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特征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以一个美学分析的角度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本身除了具有作为最原始意义的供人生活居住的实用功能外,建筑还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美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纵览中国古建筑,其中之审美意趣可谓别具一格,极富特色,楼阁宫殿之设计既求实用,且不失其高雅品位,其背后更是深蕴中华文化之精义,昭显古人之高尚个性情操,是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国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具体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其萌芽与成长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为其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程式化、定型化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建筑人才,营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欣赏中国古建筑,其实就好比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这一切的一切皆可从每一面历史的城墙上寻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和回忆,是那些古建筑让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古建筑是谓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之存在,无论其营造规制、实效价值还是其审美意趣,皆得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义,宜合地理之气候特征。
与风水之调和,与人居之生息,与自然之融通,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说。
中国古建筑总体上而言,是以木架结构为主,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常用建筑材料,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
整个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规范、完善的统一体。
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严谨、有序和稳定。
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

装饰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运用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建筑体系在特点上,可以基本上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单体建筑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中国单体古建筑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木材。
也就是房子的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柱子和梁的,成为梁架式结构。
这种结构,也是当代建筑中框架式结构的前身模型,为现代建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这些,中国古建筑体系中建筑的特点还在于它的细部等各方面的处理。
二、屋顶的处理这是这个建筑体系中的一个特色,它在中国建筑中向来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度时,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尤其是屋顶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面予以运用了。
相对说来,在其它的建筑体系中,屋顶是向来不受重视的,除了有时候穹隆顶得到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了事的,生硬无趣。
但在中国,建筑师很早就发现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作用。
在古书中都有记载和歌颂屋顶和出檐的诗句。
它是中国古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色。
三、建筑物的大胆用色在古建筑体系中,大胆地使用了朱红作为大建筑物的屋身的主要的颜色,用在柱,门窗等部位,并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比如:柱、栋梁、枋等地方,无论外部内部都是如此。
在合使用颜色上,中国的古建筑是最大胆的,这也是古单体建筑的一个特色。
大量有色琉璃瓦的使用,充分发挥各色油漆的使用潜力。
木上刻花,石面上作浮雕,砖面也加以雕刻——这些都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特征。
四、木结构细处的精致处理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再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
比如:在整组的梁柱上刻画图案、门环、角叶等,此外,屋脊、脊吻、瓦当等而下之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细部处理。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建筑在单体体型上可能并没有优势,但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处理,以及中国传统手法的运用,都让中国的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阅读答案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征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特征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外观上对色彩的运用,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其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工匠对色彩艺术独特的审美眼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施色技术一、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差异的取色融入等级的悬殊中将色彩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由中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最初的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到后来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在增加美观的同时,达到与实用、坚固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广泛运用,色彩的选取也被赋予了多种内涵,渐次成为了等级制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一)宫廷建筑色彩浓烈中国建筑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当时的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仅在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颜色涂在建筑上,但后来,统治者把依附于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礼记中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研究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品味。
在中国古代,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的研究。
中国古建筑艺术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
古建筑注重整体结构和形式的统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性。
建筑多采用对称式布局,注重建筑的整体景观和美感。
中国的古代宫殿建筑常常采用“五进”式布局,中轴线对称,左右对称,形成了庄严、庄重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建筑注重择地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根据地势特点和风水学原理选择建造地点,并根据地形、地势、水系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整。
建筑的位置和立面朝向必须考虑周围环境,以达到宜人和谐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注重材料与结构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中常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将材料组合起来,以达到坚固和美观的效果。
中国的古建筑常常使用斗栱、斗拱、檐下牙等结构形式,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装饰,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形象。
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的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建筑物通常都会在门窗、柱子、梁等部位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和美观度。
装饰和雕刻常常会采用传统的图案,如云纹、龙纹、凤纹等,以及动植物的形象,来表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
中国古建筑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善于利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营造建筑的意境和氛围。
在建筑物的墙面、屋顶等部位,常常采用不同色彩的涂料、瓷砖等进行装饰,以突出建筑的美感和形象。
在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中,会合理运用自然光和人工灯光,以营造不同的光影效果。
中国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品味,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彩绘陶器和彩绘木结构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绘画中,以表达建筑的气氛和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主要由天然矿物和植物材料提取而成,包括黄土、石灰、石膏、石蓝、石粉和植物染料等。
这些原料具有丰富的色彩,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等,可以通过调和和混合来创造更多的颜色。
在建筑的外墙和屋顶上,常见的颜色是红色、黄色和绿色。
红色被用来象征吉祥和喜庆,黄色与土地和丰收有关,绿色代表生命和自然。
这些颜色往往与其他颜色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
在古代建筑的内部,色彩艺术主要体现在壁画和雕塑上。
壁画往往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用来描绘历史故事、宗教寓意和自然景观。
古代建筑中的雕塑也往往用彩绘进行装饰,赋予雕塑以三维的立体感和生动的形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设计技巧,比如层次感的运用、反差色的搭配和色彩的对比等。
这些技巧使得建筑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效果,突出了建筑的结构和细节之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
通过色彩的运用,古
代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意义,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运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运用我国传统建筑色彩同经济社会制度的沿革互相照应,已产生了富有个性化而又趋于一体化的艺术风格,其最鲜明的标识便是色彩的政治伦理化,借以划分等级的“三六九等”,使色彩有了一种最为直接的社会化属性。
当然,装饰色彩无论在宫廷类建筑还是我国各区域建筑中均有系统化表现,而园林建筑和民居类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艺术诠释,正呼应了传统建筑的色彩文化,并为装饰色彩运用于传统建筑提供了全新选择。
1.装饰色彩概述1.1装饰色彩的基本内涵所谓“装饰色彩”是指视觉元素中相对活跃且最具视觉冲击感的部分,亦成为构成造型艺术的骨架,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享有较高的地位。
相较于写实性色彩,装饰色彩并非浅显角度上的还原建筑事物自身的色彩,而要经由人工装饰恰到好处地提炼出所需色彩,进而成功破除原生态化的色彩对建筑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思想藩篱,并凸显色彩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感知,同时成功凸显色彩的本质化含义及艺术形态层面的审美感。
不难发现,在传统建筑装饰领域,色彩已成为传达人的精神和视觉审美的桥梁,同时亦能补充信息、美化事物。
所以说,装饰色彩自身所渲染出的艺术方式与视觉冲击功能无疑给人类的建筑装饰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宽泛,可以说已囊括了建筑装饰、室内装修以及家具等不同层面。
1.2装饰色彩的一般特征1.2.1装饰色彩的普及性和环境适应性如今,人类对装饰色彩的视觉审美往往受制于自身生存的环境,每个地域均有风格迥异的色彩特征,并依靠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得以反映。
从宏观层面看,社会所施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意识形态等,均是装饰色彩普及性的影响要素。
色彩的普及可以说是一类特有的社会化现象,它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单独存在。
普及色的诞生最初由上层社会和权威人士所共同倡导,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了心理暗示和精神引领的作用,人类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以及从众情绪,形成了普及色流行的强大精神合力。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摘要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
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
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
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
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
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象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TU115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
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
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
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
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通过精妙的绘画和构图技巧,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传递了深远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中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建筑本身,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识与追求。
在中国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并且有着独特的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色彩与五行相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寓意。
例如,红色代表火,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繁荣;黄色代表土地,寓意着丰收和富饶;蓝色代表水,象征着清新和浩渺等。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颜色,中国古建筑融合了对自然和生命力的理解,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古建筑的色彩艺术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延伸和表现。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重视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古建筑的色彩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绘画和建筑完美结合起来。
古建筑常常以壁画和彩绘的方式来表现,这些画作既可以表现自然景物,也可以表达人物故事,甚至可以展现抽象的艺术形式。
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绘画技法,古建筑色彩艺术为观者带来了极致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通过色彩来表达建筑的功能和宗教信仰。
比如,在寺庙建筑中,黄色常常被用作主色调,寓意着神圣和庄严;在官方建筑中,红色通常被用作主色调,寓意着权力和祝福。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色彩,古建筑成功地传递了建筑的目的和宗教信仰,使得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意义和价值。
除了色彩的运用,古建筑的色彩艺术还体现在建筑元素的整体协调上。
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元素的统一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
在色彩艺术方面,古建筑通常采用对比鲜明的主次色彩,以突出建筑的重要部分,并通过细腻的绘画技法进行补充和修饰。
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增强建筑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以及突出建筑的结构和比例。
总体来说,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艺术特征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外观上对色彩的运用,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其精湛的建筑施色技术、特有的艺术视觉、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工匠对色彩艺术独特的审美眼光,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施色技术一、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差异的取色融入等级的悬殊中将色彩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由中国古建筑多是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最初的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到后来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在增加美观的同时,达到与实用、坚固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人们对建筑色彩的广泛运用,色彩的选取也被赋予了多种内涵,渐次成为了等级制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一)宫廷建筑色彩浓烈中国建筑的萌芽可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洞穴,当时的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仅在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颜色涂在建筑上,但后来,统治者把依附于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成了等级和身份的象征,礼记中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
所以,宫殿与官署建筑多采用黄、红色调。
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墙为白色,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二)王府官衙建筑色彩艳丽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王府官衙的地位次之,王府官衙的建筑,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组,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多为较艳丽的红、青、蓝三色。
在等级森严的时代,王府官衙必须严格按照府制的规定建造,不得逾制。
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王府官衙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
即使号称建筑可与故宫媲美的恭王府在和坤时期,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如今游客看到的恭王府,在殿顶铺设绿色琉璃瓦,飞檐之下彩绘金龙气派非凡。
但据专家介绍,这种绿色琉璃瓦的尊贵程度仅次于故宫所用的金色琉璃瓦,当时的和珅还不敢大胆地用在外面,直到咸丰初年,恭亲王奕成为王府的主人,王府始称恭王府,奕在此居住时期才使用这种绿色琉璃瓦。
(三)普通居民建筑色彩单一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简单。
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
如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用的都是当地的材料,穿斗式的构架,露出杉木木料本色,柱间都是白灰墙,顶上盖着黑瓦,有的柱下还有砖石的墙座,在黑、白、灰中加上赭石色的木柱,配上起翘的屋顶,弯弯的曲线,虽颜色单一,但也朴素秀丽,别有韵味。
二、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统一的色调融入多样的着色中“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之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盖木髹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论述可见,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不论其复杂华丽程度,都会基于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
(一)宫廷建筑以红、黄的暖色调为主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色彩格调富丽堂皇、美仑美焕,白色台基,红墙黄瓦,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加之蓝天绿树交相辉映,显得五光十色、色彩缤纷,但多样的着色融入统一的色调。
如紫禁城的色彩运用效果尤为鲜明和强烈。
紫禁城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下青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成排的红色立柱和门窗,白色的石料台基,台基下深灰色的铺砖地面,形成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和红柱红门窗,白台基和深地面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染。
但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在宫殿建筑上仍把黄色与红色作为主要色彩。
(二)园林则以灰、绿、棕色作主色调园林建筑景观的色彩艺术着重体现的是自然、宁静的视觉美。
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没有大红大绿,没有彩画。
但中国园林建筑景观也和宫殿建筑一样,在色彩艺术的运用上也是既有整体的设计又有局部的处理。
白墙、黑柱、灰地面,一色深褐色的家具,连墙上的字画、案上的画屏、磁瓶都是素冷色的。
但在几案之上却摆着色彩各异的盆花,在冷色调的梁枋下挂着红木宫灯,灯下垂着穗带,红色的穗带上还带有小小的金箍。
这些盆花、宫灯、穗带形体虽小,但丰富多彩的颜色在素色环境中却显得鲜明突出,使个整个园林顿时鲜活生动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民居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中国古代乡土民居建筑景观简单朴素为主,色彩艺术的运用相对较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
民居建筑景观本身的色彩处理主要依靠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
如安徽徽派建筑祠堂、民舍景观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和灰色的砖、石墙脚,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景观本身虽色彩朴实,但它们白墙、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往往与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植物的色彩相互辉映,在周围青山绿树和翠竹的衬托下,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营造了丰富的色彩环境。
中国古代民居自然环境这种对比中更显出中民居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
二、中国古建筑在色彩选取上,将强烈的对比融入整体的和谐中由于建筑装饰色彩基调的高度统一,中国古建筑不论色彩多么的大胆、明快、强烈,尽管许多的互补色、对比色会在同一座建筑中同时出现,而且对比十分强烈,但这种丰富的建筑施色法由于与周围环境、气候、整体基调和谐,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反而使其和谐的基调更加赏心悦目,耐人寻味。
(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运用上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建筑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喜欢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
这样,强调了建筑色彩与阳光的温暖、阴影的阴凉的和谐,形成悦目的对比。
同样古代中国也强调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
如地处浙江天台县城以北七里的天台山麓的国清寺,主体建筑为黄墙灰瓦,暗红门窗,寺后有五峰环峙,建筑群卧于峰底,寺前有双涧环绕流过,寺内外满植苍松与巨樟,入山门有竹林夹道,整个环境色彩浓绿,清幽而秀丽。
(二)与气候条件的和谐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谐一致的地域色彩风格。
如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气候条件下,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如安徽徽派建筑及浙江永嘉楠溪江自然风景区一带的民舍多是如此。
(三)与整体基调的和谐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但中国古建筑的用色更讲究在多彩的基础上整体基调的和谐。
如紫禁城宁寿宫的皇极殿它的檐下各钻斗栱之间的栱垫板是红色的,两条额枋之间的垫板也是红色的,在下面内外红色柱子上又挂着四条蓝色的楹联,在蓝绿色调的檐下彩画中间有红色的色带和色块,在红色的柱子门窗部分也有蓝色的色条,两种对比的主要颜色都向对方渗透,起到了中和、平衡的作用。
这种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的方法,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不显得突兀,反而整体得到中和与平衡,与周围的色调和谐一致。
参考文献[1]黄艺农. 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2]贾佳,秦潇璇.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N].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6.[3]庄雪芳,刘虹.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初探[J]. 大众科技,2005.07.[4]王丽君,宋魁彦. 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色彩的演变[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6.[5]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