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与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与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红墙黄瓦 (或其她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与彩画就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与彩画就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就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就是从陶瓷发展而来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

但就是由于琉璃毕竟就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其时仍然就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

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

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就是全部用琉璃砖瓦包砌的。

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与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

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

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

就就是在皇宫中,也不就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与绿色“剪边”(镶边)。

在王府与寺观,一般就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

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

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就是筒瓦、板瓦,就是用来铺盖屋顶的。

第二类就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与等级而决定。

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就是十一个,最少的就是三个,它们的排列就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

第三类就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与其她部位的。

第四类就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与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故宫建筑的色彩特色

故宫建筑的色彩特色
回溯早期中国建筑色彩艺术,虽然在秦时已经出现,但可见的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以体现自然功能、材料本色为主,没有人工堆砌的建筑施色,建筑装饰淳朴而耐人寻味。真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作装饰直到唐代才出现,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道劲。唐宋建筑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但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规模小,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元朝由于民族众多,传统建筑艺术在各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碰撞下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元代宫室建筑在承袭唐宋建筑风格的传统下,建筑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更为精湛,风格秀丽且绚烂。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饰、彩画和窗户棂条的组合,多种装饰往往综合使用,形成华丽细致的艺术气氛。明清时期伟大建筑之——紫禁城紫禁城色彩的特色:
故宫建筑的色彩特色
———————————————————————————————— 作者:
————————————————————————————————古代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而紫禁城建筑的色彩运用就尤为典型。
中国古建筑色彩之紫禁城
摘要:中国古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从建筑类型、材料、结构、布局等对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建筑有赖于色彩的装饰才愈发的显出其特色。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关键字:中国古建筑色彩紫禁城

浅谈建筑的色彩艺术

浅谈建筑的色彩艺术

浅谈建筑的色彩艺术摘要: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

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建筑色彩设计在建筑造型设计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建筑色彩设计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视觉效果反而更觉赏心悦目。

关键词:建筑;色彩艺术;中国建筑;色彩对比英国学者P.L.格列高里曾在《视觉心理学》说过:“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

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一、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建筑虽名为多色,但建筑施色却重在有节制的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

“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

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

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

”《营造法式》对于中国建筑彩画制度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颜色选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总结了中国古建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

中国建筑色彩艺术极好地诠释了华夏子孙的审美观:一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中国建筑色彩首先表现在建筑登记和内容上,处于至高地位的宫廷建筑色彩最为强烈,坛庙、陵墓、庙宇的色彩较次之,普通居民建筑的色彩则非常单一;二是多样寓于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建造的精美的艺术品,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一、造型独特,源于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最显著的是其独特的造型,建筑大多严谨细腻、精致典雅,多以建筑的曲线为主要构成,极具表现力和古典气息,它们的装饰也十分丰富,从建筑的外立面到室内细节,几乎每一处都能看到如海洋、云彩、鱼类及花卉等传统形象的装饰作品。

二、精致而细腻
中国古代建筑表面往往采用精美细腻的瓦片覆盖,瓦片以其精致华丽的外表,及能够抵御风雨、防止水渗漏的功效,壮观绝伦的把握了整个建筑形象风貌,其能否准确隆重,决定着建筑在形体和风格上的成败。

三、对称结构精谨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精致的对称结构,从立面到细部,建筑师都能根据自身的要求,把每个部分的长度、宽度、高度,都与整体的主题性协调,使建筑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形成一种统一的建筑风格,以此体现建筑主人的艺术审美观念。

四、彩绘有灵性
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乏各种彩绘之美,从粗到细都有可见,且多以古典的花鸟、人物、神兽、山水等传统主题作为绘画内容,并采用精
美的色彩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种生动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非凡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享受。

五、融合了自然与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自然与艺术,囊括了中国建筑的精髓,无论是外立面、室内细节,还是其中所结合的传统文化,都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它们把自然美景与艺术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每一处古建筑充满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是非常独特的,它们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髓,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摘要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

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

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

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

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象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TU115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

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

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

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

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中国古典建筑的彩绘

中国古典建筑的彩绘

浅论中国古典建筑彩画摘要:本文从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由来,色彩运用的演变,基本绘画设计语言以及彩画内容的象征意义,来揭示中国古典建筑彩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关键字:彩画由来,传统色彩观的演变,色彩的运用,基本设计语言,古建筑彩画象征意义。

一简介中国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雄伟壮丽的建筑物上施以鲜艳的色彩,取得豪华富丽的装饰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使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卓越成就。

中国建筑彩画历史悠久,有着与壁画、雕塑不同的表现技法,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丰富了我国的绘画遗产,它受多方面艺术影响,是独立的、风格奇异的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二彩画的由来:中国古建筑中的大部分装饰都是由构造的必然性演变或转化而来,建筑彩画也不例外。

建筑色彩与彩画起源于材料防护和建筑审美的双重因素。

起初,为了保木材表面免受燥湿、冷热、风雨和阳光中紫外线的侵蚀,也为了掩盖木材表面的节疤、斑痕以及纹理、色泽的不均等自然缺陷,人们开始在木材表面涂以厚重的红色或黑色油漆,具有显著的实用意义。

后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彩绘也由最初的简单朴实日趋复杂华丽,其审美意义更加突出。

及至后世,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雕梁画栋”蔚然成风,彩画艺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

{1}三传统建筑彩画色彩的演变中国传统色彩观,最重要的是五色系统,即青、赤、黄、白、黑,唐以前中国彩画以暖调子为主,多用红、朱、赤、黄色,宋以后逐渐过渡到以冷调子为主,例如碾玉装彩画,是以青绿为主,而青绿叠晕棱间装彩画也是全素绿图案。

为什么早期彩画是暖调子?因为当时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艺下,获取石青、石绿、金箔这几种主要材料还是相当困难的,而极易获得土红色、土黄色、白色、黑色,于是装饰彩画所用颜色总体色调自然是暖调子的。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宋代以后可用于建筑彩画的石青色、石绿色、白色,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金箔工艺不断丰富,使彩画可用的颜料选择性多了,在当时,人们审美的喜好认为冷调子的彩画效果要比暖调子好,于是冷调子变成宋以后彩画的基本色调。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布局之美:中国古代建筑讲究整体布局,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庭院设计,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使得整体效果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2. 造型之美: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台榭、楼阁、宫殿、园林等多种形式。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都强调飞檐翘角的曲线美和稳重大气的整体美。

3. 雕刻之美: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技艺精湛,形式多样。

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都注重细节处理,刻画生动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花草鱼虫等自然元素,又有人物故事等文化元素,展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4. 色彩之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搭配,善于运用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使得建筑外观显得五彩斑斓,极具艺术美感。

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考虑到审美效果,还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功能。

5. 装饰之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多样,采用壁画、彩绘、挂件等多种形式进行装饰。

装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寓意象征,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之美表现在布局、造型、雕刻、色彩和装饰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也为世界建筑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特征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外观上对色彩的运用,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其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工匠对色彩艺术独特的审美眼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施色技术一、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差异的取色融入等级的悬殊中将色彩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由中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最初的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到后来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在增加美观的同时,达到与实用、坚固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广泛运用,色彩的选取也被赋予了多种内涵,渐次成为了等级制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一)宫廷建筑色彩浓烈中国建筑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当时的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仅在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颜色涂在建筑上,但后来,统治者把依附于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礼记中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

所以,宫殿与官署建筑多采用黄、红色调。

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墙为白色,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二)王府官衙建筑色彩艳丽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王府官衙的地位次之,王府官衙的建筑,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组,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多为较艳丽的红、青、蓝三色。

在等级森严的时代,王府官衙必须严格按照府制的规定建造,不得逾制。

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王府官衙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

即使号称建筑可与故宫媲美的恭王府在和坤时期,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如今游客看到的恭王府,在殿顶铺设绿色琉璃瓦,飞檐之下彩绘金龙气派非凡。

但据专家介绍,这种绿色琉璃瓦的尊贵程度仅次于故宫所用的金色琉璃瓦,当时的和珅还不敢大胆地用在外面,直到咸丰初年,恭亲王奕䜣成为王府的主人,王府始称恭王府,奕䜣在此居住时期才使用这种绿色琉璃瓦。

(三)普通居民建筑色彩单一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简单。

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

如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穿斗式的构架,露出杉木木料本色,柱间都是白灰墙,顶上盖着黑瓦,有的柱下还有砖石的墙座,在黑、白、灰中加上赭石色的木柱,配上起翘的屋顶,弯弯的曲线,虽颜色单一,但也朴素秀丽,别有韵味。

二、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统一的色调融入多样的着色中“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论其复杂华丽程度,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

(一)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色彩格调富丽堂皇、美仑美焕,白色台基,红墙黄瓦,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加之蓝天绿树交相辉映,显得五光十色、色彩缤纷,但多样的着色融入统一的色调。

如紫禁城的色彩运用效果尤为鲜明和强烈。

紫禁城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白色的石料台基,台基下深灰色的铺砖地面,形成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和红柱红门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染。

但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在宫殿建筑上仍把黄色与红色作为主要色彩。

(二)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园林建筑景观的色彩艺术着重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的视觉美。

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没有大红大绿,没有彩画。

但中国园林建筑景观也和宫殿建筑一样,在色彩艺术的运用上也是既有整体的设计又有局部的处理。

白墙、黑柱、灰地面,一色深褐色的家具,连墙上的字画、案上的画屏、磁瓶都是素冷色的。

但在几案之上却摆着色彩各异的盆花,在冷色调的梁枋下挂着红木宫灯,灯下垂着穗带,红色的穗带上还带有小小的金箍。

这些盆花、宫灯、穗带形体虽小,但丰富多彩的颜色在素色环境中却显得鲜明突出,使个整个园林顿时鲜活生动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民居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中国古代乡土民居建筑景观简单朴素为主,色彩艺术的运用相对较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民居建筑景观本身的色彩处理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

如安徽徽派建筑祠堂、民舍景观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和灰色的砖、石墙脚,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景观本身虽色彩朴实,但它们白墙、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往往与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植物的色彩相互辉映,在周围青山绿树和翠竹的衬托下,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营造了丰富的色彩环境。

中国古代民居自然环境这种对比中更显出中民居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

二、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强烈的对比融入整体的和谐中由于建筑装饰色彩基调的高度统一,中国古建筑不论色彩多么的大胆、明快、强烈,尽管许多的互补色、对比色会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时出现,而且对比十分强烈,但这种丰富的建筑施色法由于与周围环境、气候、整体基调和谐,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使其和谐的基调更加赏心悦目,耐人寻味。

(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运用上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建筑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喜欢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

这样,强调了建筑色彩与阳光的温暖、阴影的阴凉的和谐,形成悦目的对比。

同样古代中国也强调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

如地处浙江天台县城以北七里的天台山麓的国清寺,主体建筑为黄墙灰瓦,暗红门窗,寺后有五峰环峙,建筑群卧于峰底,寺前有双涧环绕流过,寺内外满植苍松与巨樟,入山门有竹林夹道,整个环境色彩浓绿,清幽而秀丽。

(二)与气候条件的和谐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谐一致的地域色彩风格。

如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气候条件下,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如安徽徽派建筑及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多是如此。

(三)与整体基调的和谐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但中国古建筑的用色更讲究在多彩的基础上整体基调的和谐。

如紫禁城宁寿宫的皇极殿它的檐下各钻斗栱之间的栱垫板是红色的,两条额枋之间的垫板也是红色的,在下面内外红色柱子上又挂着四条蓝色的楹联,在蓝绿色调的檐下彩画中间有红色的色带和色块,在红色的柱子门窗部分也有蓝色的色条,两种对比的主要颜色都向对方渗透,起到了中和、平衡的作用。

这种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的方法,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不显得突兀,反而整体得到中和与平衡,与周围的色调和谐一致。

参考文献[1]黄艺农. 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2]贾佳,秦潇璇.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n].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6.[3]庄雪芳,刘虹.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j]. 大众科技,2005.07.[4]王丽君,宋魁彦. 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色彩的演变[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6.[5]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刘宇(1990-),男,辽宁昌图人,就读于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