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包括色彩的象征意义、常用的颜色以及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热情。

在古代建筑中,红色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梁柱等处,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2.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

黄色常被用于皇宫、宫殿等重要建筑中,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3.蓝色:蓝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代表着宁静和祥和。

蓝色常被运用于庭院、小桥和流水等景观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白色:白色代表着纯洁、清雅和高尚。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白色常被用于墙壁、柱子等部分,形成简洁而雅致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颜色除了上述象征意义的颜色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颜色,丰富了建筑的色彩表达。

1.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常被用于庭院、花园和植物装饰中,给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与雕刻和金属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气质。

3.紫色: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神秘的颜色,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神圣的气质。

4.粉色:粉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表达温柔和浪漫的颜色,常被用于女性居所和花园中。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起到了丰富建筑形式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

1.柱子和门窗:红色常被用于柱子和门窗等处,突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分。

2.斗拱和梁柱:斗拱和梁柱常被采用彩绘,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和表现力。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摘要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

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

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

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

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象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TU115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

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

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

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

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通过精妙的绘画和构图技巧,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传递了深远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中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建筑本身,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识与追求。

在中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并且有着独特的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色彩与五行相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

例如,红色代表火,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繁荣;黄色代表土地,寓意着丰收和富饶;蓝色代表水,象征着清新和浩渺等。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颜色,中国古建筑融合了对自然和生命力的理解,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古建筑的色彩艺术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延伸和表现。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重视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古建筑的色彩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绘画和建筑完美结合起来。

古建筑常常以壁画和彩绘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画作既可以表现自然景物,也可以表达人物故事,甚至可以展现抽象的艺术形式。

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绘画技法,古建筑色彩艺术为观者带来了极致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通过色彩来表达建筑的功能和宗教信仰。

比如,在寺庙建筑中,黄色常常被用作主色调,寓意着神圣和庄严;在官方建筑中,红色通常被用作主色调,寓意着权力和祝福。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色彩,古建筑成功地传递了建筑的目的和宗教信仰,使得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意义和价值。

除了色彩的运用,古建筑的色彩艺术还体现在建筑元素的整体协调上。

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元素的统一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

在色彩艺术方面,古建筑通常采用对比鲜明的主次色彩,以突出建筑的重要部分,并通过细腻的绘画技法进行补充和修饰。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增强建筑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以及突出建筑的结构和比例。

总体来说,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案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色彩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颜色,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表达出文化、地域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进行探讨,并通过案例展示不同建筑风格中色彩搭配的魅力。

一、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传统中国认为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这种观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幸福和喜庆的象征,因此在传统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红色的屋檐和门楣。

黄色则代表着皇家的尊贵和权力,因此在古代宫殿和皇家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而蓝色则是代表着水和天空的清新与宁静,常常用于水景等地方的装饰。

这些色彩的运用丰富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建筑更具特色和美感。

二、山水画中的色彩运用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色彩运用与传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山水画以蓝、绿、墨为主要的色调,通过墨色的运用来表现远近的深浅。

在传统建筑中,这种色调经常出现在庭院、走廊和窗户上,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自然的氛围。

融入山水画的色彩,使得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给人以舒适和自在的感觉。

三、各地区特色建筑的色彩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也在不同地区有着特色和差异。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红色、黄色和金色是其主要的色调。

红色象征着庄严和繁荣,黄色则代表着皇家的尊贵与权威,金色则是皇权至高的象征。

而苏州的园林建筑则以绿色和蓝色为主,蓝色代表水的清新与宁静,绿色则象征着自然和生机。

这些不同地区的色彩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特有的美感。

四、色彩与建筑结构的搭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色彩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表面装饰上,而且与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相互融合。

比如传统建筑常常利用木质结构,搭配红色和黄色的门窗,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烘托出了建筑的气势,又展现出了木材的质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色彩作为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生活、宇宙、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信念。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入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颜色主要以黄、红、绿、蓝、白、黑等基本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黄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颜色,代表着皇族的尊贵和崇高,因此在古代建筑中常常用黄色作为主色调。

红色象征着热情、祥和和幸福,常常被用于饰物和宫殿的装饰之中。

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和谐和清新,常常被用于园林和寺庙的建筑中。

蓝色代表着清洁、深邃和宁静,常常被用于水体和佛塔的装饰中。

白色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庄重,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墓园的装饰中。

黑色则象征着神秘、权威和稳重,常常被用于城墙和城门的涂装中。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的色彩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品味和偏好,黄色常被皇宫和帝王陵墓所采用,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寺庙常采用青、黄、红等颜色,以表现出佛教的神圣和敬畏。

而在民间建筑中,则更注重色彩的亲和和舒适,多采用明快而温暖的红色和绿色,以增加生活的色彩和乐趣。

再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唐宋时期,建筑的色彩更趋向于灰、黑、白等中性色调,以表现出唐宋文化的庄严和内敛。

而明清时期,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红、黄、绿等明快的颜色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的建筑之中,以彰显明清文化的繁荣和富丽。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的色彩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色彩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创新。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表现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

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

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

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

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鲜明与寓意深远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色彩美学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色彩不仅使建筑本身显得华丽、庄重,而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象征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选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常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

黄色则是大地和太阳的象征,具有尊严和崇高的内涵,因此在皇家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青绿色则寓意着长久和平,以及草木的旺盛,常用于园林民居等建筑。

这些颜色的选择不仅使建筑外观更加鲜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受到严格的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的约束。

自唐代起,黄色成为皇室的专用颜色,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其他阶级和等级的建筑在色彩使用上则有着产格的限制,如《明史舆服志》中对于官员房屋色彩的详细规定。

这种色彩使用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常常与建筑的功能和位置相呼应。

例如,言殿群外的围墙-般采用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

而言殿的屋项则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也增强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还常常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在色彩选择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色彩装饰上也极富创意和美感。

无论是绘画图案的装饰还是雕刻艺术的点缀,都使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和庄重,也增强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

同时,这些色彩还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使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

这些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和色彩运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美学特征
作者:秦安建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3期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的色彩装饰美学形成了两大体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在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装饰是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反映,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瑰丽与淡雅的交响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特征,为了保护木质构件不易受损,中国人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这样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传统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了两大体系:皇家宫殿建筑追求明艳绮丽、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而普通民居与文人园林建筑多为清淡素雅、质朴平和的色彩,这两大体系在较长时期互相辉映,在中国建筑史上形成了瑰丽与淡雅的交响。

故宫是中国传统皇家宫殿建筑瑰丽色彩的集中体现,房屋的主体部分通常采用“暖色”为基调,尤其爱用朱红色和金黄色,如屋顶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和玺彩画装饰,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力。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则追求朴素自然,以灰色为主调,再配以其他明亮鲜艳的色彩作点缀,呈现清淡素雅、质朴平和的色彩。

其中,黑、白二色是灰色的两极,白就是极明的灰,黑就是极暗的灰。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建筑,一般建筑主体都是以青灰色调为主,素石、青砖、灰瓦与栗黑色的木材是其主要的色彩。

为了打破这种灰色的单调和沉闷,往往在某些部位采用比较鲜艳的色彩进行强调性的点缀,如把外门漆成了红色,垂花门也做了简单的彩画。

文人园林都以自然本色出现,如苏州园林师法自然,讲究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粉墙黛瓦”,就是苏州园林的典型色彩。

苏州园林的厅堂、楼阁、亭台、门廊等没有彩画,都是青瓦白墙,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建筑周围的配以四季常绿的植物,让灰、白两色的建筑掩映着“桃红柳绿”,体现一种自然之趣,色彩的总体效果上是一种自然的、淡雅的特征。

二、等级与贵贱的象征
由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礼乐”文化的精神,“礼”是强调规范和秩序,“乐”体现着审美趣味。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极力维护周王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非常严格地强调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色彩成为“明贵贱,别上下”的
工具,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成为等级与贵贱的象征性符号。

在皇家建筑中,黄、红色是用得最多的,《易经》说,“天玄而地黄,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因专为帝王所用,居城之中心,黄色的这种居中至高与至美性,自然也就成为表达皇权重威的方式,所以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宫殿群外的围墙一般都呈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

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这里说明在建筑艺术中,西周时规定以红、黄、青、白、黑为正色,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帝王天子的房屋柱子用丹朱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绿色,至于普通百姓只能用土黄色。

清代的典章也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至于一般民居住宅,只能使用灰色。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各阶层因地位的差别反映在建筑色彩装饰上就是逐层递减的的特征,而且,各个阶层的建筑使用色彩装饰等级分明,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三、理想与现实的诉求
中国传统的色彩装饰美学不仅具有等级与贵贱的象征性,更具有个人思想品格的理想追求和与人处世准则的现实意义。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的重要思想,《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在“礼”的规范下,色彩装饰必须“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其实就是追求与人处世的中庸原则,一方面,作为帝王天子或王公贵族,他们总要从色彩方面标志自己特别的身份、地位与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严格按照“礼”的规范控制自己的色彩选择与建筑规模,因此,人们在建筑装饰色彩运用方面既不过分强调外部装饰而华而不实,也不因缺少装饰而平淡乏味。

但是,向往权力、富贵与家庭和谐美满始终是阶级社会人们普遍的追求;追求平安吉祥与驱凶辟邪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愿望,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往往选择富有吉祥寓意的色彩装饰着自己的房屋某些部位,如红色象征吉祥、红火,所以许多大门漆以红色,门框或柱子上贴红色对联,屋檐下挂上红灯笼,门窗上贴红色的窗花等等,这体现了人们在建筑色彩装饰方面清醒的理性精神和现实意义。

一般民居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的色彩则反映人们追求“安静闲适”的悠然生活状态,所以,建筑的色彩追求朴素自然、秀丽淡雅的格调,其实这是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一种诗意表白。

一般民居建筑和文人园林建筑的色彩就多用灰瓦白墙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建筑周围种以翠竹、芭蕉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使建筑色彩装饰与自然环境相调和达到“天人合一”状态,因此,平常百姓追求现实中随遇而安,自然平淡,这种生活态度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6(7).
[2]袁新华.中外建筑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秦安建(1973-)男,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