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建筑体系在特点上,可以基本上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单体建筑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中国单体古建筑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

也就是房子的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柱子和梁的,成为梁架式结构。

这种结构,也是当代建筑中框架式结构的前身模型,为现代建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这些,中国古建筑体系中建筑的特点还在于它的细部等各方面的处理。

二、屋顶的处理这是这个建筑体系中的一个特色,它在中国建筑中向来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度时,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尤其是屋顶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面予以运用了。

相对说来,在其它的建筑体系中,屋顶是向来不受重视的,除了有时候穹隆顶得到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了事的,生硬无趣。

但在中国,建筑师很早就发现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作用。

在古书中都有记载和歌颂屋顶和出檐的诗句。

它是中国古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色。

三、建筑物的大胆用色在古建筑体系中,大胆地使用了朱红作为大建筑物的屋身的主要的颜色,用在柱,门窗等部位,并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比如:柱、栋梁、枋等地方,无论外部内部都是如此。

在合使用颜色上,中国的古建筑是最大胆的,这也是古单体建筑的一个特色。

大量有色琉璃瓦的使用,充分发挥各色油漆的使用潜力。

木上刻花,石面上作浮雕,砖面也加以雕刻——这些都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特征。

四、木结构细处的精致处理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再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

比如:在整组的梁柱上刻画图案、门环、角叶等,此外,屋脊、脊吻、瓦当等而下之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细部处理。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建筑在单体体型上可能并没有优势,但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处理,以及中国传统手法的运用,都让中国的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答案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精选2篇)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精选2篇)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精选2篇)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篇1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建筑》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原文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

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

“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

“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

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

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现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

陵墓的地下因看不见而对活人的心理并无影响,但其地上形态仍显另一种高、大、深、庄特征。

唐代高宗与武后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为陵,这是“高”。

围绕地宫和主峰有似方形的陵界墙,而进入乾唤的第一道门却在禹陵墙的朱雀门很远的山下,这是“大,,。

从第一道门到地宫墓门要经过“道门,路长约四公里,这是“深”。

在这悠长的时间流动中,从梁山南倾的二峰中间开始是神道;神道两旁有华表、飞马、朱雀、碑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

正是神道使陵墓建筑对观者内心进行庄严肃穆的心理强化。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开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

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也要求在时间中展开。

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

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赋形,有两殿甚至只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理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阅读答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阅读材料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

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论述类文本《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资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论述类文本《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资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我国古人认为“土”和“木”最适宜建造居住房屋。

因而我国古建筑多以土木为主要建材,辅以砖石瓦块。

这就决定了我国古建筑以木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即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构成建筑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柱子间填筑门窗、围护墙壁。

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多采取榫卯相套的方式来连接建筑构件。

在建筑屋顶与屋身的过渡处,有一种“斗拱”的构件。

这种构件是我国古建筑独有的。

它是由若干方木与横木通过榫卯而成,用以支承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

因木材长度有限,所以我国古建筑的柱子间距并不太大。

相对于欧洲石质大教堂内部空间的高大、广阔、生硬,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内部空间则显得小巧而精致。

这正切合了我国古人追求宁静安居的内在要求。

以土木作为主要建造材料,建筑质感偏于“熟软”,而无生硬,因此我国古建筑温和柔美,缺少阳刚之气。

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我国古代建筑及其组群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易道、五行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大都采取封闭的庭院式布局。

若干个“间”连结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合成一个院落。

当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古人常采取“水平衍生”的方式,生一成二,立二为三,以多个院落相套,而组合成各种建筑群,最终演化成重宅深院、高堂大室。

这种建筑的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

在我国古代官方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中轴线”这一提法,但受我国古代礼制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城池和建筑群体的规划中,中轴线却真实存在并被广泛运用。

不仅皇宫,其他建筑也体现出中轴对称美,如,北京四合院的北房为正屋,坐北朝南,体量最高大,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

我国古代建筑沿中轴布局的空间形式,使每一组单体建筑都具有相对应的体量、秩序和位置。

2020-2021九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九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九年级(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7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2分)()biěnìyīng蓬蒿.干()隐()荣()2、古诗文默写。

(3分)(1),对影成三人。

(2)日暮聊为《梁甫吟》。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4)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纽约接见华人华侨代表时说:“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其中化用了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句,那首诗的第四节是:“而现在/ / / 。

3、根据例句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2分)例句: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仿句:,;,。

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①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③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④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5、名著阅读。

(4分)(1)你了解《名人传》中三位名人的成就吗?(各写一例)(2分)(2)读了《名人传》后,你对生活中的磨难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2分)6、口语交际。

(4分)一只小鸭子独自蹒跚地行走在水泥路上,几个放学的小朋友发现了这只离群的小鸭子,他们好奇地围聚过来,对这个来历不明的小东西议论起来。

一个初中生走过来,看到小鸭子,也来了兴趣,说:“我来把它的毛拔光,看它能不能活?”如果你也在场,请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阻他。

(要求简明、连贯、得体)二、阅读理解(53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7-12题。

(12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包括色彩的象征意义、常用的颜色以及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热情。

在古代建筑中,红色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梁柱等处,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2.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

黄色常被用于皇宫、宫殿等重要建筑中,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3.蓝色:蓝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代表着宁静和祥和。

蓝色常被运用于庭院、小桥和流水等景观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白色:白色代表着纯洁、清雅和高尚。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白色常被用于墙壁、柱子等部分,形成简洁而雅致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颜色除了上述象征意义的颜色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颜色,丰富了建筑的色彩表达。

1.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常被用于庭院、花园和植物装饰中,给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与雕刻和金属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气质。

3.紫色: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神秘的颜色,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神圣的气质。

4.粉色:粉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表达温柔和浪漫的颜色,常被用于女性居所和花园中。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起到了丰富建筑形式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

1.柱子和门窗:红色常被用于柱子和门窗等处,突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分。

2.斗拱和梁柱:斗拱和梁柱常被采用彩绘,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和表现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至 7 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 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 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 象。

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 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 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 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 下, 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 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 但更深究其故,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 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 石文化, 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 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 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 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 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 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 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与西方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宗 教观念淡薄, 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 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 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 要。

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 耗材更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不少于80字)(5分)
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7、①“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样使语言更准确。

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18、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