 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 脾虚腹胀;肾虚尿闭;气血亏虚之经闭 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 食积腹泻;湿热痢疾;瘀血崩漏
第四章
治则治法
治则: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总原则,
是治法的总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从属于治 则,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4.1
治则
治则的内容包括: 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病治异同; 三因制宜。
§4.1.1
预防为主
预防:指采取积极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祛邪:即祛除邪气,属于“实者泻之”范畴。
涌吐法,泻下法,清热法,活血化瘀法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辅相成:扶正是为了祛邪,正足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邪祛正自安。 相互制约:扶正易恋邪。 祛邪易伤正。
扶正祛邪的运用
原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扶正――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之虚证。 祛邪――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之实证。 先攻后补(瘀血之崩漏) 扶正祛邪并用 先补后攻(正虚之臌胀) (虚实错杂) 攻补兼施(寓攻于补, 寓补于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则治法
一、预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于发展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预防的内容
1.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二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二、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