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人教课标版版教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人教课标版版教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怀》导教案沙市南雅中学国目航抒怀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先人:“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于中的物。

个元的写作,我要擅长自己、人、社会及自然的美;擅长从生活中找快,感觉幸福;认识抒怀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怀。

写作指津一:什么是抒怀所抒怀,名思,就是抒感情。

我写文章,要表情达意,此中有着作者的主憎。

抒和显露作者的感情,就是抒怀。

二:怎样抒怀①情要真白居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要人,第一得真。

虚假的感情不不强人,反而令人讨厌,甚至。

白居易:根情,苗言,声,。

“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

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惊人心。

②情要真情要健康,向上,能激励人心。

悲观的感情不写入文章。

迅的《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的都是健康的感情,所以动人至深,令人后久久不可以忘。

③合运用各样表达方式我先看看教材中的几段文章,思虑其抒怀有什么特点,你有何感悟?北国的槐,也是一种能令人想起秋来的点。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清晨起来,会得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好感出一点点极微极柔的触。

街的在影下一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帚的,看起来既得,又得清,潜意下并且得有点儿落寞,先人所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也就在些深邃的地方。

⋯⋯⋯⋯秋季,若留得住的,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

——郁达夫《故都的秋》色是多宝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

我念着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喜看水白,我喜看草.我疲累于昏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念着色,仿佛涸的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的心情即便一枝之也同至宝.当我在小房中安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窗下,我的面朝壁和小窗。

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我,因在古城中我是孤单而陌生。

但我其实不感觉狐独。

我忘了困倦的旅途和过去的多不快的。

我望着小洞,叶和我。

我认识自然无声的言,正如它认识我的言一。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师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 导学 建议
教学 建议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 ,写一篇下水作文; 2.准备经典抒情片段,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2.课外联系已学课文,或搜集一些优秀的抒情性的文章或片段,揣摩作者的写作技巧; 3.完成《金太阳导学案》 “预学区”部分内容。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学生行为 1. 在 老 师 的 引 导 下展开联想和想象, 充 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 验, 在头脑中形成种种 美的画面; 2.积极思考, 有效 互动, 以饱满的激情投 入课堂学习之中。 媒体运用 学习 内容
注意问题 课后 巩固
金太阳固学案
PPT 课件展 示问题题干
总结 反思
PPT 课件展 示《思维导 图构建》图 示
3.抒情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抒情方法:要有真情实感;情感要有寄托;适 当运用修辞。 扩大知识面 美的发现 丰富生活阅历 什么是抒情 学习 板书 设计 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咏物抒情 间接抒情 融情于事 融情于理 托物言志 要有真情实感 要多种方式并举 要善用多种修辞
第二 层级 学习 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 围绕问题思考讨 第 1 题:抒情的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论。 第 2 题: 在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时,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2.提出探究性问题: 第 3 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 大纲》都要求写作文要做到“感情真挚” 。那么 , 在抒情时,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 1.参与讨论和辩论,展示板书关键词: 第 1 题: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咏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托 物言志) 。 第 2 题:要抒发真情实感;要多种方式并举;要 善用多种修辞。 2.点拨:归纳明确,展示板书。关键信息: 第 3 题:感情基调真善美;素材选择贴近生活; 情感表达多样灵活;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小组展示、辩论。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作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3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学习难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抒情方式的把握。

学法指导典型例子引导法、写作实践法、提问法、仿练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课题(大屏显示风景照片:让学生进入美的情境)首先我展示了一些我所拍到的日常生活美景的照片给学生,告诉他们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颗对美的事物敏感的心以及一双勤于记录下美的事物的手。

然后我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发现生活中哪些美的事物了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们积极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白雪皑皑的原野让人倍觉清新舒爽,黄沙漫漫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豪迈、雄壮,朗朗书声也是一曲美妙的乐章……教师总结:确实,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中有许多让我们震撼的美景,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无臂钢琴王子刘伟、最美妈妈吴菊萍、农民们劳作时的背影、同学们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人性中的美,便可奏出一曲曲美妙的赞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文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雍肿的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段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的】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教学方法】读——析——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1.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2.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二、欣赏习作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同学郊游后写下的文字。

屏显:片段一:几幢房子,灰突突的,破败不堪,好像已过了几个世纪。

一条小河,水面上飘浮着一团团的杂草,像是平平的路面上偏偏长着一片片的青苔。

大片的草地已开始枯黄,没有一点儿精神。

几棵落叶乔木也开始落叶,飘零的叶子随风乱飞,飞满了田野,飞进了村庄,吹打在行人的脸上。

)问:你觉得这个同学描写的风景美不美?小结:美实际上是一种感受。

我们常说“触景生情”,反之,也有“境由心生”的说法,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带着什么样的色彩。

可以说把眼前的景物与你的情感体验融合为一体,美就产生了。

比如另一个同学带着欢乐的笔调进行的修改。

屏显:片段二:几幢房屋枕在小河边,虽已有些破旧,却显出几分安逸,几分自然。

河水潺潺流淌,水面上飘浮着几根枯草,几片落叶,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儿。

草地已开始泛黄,但那大片的绿色仍然骄傲地炫耀着,把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也献给了游人。

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叶儿随风飘舞,那是树木回报大地母亲的礼物。

小结:可见心境不同,审美的感受就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科目:年级:组别:教师: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学习目标1.善于多角度发现美、感受美。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学习过程:一、话题探讨:1.美是什么?教师导语: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

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预设各种可能: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

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

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学习设想:对学生来说,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

应指导学生认真体味、学习。

因此学习抒情主要就是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第一环节:温习经典教师导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多愁善感的人总是喜欢寄情于物,托志于物。

同为“咏雨”,不同的人因性格不一,处境不同,所生发的情感也不同。

试为下列“咏雨”诗词寻找相应的作者。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抒情诗和其他文学形式的不同,掌握到不同抒情诗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 技能目标: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短小精炼的抒情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生活、自己、家庭等方面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于文学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知识的讲解第一堂课:抒情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①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但与叙事诗和讽喻诗等不同,它更看重情感表达。

② 写作技巧:语言简练、表现情感、开放感受、重复和声音、诗句旋律和音乐节奏等。

第二堂课:抒情诗的分类和鉴赏① 情感分三种:泛爱情感、私人情感和社会情感。

② 鉴赏:解读诗歌、发现美感、探究信仰和哲学。

第三堂课:手抄抒情诗佳作分享① 各自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抒情诗歌,做手抄本,分享给大家,并对自己选的诗歌进行评价和解读。

2. 技能的培养第四堂课:抒情诗写作① 创作短小的抒情诗,有具体的情感表达和富有诗歌特色。

②学生自己交换作品,进行写作点评和修改。

第五堂课:朗诵和表演① 学生自己朗诵所写的作品,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意境。

② 小组选出两到三首作品,进行诵读和表演,根据作品的特点进行表演艺术形式的选择。

三、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创作和分享的环节。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自己的文学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享受文学所带来的美好通过本次抒情诗的教学,学生在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创造能力。

教师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创作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指导。

此外,通过朗诵和表演,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意境,还体验到了表演艺术的魅力。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

你发现这些美了吗?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

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

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学习抒情: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

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

“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

”(朱光潜语)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

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

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内到 外 “ 美” 起 来
关键词 : 发现 关

感 受美
表达 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抒情
教 学设 计
教 学 目标 ( 一 ) 引导学 生从平 常生 活 、 学 习 中发 现 美 , 找 到 写 作 的 素材 。 ( 二) 让 学 生 掌握 抒 情 文字 的特 点 及 方 法 。 ( 三) 在写 作实践 中 , 能 运 用 多 种 抒 情 方 法 表 达 自 己 内 心 的感受。 二、 教 学 方 法 ( 一) 由 身边 熟 悉 又 “ 陌生” 的景观图片 、 音乐 、 学 校 主题 活 动 等实 例 引 导学 生 增 强 感 性 认 识 。 ( 二) 讲 、 口头 与 写 作 的 仿 练 结 合 , 让 学 生 主 动 将 内心 感 受 用 文 字 表 现 出来 。 三、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人 家乡 . 永 远 是 每 个 人 心 中最 温 馨 的宝 地 , 谁 不 说 咱家 乡美 啊 !同学 们 , 你 们 觉 得 我们 的 家 乡信 阳美 吗 ?美 在 哪 儿 ? ( 二) 引导 学 生 发 现 美 1 . ( 大屏 显示风景 照片 : 信 阳本地 的风景 图 , 包 括 本 校 校 园 山水 图 ) 小结 : 看 来 美 是 无 处 不 在 。可 是 我 刚 才发 现 , 大 家 的 反应 说 明 了一 个 真 理 一 往 往 越 是 熟 悉 的 就 越 容 易 忽 略 , 对不对? 我 们 信 阳 的一 花 一 草 、 一 山一 水 原 来 都 是 那 样 的 和谐 , 那 样 的让 人 流连 、 赞 叹 !美 就 在 我们 身边 啊 , 所以说美在发现 1 2 . 刚 看 的是 图 片 . 再看两 段文字 , 先 看 一 个 同 学 郊 游 后 写 下 的文 字 。 屏显片段一 : 几 幢房子 , 灰蒙蒙 的 , 破败不堪 , 好 像 已过 了 几 个 世 纪 。一 条 小 河 , 水面上漂浮着一 团团的杂草 , 像 是 平 平 的路 面 上 偏 偏 长 着 一 片 片 的 青 苔 。 大 片 的草 地 已开 始 枯 黄 , 没 有一点儿精神 。 几 棵 落 叶乔 木 也 开 始 落 叶 , 飘 零 的 叶子 随风 乱 飞, 飞满了田野 。 飞 进 了村 庄 , 吹 打 在 行 人 的脸 上 。 问: 这个 同学 用 文 字 描 写 的风 景 美 不 ? 小结 : 美 实 际上 是 一 种 感 受 。 我 们 常 说 “ 触 景生 情 ” , 但同 时也有“ 境 由一 5 1 生” 的说法 , 你带 着 什 么 样 的 心 情 感 受 景 色 , 那 景 色 就 带 着 什 么 样 的 色 彩 。可 以说 把 眼前 的 景 物 与 你 的 情 感 体验融合为一体 , 美 就 产 生 了— — 美 在 感 受 ! 再 看 另 一 个 同 学 带 着 欢乐 的 笔 调修 改 的 : 屏 显 片段 二 : 几 幢房 屋 枕 在小 河边 , 虽 已有 些 破 旧 , 却 显 出 几 分安逸 , 几 分 自然 。河水 潺潺 流 淌 , 水 面上 漂 浮着几 根 枯草 , 几 片 落叶 , 好 像一 艘 艘小 小 的 船儿 。草 地 已 开始 泛 黄 , 但 那大 片 的 绿 色仍 然 骄 傲地 炫耀 着 ,把 一 年 中最 后 的美 丽 也 献 给 了游 人 。 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 。 叶儿 随风 飘 舞 , 那 是 树 木 回 报 大 地 母 亲 的 礼物 。 问: 改得怎样 ? 小结 : 可见心境不 同, 审美 的感 受 就 不 同 。 王国维的“ 以我 观物 , 故物 皆着我之色彩 ” ( 《 人 间词话》 ) 说 的就是这个 道理 。 正如罗丹所说 : “ 世上不是缺少美 , 而 是 缺 少 发 现 美 的眼 睛 。 ” 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 体悟。 ( 屏显 : 美 的 产 生— — 留心 观 察 . 用心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时数:2--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

你发现这些美了吗?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

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

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学习抒情:学习抒情得在阅读中学习。

我们要善于阅读那些寄托人类美好情感的文章,用心领悟抒情的奥妙。

如《金色花》《纸船》中抒发的母子之情,《背影》中抒发的父子之情,《芦花荡》中抒发的革命之情,《孔雀东南飞》中抒发的爱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都激动人心。

同学们在感动之余要仔细揣摩并学习作者高妙的抒情技巧。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

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

“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

”(朱光潜语)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

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

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情要真实。

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

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

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三、怎样抒情:1.什么是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直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

这“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1)直接抒情法又称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①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

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

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

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

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⑥融情于理法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

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

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可见,托物言志既是一种间接的抒情方式,又是着眼于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种表现手法。

不要把它单一看作示例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